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东周没有能中兴? 第1页

  

user avatar   wu-yi-xin-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土豆烧牛肉贴木儿 的回答下的评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索性也献丑一回。

东周不能中兴的因素很多,王室自身问题、诸侯实力消长、地缘结构巨变、生产力发展等都有影响,很多问题积弊于西周时期,自不待言。这里,我仅就自己熟悉且自视重头的几个方面做一点探讨。

第一,主要经济区及政治根据地丧失。

宗周是周室全盛时期的基本盘,这一点很多答主也都提及了,我再做些补充。西周的王幾,大抵自岐丰直抵洛邑,基本涵盖了渭水中下游之关中盆地与伊洛河流域之洛阳盆地。


同比例下的关中盆地、洛阳盆地地形图。

洛阳盆地的面积及可利用耕地远远不及关中盆地,其战略纵深与外围山川也不能与关中相提并论,就战略及经济价值而言,位于西土的宗周明显在成周之上,这也不难理解。事实上,就目前的考古发掘看,西周王幾中,已发现的周人及殷人墓葬最多处仍在丰镐地区,仅西安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就有1100多座,出土了大量的农具、渔具及手工业用具,有力地证明了宗周附近有大量密集劳动力,其经济功用无需多言。成周的主要作用在于集纳东方、南方的贡赋,譬如兮甲盘铭文所载甲奉命掌管成周“四方貯”,即管理成周集纳的储蓄物资;再如颂壶铭文所载周王命颂“令汝官司成周貯廿家”。可是,这种经济功用的生产性色彩相对宗周严重不足,周王室一旦丧失对于占王畿大部的宗周故土的控制,仅凭成周附近难以保持对诸侯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四称平王东迁之初的王畿“西有虢,据桃林之险,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吕,扼天下之膂,屏东南之固,而南阳肩背泽路,富甲天下,轘辕伊阙,被山带河,地方虽小,亦足王也”,这种情形只是在东迁之初王室尚能掌控宗周部分地区,且各方诸侯由于生产力限制尚未做大,中原腹地华夷杂错时有成立的可能,彼时的周王室所控制的成周附近无论方圆还是经济状况在天下仍属一等一的诸侯规模,借以近三百年天子余威,确实“地方虽小,亦足王也”,但是待晋、秦兼并戎狄,开发隙地;楚尽汉阳诸姬,南举群蛮;齐幸渔盐之利,北伐孤竹,南括太昊余裔之后,四方强邦吞食小国,消化土著诸夷,此时的周王畿就愈发寒酸、陋小,经济优势与国家实力不仅不再具备引领天下的优势,反而渐次处于绝对的劣势,此等情形,何谈中兴?

另外,今日出土的西周带铭文青铜器,虽然分布范围极广,西起陇右,东至海滨,北逾燕山,南达江汉,但绝大部分仍然出土于关中盆地,尤其以岐山周原为中心。文字记忆刻在竹木简册上与铸之于铜器有相当的差异,前者是易腐蚀材料,后者如果保存妥当可以留存上千年而几无损毁。故而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当是时人最为珍重、值得历代相传的宝贵文字记忆,而很多西周铭文结尾的“子子孙孙永宝(保)用”也正说明这一点。这种值得万世珍藏的记忆,无过于记载自己或祖先的功绩,子孙得以借此永受福禄,有能力制作这些重器的家族,自然是各类显贵。不仅如此,周原附近的很多出土铭文都在强调祖先在西周开国时的功绩,以此强调他们作为王室重臣或姬周盟邦的辉煌记忆,譬如询簋铭文“王若曰:询,丕显文、武受命,则乃祖奠周邦”,周王亲口告诫询,大大地发扬周文王、武王受天命克商立国的伟大精神,你的先祖曾经辅佐周室先王,奠基周邦大业。此类铭文大抵一个模式,以周王的身份肯定器主人先祖佐周灭商的功劳,借此凸显器主人家族尊贵的地位。此类铭文的内容还往往涉及军事行动,如冬簋甲铭文载“率有司师氏奔追御戎于林”等。以上事实说明,西周时期周原附近的邦国贵族是最有能力掌握社会记忆的群体,他们中不乏曾辅助周室克商的尊贵旧邦,也承担着西周时期频繁的军事行动任务。王明珂在《华夏边缘》一书中借此重构西周时关中王畿这些方国贵族的认同体系,认为他们有着辉煌的传世功绩、复杂的姻亲关系、稳固的政治联盟和在王室中特殊的地位,他们借铭文记录告诉后代谁是“我者”,谁是“他者”,而所谓“他者”,就出土铭文来看,多是宗周以东、以南的夷蛮敌对势力,宗周内部和西北部的戎狄反倒在其次。综上,考古发掘证明了西周时期周王室最尊贵的臣僚、旧邦甚至联盟者大多集中于关中周原附近,他们最有资格留下最有分量的铭文记录,关中故地是周室最为重要的政治根据地,背离之后,数百年传承的政治根基被摧毁、政治联盟被瓦解,周室之彻底沉沦,不可避免。

