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柴宗训要如何做才能既除掉赵匡胤,又不使后周发生政变? 第1页

  

user avatar   xing-wei-yi-zhu-zhuan-ye-bo-shi-dao-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很简单,柴宗训只需要把禁军的几个军头召集起来,把这些军头介绍给自己的儿子,让太子担负起监督禁军的工作就行。

另外柴宗训最好在继位前,多宠幸一些妃子,生大大小小五个以上的儿子,显示皇室的稳固。

这样,不仅赵匡胤不敢有异心,其他原本附和赵匡胤的军头也没有理由支持赵匡胤了。

--------------------------

什么?柴宗训才7岁?7岁小孩你指望他能做什么?

这是什么GP问题?你咋不问一个7岁小孩要如何做才能今年高考数学上140,如何才能今年生3胎?


user avatar   hongchamoshu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基本无解,他爹(郭荣,以下简称柴荣)给他挖的坑太大了,填不上。

大家知道,周太祖郭威去世后留下一个反骨的侍卫亲军。结果柴荣登基后第一年的高平之战,侍卫亲军系统的马军和步军统帅同时临阵脱逃。多亏张永德和赵匡胤率领的殿前卫士拼死奋战,才反败为胜。高平之战后柴荣痛定思痛,一面处死了马军和步军的统帅,开始削弱原侍卫亲军系统;一面重新组建殿前军,将资源全力向殿前军倾斜。殿前军在短短数年内扩军至五万余人,兵力与侍卫亲军司分庭抗礼,而精锐程度又在其之上,所谓“士卒精强、近代无比”,从此就成为了柴荣时代征伐的野战主力。

按理说殿前军应该对柴荣感恩戴德才是,可是我们知道,使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说穿了就是柴荣一手打造的殿前军系统从头到尾的集体倒戈。是什么使得殿前军对周世宗恩将仇报?——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的……


上面说过,高平之战中侍卫亲军系统的叛变、与殿前军系统的奋战形成了鲜明对比。从此以后,柴荣一面打压原侍卫亲军系统,一面大力提拔殿前军系统中的少壮派武将,如赵匡胤、王审琦、石守信等。在扩军成为野战军主力之前,殿前军系统最初是后周皇帝直属的近卫部队,人数大约只有几百人,相比派系错综、来源复杂的侍卫亲军系统,最初的核心军官群体就只有那么几个的小圈子。而扩军之后,原先的小圈子迅速占据了后周军队的各主要核心位置,成长为一个高度抱团的军中山头,这就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隐忧。

而柴荣此时甚至还没有精力顾及冰面下的这些中高级军官的抱团串联,他被表面上“张永德-李重进”两人的争斗牵扯了太多注意力。张永德与李重进分别是殿前军和侍卫亲军的主官,同时又是郭威的女婿和外甥,可谓既是军队重臣、又是外戚——考虑到柴荣本来也只是郭威的养子,这两人对他皇位的潜在威胁显然更大。而张李二人在柴荣执政期的中后阶段也不负众望的互相攻讦——张永德说“重进有奸谋”,李重进就“点检作天子”。调解两人的争斗、外加顺便两头打压,就成为了让柴荣既头疼又暗喜的工作。在柴荣的计划中,张永德与李重进最终都是要被替代的,其替代者就是后起的赵匡胤和韩通。

柴荣临死前,罢张永德军职、架空李重进,以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韩通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这貌似完成了两大军系统的新老交替,达成了新的平衡,可实际上却大错特错。因为柴荣在位期间侍卫亲军长期受到打压,无论其兵员素质、还是军官受重用程度都不能与殿前军相提并论。一方面,前朝留下的老侍卫亲军军官们逐渐被排挤打压,另一方面殿前军系统出身的军官又被大量填充进来……在柴荣死后,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中,真正完全是本系统体系里出来的,只有一个韩通。

