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汤加火山大喷发,会对当地和全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第2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加州今天有小雨,海岸云层很厚重,应是汤加火山的影响。

隔一天后,又在下雨,虽然是多雨的冬天,阵雨也颇不正常,不知汤加海沟的地平线深渊还好吗?中美脱钩,可能在深层地质上发生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月17日下午更新————

17日一整天几乎一点新的消息也没有。

通过既有信息分享一下有关火山灰的最新消息吧。

日落前HIMAWARI8传回的最新图像显示,本次喷发的火山灰已经飘到了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尼西亚以南海域。

根据达尔文火山中心的报文图像,目前火山灰主要集中在FL420/630的高度,并仍以50KT的较快速度向偏西方向扩散。汤加和新西兰北部附近的影响已经很小了,预计短期内火山不活动的话很快就可以通过飞机进行救援,现场情况也将很快传出。

下面链接是日本葵花8号卫星的实时画面,可以看到目前西太平洋的实时卫星图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下现在火山灰的位置,也可以回看15日下午喷发时的景象。

法新社上午发了一个火山再次喷发的乌龙新闻,实际上根据卫星和地震波观测网并没有发现新的明显变化。后来法新社出了道歉声明,承认此前新闻不实。

对于网络上传的比较多的地震波检测网站,也分享在下面,大家也可以登陆下试试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如果帮到你了可以点一个赞。

汤加附近的电缆情况

可以看到海底电缆部分位置比汤加本岛还要接近火山,在15日喷发之后便一直中断,修复难度确实比较大。

————1月16日夜间更新————

最新消息,目前汤加首都部分地区已恢复通讯。第一批16日白天的照片已经传出,避灾情况还是相对有序的。

根据汤加当地电话运营商Digicel(Tonga)的公告显示:

目前汤加国内岛屿间的通信还是无法正常进行。
好消息是:首都所在的汤加塔布岛内的电话可以正常使用了。
用于国际通信的海底电缆在火山地震中遭到破坏,一时难以修复。

目前汤加与外界的国际通讯以通过卫星联络进行修复为主,而且会优先提供给政府和主要机构。

看点当地传回的照片

————1月16日下午更新————

关于火山灰对航班的影响,在这里再多说几句。简单来说,地表火山喷发会导致大量火山灰进入空气当中。火山灰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与飞机发动机相遇会导致其阻塞,熄火,从而造成事故。


为了有效预测和预防火山灰对航空业的影响,在ICAO组织下,全球分为9个火山灰预报中心管区。负责全球范围的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扩散预测。这次汤加火山喷发位于惠灵顿管区内,但是火山灰扩散范围已经远远影响到了达尔文管区

由于信息的相对匮乏以及为了保证航班安全,绝大多数航司都尽可能遵守VAAC发布的火山灰范围。参考最新的火山灰信息来看,其扩散区域已经影响到了包括波利尼西亚西部和澳洲东北沿海了。甚至东亚-东南亚往返澳洲的航班都将受到一定影响。

临近汤加的斐济首都苏瓦机场自从昨天下午15:59分之后便取消了所有的航班计划。足以看出火山灰影响远不止汤加一个国家。

不过好消息是,海底火山喷发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水蒸气进入空中,某种意义上讲伴随着降水会对火山灰起到沉降作用。

如果汤加火山短期内不再喷发,那么火山灰沉降将更迅速,对于地区恢复是有积极意义的。

——————16日上午更新————


目前汤加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取得联络了,受灾状况还在确认中,尚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

据日媒转载澳洲媒体墨尔本共同社报道,新西兰总理称:直到16日白天汤加还处于通讯中断状态,依旧没能了解汤加受灾现场的情况。目前汤加全国已发布海啸预警,已观测到了80cm的海啸。据称当地有停电发生。


————原回答————

说一个恐怖的事,包括汤加在内的周围群岛国家有可能面临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汤加这次断网和去年台风过后的菲律宾宿务非常相似。不管是海啸导致的基础设施破坏还是火山灰沉降次生灾害,通讯中断意味着当地面临一切问题都无法得到外界回应。

而由于这次火山灰直冲对流层顶,辐散半径达几百公里。而这也意味着火山灰扩散范围内无法进行航空作业。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直接瘫痪了大半个欧洲的航空业。航空中断的情况下,国际援助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甚至只能以船只的方式前往。这会大大拖延救援和处置进度。

希望平安无事


user avatar   luoyigz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汤加是有名的大翅鲸王国,我来讨论一下火山喷发对大翅鲸的影响。关心汤加的大翅鲸,并不代表不关心汤加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是因为,大翅鲸也是地球的一份子。而且,关于火山爆发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前面已经有不少优秀回答,不需要我多说了,希望我的回答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一些无人提及的信息。

如果没有疫情,2020年7月,我会在汤加跟大翅鲸同游度过生日,学自由潜也是为了能跟大翅鲸愉快玩耍。这当然不是一趟便宜的旅行,光机票就贵到肉疼,所以我还没来得及去。我曾经以为,它们会一直都在,等疫情过去我就飞过去赴这场迟到的约会。

现在,海底火山大喷发,汤加的大翅鲸还好吗?

下面展开写写,对汤加和大翅鲸已经有一定了解的知友,可戳目录直达第4段看答案。


1 汤加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汤加,听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那个以胖为美的国家”,可能还有些人会想起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位全身抹油的健美旗手。

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 1998年与中国建交,2016年8月19日起对中国护照免签;
  • 人口10.4万,而中国人口超过10万的镇有200+个;
  • 国土面积747平方公里,比北京通州区和广州番禺区都小;
  • GDP 5亿美元,跟哈尔滨延寿县差不多,是佛山南海狮山镇的1/35;
  • 远在南太平洋,地球上陆地面积最少的一片海域之一,距离最近的国家是斐济,大国则是新西兰;
  • 汤加曾经是地球上仅有的几个没有新冠疫情的国家。2021年11月,一名来自新西兰的传教士成为汤加首例新冠患者,截止火山爆发那天,汤加的累计新冠病例数依然是1。

这个国家是那么渺小,在地球上连一个点都算不上。汤加视角的世界,就是茫茫无际的海洋——

汤加经济落后,严重依赖外援,主要援助国为新西兰和澳洲。旅游业也是汤加的经济支柱,而汤加最吸引人的旅游项目之一就是观鲸,观大翅鲸。

虽然汤加离中国那么远,虽然很多中国人都无法准确说出汤加的地理位置,但在疫情前,拥有与大翅鲸同框的照片就能站在网红鄙视链顶端。


2 在汤加跟大翅鲸同游是怎样一种体验?