用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方舆纪要序》中的论述总结这一部分,即是:

说者曰:“洛阳,周公所以营成周也,形胜莫尚焉。夫周公营洛,岂意后世之遂迁而东哉?周以幽王之乱,而召犬戎之祸,惕目前之小警,弃创垂之远图。其迁而东也,洛阳、岐周,同为畿内地耳。使都洛阳而守岐周,犹未为失计,乃举岐西捐之于秦,而洛阳之根本不且自拔之哉?”

第二,东迁周室法统的削弱。

这里首先贴出来古本《竹书纪年》与《清华简-系年》的关于幽王见弑、平王东迁的记载。

(七年)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大(太)子。平王奔西申。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实。伯盘(服)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与许文公立平王于申,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
——《纪年》
周幽王娶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娶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正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周室既卑,平王东迁,止于成周,秦仲焉东居周地,以守周之旧坟,秦以始大。
——《系年》

记载中的“携”地位于虢附近当无疑,三门峡虢国墓地发掘后不少学者断为厉、宣之世,进而认为西虢东迁在宣王时期,而彭裕商先生在《虢国东迁考》一文中论证了西虢不可能在宣王时东迁,而应在平王东迁之后,晁福林先生也采此说。如果这样,“携”所在之虢就应该还是宝鸡的虢。无独有偶,《新唐书》载“《大衍历议》谓丰岐骊携皆鹑首之分,在雍州,则携即西京地名矣”,认为“携”在关中,我个人倾向于这个观点。且《系年》中说“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提及拥立携王的不仅虢公翰,还有宗周之邦君、诸正,则“携”也不至于远离这些贵族的势力范围,事实上西周末年关中大部尚且还在宗周贵族、官僚的掌控下。

仔细揣摩《古本纪年》和《清华简系年》还有很多有趣之处。《纪年》言“虢公翰立携王”,没有透露更多支持者,而《系年》谓“邦君、诸正立幽王弟于虢,是携惠王”,这很有意思。《纪年》为战国三晋人所作,晋文侯是平王的支持者,在东迁过程中得利甚多,作者站在晋国、平王的立场,自然没有提及拥护携王的邦君、诸正,因为这样会凸显携王在宗周很得人心,而只提虢公翰,也是因为之后不久晋文侯就在虢国杀了携王,虢国支持携王是洗不掉的。反观《系年》,为楚人所作,楚人并未参与平王东迁,与平王以下王室也没有稳定的联系,自然不必站在晋国、平王的立场叙述,所以《系年》提到拥护携王的是重量级的宗周贵族、官僚,还提及了携王的身份,即幽王之弟,这反向、隐晦地表明了《系年》作者对弑父通敌的周平王法统的不认同,既然平王是幽王嫡长子,但邦君诸正却不支持他而宁可扶持幽王弟余臣,可见平王在宗周人心尽丧,已毫无根基可言,所以不得不将宗周故地的支配权送予秦、晋,既能示好两大诸侯,又能借刀除掉宗周异己。《系年》在携王被杀后又说“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更表明了认可携王为幽王正式继承者的立场。再看称呼,《纪年》只称“携王”,而《系年》称“携惠王”甚至“惠王”,“地名”、“国名”+“王”往往是西周、春秋时称呼昏君、蛮夷国王的用法,譬如“国人暴动”后逃到彘地的周厉王被称“彘王”,或者称呼宗周非周初封建秩序下的姬姜甚至戎人国王,譬如“丰王”、“夨王”,晋人称“携王”已表明其对携王地位的否认,而楚人称“惠王”,已经暗含承认其地位之意,还有“惠”这个美好谥号。综上,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平王东迁的重要原因不仅仅是传统说法“宗周残破”、“戎狄威胁”,还有更致命更隐晦的一点,即他在宗周彻底失去政治根基甚至成为过街老鼠,不得不东迁,可是后世宗周彻底被平王的盟友秦、晋两大国掌控,异己殆尽,曾经的真相也被有意识地销毁、隐匿。

