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提的是“乌克兰愿意接受包含中立地位条件的和平协议”,并且提出“该提议需要经过全民公决,并由第三方提供保证”。
不知道为啥简中转载要把“和平协议”和“第三方保证”省略了。
首先,关于和平协议,乌方的条件不变,必须以俄军全部撤出乌克兰领土为前提条件,泽连斯基并没有在此条件上让步。
其次,所谓第三方保证,无非就是欧盟或北约二选一,甚至两家一起上。那么一旦在和平协议和中立地位中把这两家拉下水,考虑到这两家和俄罗斯的巨大实力差距,无论其参与程度如何,乌克兰都再无可能成为俄罗斯的囊中物。
所以泽连斯基面对俄罗斯记者的表态看似是一定程度的对俄罗斯的妥协,实际还是要把乌克兰和西方做绑定,是在对欧盟和北约提条件,和本届乌克兰政府的一贯立场是保持一致的。
顿巴斯问题,一开始,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是恢复到明斯克协议下,就是乌军退出实控的顿巴斯地区的土地。
早说了(也许也没说),我要是处在泽连斯基的位置上,我他吗就不让那帮激进份子去打顿巴斯。但是泽连斯基根本就没有这个能耐,他控制不住这些。不仅如此,去年开始,动作似乎加剧不说,双方互相指责更多了。那这拳是肯定要挨了。
其实这次战争,也是美国的一次尝试,惹俄罗斯尚且如此,那惹中国呢?像我这样,自己小日子过得不错,但是依然愿意随时为国捐躯的人可大有人在。
从2月27日我摆明立场表示“战局都掌控在普京手中”开始,
就不断有人在我的回答下面喷我,说乌克兰局势大好,说普京要完蛋,
每次我回答说普京的目的和未来的走向,
总有一批人来说我吹普京。
像这种帖子:俄国防部首度公布伤亡数据,其中俄军共 498 人死亡 1597 人受伤,俄乌冲突预计还会持续多久?
里面说俄罗斯垮的点赞都快超过我主贴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只会看到演员总统一次又一次要求和谈,
全世界到处奔走发言“追求和平”。
然后就算这样,还是有人在我个个回答下喊着乌克兰要赢,俄罗斯要完。
时间从2月25到了现在的3月28,
我当初的“俄罗斯主动持久战”的战略目标已经非常明显。
我终于可以骄傲的说:“时间证明了我的正确”。
我可以骄傲的对当初给了我点赞的哥们说一句:
你们支持的是对的。
你们才是最有眼光的!
那些说俄罗斯要完/拖不起的,动辄过万的点赞又如何?
我那些点赞不过百的回答又如何?
事实证明了谁才是对的。
“乌克兰准备谋求安全保障、中立地位和无核地位。乌克兰愿就乌东部顿巴斯地区的问题与俄方达成妥协。”
感谢演员总统,配合说出了我一个月前的战略分析~
==========================
老猫私聊我道歉了,就不说后面的了。
现在仍然离达成一致很遥远。
首先这个中文翻译,就是忽悠人的,不说造谣至少都是避重就轻,词不达意。
泽连斯基几点表示能有实质性进展的,就一个中立无核,乌克兰本身就无核,中立指的是结盟行为而不是态度,基于根本无法加入北约,这条现在宪法对乌克兰人也就是擦屁股纸,所以俄罗斯人根本也不可能是因为在乎这个入侵的乌克兰。
剩下的呢?
