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口是在过去一百多年里突然爆炸起来的,以人传代所需的时间和每一代引入的数十个变异,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引入的序列多样性很有限。
历史上,人类经历过能繁衍的个体数量明显下降的遗传瓶颈[1]。后来,人类的部落冲突和战争多次降低了局部地区的人类遗传多样性,欧洲、近东、南亚男性首当其冲,Y 染色体的多样性明显下降。东亚、东南亚受此影响较小。
现存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与现代人相近,没有题目里的“10 倍”那么夸张。
2010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测序了来自凉山和岷山亚群的数只大熊猫,在二倍体基因组中发现超过 270 万个杂合单核苷酸多态性,全基因组的常染色体杂合率估计约为人的 1.95 倍[2]。
2013 年发表的一项类似研究测序了 34 只大熊猫,发现了 13020055 个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算出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人类接近[3]。
这可以归因于:
历史积累——大熊猫已经演化约 700 万年,吃竹子约 200 万年,比智人存在的时间长很多。在过去 200 万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大熊猫的数量比现在多,而且屡次比智人多。
瓶颈——人类经历过数量不比大熊猫现在多多少的瓶颈时期,那时的地域分布也很狭小。
2002 年,大熊猫的栖息地范围为 23049 平方千米。
历史上某个时期,智人可能都生活在东非,栖息地范围可能不到 10000 平方千米。
偏见——人的表型差距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由于你自己是人且面部识别机能正常,你擅长检测人脸的差异。熊猫的外观并不能直接激活你检测人脸的机制。
长时间和熊猫一起生活的饲养员的脑已经做出适应,可以识别熊猫个体的脸与身体特征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