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学英语不如去学音体美,90% 人日常工作用不上」,你认同他的观点吗? 第1页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学音体美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一个人的交配权,增加一个人的交配机会,这是数理化英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类首先是一种14周岁性成熟的大型哺乳动物,动物性是人类的第一性,而我们眼下的教育制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要求这种动物在性成熟后的数年乃至十数年时间内,在基本脱离生理需求的情况下只做从外界接受工具性信息这一件事。

并且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教育。

但实际上这不叫教育,这叫驯化,把驯化称之为教育是非常可耻的。

教育是塑造一个人的过程,当你的塑造过程极大违背了自然规律时,你就不应该指望自己能够得到健全的产物,实际上你别看这个问题下那么多人都在强调“逻辑”“理性”,不要去看这些人的互联网人格表演,你就看看你周围,看看你身边那些真真实实活生生的人。

你身边的那些人,有几个能真正做到“逻辑”“理性”的?

你自己能一直做到吗?

在一个并不以理性著称的物种构成的社会里张口闭口谈理性,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理性,越缺什么,就越喊什么,喊的越响,缺的越多。

我不是在宣扬读书无用论,而是在阐述这么一个事实——人类首先是一种动物,动物性是人类的第一性,而逻辑也好,理性也罢,这些都是社会性的一部分,社会性是建立在动物性基础上的,是动物性的抽象衍生,当你的基础本身都残缺不全时,你哪里来的勇气妄谈健全的上层建筑?这么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逻辑和事实往往不是一回事,符合逻辑的事情未必合乎现实。

回到这个问题上,音体美有什么好处?很简单,它提供了一个在当前教育制度下曲线完善动物性的路径。

相信各位高学历人士都听过这么一个江湖传言——艺考生和体校生的生活比较“乱”。

什么是“乱”?

说白了就是你还在靠纸片人安抚内心的冲动,甚至还懵懵懂懂连自嗨都不会的时候,人家已经饱尝大海的味道了,你还在听从师长指示,从清教徒道德层面批判烂裤裆时,人家已经全体烂裤裆以至于没有烂裤裆了,这叫输了学历,赢了人生,在荷尔蒙最旺盛的年龄做了基因需要做的一切事情。

你呢?人家在“乱”的时候,你还在对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发情。

当然,人形自走炮题王也不是没有,但你照照镜子,你觉得自己是那块料吗?

而且这还不是结束,都本了,怎么能不研呢?老话说的好,肖三就酒,是越喝越有。

等到你好不容易进了双一流,去了北上广,签了合同,开始996,背着房贷,在父母和环境的逼迫去相亲,被迫和一个自己并不熟悉也并不喜欢的人磕磕绊绊开始谈名为恋爱的生意,基于房车学历存款等数据进行匹配。

然后你感叹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世间万苦人最苦。

你在正确的时机不做正确的事,这要能如了意那才是见了鬼了。

因为你已经过了那个年龄了,社会让你做这些事的年龄段并不是你的基因让你做这些事情的年龄段,你开始做这些事情的时期充其量只是全盛期的一抹余晖和尾声,在你真正适合做这些事情的年龄段,你根本不会去思考那么多东西,荷尔蒙早就已经把路给铺好了,你闭着眼睛都能走到头,但是到了20好几30多的时候,很多地方荷尔蒙已经力不从心了,你必须自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更巧的是,你的对方也是,所以你才会感到磕磕绊绊,阻力巨大,万事不如意。

很多事情真的就是个时机问题,小时候玩游戏,一个黑白gameboy的超级玛丽都能反复通关乐此不疲,到了现在,玩个如龙都是最低难度速通,一些支线都懒得打,还全收集?收集个锤子。

一些事情,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而音体美的好处是,它虽然没法让你进大厂,但是它极大提高了你在荷尔蒙全盛期闻香下马,摸黑上床的机会,因为音体美虽然也有理论内容,但总体而言其感性信息要远超工具信息,在这种环境下,人类的动物性不是那么的压抑,而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引导和释放,再加上音体美富集区总体来看学渣比较丰盛,没有那么高的人上人压力,自然水到渠成。

你双一流了,可是你乱过吗?

音体美未必能让你乱,但可以在现行体制下最大限度提高你乱的机会,甚至在你错过青春期之后,也能提高你在职场上乱的机会,最次最次,每年企业年会上都会有装逼环节,这种时候总该有点拿得出手的东西吧?

