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淮南子》:“孔子智过长弘,勇服于孟贲,足蹑狡兔,力招城关。”
《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礼记·礼器》:“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综上,在和战斗力相关的属性当中,无论是一人敌的力速敏,还是万人敌的统御,孔子至少都是优良等级。
齐鲁两国的国君在夹谷进行“会盟”这一外事活动,孔子以鲁国大司寇的身份参与,齐国地位相等的重臣则是有名的晏子。
当时会盟要建筑高三级的盟坛,两国君主要一面作揖互相敬礼,一面登坛。当时是,齐君假借要表演舞蹈的名义,让已经事先经过武装的舞蹈家登上盟坛,企图武力劫持鲁君。孔子一面掩护鲁君撤退,一面指挥鲁军和齐国舞蹈家对峙,并且成功喝止了齐君。后来,齐国在会盟过程中还耍了一些幺蛾子,基本都被孔子回击,没有丢鲁国的尊严。会盟的结果,齐国归还了之前侵占的鲁国郓、讙、龟阴之田,获得了外交胜利。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通过夹谷会盟,可以看出孔子的勇敢、对小部队的微操也是优良等级。
夹谷会盟两年之后,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行国相之事,简明而不恰当的比喻来说,是代总理兼政法委书记。
当时鲁国政局不问,国君无权,三家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季氏掌权。这三家既是鲁国国君的亲族,又各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按照当时的礼制要求,卿大夫封地的城墙不能高于国君都城的城墙。可是这三家封地的城墙,哪家都比鲁国国都曲阜要高。
孔子有志于匡扶鲁君,收拾权臣,于是就策划了用各种手段要让这三家把自己封地城墙的高度降下来,专业的称呼叫做“堕三都”。不过当时不但国君受困于权臣,这三家卿大夫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封邑的邑宰,简明而不恰当的比喻来说,也就是封地的市长成了卿大夫家的权臣。孟氏、叔孙氏、季氏一想,降低封邑的城墙,也算是打击了邑宰的实力,所以也就同意了。
自古这种削藩的事情就不好干,汉七国之乱、清平三藩之乱,都是因此诱发的战乱。鲁国也不例外,一开始叔孙氏比较配合,叔孙氏的封邑叫郈邑,叔孙氏直接委任孔子的学生子路当了郈邑宰,在鲁国中央军队进驻之后,成功降低了郈邑的城墙高度。
接下来论到季氏,季氏的领地叫费邑,费邑的邑宰叫公山不狃,他很不服气这一举措,于是领兵偷袭鲁国国都曲阜。当时鲁国中央没有料到公山不狃敢于武装叛乱,所以没有防备,叛军成功接近了鲁国国君,射出的箭矢都已经掉落到鲁君的身边。
这个时侯,孔子前来救驾,亲临前线指挥支持鲁君的军队平叛,两名弟子申句须、乐欣最终击退了叛军,公山不狃逃到了齐国,费邑的城墙也成功被降低。
这一战是孔子直接指挥的最惊险的一战,孔子在此战中发挥了军事主帅的作用,不但面对偷袭反应迅速,敢于亲临火线,对于弟子将领申句须、乐欣的指挥也非常成功,说明孔子不但可以将兵,还可以将将。
孔夫子大概就是小一号的吕俊生
吕俊生家境贫寒,13岁因生活所迫,到武安县学徒钉鞋。后又被人雇佣收买羊皮、当长工。上山西、下河南,历经坎坷磨难。1937年,八路军东进太行山,他毅然投军抗日,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部队。
他豪放刚烈,见义勇为,入伍后吃苦耐劳,英勇果断,由一个农民成长为一个出色的革命战士。1938年7月,在山东夏津战斗中,他高喊"发扬红军光荣传统"的口号,带头冲入敌群,与敌人进行激烈的白刃战,一连刺死27个鬼子兵,身上3处受伤。由于战绩卓著,被评为一等战斗功臣,名扬整个东进纵队。
1938年12月,他到一二九师随营学校受训,结业后任冀南军区青年总队通讯连连长。在频繁作战中,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人杀死、杀伤日伪军60多名,荣立大功2次、一等功2次。被誉为全军"常胜猛士"。
1940年,俊生参加了百团大战,在攻打高邑战斗中,他带领的连队担任正面攻击。他率先指挥工兵炸毁敌人外围工事。在部队前进受阻的关键时刻,他冒着弹雨,奋力冲到敌人碉堡跟前,从射击洞中夺出敌人吐着火舌的机枪,为部队突破防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一次打阎家庄的战斗中,他带领一个连,打死敌人108人,全连只有一人负轻伤。因此,上级命名吕俊生为英雄连长,他所在的六连被命名为英雄连队。
吕俊生同志总是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行军途中,他常常帮助落后同志,有时肩负几个人的行装,被战士称为大力士;每次战斗总是一马当先,主动承担最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