也许柴荣预料到了殿前军一家独大的风险,在死前的一段时间试图重新恢复两大军的实力平衡,他提拔韩通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且排名在殿前军的老大赵匡胤之上,一时间“军政多决于韩通”。

高平之战后侍卫亲军被打压的下场,作为与其对立的殿前军系军官们再熟悉不过了,你要说“过河拆桥”也罢“兔死狗烹”也罢,这样赤裸裸地搞政治平衡,任用一个殿前军系统的“外人”压制他们,无疑会刺激到紧密抱团的殿前军系统的神经。这时候对周世宗的感恩戴德之情,就被更强烈的被背叛的恼怒所取代。殿前军成为了一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柴荣死前军队的控制状况,要比他刚继位时还要糟糕的多。至少高平之战时,好歹反骨仔的侍卫亲军里还有空降过来的外戚李重进弹压,没让樊爱能、何徽把所有部队带走。既然要动殿前军这个风头正劲的军中强力派系,必然要环环相扣、互相制约才是。可柴荣是怎么操作的?

简单总结了一下柴荣死前的三衙变动,蓝色为亲赵匡胤势力,黑色为较中立方,红色为赵匡胤的政敌(其中李重进一直在扬州,只是遥领)。可以看出,经过柴荣一波猛如虎的操作,中立的张永德和反赵的袁彦被罢军职、出镇,然而与此同时,亲赵匡胤的军官共计三人(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被增补担任两大军的要职。

这样一来,原本表面上至少还是殿前军系统对抗侍卫亲军系统的局面,变成了殿前军+侍卫亲军吊打韩通一个。除韩通以外,其他所有在京主要统帅不但都有在殿前军服役的履历,而且与赵匡胤本人私交甚厚。然而,根据周世宗的遗命,这些人竟然还要服从一个外系的韩通的领导……王夫之虽然说韩通未必是忠臣,但他的背景决定了:在主要禁军将领中韩通几乎是最没有资本谋反的一个,但反过来可能也是最没有资本压制其他人造反的。


柴荣死后的局面是主少国疑,张永德、李重进、赵匡胤,乃至于排名更靠后的石守信等人个个都有可能问鼎周室。柴荣死前的一系列操作更是顾头不顾腚,看似压下了外戚夺权的可能,却引爆了五代更大的火药桶——骄兵变乱。回到问题,无论柴宗训怎么做,到此时也为时已晚,无法扭转大势了。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五代是一个不适合小皇帝的时代,如果单纯要除掉赵匡胤并不难,因为赵匡胤一直都是有政治对手的,依靠其中一个杀另外一个是很有机会的,但是如果要延续后周的社稷,却是真的回天乏术

开国皇帝坐天下,靠的是自己的功业和「领导力」,这个虽然说起来比较虚,因为不像武力和智力那么直白,但是领导力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开国皇帝坐在那个位子上,无非是化家为国,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小伙伴,现在只不过是换了更加正式的名称继续做自己的文臣武将。

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开国皇帝老去之后,对于「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二代和皇三代,他们靠什么能够让手下这帮人从万人堆中的独木桥中杀出来的人中龙凤们听话?

在没有创建自己的功业之前,皇N代们能依靠的,只有制度惯性,这也是法家所追求的「势」——君权神授,天子代天牧守四方,代代相传…… 儒家和皇权一直在共同维护这个神话,而神话的目的正是为了让足够多的人对那位靠血缘坐在皇位上的人形成服从感,而一旦足够多的人驯服了,那么即便有个别不信邪的,出于理性的考虑也会表现出驯服,于是皇帝的位子就稳当了。

而五代十国时期,恰恰是中国历史上制度惯性的最低点之一——如果想说的激进一点,去掉之一也行。在「五代史」中,石晋时期的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就有句流传甚广的名言:

重荣起于军伍,暴得富贵,复睹累朝自节镇遽升大位,每谓人曰:“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也由不得安重荣不这么想:唐朝的社稷,终结于宣武节度使朱温;后梁的社稷,终结于河东节度使李存勖;然而不久之后军队作乱,唐庄宗死于流矢,继位的是天平节度使李嗣源;李嗣源身后又发生了政变,继位的是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而后来取代李从珂建立石晋的,又是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当时的情况是节度使跋扈非常,不听天子节制; 而下层军官也经常首鼠两端,动辄以罢工、反叛来要挟镇将,乃至于天子发放赏赐,这时常的以下克上,哪里还有半点君权的神圣性?