法统对于西周诸王可谓关键至极,再看《系年》,文中说到邦君、诸正开始不朝见周室后,下文立即递进到“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一个“乃”字正表明晋文侯所为是对于邦君、诸正不朝周的回应。这里的“京师”指哪里?

《系年》整理者认为“京师”即是宗周,无独有偶,朱凤瀚先生在《清华简-系年“周亡王九年”再议》一文中也力主此说,理由同样是宗周作为京师,是周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非同一般的神圣属性与法统地位,平王在宗周登基,无疑可以淡化其弑父罪行并在和携惠王的对比中更显法统之正。可惜的是,即便晋文侯与平王如此煞费苦心,其罪行昭昭,已是闻于天下。《纪年》载幽王立伯服为太子,平王奔逃到西申,得到了申侯、鲁侯和许文公的支持,但是经过了幽王战死、二王并立及东迁诸事后,平王驾崩时,鲁国君臣却不奔丧,足见自平王始的周室在天下的声威及法统的沦丧。

第三,核心军事力量的损耗。

在西周出土铭文中,可以见到周天子可能有三部分军事力量,即“西六师”(宗周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其中西六师驻扎在宗周王畿当无疑问,至于成周八师与殷八师的关系,说法纷纭。郭沫若先生认为,成周八师戍守于成周,而殷八师则戍守于殷商故地——卫国附近,杨宽先生在其《西周史》也持此说。不过,通过学术界几十年来的研究与不断出土的西周铭文作证,目前基本认定西周时期所谓殷八师就是成周八师,两者异名而同质,因为驻扎于成周王畿的“成周八师”多由殷遗民组成,与主要由周人组成西六师区别明显,故铭文也称“殷八师”,甚至有学者如孙晓春先生者,认为所谓“成周八师”其实是由东方各国军队组成,这里不做讨论。学者们的理由很多,首先如李道明先生在《六师、八师新探》一文中提到:

铭文中至今没有“成周八师”与“殷八师”共提的例证,这就极为可疑。其二,周师的戍守地不同不能证明存在多支“八师”,铭文中多次出现成周八师戍守在不同的地方,而被冠以“某师”之名,所以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成周八师与殷八师是同一支部队,戍守在整个殷商故地(包括卫地与成周),主要由殷遗民组成。于省吾先生、李学勤先生在《论西周金文中的六师、八师》一文中的论证对这种目前的主流观点助力甚多。

综上,西周时期周天子能掌控的军事力量主要是六师及八师,总计十四个师,而其中的核心军事力量自然是主要由宗周周人子弟组成的“西六师”。

传统文献中并无关于“八师”的记载,在西周铭文出土之前,传统学者一般只知道西周时期周王室有“六师”,相关的文献记载很多:

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诗-棫朴》
大师皇父,整我六师。
——《诗-大雅-常武》
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左传》
古者天子六师,诸侯一军。
——《谷梁传》
大巡六师。
——《书-泰誓》
所以厉六师。
——《国语-周语》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一军,王六军。
——《周礼-夏官》

为什么传世文献中没有关于“八师”的记载,以至于后世的学者甚至不知道西周时期存在八师而历朝历代在军制上也屡屡效仿传说中的周制,模拟六军或六师?原因有二,其一是六师在整个西周时期都是周王最核心、最倚重的军事力量,无论出土铭文还是传世文献,提及六师远多于八师也就顺理成章,因为六师承担了更多、更重要的军事行动,天下皆知;其二即成周八师或曰殷八师的编制在西周晚期就已宣告瓦解,故而战国及以后的学者几乎彻底遗忘了这一历史事实,传世文献所主要记录的是西周末期的周室军制。孙晓春先生还有李严冬先生的《论【周礼】“王六军”与西周“六师”的关系》一文中对此有精确的观察。

