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构造性提问。过度放大了相关性。
简而言之,男权文化主导下,性别以及性别平权教育压根就没有系统放在公共教育中去,最多提一下。你根本无法直接从公共教育接受到完整的平权理念教育。(除非你专业社会学相关)
这是最直接原因。
所以学历高仅仅只是可能因为文化阶级较高会或多或少排斥底层最赤裸的宗族父权。
其次,教育作为再生产机制,可能因为文化惯习接受和学习到多元的性别意识,也许会学习女权主义和性别研究,但这依然是概率不算高的事件。
而在支持平权的群体,很多人也是出于共情,而不是对此议题有多了解。
于是,学历高最多在某些程度上和宗族父权绝缘,但也不尽然,但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并不算高。不少人理解的平权还在“男女朋友出去玩怎么给钱”这种幼稚的异性恋分赃问题上打转,而忽视性别问题的政治性和社会结构性。
更难听点,微博把平权作为公共话题几年了尚且还有对女权主义认知不够的男男女女,何况压根平权议题没声音的普罗大众了。
于是在比较缺乏平权意识的情况下,但部分所谓高学历雄性实际上就是对现有男权规则的盲从而已,他压根就意识不到什么东西是结构性性别歧视。我学生时代曾经在社团采访过一些男性对男女平等的看法,大部分就是盲从现在的规则并觉得没有什么不对,就是单纯的接受者。
其次,男权是一种社会关系总成,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方向的剥削权力关系,他嵌入到每一层面关系中形成阶级性和两性议价的路径依赖。而非单纯这世界上某一阶级或者某一什么雄性持有不正当性别观点所致。正式由于不少人理解成这样,于是把情感专栏的择偶观整吧整吧就觉得某一特质的男性应该优质而支持平权,这也算某种认识不够。
说句更难听的话,男权制度是以各种花样的方式嵌入到各种关系,是因为这是一种康德所言的“根本恶”,即他从秉承恶的规则来当做道德律令,而伯恩斯坦扩展这个话题的时候,根本恶可以延续,是后来者接受了这个道德共同体的生存策略,对于私人来说,直接不加审视的接受而且诉诸成了自己的伦理前提。
于是假如一个雄性博士,他做的方向与业界相关,这个业界(很多传统行业都如此)的规则就是典型的男孩俱乐部,粗犷,男权,缺乏性别道德,一天把女性贬抑和性客体化当做乐子来谈,酒桌子要求女性扮演男权下的社交角色,整个业界又极端排斥女性,甚至女性技术晋升无望被丢后勤。这种权力关系生成的道德,几乎都会盲从这套父权道德体系中去。那自然和他学历关系也就不大了。
所以说,学历等文化阶级最多造成和最赤裸的祠堂宗族男权有一定几率绝缘。
在平权意识是何物都没普及的状况下。。有女性意识的女性比雄性更多体现在利益相关和亲身经历上,这会造成比例差异。然而在大环境下,大多数人都秉承着这套根本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