顿巴斯问题:大半个月以前,我就认为顿巴斯最好的结局,或者说乌克兰政府能接受的底线,就是卢顿建立自治政府,但是仍然在乌克兰之内,权力高于加泰罗尼亚低于车臣,此地去军事化,作为俄乌之间的缓冲区和修复关系的通道。这的确是乌克兰的妥协,但是同时也要俄罗斯妥协,毕竟京子心心念的至少这俩得独立,最终加入俄罗斯帝国,俄罗斯会不会做这个让步?我觉得目前情况下俄罗斯哪怕愿意也不好舍弃他的卢顿仆从军。
俄罗斯停火撤军:哪儿开始撤,撤到哪儿为止?让你从克里米亚撤军干吗?这句话是跟俄罗斯去军事化一样的含糊概念,可以谈,但是大概率是扯皮。
第三方保证:这是新增的知识点,泽连斯基不要北约容纳但是要有人保证他的安全,这个人是北约或者美国,俄罗斯很难答应;是德国或者法国,根本乌克兰人不认;是中国。。。中国自己都不干。
所以双方至少存在三点重要分歧,关键是谈的意愿也就那样,依旧存在各自在对方价值体系里的漫天要价,且谈吧。
135求和,246强硬,星期天向北约要援助。
有什么好谈的?普京坚持了8年的由法德共同监督的明斯克协议被当成废纸,东乌被西乌炮轰了8年,皇俄忍了8年。
普京这次出兵,是因为普京压不住皇俄了,普京不出兵就自身难保,克宫要被清洗。
弘扬汉服文化也是要恰饭滴。
不逼你们按“标准”买衣服的话 怎么赚钱?
你们这些不按“标准”来的伪汉服爱好者害的别人白花时间弘扬汉族传统服饰了!
心理咨询治疗中,所有违反伦理行为,都是从业者100%全责。
咨询时间设置,除特殊情况,比如当次咨询结束前触及创伤,来访情绪强烈可偶尔、适当延时。
我觉得“偶尔”指延时不超过3次;“适当”指延时不超过10分钟。
如果多次超出特殊情况未能觉察,未能调整,未接受督导,属于胜任力不足。
超出时间,如果没有在协议中约定如何收费,临时告知要收费,应当在原定咨询结束时告知来访,咨询延时需额外付费,让来访知情,自己选择是否延时。同时,从业者需要评估,是否有必要延时。
如果咨询延时结束,才告知要延时要收费不合理。本是从业者胜任力不足,没有把握好时间,需要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买单,无权让来访者付费。
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的收费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好比你在饭店吃饭,加米饭时,商家没有告知加米饭要钱,结账才告知,属于违法行为。
如果有提前约定,4次超时1小时,15次平均超时超过半小时,已经明显超出偶尔、适当延时的特殊情况。从业者超时可获得更多收入,存在主观剥削来访嫌疑,客观剥削来访事实。
时间等咨询设置,是为了保证心理咨询治疗在专业范围内,提供帮助。
破坏设置,容易出现违反伦理事件。
如果说时间设置可能遇到意外情况,同乘地铁和搭肩行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限制咨询外接触的设置。
该从业者此行为,无关能力,完全是意愿问题,是否把基本职业操守放心上。
有答主说,此事件来访没有在前10次提出超时问题,忽视了心理咨询中隐形的权力不平等。
好比一个老师上课经常超时,经常开收费课外辅导班,一个学生即使不愿意,有几个敢当面提出来?
就像下面这个提问:
咨访关系中,存在天然的隐形权力不平等。来访容易把从业者置于权威地位,受文化和成长经历影响,可能不敢表达。
咨访关系隐形的不平等,需要从业者承担更多降低不平等影响的责任,而不是要求来访更主动表达。
如果来访不敢表达,缺乏安全,缺乏信任,主要在从业者。
缺乏安全和信任,可能本是来访的困扰之一。
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帮助来访感到安全和信任从业者,能够自由表达,是从业者专业能力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责任。
大家寻求心理咨询时,建议多提醒自己是消费者,从业者是商家为你服务,帮助自己更平等面对从业者,降低对方的权威影响。
“消费者(来访)-商家(从业者)”“心理咨询治疗-商业服务”,是心理咨询治疗的实质关系。
由于心理咨询治疗从医疗体系演变而来,承袭了“医生-病人”这种病人服从医生、不适合咨访关系的医疗关系。
我觉得,心理咨询治疗,来访以付费方式,获得享有更多权利,而承担更少责任;
从业者获得付费收入,补偿了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也意味着,从业者收了钱,理应承担更多责任,不能总归责来访。
来访可以提醒自己的消费者位置,减少被坑。以消费者立场来看:
别人买到好货的商家,好评如潮,可能你去买就买到次货、假货;对别人有帮助的从业者,评价不错,可能对你没帮助,甚至违反伦理,侵犯你的权益。
你以前一直买到好货的商家,可能也会出现产品、服务不好;一直有帮助的从业者,可能某个时候不再有帮助,甚至违反伦理,侵犯你的权益。
如果你是消费者,是否不论好评如潮的商家,还是以前的好商家,只要你买的东西、服务不好,转身就走?