至于西周末期厉、宣之世八师消失的原因,我个人推断和此时周室所面临的恶劣的外部形势相关。宣王时器敔簋铭文载南淮夷侵入王畿至于“阴阳洛”,而《今本纪年》也载厉王之时“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长父征之,不克”,宣王时期仍有“方叔率师伐荆蛮”、“召穆公率师伐淮夷”、“王率师伐徐戎”的记载,可见,在西周末期,周室不仅面对传统史书中记载详备的西北方戎狄势力的侵扰,也同样面对东南诸蛮夷势力的对抗,战争烈度之大、形势之危急甚至达到了淮夷侵袭到了成周王畿、周王亲自率军征讨的地步。王明珂认为东周及两汉的人们因为自己所处时代遇到西北方向更多的敌对势力压迫,进而选择性地保留、强化了西周以来华夏国家面对西北部敌对势力的记忆,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西周时期周室面对的东南部敌对势力进行了淡化乃至遗忘。故而西周晚期周室面临的东南蛮夷势力并不轻缓于西北戎狄势力,而成周所在的洛阳盆地相对关中恶劣的军事防御条件注定其在周室与东南蛮夷的对抗中所受破坏尤巨,这在考古上有所印证。洛阳地区西周考古证明西周晚期厉、宣之际西周初中期较为兴盛的瀍河两岸成周遗址已经衰落甚至废弃,而今汉魏洛阳城遗址中的韩旗周城则建立起来,其内涵已大大降低,性质也有较大转变,侯卫东先生在《西周晚期成周的位置及营建背景》一文中对此做了总结。

综上,西周晚期厉、宣之际,由于周室在王畿东方的军事防御形势的急剧恶化,成周八师的编制宣告解体,而西周二百余年王室最为依赖的周人组成的宗周六师也在西周晚期的数次与戎狄大战中消耗甚多,在幽王时期因为王室内斗、戎狄侵袭以及后来二王并立带来的宗周混战中,周室的有效军事力量想必也有可观的损耗。如此一来,军事力量大为削弱的平王王室,只能依靠秦、晋等诸侯的护送来到西周晚期以来已渐渐荒废的成周地区,曾经相对于诸侯“三不朝,六师移之”的军事优势沦丧殆尽,处于破败的四战之地——成周地区,掌控着相比曾经大为寒酸的军事力量,东周王室的中兴,何来底气?何来后盾?

总结

其实一直到东周初期几任周王时期,周室的实力还算可观,远不至于过度衰败的程度。平王曾派军远赴申、许等地,前722年王师伐卫,前717年王师伐宋,前708年王师围魏,前702年王师伐宋,平王时期周室尚能组织起相当规模的军事行动,“王师”不仅有随平王东迁的效忠平王的六师残部,也有成周地区的八师残部,还有追随平王的大族,《左传》“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晋国分裂为翼、曲沃两大势力,桓王、禧王尚能干预晋国内政,对自己身边的卿士,也还能如臂使指。然而自周惠王开始,庶孽之乱与卿士擅权,渐渐破坏了周室内部的稳定,周室自立国之初就确立的分封土地犒劳、结盟宗子、功臣的制度也渐次分割、弱化周室不多的控制地域,终于在战国时期周室彻底分裂为西周国、东周国,以至于万劫不复。

综上,东周王室自身理政多敝,时代变化使得四方诸侯强国的实力远远超过周室都是周室不能中兴而渐至覆灭的原因,当然还有本文主要论证的周室主要经济区与政治根据地丧失、法统削弱、核心军事力量损耗三大原因。自周室在西周中后期逐渐衰落始,其最终之覆灭就不可避免,甚至在西周初年周室设计的划时代的封建制度与有巨大进步意义的礼乐文明始其陨落就已经板上钉钉,平王东迁,将周室的各种问题彻底暴露并使得周室瞬间在实力与战略上处于极恶劣的位态,最终,只能龟缩在伊洛河盆地静默地等待帝国时代的到来。