大翅鲸(humpback whale)又名座头鲸,因为胸鳍能达到体长的1/3而得名。在芸芸海洋生物中,大翅鲸绝对是明星物种,它会高高蹦出水面,激起巨大的水花,也是海洋里的歌王,雄性座头鲸唱一首歌长达10-20分钟,也能连续歌唱超过24小时,还会随着时间推移变换曲目,十多年都不重复。

放一段BBC在汤加拍摄的纪录片,大卫·爱丁堡爵爷旁白,记得打开声音~

汤加是全世界少数几个允许下水观鲸的国家之一,综合各种因素,在汤加瓦瓦乌岛跟大翅鲸相遇的体验堪称全球最佳,也可能是一个人这辈子能拥有的最美好最难忘的动物体验。

瓦瓦乌岛海水温暖,风平浪静,拥有蓝宝石一样通透的大蓝水,大翅鲸出没的地方往往只有20-30米深,为观鲸和拍照提供了优越的水下条件。


1. 母子鲸

汤加海域是大翅鲸的固定产子地,母子鲸就是汤加观鲸的一大特色。

交配后公鲸就撒手不管了,母鲸则会哺育宝宝至少一年时间。鲸妈妈对于养育孩子的付出是惊人的。怀孕的母鲸在来到汤加前储存大量脂肪,随后生产和哺乳期几个月内几乎不进食,鲸宝宝每天吃奶近200升,鲸妈妈则会消耗掉多达1/3的体重。刚出生的鲸宝宝没有足够脂肪,一旦长时间沉到水下就会窒息(鲸是哺乳动物),全靠妈妈托着才能浮出水面呼吸。

我的buddy Fox曾经在南非和汤加两次与大翅鲸相遇。

大翅鲸可是长十多米、体重达40吨的庞然大物,跟一艘小船一样,哪怕它轻轻碰一下,我就完蛋了。那个铺天盖地的身躯向我靠近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害怕,但它突然在我面前停住,看着我,然后从我身边滑过。这么大的动物却像小猫小狗一样温顺,也没有过主动伤害人类的纪录,我当时心里特别感动,感到跟它产生了联结。


大翅鲸游起来人根本都追不上,但带着孩子在身边时,母鲸漂在水里不怎么动,鲸宝宝却活泼好动,用胸鳍拍水跳来跳去,玩累了鲸妈妈就过去托住它。你会被那种母子间的情感打动。


憋一口气潜下水,就能近距离观察它们,甚至四目相对,这种体验,一辈子能有几次?


2. 护花使者 & Heat Run

哺乳期的鲸鱼母子都很脆弱,但往往有成年鲸在旁边担任保镖,以公鲸为主。那名护花使者可不是鲸宝宝的父亲,而是鲸妈妈的追求者,它在耐心等着母鲸一年半载后临幸它。

至于那些来汤加交配的育龄期大翅鲸则会进行更刺激的活动,雌鲸通过猛烈拍打水面发出信号,然后全速前进,几条甚至十几条公鲸在后面追赶,还彼此搏斗,雌鲸就通过这场游泳比赛选出最身强力壮的公鲸来交配,这就是Heat Run。

我的buddy Fox也在汤加遇上了Heat Run,鲸群一闪而过,根本来不及拍。

在BBC这个视频后半段有非常精彩的Heat Run ⤵️

3 为什么在汤加能看到大翅鲸?

大翅鲸是洄游生物,夏天在高纬度冷水区域觅食,冬天在热带海域交配繁衍。大翅鲸跟人类一样十月怀胎,所以上一年怀上的母鲸也会回到交配地生产。

汤加位于南半球,当地的冬天7-10月,有一群大翅鲸会从南极途径新西兰东岸来到这里谈情跳舞制造下一代。汤加种群是南太平洋大翅鲸的七大种群之一,它们的迁徙距离达6000公里,形成地球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生物迁徙活动之一,而且在迁徙期间基本不进食。

南极海域有大翅鲸喜欢的食物尤其是磷虾,它们为什么要饿几个月游那么远去啪啪啪和生儿育女?不是因为它们爱旅行,很简单,因为南极的冬天对于大翅鲸宝宝来说太冷了,而汤加的水温有25°C左右。

20世纪的商业捕鲸造成大翅鲸数量剧减,到1966年,大翅鲸数量减少了约90%,其中汤加种群从1万头减少到仅剩250头。国际捕鲸委员直到1986年才开始禁止商业捕鲸。

1978年,汤加国王颁布捕鲸禁令。汤加种群得以缓慢增长到1000头左右,每年有约750头会参加南极到汤加的长途旅行团。750这个数字好像不多,但你要知道,在别的地方,单单一头大翅鲸的出现都足以登上当地新闻头条,而750头小船一样的座头鲸聚集在一片群岛的海域间,你脑补一下那个密度!

汤加政府制定了许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限制人类活动对大翅鲸造成的影响,包括:

  • 有观鲸执照的船只仅50艘左右,这些船不是那种载客成千上万的大游轮,而是只载几个十几个人的小船;
  • 每条船只允许4名游客和1名潜导同时下水;
  • 每群大翅鲸只允许1条船的人下水,如有其它船要在100米以外等待;
  • 任何船只不得在距离鲸鱼 10 米以内放下或捡起游泳者;
  • 任何人不得在鲸鱼附近发出响亮噪音;
  • 任何人不得使用水肺装备潜水,不得在鲸鱼周围使用人造光源。

等等等等。汤加很穷,但在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这一点上,汤加做得比许多大国都要好得多,难怪大翅鲸像小燕子一样,每年冬天来这里。


4 火山爆发对大翅鲸有什么影响?

现在,汤加种群大翅鲸的约会地和育婴所发生了剧烈的火山喷发,而且还是海底火山。大翅鲸还好吗?

有消息称,汤加观鲸中心瓦瓦乌岛受到火山爆发的影响相对较小。只可惜大翅鲸不是飞过去空降岛上交配生产,瓦瓦乌岛安好,不能得出大翅鲸繁殖不受影响的结论。

首先,坏消息里的好消息是:现在是南极夏天,汤加种群大翅鲸正在南极大吃特吃,为长途旅行和孕育下一代储存脂肪,直到5月才启程前往汤加。所以,它们很有可能幸运避开了火山爆发的正面冲击。我也没有看到关于汤加海域大量大翅鲸死亡的报道。


1. 繁衍地被连锅端

这次火山爆发时,从海里冲出水面的火山灰柱达到2万米高,而火山口还是在海里,水下居民受到的冲击肯定更大。

尽管部分物种可能已经进化出提前感知火山爆发和地震的能力并及时躲开,但还是有大量生物在劫难逃,比如没什么移动能力的底栖生物和珊瑚虫。

  • 火山爆发产生的热量可使附近水域迅速升温至100°C以上,直接把海洋生物烫死,海洋生物栖息的家园珊瑚礁也会死去。
  • 火山灰形成巨量沉积物且在空中扩散,引起更大范围的海洋生物窒息死亡。
  • 火山爆发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形成酸雨回到海洋,造成珊瑚白化,还有许多海洋生物也会因为无法适应海水酸化而死亡。


当然,火山爆发对海洋生态也不是只有负面影响,在直接的冲击过去后,火山灰和熔浆含有的矿物质养分能促进一些海洋生物尤其是位于食物链底层的浮游生物的生长。潜水员熟悉的“淤泥潜水”(微距潜水)胜地往往位于火山活跃地带,我在印尼安汶就潜过非常温和的海底活火山,脱下手套时差点被火山口的水烫伤。

所以,科学地说,海底火山爆发对于海洋生态的影响不是毁灭,而是大洗牌,整个生物链被重塑了。

刚知道汤加火山爆发的消息时,我想到菲律宾墨宝的沙丁鱼,它们曾经因为台风消失,几年后又回来了,可能大翅鲸也会回来的。但打开电脑搜索一番后,我发现自己过于天真了,台风的影响主要在海平面以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远远不能跟海底火山爆发相提并论。汤加的海洋生态,可能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无法修复。

大翅鲸是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虽然它们在洄游期间基本不进食,但如果汤加的海洋生态发生巨变,产房和月子中心都给连锅端了,它们还会来汤加完成鲸生大事吗?