衡水人和艺校生哪个的交配机会更多?这是一道常识问题。

陶冶情操这四个字真不是说笑的,是过来人言简意赅的总结性发言。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外语”的重要性不宜降低了,反而应该提高。但英语在外语中的比重应该降低。

应该把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三门大语种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到至少不低于英语的水准,同时将葡萄牙语、德语、斯瓦西里语、印地语、阿姆哈拉语等较大的小语种提高到当今“小语种”的这个地位。

这既是一个宏观建议,也是一个微观建议。在当今这个连劳派工作都不好找,一年五百万人考研的操蛋时代,如果你本身在学历上就没什么太大的竞争力,那么熟练掌握(这里所谓的熟练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多熟练,也不需要什么语法和高级词汇,连说带比划能跟人交流明白就行)一门小语种会让你得到一个你之前根本不敢想的收入。


user avatar   tan-ye-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有用,音体美不如逻辑学。

大家都有点基本的逻辑,就不会有这么多污七糟八的东西。


评论的自己小心哟,^_^。我可是啥都没说,一个评论也没删哟!


user avatar   jin-niu-j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恩来总理会6国语言,语言文化还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不只是工具 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更广阔世界的方式 同样 音体美也是如此 千万不要走极端。

体音美审美很重要,普通人的审美能力在于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之美,是一种自我提升。但是英语也很重要,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户,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如果不是义务教育,好多孩子都失去了认识世界的机会。寒门难出贵子,目前只有高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道门。

如果高考也改成那种多元化考评。那我感觉普通人更加没有上升路径了,如果只以实用性作为生存的唯一标准,那诗歌和诗词也没有必要了。检验方式是否合理并不影响语言本身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学习不是为了日常工作中能否用到,而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让大家能更好理解多元化的世界,毕竟印欧和汉藏语系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

经济学 语言学 金融学 计算机 电脑编程基本上都是国外的教材,计算机按英语语言逻辑编辑的,还有各种行业标准,都是英文,和外国人开网络会议,人家就是英文交流的,英语不会被人家一通怼,英语不流利的中国人只能傻傻的听着,锅都甩你头上,连阿三都鄙视你的。还有读研读博都不看英文文献的吗?英语在世界上的使用太广泛了,这是了解国外的科研,了解国际新闻最基本的,学不好英语,问题远远大于所谓的体音美陶冶情操。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后遇到这种观点就是一个思路反驳:

不是普通人用不上英语,而是你如果这不学那不会,最终变成了普通人。普通人的确用不到英语,所以我不想变成普通人就要多学习呀。你凭什么在一个人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就断言他是普通人。你说90%的人用不上,那你怎么知道他不是那10%?

按你的逻辑,普通人也不用音体美呀,日常工作用音体美的有几个?用物理化学的有几个?用微积分三角函数的有几个?按他这逻辑除了语文你啥都不用学,算数最多学个四则混合运算结束


user avatar   timexplo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部委、央企、互联网996和合资外企转了一圈之后,感触就是:

  1. 义务教育必修外语,属于好心办了没用的事。理论上确实有助于减轻外语成为优势阶层独享技能的趋势,但实践中作用不大。
  2. 职场上转了这么一大圈之后,感觉相对来说靠“不对称优势”来争取职场机会的,稍微能不那么累。有体制内经验的人也许很多,但直接做过宣传管理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这其中能直接用英语跟native speaker工作的人又更是一小部分。反过来也是一个道理。我现在不用跟同事卷工作量和KPI,也不受固定工作量考核。我的任务就是在宣传部门和合资外企需要沟通的时候,做沟通的桥梁。这件事儿,其他同事不会做、不想做也不敢做。但对我来说,驾轻就熟,不过就是把我理解的政府的意思用英语表达出来,再把老外的意思用政府宣传部门的语言说给领导听,保证两边听完都是乐呵呵的,事情还能聊明白个七八成(不可能完全聊明白)。但这“不过”二字背后的功夫就很深了。
  3. 外语好,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内部都可以成为“不对称优势”。想要这个优势的,就自己好好学外语。不想要的就算了,跟着大部队去卷就好了。

技多不压身。

— 完 —


user avatar   Exodus_van_Gain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各类“才华能力”的性魅力相关性,有个规律,就是在进化意义上越是底层、越早出现的、越是“潜意识”(不用经过复杂理解就能感知的那种),性魅力相关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学生的课程里,体育是最有性魅力的,这是几百万年进化中的核心生存能力,很多体育技能直接起源于狩猎/战争。可以说,运动健将的性吸引力,具有最深厚的进化心理基础。

音乐、美术这种史前时代就有的艺术,在智人进化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性魅力相关性仅次于体育,歌手、画家,也很有吸引力。

语文要一为二看待,语言也是史前时代就有的,在智人社群构建和组织协作等重要事项上,发挥了核心作用。但文字却是文明社会的产物,历史要晚近得多。日常生活中,“能说会道”的人,比“讷于言”的笔杆子(其实“笔杆子”这个词已经带有“工具人”的意味了),在情场上更游刃有余。

