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愿意看就看一眼,不愿意看就算了,本来就一个民俗说法的问题,支持与反对因该都讲得是道理和合理性.为什么有这种说法, 为什么不应该有这种说法,而不是"我这有多少多少人说不对"或者"我这有多少多少人说就这么回事",就事论事又不是投票选秀,人多有什么用.....评论关了,免得再吵.
以下为原答案
---------------------------------------------
这题有题主误导的嫌疑,当然也不是说题主故意的,而是题主可能也没记清郭胖子的原话,或者题主也是从别人那听来的。
郭胖子原话就不完全复述了,好奇人士可以去搜视频;郭胖子原话大意是说:老北京人不把点心叫点心,而叫饽饽,因为以前凌迟的犯人是要当众活剐的,家属为了让犯人少遭罪,用钱贿赂监斩官和刽子手,第一刀先刺心脏,人死了再怎么剐都不怕了,这一刀叫点心。 这段话中几个重点: 1.老北京人—— 说明这个说法流传在清朝,最早明朝。 不把点心叫点心——说明这是个地域性的说法,其他地方人还是该叫点心叫点心,同时也说明了点心这词当时已经有了,不是后来才出现的。 2.凌迟—— 不是随便哪种杀人/处刑方法
看了很多回答都跑偏了,有说古代杀头居多没几个扎心脏处死的;有说自唐宋就有点心这个说法的;当然你们说的都没错,只是跟老北京这个说法不挨着而已,
我来啦!
“点心”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意思了。
譬如刘崇远的《金华子杂编》:
郑傪为江淮留后,金帛山叠,而性鄙啬。每朝炊报熟,即纳于库,逐时量给,缄鏁严密。忽一日早辰,其妻少弟至妆阁问其姊起居,姊方治妆未毕。家人备夫人晨馔于侧,姊顾谓其弟曰:「我未及飡,尔可且点心。」止于水饭数匙。复备夫人点心,傪诟曰:「适已给了,何得又请?」告以某舅飡却。傪不得已付之曰:「怎么人家夫人娘子,吃得如许多饭食?」
说的是搞笑专家,唐朝江淮留后郑傪。此人十分吝啬,以至于家里用于跳舞,隆重欢迎淮南节度使李绅(就是那个悯农的)的美姬全都是便宜老姬,可见对自己也很狠的。
每天早上,饭做好了,他就立即藏起来,谁报告才给谁吃。有一回妻弟来了,早上给姐姐请安,姐姐对弟弟说,我化妆呢,没来得及吃饭,你先把我的吃了吧。结果发现郑老板家的早点就是几勺水饭。等夫人打扮完了,申请再拿一份早点。郑傪当时就急了:“刚才不是已经给过你了么!怎么又来要?”夫人告诉他,你小舅子没饭吃,我把我的给他啦。郑傪心想这傻逼败家娘们儿,光想吃饭。但不得已,毕竟小舅子来了,浪费我家粮食,也不能不给老婆饭吃。于是就给老婆又打了一份,并嘟囔道:“人家别人家的夫人娘子,有你吃那么多的么?!”
这个记载,足以证明至少在唐代,“点心”已经是“小饭”的意思了。那么,“点心”一开始就是“小饭”的意思么?
不见得。
我们可以通过典籍,分析出“点心”的初始含义:
①“尔且可点心”(唐、五代《金华子杂编》)
②“残羹馊饭,饥者亦可点心”(明《紫柏尊者全集》)
③妻之母曰:“他物未熟,室中有冷结面,少加盐醯,或可点心耳。”许遽入室,不待盐醋,便撮食三筛都尽,比客至,无面,乃更造之。 (明《古今笑》)
很明显,“可点心”在这里,似乎都是“可以用它来垫一垫,让心不慌”的意思。我们看另外一则铁证,“二量可兼人,酒食不能供其餍饫,即三餐均以升米为率,亦云只可点心,不堪果腹也”,这证明,“点心”与“果腹”是相对的。
重复,点心的初始意思,是“垫一垫让心不慌”。“点”在这里,和倒酒时候的“点一点”的“点”是一样的。
而这层含义,很快就延展成“小小的一点能垫一垫让心不慌的食物”,这在郑傪一事的记载中已经可以看出这两个不同的含义。
唐代就有的“点心”一词,问题上说,郭德纲说“古代处死犯人在心窝上点一刀”,就很匪夷所思了。这说法是没有的,唯有凌迟,原视频也说的是凌迟,家属贿赂行刑者让犯人少受罪,心窝上直接来一刀就死了——然而这也是胡说八道。还有个说法,说人头落地后,监斩官需在人额上点一红点,谓之“点心”,这也是没有的事。犯人早已验明正身,在招子上已经写上了姓名。押赴刑场,炮声过后,抽招子行刑,犯人人头落地后,监斩官将朱笔投掷到犯人头上,不管投得准不准,但一般都是要砸在犯人脑袋上。但也不是“点心”,没有血脑袋对着监斩官脸的道理,就是投掷,掷完红笔,立即起身坐轿离去。
有人讲,老郭说的是北京,北京人就不说点心,说饽饽。这是另外的话题,要为自己说某词而不说某词找出正当性,进而拔高本土语,贬低自己不说的话与词汇。前头有人贴出老舍说“点心”的证据了,而明清笔记、小说中,也没人避讳这个词。
如《谏书稀庵笔记》:
旗人晨起,盥漱后则饮茶,富贵者则在家中,闲散者多赴茶馆。以故每晨相见,必问曰:“喝茶否?”茶馆中有壶茶,有碗茶,有点心,有随意小吃,兼可沽酒。
总之,我相信郭德纲是看了或者听了哪位的话之后,把这知识点用在了相声里。但它很明显就不对,最起码应该略加考证,或者花一点点钱,请个顾问什么的,就不至于老出错了。
炸鸡表示压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