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想谈《三国志》之前先澄清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绝对可信度,即在上帝看来史书的记载也符合事件的真相。而这个概念在历史和史学史中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哲学和民科的史学里。很多人张口就喜欢说史书不可信,持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因为自己创造了这个概念。事实上,在很多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流派看来,就连人对自己每天事情的叙述都做不到真实,人的记忆都是重新编排整合过的,在变成书面语言按照体例写成书就更经历了九九八十一变,那么叙述一个庞大时代的史书怎么可能真实呢?但这毕竟是哲学,而不是历史。这并不是历史学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沿着这个逻辑怀疑下去,你首先需要纠结的是你是否存在,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是不是一个你,你身边的世界是否真实可信这些问题,而不是历史是否可信。
那么第二个概念就是历史学中的可信度了。这个可信度是建立在一些不证自明的假设上,不是说这些假设不可以怀疑,而是如果你怀疑的话,就不要来学习历史了。这些假设包括:我们相信人有能力书写下相对真实的事件。史书的记载在不存在逻辑漏洞、未被其它史料和出土文物证伪的情况下,暂时默认为真。如果你想试图从史书中构建一个历史世界,你就必须接受这些假设。
现在再回到《三国志》本身。《三国志》里是否存在已经被证伪的记载呢?当然是存在的,比如官渡之战刘辟复活,高堂隆上书时刘备复活等等。这些是修订考证不严谨,可以理解。相比其它史书,《三国志》的这类错误已经很少了,可以称为良史。赵翼在《廿二史札记》说:
《三国志》虽多回护,而其翦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十分公允的评价。
(这里要推荐一本书,吴金华先生的三国志校诂,里面综合了前人的成果,对三国志各种犄角旮旯里的问题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考究,适合较真狂魔去看 )
那么赵翼提到的“回护”又是怎么回事呢?除了从史记汉书继承而来的美化传主以外,就是被许多人指责的美化曹魏了。像官渡之战是否真的“兵不满万”,攻徐州记载和《后汉书》的偏差,这都是历来史家争论不休,网上嘴炮也打了好多年的事情。赵翼评价说:
义至严也。自陈寿作《魏本纪》,多所回护,凡两朝革易之际,进爵封国,赐剑覆,加九锡,以及禅位,有诏有策,竟成一定书法。以后宋、齐、梁、陈诸书悉奉为成式,直以为作史之法固应如是。然寿回护过甚之处,究有未安者。
清代士大夫因为价值观的原因,对曹魏不怎么友好,因此赵翼对陈寿的批判在我心里要打个折。在我看来,陈寿回护曹魏肯定是有的。但是否真到了故意夸大曹操事迹,遮掩事实的地步,这仍然有待进一步探讨。
抛开曹魏不谈,陈寿对吴国和蜀国的态度,成刚在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981554/answer/108561457#
这个回答里已经分析的非常透彻,我没有什么可以再说的地方了。
除此之外,还有史书体例的问题。三国志无志、纪,为后世的史家增添了许多困难。直到今天,三国的许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这不能不说是三国志给人们留下的一个遗憾。至于这到底是陈寿本人的水平导致,还是受限于当时的材料环境,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