面对从业者也拿出这样的态度。你付钱,是消费者,购买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为你服务,感觉不好就止损离开。
当然,不同的情况是:心理咨询治疗,来访投入的情感、时间、精力、金钱等沉没成本,止损代价大很多。
特别是情感、时间、精力的损害,无法弥补。
此事件提醒大家寻找心理咨询,不要迷信任何背景背书。
国外成熟培训体系、监管体系受训背景的从业者,只是靠谱从业者整体比例多于国内,具体到个人也有不靠谱从业者,不要盲目信任。
建议参考以下方式,提高识别从业者专业性,降低自身权益受损。
可参考以下文章,从教育背景、专业头衔、从业经验、受训经验、督导经验、个人体验/分析6个方面筛选。
专业背景筛选,只是筛出一部分不合格从业者,不能保证通过筛选的都专业。例如此次事件从业者,只看背景足够专业,仍然不靠谱。
筛选过后,前期3次左右咨询看感受,是否愿意继续咨询;感受之后看是否有效。
因为心理咨询见效需要时间,无法一开始通过效果判断。所以先看感受,后看效果。
第1-3次,凭咨询感受,感觉是否愿意咨询。
各种心理咨询效果的研究表明,咨询关系对咨询效果的作用,占到近50%。咨询关系建立好,本身就有很大的改变作用。
所以,凭感觉是否愿意继续咨询,是否信任咨询师等,体现关系质量,可以作为简单实用的判断依据。
心理咨询核心是看效果。感觉再好,如果没有效果都白搭。
一般来说,6次左右咨询,要能看到可感受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一定说很明显,但要能感受到,提示朝着好的方向转变。
10次左右,要能看到明显改变。
由于个体差异,这是相对标准,不能绝对说6次还没改变,10次没有明显改变就一定是咨询师水平不行。可以结合感受,看自己是否愿意信任咨询师继续咨询。
不过,如果10次以上咨询,仍然非常不满意,觉得没改变,可能考虑咨询师是否不专业,是否换咨询师更合适。(人格障碍例外,改善见效慢。)
遵守时间设置、环境设置(不在咨询室外咨询)、避免双重关系(不建立咨询外关系;不出现不必要身体接触;咨询外,除时间更改等特殊情况不交流等);不在咨询内外,与来访谈及其他来访个人信息;……
网络发言,工作账号与私人账号分开。工作账号不暴露私人信息,不过多参与公众话题讨论,未经来访允许不谈及个案;私人账号不表露从业者身份;……
基本设置、伦理没做到的从业者,网络账号公私混杂发表信息,建议远离。
注意在你的咨询过程中,保持对从业者专业性评估。
不论进行了多少次咨询,如果出现持续感觉不好,并且咨询师无法降低你的不好感受时,相信自己的感受,结束咨询为宜。
祝好!
