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就业形势严峻!公司都在缩招或者不招,拿着本科学历找工作大概率找不到薪资满意的工作,起步必硕士!本科毕业就失业,所以没办法,原来想找工作的那帮人属于被逼上了考研的这条路!
第二,出国读研降温!一方面是疫情,另外一方面是像英国1年的那种授课型硕士的含金量直线降低,很多时候跟国内硕士竞争没有优势!有一些单位的领导甚至不认这种硕士!所以很多想投机取巧的也被逼上了考研这条路!
第三,基数大!我查了一下18年也就是这批考研生高考那年的人数975万,也算是近10年的高点了,所以考研人数也相应在高点!
最后一点就是考研经济太成熟了!各种培训班太专业了,各种考研提分技巧已经被挖到不能再挖了,并且考研机构的内卷促成报班价格明显下降,所以原来花不起钱报班的也能报班了!并且网上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也就是所有的套路大家都已经学的差不多了,没有信息差的优势了!
综上所述,导致考研国家线水涨船高!考研不如保研!刷绩点、搞竞赛,水科研是必选之路了!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说句实在话,今年一二月份就陆续听说部分冷门院校一志愿出现了数个400多分的高分。当时我就知道在疫情的条件下研究生分数线肯定得涨。但是今天一出,各专业分数线直接10+,这个幅度倒是也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不过,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考研国家线上涨并不是什么意外。因为疫情以来,经济下行已经成为大趋势。本科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考研、考公、考事业单位等“旱涝保收”的模式自然受到为许多学生和家长青睐——因为这大概是能够使体制外的人接近体制的最方便的形式了。毕竟现在考研专门为了搞学术研究的,一百个人里面能有一两个就不错了。
为什么青年人对体制如此依赖?主要还是因为在今天,只有体制内还基本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社会主义。离开这里,即便有高薪,多半也是用命换的——何况换完了还没有后期保障,到了35岁就给社会输送人才,变成“人渣”了。所以,考研才会变得越来越卷。当然研究生质量也会越来越差——第一,目的变了;第二,考研经过这么多年已经工业化了,针对研究生考试的“衡水模式”也研发出来了。第三,经过这种模式教育的学生,其独立思考能力也下降了。
那么问题究竟该怎么解决呢?有人说,研究生要扩招;有人说,可以搞申请制;也有人说做大经济蛋糕保就业等。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真正要解决问题,归根结底得在消除三大差别上面下足功夫,特别是把行业之间的工资不平等和政治身份不平等的问题尽快进行改革。如果一线工人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与一个研究生的工资待遇趋于一致,其日后提干进入管理层的机遇同样趋于一致,在非专业岗位方面的录用渠道趋于一致,那么读研才会成为真正有研究欲的人的自由选择,而更多的人才不会浪费大量时间去做无用功,分数线才会回到合理区间。这一点,我在提到“双减”政策的时候也说过——除非给职业大学和学术性大学的毕业生同等的待遇与上升空间,否则大家也不傻,职高和职大在某些人眼里还是会变成“渣滓洞”。
其实这才是研究生回归正常的局面,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同校的研究生居然还不如本科生有竞争力,这才是不合理的。
上至清北,下至双非,同校的本科就业的时候都会优于同校研究生,这就导致第一学历歧视。
然而现在考研难度加大,考研人数增多,研究生的质量应该会加速上升。今后会出现越来越多浙江大学冷门专业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热门专业,同校本科考研究生也不是“随便考都能上”,985本科不如211硕士,这样才是硕士的价值。
我认为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实现真正的人才分流。
现在初中升高中只有50%左右的上线率,高中升本科(一本二本)各省的上线率在40%到60%左右,而今年考研报名人数457万,计划招生110万(包括推免,夏令营,博士),这么说考研的上线率只有20%左右。
从这些数据能看出来,国家正在强硬地推行各类人才的分流政策。
那意思很明显了,如果你是学习的料儿,你就好好上学,一直往上读,真正地走科研路,不要把学历仅仅当成就业的敲门砖,国家要培养一批真正的科研人才;
如果你娃不是读书的料儿,那就早点转路子,学点技术活,美容美发,电焊汽修,技术工人也是稀缺人才,早就业,早成家,早生娃……
其实这个政策是好的,鼓励大家各司其职,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儿。
可惜就可惜在这个社会没有这么理想,技术工人不受待见,收入不行,地位还低;
普通大学生又不甘于做个小文职,不想太早给资本家卖命;
而真正的科研人才在国内得不到他们应有的待遇,科研大环境差;
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满足于现状,一通乱卷,所以考研的分数线当然也水涨船高了。
最后感叹一句:教育啊教育,永远不能和社会脱节……
能有啥原因?招生人数没咋变,考的人多了100w分数涨十分那不是正常?
别说考研了,老家那边国企校招,三年前要求大专及以上,去年要求一本,今年“原则上要求双一流院校”,实际上进来的基本是985和靠前的211。
还能说啥,真jb卷啊。不只是考研卷,就业一样卷。
归根结底是社会负债率太高,房价太高,整个国家把未来30年的钱都给花光了,税收收到了2050年,资本家赚了断子绝孙的钱,要靠年轻人来还债,工资低的年轻人还不起了,需要提高自己才能还得起债。
其实说就业难,gdp翻了几番了,你说就业难?社会上缺人的岗位大把,你说就业难?