而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各种理工科,是离进化心理最遥远的东西,也是性魅力相关性最弱的。

小男生学吉他,是因为弹吉他这个技能本身就能撩妹,是追逐“基因提供者”的生态位;而为了撩妹而做题,肯定不是因为“做题”能力本身而吸引女生 而是“做题”和“功名利禄”的隐含联系(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联系越来越弱),追逐的是“供养者”的生态位。

八十年代既是“文学热”也是“科学的春天” ,但当时的男青年都知道撩妹要靠写诗,而不是靠“学好数理化”。方舟子,这个福建省语文单科状元,在中科大那种男女比例的环境里,都“与性爱有关的女友,现在想不起有哪个比较重要了,有的连名字都一时想不起来了”,“我的情诗涉及了太多的人,几乎一首一个对象,所以很难说哪位女友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少年班的数理化天才,不少却遁入空门,去“清心呱欲”了。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迭代,有些技能也会被同生态位的技能所替代。比如“会拍照”取代了“会画画”。泰坦尼克号时代,一穷二白的画家能靠给贵族小姐画“私房画”逆袭资本家。而如今,文艺青年则要靠玩单反“互免”骗炮了。

“唱跳rap”看似low逼,但这种原始人都会的东西,玩得好就是比现代人绞尽脑汁、掉光头发才能学会的高大上的理工科,更有性吸引力。

另外,东亚文化和教育体系是和这个规律反着来的。“音体美”这种最能提升性魅力的课程,是副科,可以被数学课随意挤占。尤其是体育,带有一定的危险性,现在很多小学体育课简直形同虚设,小小年纪就一副眼镜架起来。

“巧舌如簧”、“花言巧语”是贬义词,“讷于言”却自带褒义。

这个体系培养出来的男孩子,遇到那种从小崇尚体育而鄙视nerd,从小练习演讲辩论和各类语言表达而相对轻视数理化,各类文艺爱好自由发展的环境下的男孩子,假设外形、经济等条件一样,性竞争上也往往一败涂地。

说白了,女人所谓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那种几十万年、几百万年进化沉淀下来的心理偏好,那种“潜意识”,是不需要经过理性思考和复杂逻辑的“慕强”。

所谓“阿尔法男”、“雄性领袖”,在最远古时期显然就是力气大的,跑步快的,个体武力和狩猎技巧强的,这类雄性成为一个小社群的核心。

随着狩猎(及对抗其他掠视者)的需要,“恐吓性视听展示”(audio-visual instimidation display)的能力,被发(jin)展(hua)出来,通过响亮的声音(集体发声),以及构建“强大的单一有机体形象”(集体统一动作)这个能力对远古人科动物的生存非常重要,因此,“恐吓性视听展示”的能手,也自带“阿尔法”。而“恐吓性视听展示”,便是人类音乐和舞蹈的起源。(本段参考Joseph Jordania的Why do People Sing:Music in Human Evolution)

再往后,智人的组织能力进一步提升,社群规模进一步膨胀,沟通协调和团结凝聚的选择压力增大,语言能力,讲故事和忽悠能力,“想象的共同体”建构能力,都越来越重要。智人区别于其他人科动物,这些能力更强是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共同体建构还需要视觉符号,需要“图腾”,美术的能力就很重要了——当然音乐舞蹈能力对“跳大神”也很重要,集体歌唱有助于一大群人更快形成共同的语言,在短时间内熟悉彼此,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快速建立牢固可靠人际关系、加强社会凝聚力。

到了这个阶段,会讲故事忽悠,会装神弄鬼的,成了“领袖”。

以上这些史前时期的“选择优势”和“心理偏好”,便是进化沉淀下来的、全世界女人共性的“感觉”。

而“做题能力”和“阿尔法”、“领袖”的联系,在东亚也只有一千多年,在西方更是只有几百年,在黑非洲可能从来没有存在过。

当然,在部分封闭的特殊场景下,比如东亚特色的中学里,选拔性考试(只考笔试,哑巴也不会有劣势)淘汰率极高并且考上名校就有很大概率出人头地的年代,体育音乐美术这些都被屏蔽,做题能力(尤其是难度较大、需要智商的数学物理之类)被极度强调、甚至被确立为唯一价值尺度,那么,做题家也会因“成绩好”让很多女生(尤其是勤奋好学但成绩平平的那种)“有感觉”。当然,一旦脱离了这种环境,或“成绩好”和“前途光明”的联系被证伪,那这种“感觉”很快就会烟消云散。(注:“前途光明”特指能骑在别人头上当人上人的那种,比如学霸当了干部衣食无忧,“不读书”就找不到像样工作、连饭都吃不饱。而在高度扁平化的福利社会,不学无术的小混混也能靠吃福利打零工衣食无忧,甚至生活水平不比做题家差,那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user avatar   aliveto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位委员真挺令人无语的。