PS:关于西周六师、八师建制及八师的消亡缘由,可参考鄙人另一回答。

zhihu.com/question/2665


user avatar   examrx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天子親手破壞封建宗法體制~呑併諸候,中央集權~這畫面太美,題主腦洞好大


user avatar   jia-wen-4-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周没有中兴的原因仔细分析如下,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强国崛起并瓜分天子剩余土地。

首先。是周平王东迁之后历代周王的掌控封土畿内的能力大大下降,号令不行不能振作武备。

本来在周平王东迁之初还是实力可观的,有清代河南府、怀庆府2府之地,此外还有汝州,桃林、虎牢、函崤等要塞险隘。整体来说东迁之初的东周还是一个二等实力的诸侯国的规模。但问题就在于由于和携王的长期对立纷争加之礼崩乐坏,郑国、晋国、秦国都加入了对于周的分割、包围、欺凌和控制之中。特别是晋国和秦国从东周手里拿走的土地、城邑、人口最多。

举个例子,晋国灭掉了虞国和虢国之后事实上就阻断了成周洛邑与故都镐京的交通联系,这样今天陕县、三门峡一带的土地通道都被晋国控制。秦国则是在关中扩张吞噬了王室的剩余土地。至于楚国从南阳盆地扩张,郑国获得虎牢等地这使得周天子失去了土地资源和借以支持国力的经济、军事基础。从而导致了畿内大夫的反叛比较多,著名的有樊皮、单氏、刘氏等人。

正因为武备不振所以周桓王四国联军败在郑国军队手里,到了后来的周惠王又发生了王子颓之乱,周王室更加衰弱需要齐国、晋国等霸主的辅佐才得以自立,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核心土地失去后周的武力大大削弱无法维护自身和号令天下。


其次,就是东迁之后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中原地区是各种势力错综盘踞的地区。当春秋初期没有绝对意义的霸主出现时周天子还有一定的权威可言并且确实组织过军队征伐比如戍守申国、讨伐郑国和晋国曲沃。但随着政治军事均衡状态的打破,周天子的名誉就难以和霸主的实际力量抗衡需要妥协和让渡实际的指挥权、领导权,这也是五霸迭兴的根源所在。 周王朝最有可能翻盘的机遇就是周桓王时代对郑国的那次讨伐,而连周王的肩膀都被射中也确实反映出周已经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了。


我们来看春秋初期的诸侯国的格局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
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

在这次西周末年著名的“隆中对”里,熟悉历史和现实的史伯和郑国开国国君分析过天下大势和未来走向。可以看出中原地区的劣势和优势,最好的争霸的所在恰恰被郑国人给攫取了,当郑国和王室关系好的时候可以很大程度上代王征伐、拱卫周王室,而且因为郑国是周幽王的后裔封国和东周初期的周王的血缘关系最为亲近,因此东周如果要中兴本来是要以郑国为最重要依托的,无论其地、其人、其兵。但可惜的就是天下局势在周郑交恶中改变了,郑国短时期内占据上风却因为过于强横和诸子征位导致衰落,霸业如昙花一现。在晋国、楚国、齐国、卫国、鲁国、郑国等各大主要诸侯之间的周王室,在缺乏兵力、土地、财力资源基础上如何能专征伐、不可能。因此周郑交恶是导致周更加迅速衰弱的重要原因。


第三,则是东周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和争立风波。如同春秋时期其他诸侯国一样,即便是天下共主的东周天子也是面临内乱频仍的局面,周惠王、周景王时代等都有大的叛乱,士大夫专权也日益严重,周天子形同虚设而已。内耗严重削弱了周的实力并使得其无法整合仅有的资源地盘,缺乏长远考虑,这一点可以从哪怕到了战国时代狭小的周还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可看出。