这种环境下,根本没有毫无功业建树的小皇帝能够发挥的空间。柴宗训所面对的情形,比光杆司令汉献帝都要困难,汉献帝的背后,好歹还有东西两汉煌煌四百年的余威和人望;而柴宗训有什么呢?只是有个皇帝的空头名号罢了。而这个名号恰恰是很多实力派想要的。

凭心而论,柴荣虽然没有预料到自己死的那么早,但是他并非对自己的身后事没有布置。提拔赵匡胤、韩通,打压张永德和李重进,这是非常明显的帝王心术。因为张李二人久居高位,树大根深,又是太祖郭威的亲戚,对皇权威胁更大,所以柴荣就要贬抑他们;而赵匡胤和韩通二人根基浅,更加依赖于柴荣的支持,所以就要大大的提拔他们。总结起来就是:离我近的,就要打击他们;离我远的,就要抬举他们——这一套操作是不是很熟悉?

曹丕曹叡父子说,我们当年也这么做过。压制近支宗室(曹植),重用疏族(曹真、曹休、曹爽)。结果呢?司马氏高平陵发难之后,曹魏宗族几无还手之力,后来兴兵的都是外臣。而司马氏也没有高明到哪里去,司马炎为了保护自己傻儿子的皇位,费尽心思的设计自己身后的政治格局,然而八王之乱又怪谁呢?

归根结底,「设计长期政治格局」这事本来就不靠谱,三分看人事,七分听天命,就是在高空走钢丝的活。因为人的寿命、利益和势力的此消彼长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还经常会引起各种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就拿柴荣的这套布置来说,柴荣显然没有预料到自己培植赵匡胤这个后进之辈过了头,让张永德和李重进无法对他形成有效的制衡;更没有预料到自己遗命「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会完全得不到执行;也预料不到自己的另外一位宰相王溥对赵匡胤「老将大校,多归心者,虽宰相王溥,亦阴效诚款」。

话说回来,如果柴宗训想除掉赵匡胤,简单的办法就是重用李重进和张永德其中之一,但是又有什么用呢?李重进是当年郭威都不放心的人,要眼睁睁的看着李重进对柴荣行君臣礼才能咽气,并且赵匡胤篡位之后,李重进马上起兵——这很可能就是之前有造反预案的。依赖这些威胁更大的强臣来除掉威胁不那么大的赵匡胤,柴宗训是何苦?

其实即便是在黄袍加身政变中唯一阵亡的后周大将韩通,王夫之也分析过,说未必是周的忠臣,因为当时赵匡胤并没有泰山压顶之势,如果韩通发难,都城内外齐心,一不小心赵匡胤做了曹爽,韩通就是司马懿,将一举获得大权,柴宗训必然委政韩通,面对黄袍加身,难道韩通就能像周公、伊尹那样?

韩通足为周之忠臣乎?吾不敢信也。袁绍、曹操之讨董卓,刘裕之诛桓玄,使其不胜而身死,无容不许之以忠。吾恐许通以忠者,亦犹是而已矣。藉通跃马而起,闭关而守,禁兵内附,都人协心,宋祖且为曹爽,而通为司马懿,喧呼万岁者,崇朝瓦解,于是众望丕属,幼君托命,魁柄在握,物莫与争,贪附青云之众,已望绝于冲人,黄袍猝加,欲辞不得,通于此时,能如周公之进诛管、蔡,退务明农,终始不渝以扶周社乎?则许之以忠而固不敢信也。