2. 大翅鲸还会回汤加吗?

大翅鲸已经在地球上迁徙了超过一万年,对于气候变化,以及食物的丰度或位置变化,它们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会相应改变迁徙模式和猎食习惯。但这种改变是比较缓慢的,不像人类说因为疫情就不回家过年了。


关于大翅鲸繁衍的长期跟踪研究很少,针对汤加种群的相关研究资料就更少了,以下两个研究可以参考:

  • 研究人员跟踪某个种群大翅鲸发现,它们到达哥伦比亚繁衍地的时间比31年前早了一个月,可能与南极冰层变化和种群数量增加有关。但眼下距离汤加种群大翅鲸2022年度冬游启程只剩下约4个月,汤加的海洋生态显然来不及恢复,它们等不起,尤其是去年在汤加怀孕的母鲸等不起。
  • 2013年至2016年间,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的亚热带和温带浅海湾记录了数百只新生大翅鲸,这些海湾位于它们在大堡礁附近的传统繁殖区南面1000公里。然而,由于这些海域不是指定的大翅鲸繁殖保护区,大翅鲸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哺乳期的鲸鱼妈妈和宝宝都十分脆弱,它们更容易被渔网缠住,也可能跟摩托艇或游轮相撞,受伤甚至死亡。


太平洋虽大,安全又适合繁殖的地方可不容易找到,如果不来汤加,汤加种群能去哪里呢?

综上,今年繁殖季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一,部分大翅鲸还会回到汤加繁衍,但数量很可能比往年少,还可能受到海水缺氧、酸化等火山爆发后遗症影响;

二,部分大翅鲸会在南极到汤加途中寻找新的繁殖区,风险是新生儿存活率降低;

三,部分育龄期鲸鱼选择留在南极,放弃本年度交配繁殖机会。

无论如何,都会导致汤加种群的新增“鲸口”显著下降,而且影响很可能持续超过一年。


3. 大翅鲸会被震聋吗?

15日的火山爆发产生巨大声响,800公里外的斐济能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就连远在近万公里之外的美国阿拉斯加都能隐约听到。有报道称汤加有不少居民失聪了。

众所周知,声音在水里比空气中传播得更快、更远。而大翅鲸的耳朵就相当于它们的眼睛,它们依靠声音进行交流、探测猎物和导航,对噪音也非常敏感。地震、火山爆发和人造炸弹爆炸产生的巨响会导致鲸类听觉器官受伤、听力损伤,并影响它们的捕食和导航能力,也更容易被渔网困住、搁浅甚至死亡。

但目前科研数据仅限于近距离(大概是100公里以内),好消息是汤加种群大翅鲸此刻置身6000公里以外,这段距离对于大翅鲸来说应该足够安全了。


4. 大翅鲸尚安好,只是我们看不到了

综上所述,此刻身处南极的汤加种群大翅鲸应该没有受到火山爆发的直接伤害,但今年的繁衍将大受影响,很可能在未来几年也难以恢复。

而对于想到汤加观鲸的人们来说,即使汤加灾后重建进展迅速,在近几年我们也很可能看不到大翅鲸了。

有生之年呢?没有人知道。

5 在造物主眼里,我们也不过是一只只蜉蝣

几年前我在夏威夷大岛参加火山徒步,那位有地质学博士学位的向导给我介绍火山爆发带来的种种影响,还说当地人盖房子会买火山险。

你可能想问,为什么不搬走,为什么要住在活火山脚下?但是,能搬去哪里呢?不同的是,大岛火山一直在缓慢涌出岩浆,人甚至可以近距离观察,被称为地球上最安全的活火山,而汤加火山憋了一千年,一喷发就是大招。你会为千年一遇的灾难搬离家乡吗?

有部分人类选择在火山地震活跃地带安家,动植物也如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次千年一遇的火山爆发对于汤加国民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但从全球范围看,如果接下来没有更强的喷发,它对全球气温的影响微乎其微。

从地球历史看,这次火山爆发的剧烈程度也排不上号,地球已经因为火山爆发产生过生物大灭绝,这次只是打了个比较猛的大喷嚏,导致小范围内的生物链洗牌。

汤加生灵涂炭?汤加的海被毁了?看不到大翅鲸了?用《三体》的话来说:“主不在乎。”

你看过纪录片里的蜉蝣吗?它们的生命只有一天,朝生暮死。大翅鲸的寿命是50年左右,人类比大翅鲸长寿二十几年,但在造物主眼里,也不过是一只只蜉蝣。

巴米扬大佛被炸毁了,马耳他的蓝窗塌了,大翅鲸不回汤加了,新冠疫情全球死了500万人,主不在乎,我在乎。


在我们渺小脆弱的余生,还有什么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想见的人,不要等。


- END -


撰文/骆仪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节选、改编本文


参考资料

Stavros Kaniklides. Effects of Volcanic tsunamis On Marine Mammals, April 2014. DOI:10.13140/RG.2.1.4696.1687

University of Otago. "Earthquakes disrupt sperm whales' ability to find food."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20 February 2020. sciencedaily.com/releas

Isabel Cristina Avila, Carsten F Dormann, Carolina García, Luis Fernando Payán, María Ximena Zorrilla. Humpback whales extend their stay in a breeding ground in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Volume 77, Issue 1, January-February 2020, Pages 109–118. doi.org/10.1093/icesjms

Olaf Meynecke. Humpback whales are adapting to warming water, but how much can they take?The Conversation NOVEMBER 2, 2020. phys.org/news/2020-11-h


骆仪,Lonely Planet 作者,KLOOK旅行体验师,旅行40+国,潜水10+年,纪录片《自梳》导演,主编出版畅销书《京都漫步》《京都好物》《北海道漫步》

公举号 骆仪


我一定不是你认识最牛逼的潜水员, 但可能是比较会写的一个


你也许还想看我的这些潜水文:


或收听我的潜水Live(已有1000+人报名)