第四点,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获得王室赏赐的南阳土地。这里的南阳指的是黄河北岸的太行山以南的一大片土地,这里位置冲要却为晋国得到,周等于自断臂膀。类似的奉赠很多使得周在不断封建之后疆土日减,无法自强。可以说周的政模式框架使得其延续性极强但创新性不足,无法因时代之变动而变动,也无法抢占有利的地盘机遇,只能依附霸主提携而已。


user avatar   han-kun-history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宣哥@司马懿邀请,一年多没有接触先秦专著了,凭旧有知识答一下,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啪啪打脸2333。

关中地区是西周分封政治的基本盘,正是凭借着这块上古天府之地的给养,方能支撑文武之兴、周公东征、昭穆之征乃至最终的宣王“中兴”等贯穿西周军政全过程的多次重大征伐活动,也正是这种“江山有征伐出”征伐活动,从实践上捍卫了西周的天子地位与周公所确立的西周政治格局。关中之资,在西周末年,居然还能经得起厉王、幽王两次纯负面“折腾”(与前述正面折腾不同233),也是关中对于西周之重要性的最好佐证。

国家大事、唯祀与戎,关中不仅仅为西周提供了军政威服四方的资本,也是宗周祭祀之所在,更是与西周诸王亲缘较近的畿内大夫之分封地,既是事关周王颜面的宗庙所在,也是事关周王利益的亲属藩卫所在。

幽王之暴、联戎灭幽、携王之立等一些列事件,在厉王与宣王的基础上,彻底摧垮了周王立足关中的政治基础与经济基础,平王东迁既是派系内斗的选择,亦是关中残破的后果。无论东迁动机当中包含了哪些因素,东迁本身,直接使得周王失去了军事基本盘、政治根据地、宗庙所在地、赏亲来源地,并且不得不局促在平原面积并不算大的洛邑地区。

洛邑地区是西周经营关东的前哨站,其自身土地、粮草、人口供给受限于地形而远逊于关中,所以,洛邑地区是需要关中地区作为后盾,方能在西周政治中发挥其作用的邦交型城邑。所以,东周天子失去关中之凭依,就不再是在资源占有上傲视列国的老大哥了,而是关东列国之一了。东周之战略纵深、资源禀赋比不过逐渐并灭群狄的晋、吞食关陇的秦、囊取海岱的齐、纵横南方的楚,甚至连占据河淮泗大平原要津都会的郑、卫、宋、鲁都能与东周不相上下,东周凭什么中兴

假道灭虢这个成语,其实是东周不能中兴最好的注解。东虢国、虞国之封君乃文王之长兄,宗室地位崇高(公爵),其所占据的函谷道大阳渡、荥阳汜水,正是关中平原乃至关洛整体的东大门。虢、虞两国在西周之时,有关中援互,以崇高之地位把守关洛中道与洛邑东门,“版图”虽狭,却也能支撑。一旦关中易手,虢、虞两国便失去了关中的强力军政援互,加上虢国迁往虞国南岸,沦为洛邑周围的要道之一,反被西周政治格局中的北土方伯、东周政治格局中的北土霸主晋所计取。

不仅虢、虞,西周军政是以关中地区为中心,以晋、霍御汾水流域,以虢、虞控关洛中道,以齐、鲁定海岱泰山,以陈、蔡控淮泗流域,以汉阳诸姬临汉水流域,以洛、宋、卫控中原地区,以邢、燕统河北之地。关中是这整张布局的重心、中心、基地、起点与原点,一旦关中陷落,那么各方伯便失去了关中的强力控制,而彻底走向了雄霸一方以窥天下的逐鹿模式,哪里还轮得上被霸主们挤在中间的东周去搞什么中兴?


推荐书目:

1.童书业:春秋史 (豆瓣)

2.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 (豆瓣)


user avatar   daruq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周统治的基本盘是通过镐京国人控制关中,外加关系亲密的各路诸侯控制地方。

早在周厉王年间的国人暴动,就已经反映出西周内部周王室贵族僧多粥少的内部矛盾、贵族和普通国人的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当时还没有太多的君权神圣,国人执干戈卫社稷,春秋时期还有曹刿可以面君论战、卫懿公宠鹤失国的记载,君王如果和普通国人闹僵,日子不会好过。周宣王南征北战,很可能就是为了想开拓土地,转移矛盾。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真是假,根本无从考证。清华简没有记载烽火戏诸侯的事情,上古史料奇缺且记载晦涩,只能分析时代背景和可靠确定的事实。历史记载甚至是文字和官方交流语言(所谓雅言),都被政府一小部分贵族所垄断,很多事实不同程度上会被歪曲。