五代时期手里有兵有权的主,没有君权神圣和文官集团的压制,没有几个不得陇望蜀的。而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的时候也说了,很多时候也不是自己想不想的问题,只要你的手下觉得时候到了,到时候就会「帮助」你去得陇望蜀。


有人说,如果柴宗训想把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慕容延钊、石守信……这些禁军高层统统杀掉一劳永逸呢——好了,欢迎周隐帝柴宗训去和汉隐帝刘承佑做一对小伙伴吧。

多说一段题外话,关于赵光义的继位的法理来源,杜太后所主持的金匮之盟,过去一段时间很多人认为是假的,最近这些年又有一些论文倾向于是真的了。其实考虑到五代时期情况,「国赖长君」真的不是说说而已。赵匡胤和杜太后都看到了五代时期帝位沿袭的严峻形势,赵匡胤也明白与其传给自己的儿子,然后儿子和弟弟相互猜忌,一不留神还被外人摘了桃子,真的不如传给在朝中广有基础,对自己黄袍加身有重大贡献的赵光义。事实上赵光义也确实是以接班人的身份培养的。无论赵大驾崩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归根结底是五代时期皇权的不稳定性,给了赵光义上位的机会。


user avatar   zhang-chen-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可能

五代的皇帝是地狱难度,多少能力不济的成年皇帝都栽了,更别说柴宗训这么个小孩子了;

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用兵征战何等神武,在位三年就被推翻;后唐闵帝李从厚,二十岁继位,第二年就被李从珂推翻;李从珂继位前也是久经沙场的悍将,结果在位两年就被石敬瑭和辽太宗联手所灭。再往后的晋出帝石重贵,28岁继位,结果因为御下无方、意气用事,结果被辽太宗所灭;后汉隐帝刘承佑19岁继位,在位两年就被郭威推翻。

就算你防住了赵匡胤,那李重进,张永德,韩通等人也会伺机篡位;契丹人和北汉也会趁机南下。实际上后周世宗去世前,最担心的就是李重进和张永德,这才提拔了赵匡胤来制衡这二人,没想到反而便宜了赵匡胤。


user avatar   MichaelChang10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想起什么写什么,随时补充吧

hysteric 歇斯底里

laser 镭射/雷射 (现在叫激光)

motor 马达

engine 引擎

parkour 跑酷

vitamin 维他命 (又叫维生素)

bungee 蹦极

neon light 霓虹灯

UFO 幽浮

cool 酷

DDV 敌敌畏

sofa 沙发

cement 水门汀 (现在叫水泥)

ultimatum 哀的美敦书 (现在叫“最后通牒”,勿谓言之不预也)

opiom 鸦片

penicilin 盘尼西林

clone 克隆

gene 基因

chocolate 巧克力

bus 巴士

toast 吐司

cheese 起司 / 芝士

coffee 咖啡

radar 雷达

tank 坦克

rifle 来复枪


user avatar   pang-da-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成拳的阴招儿挺多的,封眼、插眼、戳喉、踩脚摁倒打百汇、上星、哑门、濂泉、人迎……

我该怎么证明自己是正当防卫呢?




  

相关话题

  孔子杀了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抢夺自己学生,断了自己财路,威胁自己地位吗? 
  戈尔巴乔夫下台以后都做了什么工作,成绩如何?现在他老人家又在忙啥呢? 
  有哪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实际上有过联系? 
  如果在宋朝开讲《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哪个更受欢迎? 
  很多人提到的陈到和戏志才,历史上是怎样的人? 
  楚汉争雄时,韩信为何不拥兵自立? 
  柴荣真的比宋太祖、太宗强吗? 
  薛岳是抗日战争消灭鬼子最多的将领吗? 
  就中国而言,近代到今最伟大的人是谁? 
  孟尝君为何会被灭族? 

前一个讨论
宋朝为什么那么弱?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恐怖分子和恐怖主义多诞生在中东?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