心理咨询治疗中,所有违反伦理行为,都是从业者100%全责。
咨询时间设置,除特殊情况,比如当次咨询结束前触及创伤,来访情绪强烈可偶尔、适当延时。
我觉得“偶尔”指延时不超过3次;“适当”指延时不超过10分钟。
如果多次超出特殊情况未能觉察,未能调整,未接受督导,属于胜任力不足。
超出时间,如果没有在协议中约定如何收费,临时告知要收费,应当在原定咨询结束时告知来访,咨询延时需额外付费,让来访知情,自己选择是否延时。同时,从业者需要评估,是否有必要延时。
如果咨询延时结束,才告知要延时要收费不合理。本是从业者胜任力不足,没有把握好时间,需要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买单,无权让来访者付费。
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的收费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好比你在饭店吃饭,加米饭时,商家没有告知加米饭要钱,结账才告知,属于违法行为。
如果有提前约定,4次超时1小时,15次平均超时超过半小时,已经明显超出偶尔、适当延时的特殊情况。从业者超时可获得更多收入,存在主观剥削来访嫌疑,客观剥削来访事实。
时间等咨询设置,是为了保证心理咨询治疗在专业范围内,提供帮助。
破坏设置,容易出现违反伦理事件。
如果说时间设置可能遇到意外情况,同乘地铁和搭肩行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限制咨询外接触的设置。
该从业者此行为,无关能力,完全是意愿问题,是否把基本职业操守放心上。
有答主说,此事件来访没有在前10次提出超时问题,忽视了心理咨询中隐形的权力不平等。
好比一个老师上课经常超时,经常开收费课外辅导班,一个学生即使不愿意,有几个敢当面提出来?
就像下面这个提问:
咨访关系中,存在天然的隐形权力不平等。来访容易把从业者置于权威地位,受文化和成长经历影响,可能不敢表达。
咨访关系隐形的不平等,需要从业者承担更多降低不平等影响的责任,而不是要求来访更主动表达。
如果来访不敢表达,缺乏安全,缺乏信任,主要在从业者。
缺乏安全和信任,可能本是来访的困扰之一。
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帮助来访感到安全和信任从业者,能够自由表达,是从业者专业能力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责任。
大家寻求心理咨询时,建议多提醒自己是消费者,从业者是商家为你服务,帮助自己更平等面对从业者,降低对方的权威影响。
“消费者(来访)-商家(从业者)”“心理咨询治疗-商业服务”,是心理咨询治疗的实质关系。
由于心理咨询治疗从医疗体系演变而来,承袭了“医生-病人”这种病人服从医生、不适合咨访关系的医疗关系。
我觉得,心理咨询治疗,来访以付费方式,获得享有更多权利,而承担更少责任;
从业者获得付费收入,补偿了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也意味着,从业者收了钱,理应承担更多责任,不能总归责来访。
来访可以提醒自己的消费者位置,减少被坑。以消费者立场来看:
别人买到好货的商家,好评如潮,可能你去买就买到次货、假货;对别人有帮助的从业者,评价不错,可能对你没帮助,甚至违反伦理,侵犯你的权益。
你以前一直买到好货的商家,可能也会出现产品、服务不好;一直有帮助的从业者,可能某个时候不再有帮助,甚至违反伦理,侵犯你的权益。
如果你是消费者,是否不论好评如潮的商家,还是以前的好商家,只要你买的东西、服务不好,转身就走?
面对从业者也拿出这样的态度。你付钱,是消费者,购买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为你服务,感觉不好就止损离开。
当然,不同的情况是:心理咨询治疗,来访投入的情感、时间、精力、金钱等沉没成本,止损代价大很多。
特别是情感、时间、精力的损害,无法弥补。
此事件提醒大家寻找心理咨询,不要迷信任何背景背书。
国外成熟培训体系、监管体系受训背景的从业者,只是靠谱从业者整体比例多于国内,具体到个人也有不靠谱从业者,不要盲目信任。
建议参考以下方式,提高识别从业者专业性,降低自身权益受损。
可参考以下文章,从教育背景、专业头衔、从业经验、受训经验、督导经验、个人体验/分析6个方面筛选。
专业背景筛选,只是筛出一部分不合格从业者,不能保证通过筛选的都专业。例如此次事件从业者,只看背景足够专业,仍然不靠谱。
筛选过后,前期3次左右咨询看感受,是否愿意继续咨询;感受之后看是否有效。
因为心理咨询见效需要时间,无法一开始通过效果判断。所以先看感受,后看效果。
第1-3次,凭咨询感受,感觉是否愿意咨询。
各种心理咨询效果的研究表明,咨询关系对咨询效果的作用,占到近50%。咨询关系建立好,本身就有很大的改变作用。