原创文字及图片版权所有,仅限知乎及知乎官方渠道发布,未经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转载、节选、改编文字或挪用图片;欢迎转发分享


user avatar   an-fei-er-de-shen-feng-lue-lun-te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2开局大瓜,念叨了半天,黑天鹅还是来了。。。今年大家准备看晚霞吧,最坏情况是迎接一个无夏之年

首先谈一点个人分析:

汤加海底火山位于西南太平洋大型聚合板块边缘隐没带(convergent plate boundary subduction zone),这一地区的板块结构特点是海沟深邃、海洋板块运动极其活跃,其中卡马德克——汤加隐没带是全世界相对运动速度最快的大型逆冲区,达到24-30厘米/年,作为对比,形成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板块往欧亚板块俯冲的速度仅为每年5-7厘米/年。

过去20年,火山学界一直担忧太平洋火环(Ring of Fire)之中西南太平洋地区发生爆雷的可能,现在终于不幸而言中,只能说大时间尺度下火山活动回归周期是动态平衡的不可逆规律。。。

从地质和人类历史上看,从苏门答腊岛到新西兰的西南太平洋绵延数千公里的火山带,包括多巴、喀拉喀托、坦博拉、萨马拉斯、汤加、陶波湖等响当当的名字,都有制造VEI6-7级甚至更高级别喷发的能力。由于这一地区深层地壳中水、二氧化硫的含量高,低海拔、海底火山的特性导致很多时候海水会回灌到火山喷发通道之中,以上条件均有利于刷释放的火山灰和气溶胶容积数据。尤其是释放的二氧化硫,极易对动植物造成危害,造成全球范围的农业减产,引发蝴蝶效应,作为对比,地质条件类似的冰岛的拉基火山在1783-1784年的裂隙喷发(VEI等级4)中释放了1亿400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硫,四分之一的冰岛人中毒死亡,全球各地歉收引发的饥荒更是死者不计其数。海洋板块大型逆冲区火山可谓是潜在的“文明杀手”——多个古典文明陷入黑暗时代,中古农民起义、蛮族南下、改朝换代和人口迁徙等等。(更新:这一次汤加火山的二氧化硫释放目前看并不特别严重)

Hunga Tonga可以被归类于普通的板块边缘海底构造火山活动,其岩浆来源于融化的大洋地壳。然而它的位置正好还处于萨摩亚热点的上方,如果不巧惊醒了地幔柱,这就不是人类历史喷发(“Historical” eruption)事件就能打发的,得是地质历史喷发(“Geological” Eruption)事件的范畴了。上一次可考的地幔柱喷发是28500年前陶波超级火山的Oruanui喷发,也是最近一次VEI8级,人类自从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没有一次地幔柱火山活动了,客观上保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以就让它们继续沉寂至少一万年,等到我们能够殖民外太阳系吧。

现实中普罗大众的注意力经常集中在夏威夷冒纳罗亚、黄石、维苏威等,整天讨论这些要么喷发周期极长、要么全球影响力小,媒体知名度高的“网红”火山会不会喷发,却因反而很少有人意识到陶波、萨马拉斯、长白山(因为喷发口阻塞、充满水,必然形成普林尼式喷发)、加那利群岛甚至凯尔盖朗海台的潜在危害。以上火山除陶波回归周期不确定以外,均处于下一次喷发的历史平均周期之内。我们当然无需过度恐慌,完全可以等待一代人甚至一个世纪,但是就现在给予它们的监测力度来看,火山学家很明显并不想把赌注完全下在运气之上。


接下来是Hunga Tonga喷发的具体情况(会不断更新最新消息):

喷发强度初估至少VEI5-6级,以绝大部分玄武岩和小部分安山岩特征为主,至少应该能够追平2011年智利普耶韦喷发,更有可能达到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喷发的程度,成为31年来地球表面最猛烈的火山喷发,部分西方地理学论坛网友已经开始上望“6级强”。目前学术界看法仍偏向保守,即1月15日喷发是主喷发过程不会继续加强。

太空视角的卫星图这个问题下面已经到处都是,就不再重复发了。在这里必须指出,这次喷发很令人担忧的一点是,由于海底光缆被完全切断,卫星信号也被厚火山灰云层遮蔽,当地时间1月15日凌晨6点以后汤加当地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1张照片流出!注意无论是哪个社交媒体还是主流新闻报道,是一点点都没有,nein ,nothing,nada!对比两周前的哈萨克斯坦,自然力量鬼斧神工的断网能力,果然远超人类干预的极限。

汤加的互联网流量大跳水:

(更新: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在当地时间1月17日已经开始逐渐上传海啸破坏程度的影像,但是周围的小岛还是联系不上。)


流传很广的“实地拍摄火山喷发照片”(如下图),其实全部是今年1月14日较小规模喷发(VEI约为3级)的照片,当时船只还能在火山周围航行,然而第二天,15日的主喷发,目前除了卫星云图,不存在任何地面/海面影像资料!也就意味着要么附近船只未能靠近靠近喷发中心,要么就被海啸一波全灭了。。。

喷发在0米海拔引发7.6级地震,震源深度34公里(美国海军测定,具体震级有争议,USGS测定为5.8级)汤加斐济新西兰澳大利亚纷纷开始海啸警报并疏散海岸,目前整个太平洋海岸普遍检测到波高0.1-2米不等的海啸,并在秘鲁造成2人死亡、美国3人受伤、日本1人在撤离途中受伤。

汤加的伤亡完全是迷雾之中,预计不会小很多小岛屿又有可能被没顶,信息越少,情况越不乐观。

汤加在断网以前已知的海啸灾情:


根据云顶温度判断整体喷发物高度,狂暴轰入平流层没有悬念了,1个小时内火山灰就冲上2万米高空,火山灰云直径覆盖450公里以上,话说台风迷肯定对下图十分熟悉23333




目前喷发过程开始逐渐结束(不排除未来数天继续喷发的可能性)

这是喷发前1月7日小岛的卫星图:

喷发过后,可以看到小岛大部分已经被炸飞,火山口重新被海水淹没


1/17更新:

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育空地区确定听到了来自汤加的爆炸声波,是历史上在地球表面传播最远的声音记录之一

展示整个喷发过程的红外线卫星图像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466235833929523200

喷发引起的海啸对新西兰奥克兰游艇港口的影响

加州圣塔克鲁斯记录到波高1.1米的海啸,在滨海社区引发倒灌

https://www.zhihu.com/video/1466238001797459968

秘鲁和智利沿岸较为明显,波高2米左右的海啸

https://www.zhihu.com/video/1466244296088752128


user avatar   la-la-la-la-74-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汤加海啸为何扑向日本?

1月14日,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以北约65公里处,有一个洪阿哈阿帕伊岛,开始火山喷发。

大量火山灰、气体与水蒸气形成巨大云团。

继1月14日的喷发,汤加附近的一座海底火山当天再次喷发,该国首都观测到了海啸。

这次火山喷发的威力巨大,释放的能量大概相当于1000颗广岛原子弹。

看看下面这些画面,太可怕了!