不,不是就业难,而是就业了才难。就业后你将被疯狂剥削:
劳动的剩余价值绝大多数被资本家剥削,资本家付给你的成本<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用人成本里,交16%给养老统筹,养退休金比自己工资高的城市老人;交完五险一金后,应得工资再被扣个税,被国家剥削一轮;工资到手后,30%以上的工资要付房租,被房东又剥削一轮。
经过层层抽血扒皮,真正可供你自由支配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就不提剩下的钱被一些不必要的消费主义骗了,消费主义起码给了我们些许短暂的快乐。
其实被剥削就被剥削吧,剩下的够吃饭就行,累了我歇一歇行了吧,但最恐怖的是不干活也被剥削:掏空家底付了首付后,工资里还得拿出50%交进城税,哪怕你失业了,你也得继续还。还不起就收你房,让你血本无归。
都在说房价高房价高,其实我们国家是基建狂魔,给别的国家修个路造个桥,多便宜啊。怎么给自己国家的老百姓造个房子,花费却这么大呢?其实大家也知道,房子建筑成本才几个钱啊,大头都被zf和银行拿走了。
所以高房价的本质就是整个国家透支了年轻人未来30年的剩余价值。被透支的年轻人有且只有2种选择:
所以说,如果不是本科学历的工资连房贷都还不起,谁愿意去跟几十上百人去卷一个不发工资还毕业困难还容易自杀猝死的研究生学位啊,年轻人也不是受虐狂。
但国家还是庆幸考研率高吧,说明年轻人还是在努力地前进,还是试图努力地帮助整个国家擦屁股的。如果国家依然继续竭泽而渔,继续透支年轻人未来的剩余价值,那年轻人只能学美国了:嘿,还学个屁,什么考研什么高考,我平时坐街边晒晒太阳,有考研这精力我零元购都发家致富了。
原因很多,但是都可以从分子与分母的角度考虑。
分母变大就是考研的人增多,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分母变大的原因有很多,这里举几个例子。
第一、工作不好找,内卷得厉害,研究生学历都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本科生就不用说了。
第二、英美澳几个读研的地方少了很多人。这个主要是疫情,另外一个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一些国外的学校(专业)的竞争力不行。比如一年制的那种硕士文凭。
上面是分母变大的原因。
这里有几个原因。
第一、现在研究生录取的人数变化不大,总体来说还是持平,或者说略有下降。另外保研的人数大幅度增加。这就意味着招生人数的降低,即分子变小。
第二、考试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主要是,培训市场来说,都基本去搞考研的了,以高考为目的培训不让搞了,新东方都去卖货了。
由于不消停的疫情,通过网上上课的人多了很多。
孔子看了都准备调剂,爱因斯坦看了准备进厂 ,牛顿闻之落泪,莱布尼茨见之心伤,夸美纽斯都过不了线,赫尔巴特都要准备二战,弗洛伊德来了都得喂猪,柏拉图来了都得连夜跑路,加尔文看了都想去美技找个妹子凑合过了。
暗合国人心态:能贪是一种能力,而清廉是一种迂腐。法治与规则则只是御下的工具——被其束缚之人自然比不上操弄规则的人。
至于说工作能力,一个格格不入的人能身居高位,能力上怎么可能反而不如行贿上去的贪官?但是舆论要这么去引导,只能说现在的社会,普遍认为贪污不可治,只能尽量“为我所用”,一厢情愿罢了。
柏拉图问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把他带到了一个麦地旁,让他在这片麦地里摘一个最大最黄的麦穗。
但有一个要求,只准往前走,不准后退。
结果柏拉图两手空空的走出了麦地。
“因为不能回头,所以我一直不确定自己身边的是不是最好的,总认为最好的还在前面,但后来发现,后来的还不如之前的好,所以自己什么也没有摘到。”
这就是爱情。
柏拉图又问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同样的让他在一片树林里走一遍,同样的让他找到一个最大最粗的树枝回来。
同样只准向前,不准回头。
这次柏拉图带着一个很普通的树枝回来。
“我一路上是错过了很多又大又粗的树枝,但我怕自己前面的树枝比现在的还小还差,所以就选了支较为平凡的。”
这就是婚姻。
这个故事不知道你看没看过,但你相亲那姑娘肯定看过。
“追得太紧了没空间”
这句话就意味着,
她既想找到最好的爱情(不是你),但又不想错失平凡的婚姻(这是你)。
你就是对方在毕业季招聘时,那个用来兜底的“offer”。
姑娘现在正处于一种左右摇摆的心态。
左摇:这人没感觉。
右摆:但条件还行。
再左摇:看看能不能再遇到个更有眼缘的。
再右摆:那得拖着点这小子,别最后鸡飞蛋打两头不着。
所以,懂了吧。
你肯定有机会。
只不过是当供养者的机会。
想获得她的爱情,那基本是没戏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我是老八
祝你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