这个问题有意思。七二零事件成功了会怎么样,要讨论这一点必须搞清楚七二零事件本身的性质,那几天聚集在本德勒大街的人想要干什么,弄清楚这一点才能知道一旦他们成功他会做什么。
七二零事件实际上就是普鲁士保守派军官团的最后一搏,威廉二世皇帝的退位和帝制的废除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威廉自己作那是远远不够的。小毛奇和法金汉这两个皇帝的人被从总参谋长职位上赶下去,取而代之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是这件事上的重要一环。兴登堡是传统的普鲁士军人,但是他在军事演习上干翻了皇帝,直接导致他靠边站,然后退休,所以兴登堡跟皇帝之间虽然有普鲁士军人传统的忠君思想,但是私人之间是有仇怨的,即使不是仇怨也没有个人的情感。而鲁登道夫就不用说了,他连贵族都基本算不上,属于第一批学霸型军官,因为触犯了普鲁士贵族的潜规则被踢出总参谋部,一直被普鲁士贵族压在头上,他自己说“我恨法金汉将军”,他这种恨不单是针对法金汉的,其实也针对整个普鲁士贵族,战后他支持暴动时期的希特勒,却在希特勒开始跟普鲁士军官团眉来眼去的时候开始淡出,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他是憎恨普鲁士贵族和贵族的旗手也就是皇帝的。
这两个反体制的人在1916年主宰了最高统帅部,是皇帝退位的关键因素之一,另一个因素是军官团里普鲁士贵族的色彩的衰退,1914年宣战时率领德国军队的三万三千个现役军官还基本保持着普鲁士贵族色彩,可惜这些人里下层,也就是营连一级军官里的大部分都没有活到1915年下半年,换而言之贵族军官出现了一个脱节,战争期间军官团的迅速膨胀,必然导致军官团潜规则的门第限制被打破,不但门第限制被突破,连民族也不再强制了,犹太人也加入帝国军官团行列,政治立场这种无法贴标签的东西就更是无从查起,很多社民党人都成了军官。这和高级将领里的帝国反对派一起促成了1918年的皇帝退位。
从这一点上说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什么德国军官团其实并没有太激烈的反对十万陆军。因为只有在如此规模的裁军的基础上,才可以恢复普鲁士贵族对军队的独霸。而通过少数精锐和与魏玛共和国的右派合作,普鲁士贵族实现了自己对军队的掌握和军队的独立性。而他们通过这两个手段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皇帝复辟。
在左右派斗争已经爆发的三十年代,实际上对贵族军官团来说左右派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一帮要搞社会主义的人,军队自己的总理施莱歇尔将军早就要求兴登堡总统发动军事政变,对纳粹和德共都采取军事行动,而政变的另一个后果毋庸置疑就是威廉三世皇帝。但是兴登堡不愿意采取无力,兴登堡对待复辟其实类似霍尔蒂将军和佛朗哥将军,那就是复辟自然好,但是最好等到我死了再复辟。
于是施莱歇尔将军去组织他的联合内阁,甚至跟社民党合作,这又让兴登堡对他也起了怀疑,兴登堡的这种摇摆不定的性格,决定德国真正的保守主义势力,就是军队在三十年代的摇摆不定,如果坐在兴登堡座位上的是俾斯麦那种刺刀反革命的话,可能复辟早就实现了,虽然不一定会避免纳粹,但是至少希特勒可能是要没命了。
但是军队在三十年代无所作为,1933年兴登堡不再支持施莱歇尔将军,转而支持希特勒和巴本的联合内阁,这基本上就决定了军官团的命运,希特勒利用军官团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拉拢非贵族的军官的方法,和架空总参谋部的方法,实际上实现了自己对军队的统帅。而那些失意的贵族军官,就是七二零事件的主体。
这是一帮原本视希特勒为白手套的人,如今却被白手套反过来玩完就扔了。所以当他们终于有机会行动的时候,而且假如他们真的干死了希特勒。那他们会怎么作呢?
一战德意志帝国的军事指导机构在外交上的愚蠢是尽人皆知的,直到威尔逊纲领发布,德国军人还想保住列日。当然那时候军队把持在鲁登道夫手里。但是普鲁士军人在1914年小毛奇当总参谋长,法金汉当战争大臣的时候也一点没有表现出什么高明的地方来。
所以1944年如果国防军干掉了希特勒,他们首先只会在西线向英美求和,而且条件搞不好会很愚蠢。其次他们会在德国国内谋求恢复德意志帝国。而这两点基本上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到1944年同盟国已经把纳粹和普鲁士军国主义一起视为世界和平的威胁了,而720这些人刚好代表着曾经和纳粹合作的普鲁士军国主义,他们的和平政策和仇视普鲁士的盟军政策是直接矛盾的。他们求和的政策除了瓦解德国士气之外不会有其他结果,威廉三世如果真的复辟还可能导致其他各邦的跟进,德国局势会进一步混乱,唯一的好处可能是让德国人少受一两个月的折磨,同时西线盟军推进的更快,将来苏联占领区会更小。其他一切都不会改变,普鲁士还是会被从地图和制度上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