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是线条,寻找路上的准确位置,依靠桩号,图纸上一般表示为K2+123,即2123米处。所有的其他信息,比如标牌,雨水口,监控,限速,出入口,边坡,桥隧起终点等等信息都通过桩号进行定位。
由于图纸不那么智能,没有一键修改桩号数字,其他设施信息同步更新的功能;除此之外,工程队伍的沟通成本也很大。比如原来1000米处画有一个路牌,结果路线改线,变长了,路牌距离起点应该在1200米位置了,这个时候如果重新布置桩号,无数路牌位置信息都要重新改,而且正在装路牌的兄弟可能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设计变成1200,容易发生指令出错的问题。
所以发明了断链,在路线修改的地方断开,避免全线信息手动更新的工作量,也减少了沟通成本。
断链有几种原因。
1、上家标段改路线了,由于钉子户或者高压铁塔拆不动,或者发现溶洞等不良地质必须绕开,改线路,改了以后路线会变长或者变短,我这个标段本来从5000开始设计的,上家从5000变成了4500长,我当然不从4500开始改图纸,直接断链,4500~5000空掉,告诉所有人本标段起点还是5000。
2、本标段改路线了,同上,修改段处断链。
3、道路路线拆分后不连续,立交和隧洞比较常见。比如公路要进隧洞,因为地质条件差异,其中一个洞要比另一个洞高度上低5米才能进洞,而且要绕开煤矿采空区,这样路线本来是中心线的桩号,要被迫拆分为左线和右线,拆开以后进隧洞,出洞了以后,再合并成一条路线桩号的时候,发现两个隧洞长度不一样,有个隧洞线路长,另一个隧洞线路短,于是以一个洞为桩号之后,另一个洞的桩号被迫断链。
以上是我碰到过的情况,如有不妥请指正
因局部改线,或量距中发生错误等均会造成里程桩号与实际距离不相符,这种在里程中间不连续的情况叫“断链”。
凡新桩号比老桩号大(新路线比老路线长)的叫“长链”。
凡新桩号比老桩号小(新路线比老路线短)的叫“短链”。
所谓“断链处理”就是不牵动全线桩号,允许中间断链,而出现桩号不连续。
仅在改动处用新桩号,其它不变动处仍用老桩号。
并就近在直线段选一个是整桩的老桩号为断链桩。在同一断链桩上分别标明新老两种里程及相互关系。
例:某路线A在定测时,在AK2+356.400处开始局部改线,老路线A、新改路线B各自经过一段连续里程后,新改路线B在BK3+426.200处又与老路线A重合,此处老桩号为AK3+641.600。
在这个重合点之后的直线段上有两个桩:
AK3+660等同于BK3+444.600,
AK3+655.400等同于BK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