所以,凭感觉是否愿意继续咨询,是否信任咨询师等,体现关系质量,可以作为简单实用的判断依据。
心理咨询核心是看效果。感觉再好,如果没有效果都白搭。
一般来说,6次左右咨询,要能看到可感受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一定说很明显,但要能感受到,提示朝着好的方向转变。
10次左右,要能看到明显改变。
由于个体差异,这是相对标准,不能绝对说6次还没改变,10次没有明显改变就一定是咨询师水平不行。可以结合感受,看自己是否愿意信任咨询师继续咨询。
不过,如果10次以上咨询,仍然非常不满意,觉得没改变,可能考虑咨询师是否不专业,是否换咨询师更合适。(人格障碍例外,改善见效慢。)
遵守时间设置、环境设置(不在咨询室外咨询)、避免双重关系(不建立咨询外关系;不出现不必要身体接触;咨询外,除时间更改等特殊情况不交流等);不在咨询内外,与来访谈及其他来访个人信息;……
网络发言,工作账号与私人账号分开。工作账号不暴露私人信息,不过多参与公众话题讨论,未经来访允许不谈及个案;私人账号不表露从业者身份;……
基本设置、伦理没做到的从业者,网络账号公私混杂发表信息,建议远离。
注意在你的咨询过程中,保持对从业者专业性评估。
不论进行了多少次咨询,如果出现持续感觉不好,并且咨询师无法降低你的不好感受时,相信自己的感受,结束咨询为宜。
祝好!
心理咨询治疗中,所有违反伦理行为,都是从业者100%全责。
咨询时间设置,除特殊情况,比如当次咨询结束前触及创伤,来访情绪强烈可偶尔、适当延时。
我觉得“偶尔”指延时不超过3次;“适当”指延时不超过10分钟。
如果多次超出特殊情况未能觉察,未能调整,未接受督导,属于胜任力不足。
超出时间,如果没有在协议中约定如何收费,临时告知要收费,应当在原定咨询结束时告知来访,咨询延时需额外付费,让来访知情,自己选择是否延时。同时,从业者需要评估,是否有必要延时。
如果咨询延时结束,才告知要延时要收费不合理。本是从业者胜任力不足,没有把握好时间,需要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买单,无权让来访者付费。
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的收费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好比你在饭店吃饭,加米饭时,商家没有告知加米饭要钱,结账才告知,属于违法行为。
如果有提前约定,4次超时1小时,15次平均超时超过半小时,已经明显超出偶尔、适当延时的特殊情况。从业者超时可获得更多收入,存在主观剥削来访嫌疑,客观剥削来访事实。
时间等咨询设置,是为了保证心理咨询治疗在专业范围内,提供帮助。
破坏设置,容易出现违反伦理事件。
如果说时间设置可能遇到意外情况,同乘地铁和搭肩行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限制咨询外接触的设置。
该从业者此行为,无关能力,完全是意愿问题,是否把基本职业操守放心上。
有答主说,此事件来访没有在前10次提出超时问题,忽视了心理咨询中隐形的权力不平等。
好比一个老师上课经常超时,经常开收费课外辅导班,一个学生即使不愿意,有几个敢当面提出来?
就像下面这个提问:
咨访关系中,存在天然的隐形权力不平等。来访容易把从业者置于权威地位,受文化和成长经历影响,可能不敢表达。
咨访关系隐形的不平等,需要从业者承担更多降低不平等影响的责任,而不是要求来访更主动表达。
如果来访不敢表达,缺乏安全,缺乏信任,主要在从业者。
缺乏安全和信任,可能本是来访的困扰之一。
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帮助来访感到安全和信任从业者,能够自由表达,是从业者专业能力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责任。
大家寻求心理咨询时,建议多提醒自己是消费者,从业者是商家为你服务,帮助自己更平等面对从业者,降低对方的权威影响。
“消费者(来访)-商家(从业者)”“心理咨询治疗-商业服务”,是心理咨询治疗的实质关系。
由于心理咨询治疗从医疗体系演变而来,承袭了“医生-病人”这种病人服从医生、不适合咨访关系的医疗关系。
我觉得,心理咨询治疗,来访以付费方式,获得享有更多权利,而承担更少责任;
从业者获得付费收入,补偿了需要承担更多责任——也意味着,从业者收了钱,理应承担更多责任,不能总归责来访。
来访可以提醒自己的消费者位置,减少被坑。以消费者立场来看:
别人买到好货的商家,好评如潮,可能你去买就买到次货、假货;对别人有帮助的从业者,评价不错,可能对你没帮助,甚至违反伦理,侵犯你的权益。
你以前一直买到好货的商家,可能也会出现产品、服务不好;一直有帮助的从业者,可能某个时候不再有帮助,甚至违反伦理,侵犯你的权益。
如果你是消费者,是否不论好评如潮的商家,还是以前的好商家,只要你买的东西、服务不好,转身就走?
