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中国与印度在军工方面的差异? 第1页

  

user avatar   iron-k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逆向工程能力确实很强,国外称之为偷窃。

但这一切都是中国工程师用心血汗水铸出来的,这里摘取一个德国军工工程师当年指导中印两国制造坦克的帖子: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国家,并不是我的祖国,而是印度与中国。

这两个国家,我都曾经在那里工作过。早期,我负责协助中国引进MTU公司的坦克系统柴油机动力。

在那里时期,我与我的当时的中国同事。一起为中国引进生产线工作,而每日忙碌着。

我并不是一个军事战略学家,但是,我是一名技术设计工程师。我很清楚我的职责。

中国人的发动机工厂,制造与生产模式,甚至他们的起居生活,都具有十分的严格地军事化色彩。

我们在生产或者研制过程中,速度并不是很快。

我们需要在几乎每一道关键部位时期停止下来,等待1名佩戴上校军衔的解放军监督人员的审核与验收。

他的话可以说“是最终的命令”。

但是,他并非一名普通的军人,他与我一样,是一位坦克柴油动力系统专家。

在这里工作被安排的很严谨,但是你不必为明天你需要作什么而去苦恼。

工作流程的日志表单,会在当天晚间休息之前,发到你的手里。准确很有很有效率。

知道中国人聪明的特性,在车间内,他们无需我自己动手去制造,而是充当一名说教主义者。由7名年轻的中国技术人员,在听从我的指令。

我可以做第一道检验。中国人在军备生产方面,以前比现在要严谨,谨慎,甚至有些局促不定。

年轻者必须按照我的指令去完成他们的被安排的工作。这给我的压力很大。

我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并不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因此,在“指挥”期间,我总是出现一些令我自己遗憾的错误,而他们似乎没有任何不满的意见。

中国人的保障体系,在军工设备中,十分得当。他们的零部件具有与德国本土一样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当时缺乏的仅仅是计算机太少,人工很多。

在当时中国人操作与管理记录中,很多是依靠人的手写来完成。虽然我不太懂得那些方块字体(中文)的含义。

但是,前面标注的是按照德国规格的零部件编号,后面签注由工位编号,生产人姓名,日期,放置库内位置编号。

在最后空格内,写有管理人员的名称。值得注意的是,几乎连一颗螺丝钉都有他严格地编号系统。

库房管理人员,必须知道那些编号,那些库房存放编号。而这一切早期都是依靠人工。

在后期中国在军工企业大批使用了计算机系统。人员劳动程度似乎得到改善。但是他们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他们似乎可以找寻出计算机录入人员的错误。他们脑子里面记录的数据,比DBASIII数据库系统还要准确,几乎没有错误。

而在每个月中期,他们要进行比赛,项目主要是攀比记录能力。1个人说一个零部件编号,被考察者必须在几秒内回答他的编号,生产日期、工位号码、引进或者国产来源、签署人。

等等!我的脑子可没有那么丰富。

总体上,中国军工给我的印象是,客观,严谨,正规。这十分复合我们这些被欧洲其他国家称作:“呆板的德国佬”的德国人的工作习惯。这是我最大印象。

另外,落后对于中国人来说仅仅是一个名词,而不是动词。因此,中国制造的首批MTU885A柴油机,经过双方检验试验,是完全合格的优良产品。、

在中国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哈立德”的前期,印度就开始申报研制“阿琼”主战坦克。

印度人采取了与中国人一样的手法,近乎是模仿,一切零部件需要印度本国可以生产。

在后来印度研制的1.1兆瓦柴油机,没有成功。因此,不得不选择我们的MTU883B。

而MTU883B是我们给予中国人生产线的原始型号。MTU883B性能上不如中国人引进的MTU885A。

但是,我们达到那里以后,我看到的几乎是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场面。

印度人做事情,太过于张扬与表面化。他们没有中国人那种严谨的谦虚的工作习惯,他们习惯于赶超,而且没有任何实际的能力。

他们委派的技术人员,实际上技术能力低下,这与中国人给我的印象简直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对比。