之后斐济、萨摩亚、新西兰多国纷纷发布海啸预警,日本、美国、智利海岸线开始紧急疏散。

距离汤加最近的斐济大量的海水爆发上岸,很多民众都被惊吓到了。

4000公里外的美国加州圣塔克鲁兹,海岸线附近美国人的房子都因为这个海啸被淹了,可见其恐怖的威力。

为什么汤加不幸遭遇天灾,会影响如此多的国家?

先说说汤加情况,当地人口只有10.8万,是位于南太平洋西部的一个小岛国,由173个岛屿组成的岛国,其中36个有人居住,大部分为珊瑚岛,大多数人住在首都“努库阿洛法”。

以世界地图来说,汤加就是在地图中心。

当汤加发生海啸以后,首先跑不了的就是周围五眼联盟的二只眼:澳洲和新西兰。

其次就是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目前都发出了海啸警报。

然后就是南美洲无辜的智利。

最后就是万恶的日本(我不是幸灾乐祸,后面会解释为什么这么说)。

可能有人会说,中国呢?中国怎么没事情?

原因已经上热搜了,那就是“日本海啸预警”。

因为中国海岸线存在大量的防火墙,看下图。

面对海啸,广西、海南岛部分,有印尼和菲律宾来抵挡。

福建、广东、浙江部分,则有中国台湾省来抵挡。

而浙江、江苏、山东,面临最大的冲击波大头,就被日本单独扛下了了。

还是看下面地图,首先澳洲给东南亚岛国挡了一波,然后东南亚岛国又给广西、海南岛挡了一波,所以中国海南相对是很安全的。

而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东海,相对比较薄弱,而是周围经济发达区域较多。

这就不得不说,日本地图的形状很有意思,就好像一个反过来写的C字母。

日本是一个完美的盾牌式弧度,这个弧度对于中国东海岸的意义,就好像钱塘江大堤对杭州湾的意义一样。

但是日本自己可能就要苦一苦了,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没有任何缓冲,你看地图就懂了,汤加的冲击波对美国、加拿大也好,对日本也好,基本都是直达车,没有任何阻碍,直接一冲到底的。

其实智利也是这样,几乎没有任何屏障,我为智利默哀。也为在加汤附近的斐济等岛国默哀。

但是这意味着为什么?意味着五眼联盟中,四个被冲了,还有一个预备役的“精五”也被冲了。

下面是这次汤加冲击波图。

你仔细看,左上角就是中国,震中心就是二只五眼联盟,美国和加拿大很明显也是一个都躲不开的,因为没有任何岛链屏障。

唯独中国,我们只是稍微感觉,怎么今天的海风有一点喧嚣?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

中国沿海监测到汤加火山喷发海啸波,此次过程未对中国沿岸造成灾害性影响。

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12时27分,南太平洋岛国汤加海域Hunga Tonga火山发生大规模喷发并引发局地海啸。

随后中国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同时开始分析。

根据最新监测结果分析,中国沿海海域于16日凌晨监测到海啸波,其中浙江石浦站最大海啸波幅约20厘米,其余潮位站海啸波幅均小于15厘米。

最终官方实锤结论:此次过程未对中国沿岸造成灾害性影响。

完全没有提到广西、海南岛沿海,因为这些很安全。

就提了一下浙江沿海,但是也就是我前面说的,相比全世界来说,我们只是有一点小喧嚣。

但是隔壁的日本,现在完全已经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截至日本当地时间16日7时30分,青森、岩手、宫城、千叶、德岛、高知、宫崎、鹿儿岛共8个县、55个市町村,向约10.8万户居民、约22.92万人发布了避难指示。

据日媒报道,这是自2016年11月以来日本气象厅首次发布海啸预警。

中国这边海啸波幅是最高只有20厘米。

日本这边已经逼近2米了。

在日本鹿儿岛县奄美大岛观测到了1.2米高的海啸。

岩手县也观测到了1.1米高的海啸。

其余地区观测到了60厘米到90厘米高的海啸。

但是根据日本气象厅的海啸预警分析:“好日子还在后面呢”。

原话是:“海啸正在抵达沿岸地区,请马上撤离!海啸可能会多次涌来,而且可能会一浪高过一浪,切勿麻痹大意,应持续避难!”

不仅仅是人员被迫大规模撤离,室户市和四万十町、东洋町等地区的10艘渔船发生倾覆或被冲走,不知道后续会不会发生更多的财产损失。

但是无论如何,浙江都是安全的。

最讽刺就是美国曾经围堵中国构建的第一岛链,现在居然成为了护国岛链?

也许这也透露着一个悲伤的事实。

无论是东南亚诸多岛屿也好,台湾省和日本也好,他们曾经都是中华文明圈的范围内。

这些所谓针对中国的岛链,也许天生并不是用来针对中国的,而是上天留给中华文明的护国岛链。

只是当年我们清朝输了,这些全部成美国小弟了...

而我们西北的高山山脉完美形成护国神山,阻碍外部势力入侵中国。

你看我们周围这么大个印度,但是却没有印度难民涌入中国,中国和阿富汗接壤,也没有阿富汗难民过来。

一方面是我们的边防人员很伟大,一方面就是西北部护国神山的存在。

而中国周围的岛屿和岛国就完美形成了一个海岸线的护国岛链。

只要中国强大起来,整合周围岛国,这些岛链就不再是针对中国的存在。

而是一群守护我们海岸线的缓冲屏障,不像美国海岸线空荡荡,出去很方便,打进去美国则是无险可守。

整个中国周围的地理环境,简直就和这个图一模一样。

我为汤加、斐济、萨摩亚等国默哀、我为智利默哀。

我不会幸灾乐祸澳洲、新西兰、美国、加拿大、日本。

但是我拒绝为日本默哀!也不同情五眼联盟里面这四个。

只是会希望一下,当地华人、华侨、留学生注意安全。

对汤加等国来说,这就是天灾,我肯定默哀。

但是对日本来说,这不是天灾,这是天谴!

大家还记得福岛泄露核废水,还有日本计划准备把核废水全部倒进海里吗?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上午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储存的核废水排放入海。在开始排放核废水前需要大约2年时间开展设备施工工作。

我们回忆一下,福岛在哪?

说一下如果日本排放核废水,是什么情况。

日本核废水最终肯定会影响全人类,但刚开始我国还好。

最开始日本泄露污水的核电站,面对的是太平洋,核污水会顺着海洋暖流往太平洋东北方面进军。

换句话说,日本核污水最先的受害者是加拿大和美国,还有南太平洋诸多岛国。

今天汤加、斐济、萨摩亚等岛国都会是严重的受害者!

当年这些国家就严重抗议了的!

这些国家全部抗议日本,日本就是假装听不见。

而五眼联盟就算自己可能成为受害者,但是当时为了反华政治正确,他们居然也还是沉默、纵容了!

而就在2021年12月28日,日本政府概述了一项计划,准备将瘫痪的福岛核电站经过处理的放射性废水排放到海里。

随后,仅仅相隔一个月内的,在2022年的1月14日,汤加的“神灵”就怒了!