面对从业者也拿出这样的态度。你付钱,是消费者,购买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为你服务,感觉不好就止损离开。
当然,不同的情况是:心理咨询治疗,来访投入的情感、时间、精力、金钱等沉没成本,止损代价大很多。
特别是情感、时间、精力的损害,无法弥补。
此事件提醒大家寻找心理咨询,不要迷信任何背景背书。
国外成熟培训体系、监管体系受训背景的从业者,只是靠谱从业者整体比例多于国内,具体到个人也有不靠谱从业者,不要盲目信任。
建议参考以下方式,提高识别从业者专业性,降低自身权益受损。
可参考以下文章,从教育背景、专业头衔、从业经验、受训经验、督导经验、个人体验/分析6个方面筛选。
专业背景筛选,只是筛出一部分不合格从业者,不能保证通过筛选的都专业。例如此次事件从业者,只看背景足够专业,仍然不靠谱。
筛选过后,前期3次左右咨询看感受,是否愿意继续咨询;感受之后看是否有效。
因为心理咨询见效需要时间,无法一开始通过效果判断。所以先看感受,后看效果。
第1-3次,凭咨询感受,感觉是否愿意咨询。
各种心理咨询效果的研究表明,咨询关系对咨询效果的作用,占到近50%。咨询关系建立好,本身就有很大的改变作用。
所以,凭感觉是否愿意继续咨询,是否信任咨询师等,体现关系质量,可以作为简单实用的判断依据。
心理咨询核心是看效果。感觉再好,如果没有效果都白搭。
一般来说,6次左右咨询,要能看到可感受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一定说很明显,但要能感受到,提示朝着好的方向转变。
10次左右,要能看到明显改变。
由于个体差异,这是相对标准,不能绝对说6次还没改变,10次没有明显改变就一定是咨询师水平不行。可以结合感受,看自己是否愿意信任咨询师继续咨询。
不过,如果10次以上咨询,仍然非常不满意,觉得没改变,可能考虑咨询师是否不专业,是否换咨询师更合适。(人格障碍例外,改善见效慢。)
遵守时间设置、环境设置(不在咨询室外咨询)、避免双重关系(不建立咨询外关系;不出现不必要身体接触;咨询外,除时间更改等特殊情况不交流等);不在咨询内外,与来访谈及其他来访个人信息;……
网络发言,工作账号与私人账号分开。工作账号不暴露私人信息,不过多参与公众话题讨论,未经来访允许不谈及个案;私人账号不表露从业者身份;……
基本设置、伦理没做到的从业者,网络账号公私混杂发表信息,建议远离。
注意在你的咨询过程中,保持对从业者专业性评估。
不论进行了多少次咨询,如果出现持续感觉不好,并且咨询师无法降低你的不好感受时,相信自己的感受,结束咨询为宜。
祝好!
上海这边现在民办的儿科诊所比较多了,我家附近的是预约制,不排队,不接待临时访问的病人。
挂号500元,就诊时间半小时,中间医生全程陪同无打扰。我看过的医生基本都是几大医院出来的中年人,经验和态度都非常好。
体检的具体费用比如抽血化验什么的另算,而且一般不乱开药不开中成药。
比起带着小朋友去医院排队九小时看诊一分钟还交叉感染,还是看家附近的民办儿科诊所好了。
唯一的希望是公立的儿科能再勉强撑个几年,撑到我小孩不用看儿科为止。
再后面完全市场化再涨价我也管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