周幽王和褒姒的事情无从考证,结合烽火戏诸侯这种狗血剧情,可以得知的确切事实是,周幽王原来立姬宜臼(后来的周平王)为太子,后来出于某种没有记载的原因,周幽王废姬宜臼和申后,立姬伯服和褒姒为太子和王后。周幽王废长立幼,必然导致原来的权力结构彻底重组,申后的父亲申侯对此不满,同时很多贵族诸侯(比如缯侯等),也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申侯由于直接利益相关,面临被周幽王清洗,于是出奔犬戎,以洗劫镐京财富为代价,招募犬戎做盟军。附近的很多诸侯、贵族们对此拥兵观望,坐视镐京沦陷,不排除还有人干脆做内应,一起趁火打劫,毕竟堂堂周天子三百年的王都,不是能够轻易攻下来的。

犬戎也根本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根本就是一堆互不统辖还经常自己打来打去的原始部落,语言可能属于汉藏语系,由于黄土高原气候逐渐变得干旱,向东、南方向加速迁徙,和西周冲突不断。对于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国家体系、先进青铜兵器的西周来说,其实并不是特别难对付,只是游击战很烦。这时候被镐京的财富所吸引,临时拼凑了一支队伍跟着申侯来打秋风。

褒姒的娘家后台很明显实力不怎么样。申侯带着犬戎的“友军”把周幽王和伯服杀掉,顺便把镐京一起洗劫了一番。镐京遭洗劫元气大伤,周平王和申侯也在镐京的国人中人心丧尽,而犬戎的“友军”也随时可能再来打秋风,只好和支持者迁都洛邑。申侯事后仍然是肱股之臣,洗劫首都之事没有被追究任何责任。

虢公翰(清朝有人考证就是支持废长立幼的奸臣虢石父之子)在河北拥立周携王(周平王之弟),和周平王分庭抗礼。二王并立20多年,最后晋文侯袭杀周携王,大块地盘也归了晋国,晋国由此开始坐大。

关中西部大部分为秦国所得。西周遗民也在当地据守了很长时间,《史记·秦本纪》:“秦文公十六年(周平王二十年),(秦)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秦国当时实力还不够,关中中东部长期是“中立地带”,填补权力真空的有其他小诸侯,梁、芮等国,还有骊戎、大荔戎等乘虚而入的部落。

周王室这一通内讧之后,实力大大衰弱,各地的诸侯也逐渐听封不听调。周平王东迁,郑国出力甚多,周平王未尝不想振作,只是镐京国人的基本盘丢光了!实力不济,受制于郑国,甚至还出过周郑交质之事。岐以东送给周平王,没实力也不敢要。

周平王死后,周桓王和郑庄公闹翻。繻葛之战,对付兵力其实并不强大的郑国,就已经显得兵力不足,还要叫来陈蔡卫三国助阵,还打了败仗,可见周王室实力之虚弱。此战之后彻底颜面扫地,最后一层皮被戳破。

任何政权,无论曾经多么伟大强盛辉煌,脱离了自己的基本盘,立刻就会落地凤凰不如鸡!




  

相关话题

  从文明角度看,如果美国衰落了,人类会进入第二个中世纪么? 
  革命需不需要冒险精神? 
  古代有什么著名的兵器(真实且有实物)? 
  明朝有锦衣卫东厂,清朝却没有特务机构,但清朝皇帝在驾驭百官,控制舆论方面反而比明朝更为出色,这怎解释? 
  明朝的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条件是不是比清朝好? 
  诸子百家里有真正不信鬼神的人吗? 
  100 年后,人类社会将怎样评价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 
  太平天国运动和ISIS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如何正确对待被洗脑的“精日”观点? 
  英法德俄日西等国哪个国家对自己的殖民地最厚道,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刘备为什么怒鞭督邮?
下一个讨论
谁能从史学考证的角度讲讲西王母和周穆王的故事?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