这就仿佛神灵在对日本怒吼:你如果胆敢排放,那么核废水就全部会反弹回日本本土!

甚至说不定在这一波海啸冲击下,之前福岛泄露的核废水正在反弹回日本!

不过不用担心中国沿海。

因为日本和台湾省的存在,核污水将被台湾地区的海底台阶抵挡。

以台湾为主形成了一个海域屏障,进不来中国近海的。

核污水很难靠近中国大陆近海,还有个原因。

大陆的大量河流最终都会在沿海一带流入大海,形成了强大的水流盾,冲出去的力很大。

就是我们这边是给全球海洋放水的地方,是水往外冲的,外面进不来。

中国这边往外冲,又有日本挡着。

而汤加来的冲击波,又会把日本的水往日本东南部返。

两股水流最终会僵持在日本东南面海岸线,属于是核废水回日本老家了。

目前日本还没有排放核废水,但是已经提交申请了,预计2023年开始。

我不迷信,但是我感觉,这一次地球母亲被日本激怒了。

就刚好上个月日本提交准备排放核废水,这个月海啸冲击波就对日本来了?

人啊,要有敬畏之心啊,举头三尺有神明。

如果日本没有敬畏之心,就必须有人给他上一课!

太平洋的神灵就是在对日本怒吼,你敢排放,我就给你全部喷回来!

这也提醒了我们,我们绝对不能忘记和坐视日本排放核废水!

毕竟如果喷回来,哪怕一滴溅到中国人身上,这都是日本对华又多了一笔血债。

而且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最终也是受害者。

日本,立即停止准备排放核废水!否则亚洲周围所有的国家都会一起来收拾你们,你们也必将成为人类的罪人!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婆不理解这个火山喷发的威力,我形容给她听:太平洋就像个游泳池一样让这个火山造波。

还好这个火山是在海底,如果在地面喷发,汤加可能就不存在了


user avatar   hou-tian-zao-s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在未来,这种前所未有的极端事件还会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气候变化使得各种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增加,另外一方面是人类的已有的科学气象记录实在是太短了,绝大多数不足100年,所以自然以后会有各种各样破纪录的事件发生。

在遇到极端事件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的形容词就是“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等等。这些形容词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重现期(return period),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这个事件再次发生需要多长时间。

然而,不管是“N年一遇”还是重现期,从字面上讲,都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比如这次郑州的暴雨,强度达到了“千年一遇”,也就是重现期为1000年。这么说的话,会让人们产生两个误解:第一,这种暴雨1000年才发生一次;第二,这次发生了,要等1000年才会发生下一次。

而实际上,这两种解读都是错误的。

重现期是一个水文学概念,用来描述降雨、洪水等极端事件发生的平均时间间隔,是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出来的一个计算结果而已[1]。

这个计算结果描述了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至于极端天气到底发不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发生几次,都是不确定的。

毕竟它不是打工人,不需要按照我们计算出来的重现期按时考勤打卡,它上不上班,全靠心情。

就好比抛硬币,统计学上我们计算出来,正面朝上的概率是50%,而这并不代表你抛两次,就一定会有一次正面朝上。实际上,可能你连续抛十次,都是反面朝上。

那么是统计学错了么?当然不是。你再多抛点,抛个一万次,你会发现,最后的结果差不多就是正面向上5000次,反面向上5000次。而上面提到的,正面向上的概率是50%,也是这么算出来的。

重现期的计算也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某次暴雨的强度是“十年一遇”,同样,这也并不代表这种强度的暴雨每十年发生一次。实际上,在十年里,这种强度的暴雨可能发生了六次。

是水文学错了么?当然不是。如果你有足够多的记录,比如200年,你就会发现,200年期间,这种强度的暴雨发生了20次,平均每十年发生一次,所谓“十年一遇”。

但是实际上,这20次暴雨,可能是连续20年发生的,其余的180年都没有发生,然而即便如此,它也脱不掉“十年一遇”的帽子,它依然叫“十年一遇”的暴雨。



具体的重现期计算稍微复杂一丢丢,但是基本意思就是这样,就不详细说了[2]。

因此,“千年一遇”未必真的就是一千年才遇到一次,它只是表示事情在某一年发生的概率是0.1%。这个概率非常小,但这并不妨碍它发生,甚至是连续发生。

以上,是关于重现期的第一点说明,即重现期未必准时重现,N年一遇只是表示概率的一个计算结果而已,并不是极端天气的考勤表。

接下来说第二点。

上面已经说过,重现期是一个根据历史数据得出的计算结果。而历史数据、尤其是气象方面的历史数据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少。

地球现在46亿年了,人类有文明5000年了。而世界上最早的气象站,英国的Radcliffe气象站,也才200多年的历史[3]。我国最早的气象站,香港天文台,也是在1885年才开始进行科学的气象观测[4]。而其余大部分气象站,能有50年的数据就非常不错了。

目前全球最全面的气象数据库CRU,通过各种手段(插值、外推)也就只能把时间提前到1901年[5]。



统计学上,因为我们无法得到整体数据,所以我们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来获得对整体的认知。

而在地球气候领域,这100多年的数据样本,对于几十亿年的整体数据来说,实在是太小了,根本不具备代表性,即便研究出来一个结论,也是盲人摸象,随时面临着被推翻的可能。

这次郑州的暴雨就是一个例子,郑州气象观测站的最大小时降雨量为201.9毫米,这已经突破了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的历史记录(198.5毫米,河南鳞状,1975年8月5日)[6]。

而不幸的是,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地突破历史记录。

比如2018年,黄和流域就有1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7]。而同年的台风“山竹”,风速也突破了历史记录[8]。去年南方的水灾,也有10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9]。

这些频繁超过历史记录的极端天气会造成一个后果,就是它们会使我们计算的重现期不准确。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是根据历史数据计算重现期的。

比如在某地,我们有50年的历史数据。然后某一天,下了一次暴雨,这次暴雨的强度是a。我们查了查50年的历史数据,发现强度达到a的暴雨以前总共发生过五次,所以我们说这次暴雨是“十年一遇”。

假设在接下来的10年中,因为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强度达到a的暴雨,又发生了五次。

那么10年以后,我们就有60年的数据了,在这60年的数据中,我们总共有10次强度达到a的暴雨:前50年有五次,后10年有五次。

这么一算,强度达到a的暴雨的重现期,就变成了“六年一遇”(60年发生10次)。

换句话说,同样的暴雨强度a,已经不够格成为“十年一遇”的暴雨了,而降级成为了“六年一遇”。那么新的“十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也就自然会大于之前的强度a了(这里[10]有详细的举例和计算过程)。

这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就是我们的一些基础设施可能不够用了。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我们现在建一个水库,用来抵御强度为a的暴雨,也就是“十年一遇”的暴雨。那么十年后,这个水库就只能抵御“六年一遇”的暴雨了,再发生“十年一遇”的暴雨,可能它就抵御不了了。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就是在未来,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