印度人管理模式是照搬欧美形式,但是混乱与失误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代名词。

他们没有严格地保障,管理体系。似乎根本没有人去关心零部件的研制。

而且最大的不同是,印度人与我似乎难以沟通。他们对我们的戒心比合作的心态要大很多。

我们被安排在高档住宅区,这里根本不在厂场内。

我们只是被命令低头去生产某个部件或者研制某个产品,而我们不知道他会用于“坦克”的那个部位。

我的以往工作经验几乎都在荒废。工作对于我来说,就像执行指令DB语言。

我们动力机械,是与印度联合生产的。在多次反复的试验,测试中,动力系统根本就是存在极大严重问题。

MTU883B是一种中型柴油机,他并不适合安装在战斗全重超过45吨级的主战战车上。

而中国人使用这种发动机,是安置在总重40吨级的T79/69战车上,十分合理。

但是印度军方提交的阿琼最初数据是45吨。已经超出了MTU883B动力承载能力。

最令人无奈的是印度所谓生产监督。他们可以蒙混与潦草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对于扭矩力度不足问题,印度工程师似乎是视而不见,根本没有作出相应的说明报告。

这样的机器拿出来,安置在重达50吨级的战车上,战车的车体是由克劳·马菲公司协助设计的。

战车试验行动仅仅进行了1次,加力启动速度时间,接近15分钟,战车几乎没有任何机动可以说明。

MTU883B是一款优秀的动力,但是首先他被赋予了超越自己的能力的车体上,其次,与他配合的传动方式,因该采用我们的MTY12型动力传输。

但是,印度人盲目追求所谓“全先进”。而且面对中巴“哈立德”的进展速度,因此又大大缩减试验时间。

今年,当我听到印度政府正式宣布停止研制主战战车的消息以后,我认为他们的决定是正确地,但是是来的很晚的一个决策。

在一个几乎没有研制2代战车能力的工业基础上的国家内,首批自行研制起点,就定位与赶超德国“豹IIA4”主战战车。还要兼顾全部的先进与车体比重。这是不可想象的愚蠢。

豹式战车,自重远远超越中国与印度甚至俄罗斯的。因此他可以获得如此防护。

德国与印度不同。在我们那里,我们的普通道路与铁轨,桥梁与涵洞是可以承载60吨级战车的。德国设计师就是按照这个标准设计的。

但是,在印度,他们的桥梁承载42吨级战车就是危险程度了。怎么可以把豹II的身躯,拿到自己本土来?

在中国,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基础工业,包括建筑,他们十分清楚。中国南北跨度幅度相当大,气候随之不同。

因此,中国人生产了2种适合中国不同地区的战车,但是即便中国最重99战车,今天也没有达到58吨级这个德国界限。

中国南方使用的快速轻型战车T1962型。仅有20吨级。但是,中国人是依托自己建造T54/T55的成功经验走出来的。

他们的基础设备,远比印度要完善,体系更加接近我们,更加优越。

中国技术人员的特点,是精明而且忍受力很强。接受与融会很好。他们可以随意塑造自己的战车,自由度很大。这与中国人性格与印度人性格是一定关系。

中印两国在战车研制上,一个是迈着稳健,沉重的脚步,缓慢而又不失步伐的前进。

另一个则是,盲目的胡乱的向前奔跑,结局自然很清楚。


最后的补充:中美建交后有一段蜜月期,美国允许欧洲向中国转移军工技术。这位德国工程师就是当时来中国的,他的名字叫艾伦,退休后移民美国,在美国写下的这个博客。

他写的内容跟中国一位电建工程师在印度的体验一样,有兴趣可以看看这篇:




  

相关话题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监测系统停止向国际原子能机构传输数据,这可能出于什么原因? 
  巴巴多斯成为共和国,总理授予蕾哈娜「民族英雄」称号,如何看待此事? 
  为什么近代从未出现大工厂主拥兵自重,建立钢铁王国的状况? 
  印度洋和大西洋哪个生物种类多? 
  古代中国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印度? 
  如何看待韩国提出将制裁俄罗斯? 
  如何评价印度出现的最长寿老人? 
  如何让资本家破防? 
  为什么印度的国际环境一直比中国的要好? 
  如何评价印度禁穆令? 

前一个讨论
电报里歌申 歌午是什么意思?
下一个讨论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综合实力最强大的朝代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