有个词叫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这位委员自己应该是会点英语的,所以从未发现英语的重要性。

事实上,语文、英语和数学,是当代社会最基础的工具学科,他们不是什么知识,反而是获取知识的工具。一个渔民,会觉得渔网又不能吃,放弃织网去抓鱼吗?说渔网没用的人,大抵是已经有了渔网甚至更强大的捕鱼工具了,才开始嘲讽辛勤织网、补网的人在做无用功,觉得该让他们把织网的时间拿去抓鱼。怎么抓鱼呢?给有渔网的老爷们抓鱼呗,老爷们赏你口饭吃,你还得感恩戴德,逐渐忘记自己本可以织网,捕更多的鱼。

反对学语数外的人,基本都是这样的老爷,要是穷苦人真相信了,那可真就是傻了。

要证明英语的重要性,我爸妈就挺有说服力的。我爸小学四年级学历,我妈小学二年级没读完的学历,但是他们都能上网,使用智能手机,主要就是他们俩都学了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没学英文字母的人,连键盘上的大写字母都无法认识,更无法把它们跟拼音联系起来。他们在打工,我爸在化工厂当工人,我妈在村里手工作坊里做箱包,工作中常常用来标记的,还是英文大写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我爸妈就能很好地理解,不认识那些字母的人,就要解释大半天都讲不明白。而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英语更是无处不在,爹妈知道YES、NO、OK等基本的、常用的单词,也不至于被各种意外的弹窗误导,也可以正常操作智能手机,一下就比周围同龄同学历的人时髦多了,还能帮别人一下。

现在及以后,必然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一个时代,不学好英语和数学,就无法理解和创建复杂指令,无法操纵和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各类机械,不得不从社会大生产里脱离出来,变成另一种性质的“文盲”,被别人支配和操控,丧失展现自我的权力。我想,这样即使音体美学得再好,都无法令自己快乐,因为那样的人,不过像一个供人取乐的小丑,像只被豢养的金丝雀罢了。我想,每个人肯定都更愿意自由,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而语数外,是必须的基本工具,是一切高端理论和能力的基础。

而毁灭基础性的工具学科的教育,就是在毁坏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过去,我们说再穷不能穷教育;现在,我们物质丰富了,却总有些不怀好意的人妄图颠覆我们的基础教育,颠覆我们的理性思维框架,颠覆我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毁灭人自由发展的机会,不能不警惕。

奉劝广大青少年,爱自己也好,爱国家也好,唯一的手段就是好好学习,掌握语数外,在其它学科里把这三大工具练习娴熟,校园内外,都多得是你们的用武之地。当下上天入地下海,所依靠的技术,都是通过这三大基础工具承载和传递的,也是通过这三大基础工具总结和发展的,不要以为英语学不会,不耽误造航母;不要以为数学学不好,不耽误造火箭;不要以为语文学不好,不耽误造机器人,工具学科不掌握,就会成为“残疾”,势必大大影响能力的。各个学科间也是贯通的,日常学习中要多挖掘和创造他们之间联系,就像打通任督二脉那样,会在学习上事半功倍,一日千里。


user avatar   zhuobihaot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学无用论的变体,著名的买菜用不到几何和代数,这么讲的人数学差到什么地步了。


user avatar   wang-qing-yang-68-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的观点完全没逻辑啊。数学和物理也是90%的人日常工作用不上,甚至用到的概率比英语还要小,难道这样就别去学数学和物理了?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说法,就是说整体来看高收入的工作很多都是需要一定英语水平的。如果公立教育对英语的要求大幅降低的话,那么普通人家孩子的平均英语水平就会与富人家的孩子拉开差距,普通人就会更难进入高收入行业。




           

相关话题

  为什么说「Driving is not a right; it is a privilege.」? 
  怎么看待市面上的各种翻译笔,很多功能智能手机都可以实现,为什么还要用翻译笔呢? 
  怎样对待那些见不得别人好的人? 
  如何传神的翻译“文思如尿崩,谁与我争锋”这句话(英语)? 
  在外地初中上学,经常受到同学欺负,应该怎么应对? 
  计算机模拟的无法解决一个BUG,这是什么理论? 
  努力学习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有预感中考失利该咋办? 
  如何看待人大代表建议「 对拐卖妇女知情不报者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此举会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学习语文这门科目的意义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忽然想起个问题,俄国那么多石油和天然气,为什么人民这么穷?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称:“乌克兰总统已离开基辅”?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