至于这一点,目前主流的观点,都是认同的,也就是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频发[11]。而根据各种气候模型计算呢,也是这么个结果。

我个人对于全球变暖持中立态度。虽然从这100多年的观测来看,的确气温是在升高的,但是还是我前面说的,在地球气候尺度上,样本太小了,不足以支撑这个论据。

但是不管怎么说,极端天气肯定是越来越多的,毕竟在气候领域我们的样本太小了,才100多年,所以很容易就会碰到样本之外的极端天气。

目前在地球整个的气候规律上,人类还真就“没见过什么世面”。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就认为,随着整个地球的系统越来越复杂,样本之外的极端事件,以后会越来越多[12]。对此,我深以为然。

当然,老塔说的这个极端事件不仅仅指极端天气,而是指任何方面,比如911恐怖袭击。他本人也随着成功预言到会有飞机撞大楼事件而名声大噪。

顺带说一句,老塔的三部曲《黑天鹅》《反脆弱》《随机漫步的傻瓜》都是非常精彩的著作,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阅读一下。

到此,关于重现期的两点就说完了。那么对于这种极端天气我们有没有办法抵御呢?

很遗憾,没有。

我们无法抵御,只能适应,俗话说就是惹不起还躲不起么。

比如这次郑州地铁被困,我最开始还有疑问,为什么明明这么大暴雨地铁还在运营?

但是后来我一看,小时降雨量达到了200毫米,我就明白了,根本反应不过来。

2012年北京的721暴雨,我是亲自经历过的。就那样,城区当时一天的降雨量也就是215毫米。而郑州这次,一小时的降雨量就超了200毫米[14]。

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应急预案根本反应不过来,因为就没见过这么急的雨。下图是当天的每小时降雨量,下午五点到六点之间,降雨量猛升到201.9毫米,这换做谁都没办法[15]。



郑州7月20日每小时降雨[15]

2012年世界杯巴西和中国打小组赛的时候,卡洛斯进了一个任意球,作为国家队的门将,江津后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到:“以前从没见过球速这么快的射门”。

这不是江津水平有限、训练不够,你见都没见过,怎么训练?当天的郑州地铁,恐怕也是这个感觉。

除了应急预案之外,现有的基础设施,也面临一样的问题,除非重大的基础设施,比如三峡工程是按照万年一遇的标准设计的,其余设施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这种特别极端的事件。

不过说实话, 就算你考虑进去这种小概率极端天气,也未必会真的按照这种标准去修建基础设施。

比如北京的排水系统以前是按照“两年一遇”设计的,之后进行了更新,也就只是提升到了“十年一遇”[16]。

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城市的经济、政治、市民等综合需求的,不是专门用来防洪的,防洪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并不是全部。

另外,郑州暴雨之后,有人对于耗资500亿修建海绵城市提出了异议,认为没什么用,还是防不住内涝。

其实这是另外一个误解,海绵城市从原理上讲,它就不是用来防极端天气的,它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13]。

郑州这次的极端天气,且不要说是海绵城市了,就算是游泳池城市都没用,一样防不了。

海绵城市就是一个马甲,气温下降5度,可能套上会管点用。但是如果气温骤降到零下80度,你套100个马甲也没用。你这个时候说马甲质量不好,是不是会有一丢丢过分?

原文链接:“千年一遇”未必真的千年一遇​

欢迎关注公众号:后天在说


user avatar   liu-zheng-nan-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地理老师表示这可能是个考点。

对周边小空间尺度的影响,立刻出现。

对全球大空间尺度的影响,延迟出现。

这次汤加火山爆发为普林尼式,那什么是普林尼式呢?是按照火山爆发强烈程度划分的最高等级。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庞贝古城被毁,老普林尼(著有《自然史》)在此次喷发中丧生,小普林尼记录并描述了这次历史事件。

这就是命名来源。

普林尼式火山喷发的特征是喷射到平流层大量火山气体和火山灰,以及喷发大量的浮石,且伴随大量二氧化硫等气体瞬间释放。每个世纪约有2~3次普林尼式火山喷发。

有专家估计级别或达到了VEI-6级,是1991年6月15日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至今唯一的一次VEI-6级的火山喷发,而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烟柱曾高达40公里,所在的山峰被崩掉了300米,喷发时向平流层中喷射了约2000万吨二氧化硫。——《环球时报》

从历史上的多次典型普林尼式火山爆发事件可以看出其对地球的影响。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见过这幅著名的油画,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其实是1883年8月27日的印尼喀拉喀托(krakatoa)火山大爆发。蒙克曾在日记中提及目睹天空异象的经历:“在日落时分,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漫步,突然间天空变成血红色,我停下脚步,靠着栏杆,感到疲惫不堪。”

他亲笔提到,《呐喊》和其他两副画作的草稿早于1885-1889年间就已经订好——“它们是来自于1884年的一些回忆。”

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是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之一。

尽管当时作者身处挪威,但这次火山喷发引起全球规模的蝴蝶效应。

在世界范围内,好多地方的天空在好几个月内都出现了壮观的血红色日落景象。而除了蒙克的《呐喊》以外,同时期的英国画家威廉·阿斯克罗夫特也创作了大量日落异象。

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尘埃,三年内在法国削弱太阳辐射10%~20%。

1815年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次年英国夏季气温距平降低3℃,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经历了一个“无夏年”,导致农作物严重歉收,整个北半球气温降低1℃。虽然这次的气温异常,不单单是火山引起,太阳黑子和耀斑数量也是低值,但火山活动不可否认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大型火山爆发,以火山灰的形式进入平流层的尘埃和气溶胶,在爆发后2~3年,会削弱全球入射的太阳辐射,产生“遮阳伞效应”,从而影响全球气候。

英国17世纪以来最阴冷的夏天,都发生在火山尘埃影响的年份,如1912、1903、1879、1816、1725、1695年的夏季。

火山活动,通过削弱太阳辐射,降低气温、增加霜冻,也影响了树木年轮的生长。树木年轮会变得稠密,而且宽度减小,另外火山灰及酸性物质也会在冰盖中累积。

火山活动引起海啸

尽管海啸通常是由强烈的地震引起,但有时也会由强大的火山爆发或者火山翼部塌陷到海洋中引起。

火山活动及地震多出现在板块边界,也经常同时发生。

还是之前提到的,1883年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产生的海啸使得36,000人丧生。

火山活动与航空

1989年,一架载有300多名乘客的波音747遇到阿拉斯加里道特火山释放的灰云,尘埃将发动机堵塞以后,4台发动机全部熄火,万幸的是,飞行员奇迹般地重启了发动机并安全降落。

2010年,冰岛火山向大气中喷发大量的烟尘,厚厚的火山烟灰漂浮到了欧洲,使得航班取消上千次,造成上万人的行程延误。

火山活动与人体健康

1783年,拉基火山岩冰岛南部大裂缝开始喷发,释放了130吨二氧化硫及其他有毒气体,导致冰岛一半以上的家畜死亡,从而引发的饥荒导致冰岛1/4的人口死亡,西欧上千居民因为相关的肺病而死亡。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我国驻汤加王国大使馆处于失联状态

