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就是手写的,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至于答辩,看看这几张图:
这是马中骐的博士答辩现场照片。马中骐博士是新中国第一个博士,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
然后这是当年清华的。
这是北大的张筑生老师的答辩现场照片。这张图里就可以看到轮子哥 @vczh 提到的幻灯片。
答:手写。英语国家早几百年就有了打字机,但中国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电脑大规模普及才把无数教授、学生、职员们从钢笔和稿纸中解放出来。此前虽然也有专业中文打字机,但又贵又需要专业训练,体验比后来的word甚至早年的wps都差之万倍了。
感受一下:
答:「幻灯」两个字是怎么来的?指的就是这种机器啊。
在八九十年代上中小学的朋友八成见过老师上课拿它投影。底下一个大灯泡(坐在附近的学生会烤得很厉害),把预先印好或手绘了教学内容的透明胶片依次一张张放在玻璃台上,通过一个透镜和上面的平面镜反射,将图像投到幕布或白墙上。
而且老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随时在上面写字、加注释。甚至在化学物理课的演示中,还能把几条裁好涂上颜色的小胶片叠加在台上做动画演示,简直像看了场皮影戏。
如今用ppt演示的功能,当年的胶片幻灯机几乎都有,甚至更灵活。
答:手写。
如果没有固定格式的,甚至连表都要手画:
底下的统计是用它算出来的:
更早的时候是这么算的:
所以为啥当初的会计财务人员累啊,中间每一步都要手工操作,必须严格审核复核。现在全交给电脑省心多了。
答:尽管铅字排版早就有了,但只有上规模的书刊报纸才值得印刷。少量的话:一个字,抄!
抄写员(copyist)是个古希腊时代就有的职业,拷贝(copy)这个词就来源于「多」,一份变成了多份,就是copy。
但对于学生试卷这种半多不少,抄几十份累死人、去印刷厂太慢又不值的东西,过去的老师们另有法宝:油印机:
这东西要配合另外三大件一起用:铁笔、蜡纸、钢板。
老师们用铁笔在蜡纸上写出字(下垫钢板防止划破),然后在油印机上用油墨滚子一滚,就是一张散发着油墨清香(其实并不香)的试卷,晾一会就能发给学生考试用了。
答:去图书馆。
为啥图书要进行详尽的分类?为啥论文文献要详细标注引用出处?就是为了让学者们不要为了查一段文字就从头翻遍整个图书馆啊。
所以你看,信息时代的所有技术、软件,在当年都有传统方法可以解决。只是纸笔和打字机进化成了Word,幻灯片进化成了PowerPoint,报表算盘进化成了Excel,油印机变成了复印扫描打印一体机,图书馆分类和文献引用变成了网站目录和超级链接,原理都是相通的。
但这说明古人比今人更有智慧,今人只是把老方法搬到了电脑上吗?
不是的,后来我们发明了互联网、搜索引擎,真正从原理上革命性地改进了信息的获取方式,成千上万倍地提高了效率。这是在旧时代找不到模版的创新,从模仿和传承进化出来的新兴技术。
也许再过几十年,已经习惯了被AI、VR、机器人包围的下一代会出于好奇,研究一下我们这代人是怎么依靠在屏幕前敲键盘这么原始的方式与电脑沟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