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的照片应该是《破解古埃及 一场激烈的智力竞争》第5页,可惜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至少可以说这个中文译本的说法是大错特错的。
如果说“一百五十多名学者欣然加入”还可能只是稍微偏离真相的话,“正式院士共一百六十七名”则是完全不看原始资料的无稽之谈。
拉容基耶(La Jonquière)在他根据法国军方档案写成的五卷本权威著作《远征埃及,1798-1801》(L'expédition d'Égypte, 1798-1801)中详细列出了这一百六十七名“学者和匠人”(savants, artistes, etc.)的组成状况(见第一卷510页)
其中包括:
数学家21人
天文学家3人
博物学家和矿物学工程师15人
民用工程师17人
地理学家15人
建筑师4人
建筑工程学员3人
绘图员8人
雕塑师1人
机械师10人
火药工匠3人
秘书10人
翻译15人
卫勤官员9人
检疫人员9人
印刷工22人
乐师2人
合计167人,总计月薪4万0801法郎。从人员组成也可以看出,这一百六十七名随行“学者、匠人”中的大部分人都会在随后的军事行动和拓殖活动中发挥重要的现实作用。
在拉容基耶的基础上,赫罗尔德(Herold)进一步指出:
雄心勃勃的梦想和脚踏实地的知觉在波拿巴身上并肩而行。他的使命既有军事特性,也具备殖民特征。他选择的人——即便是那些在纯科学领域贡献卓著的人——也大多拥有实用的思维方式、技术才能和行政任务,只有少数人是例外。阿基米德式的多才多艺和适应性令他们能够非常理想地应对前方的诸多挑战。
Herold, Bonaparte in Egypt, 1962, p. 33.
简而言之有3个因素互相作用:
共和国要打击英国,但是进攻本土、煽动爱尔兰起义的计划业已失败,那么剩下来还有一个办法是进攻英国的贸易、殖民地。在法国海军在革命中业已崩溃的情况下,法国人只能去争夺的陆权。有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进攻埃及,如此一来地中海沿岸基本都在法国人的控制之下。以埃及为跳板,还能进攻印度。一旦在埃及立足,那就是比较稳的打法。具体的做法,其实就是把埃及打下来,做殖民地。既然要做殖民地,而且是有战略意义的殖民地,自然需要带专业技术人员过去。
“东方热”的概念是更多是社科领域的,自启蒙时代以来,西欧对于东方的古代文化就十分感兴趣。古埃及文化的影响,可以体现在考古、历史学著作、游记乃至于建筑上。这种潮流,一开始发端于贵族,后来自然也影响到了知识分子。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学者欣然前往埃及的原因之一。
拿破仑的主观因素,可以这么说,这个因素是比较次要的。很多著作家强调拿破仑一心想要模仿亚历山大、凯撒,去征服东方。他对于东方文化很感兴趣,还有一点总所周知,他对科学也很感兴趣,而在那个年代殖民探险与科学研究确实是捆绑在一起的。再加上他倾向以社会身份(法兰西学院院士)而不是军人身份示人,向知识界发出邀请,自然也是一种赢得舆论的手段。
P.S.这里夹带一点私货,如果说从拿破仑的主观因素出发考虑,为何要去征服埃及:之前拿破仑是为法国的陆权地位的奠定立下汗马功劳,那么如果他要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情况继续追求战功,唯一的办法就是远征北非,建立殖民地,以弥补法国在此前殖民争霸中的损失。如果他想要保持崇高声望,与督政府平起平坐的话,远征埃及、建立殖民地(很有可能就像意大利那样占山为王了),再煽动一下舆论对于古代英豪霸业的思古之情,这些举措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