一整个国家在现代突然失联,这个事情本身非常奇怪,但是也不是不能解释,在这种级别的火山喷发之下通信中断是有可能的。目前可用的长途通信手段有:


1、海底光(电)缆:目前因为剧烈海底地震甚至海底地形改变,肯定是已经断了;


2、卫星电话:火山灰对卫星信号有很强的遮挡作用,对相当大的频段的无线电信号都有直接的遮断效应,具体对哪个频段干扰遮断最强,这个取决于火山灰本身的成分差别。此外火山灰云团本身有很强的电磁效应,火山灰作为一种剧烈运动的气溶胶是会产生大量的静电的,从而导致试图穿过火山灰抵达卫星的信号被淹没;

3、长波无线电台:跟卫星电话相似,火山灰云团的剧烈电磁干扰会使长波电台里一片噪音,至少造成联系困难。而且汤加是个很小的国家,没有什么海军可言,长途大功率长波电台肯定是没有的。他又是一个主权国家,别的国家没有得到允许也不能随便跑过去,目前看来汤加附近应该是没有能够用的大功率长波电台了。


今天早上有华人华侨乘船离开汤加附近受到火山喷发影响的海域,与国内取得了联系,他们应该是乘船避开了较厚的火山灰云团,通过卫星电话与亲人取得了联系。


至于大使馆,是肯定备有一定的应急通信手段的,比如卫星电话和小功率短波电台,也不可能有大功率长波电台。长波电台可不是什么小东西,那玩意儿天线阵列非常巨大,动不动占地几百亩,不是大使馆能够配备的。

大使馆往往配备的应急通信手段都是中等口径抛物面天线卫星通信系统,天线口径也就不超过3米、5米这个规模,发射功率不过1KW左右,且不说在这种规模的火山喷发下能不能够用,至少用来传输视频是不大现实的,信噪比、延迟可能都达不到要求。


如果火山爆发持续,下一步可能的应急通信手段有:


1、外国海军舰船抵近汤加建立长波无线电通信:长波无线电通信带宽非常有限,最多只能传输文本内容,图片、视频都不要想了;


2、外国海军舰船抵近汤加并建立微波中继通信:GHZ频段以上的微波信号能够满足大带宽通信需求,用海军舰艇上30米以上高度天线,可以实现100到150公里左右的微波中继,只需要大概3次中继即可离开火山灰遮盖范围,把信号转上卫星;


目前看来人类的通信手段,针对火山灰云团确实没有什么靠谱的手段。火山灰就是一大团噼里啪啦的闪电,本身还可以吸收无线电信号,干扰加吸收,汤加整个国家失联也就不足为怪了。中国大使馆这种相当靠谱的、属于外交系统的单位都能失联,说明是确实没办法了。




后续关于火山喷发本身,目前是没办法知道的


火山喷发,跟地震一样,属于是人类现在科学研究的盲区,埋在地下的东西都不好弄。目前汤加火山下面的岩浆池有多大、喷发规模有多大、还要喷发多久,都是靠猜。我就不信哪个火山专家现在敢跑去火山附近去放听音器的,人类现在也最多最多依靠地震波、听音器的方式探测地下的东西,这玩意儿又在几千米深的海底,所以现在是一点办法没有。


炸了之后的影响方面,其它回答已经说得很多了,这里还是讲一讲通信方面的影响。


1、后续火山灰云团覆盖区域内,卫星通信信号都会受到影响;


2、散射通信受影响;


3、只要停止喷发,长波、短波超短波通信的影响趋于停止;


4、只有喷发停止,才谈得上修复海底光(电)缆。


国际上有能力并且在附近有军事部署的国家也就只有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这些国家很显然有心无力。军用移动通信系统是汤加目前唯一的希望,是展开救援避免人道主义灾难的重要前提,希望国际社会能够迅速承担起责任来,在变化莫测而又无情的大自然面前展现人类文明的光辉。


我觉得中国海军也能试试


user avatar   yamamoto-NUM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对人类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但可悲的是,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预测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时间,做的最好的也就是灾害发生后的预警了。

灾害已经发生了还叫预警?

对于灾难发生地,只能硬抗了,但灾难发生后传导到其他区域,却需要时间,而我们信息传输速度可以达到光速,因此,做好灾后预警,还是会给其他区域留足时间的。

例如某地地震发生后,地震能量从地底的震源传导到地面靠的是纵波和横波,而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幸运的是纵波对建筑破坏小,横波对建筑破坏大。因此,在观测到地震纵波后,马上发出地震预警,可以在破坏性更大的地震横波到达之前,进行人员疏散等避险工作,至少可以减少人员伤亡。由于我们对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了大致掌握,因此,一地发生地震后,可以马上判断出该地震传导到别处所需要的时间,利用信息传递是光速的优势,可以给其他地区提前预警。

我国已经有多次地震预警的成功案例。例如2020年6月17日晚,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6级地震后,300多公里外的成都收到了地震预警信号。这一预警信号比地震波早到成都约60秒,如果是破坏性更大的7级、8级地震,这珍贵的60秒可以让人有足够时间疏散。

海底火山喷发后,其主要的次生灾害之一--海啸,其预警时间会更长,因为海啸需要通过海面波浪传播,而我们的信息是以光速传播,因此海啸可能影响到的区域,提前得到预警,可以做好相关安排,减少损失。

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预警,我们对泥石流的预警做的更好一些,对于重点隐患点,只要做好天气预报和水土监测等工作,就可以提前预判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进而采取排危或者疏散措施。

人类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一直没有结束,相信随着技术进步,未来也可以对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进行提前预测,更好的是,可以引导、控制甚至采取措施消弭地震、火山喷发的发生。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算力,但短期内却见不到成效,科研投入也就捉襟见肘。我国的地震局就是个清水衙门,这几年国家稍稍重视点抗震了,地震局的存在感才稍稍好点了,科研人员的待遇也提高了点。

希望这次自然灾害,会促进各国政府加大对灾害研究的投入,否则“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相关话题

  历史上的中原包括陕西的关中地区吗? 
  如果中美两国互换领土会怎么样? 
  为什么《文明6》中的德国以亚琛作为首都?亚琛在德国历史中有怎样的地位?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地下的超级火山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 
  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的森林火灾和山火是不可避免的吗? 
  如果地球海平面下降一公里,这一公里水化作雨淋在美国上空持续一年会怎么样? 
  如何评价香港这个城市? 
  斯洛伐克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怎么回应台湾老师「雾霾都是从大陆吹过来的」观点 
  各省市的彩车中突出了哪些元素?它们是如何代表你的家乡的? 

前一个讨论
美国华人应该联合黑人还是联合白人呢?
下一个讨论
新生儿夭折男子向医院索赔 200 万,卫健委表示「产前多次拒绝剖腹产建议」,医院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 2025-02-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