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呃,题主所说的因农产品问题而导致的德俄交恶,应该是指以粮食贸易保护壁垒为诱因的俄德1893-1984贸易战吧。不过俾斯麦已经于1890年被威廉二世解职,所以这个问题的问法,应该要么说俾斯麦晚年与沙俄交恶同农产品问题并无太大关系,要么说德俄在二十世纪末交恶受到了农产品问题的较大影响。
由英法牵头,欧洲在1860年建立起了以自由贸易为特点的米歇尔·谢瓦利埃体系,但是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和1873年西欧农业大萧条,美俄等国的廉价农产品得以进入西欧市场并快速占据了优势地位。德国从俄国进口主要谷物总量从1875 年 48.8 万吨到 1877 年上升为 94 万吨,三年时间便翻了一番。欧洲大陆国家经济困难导致经济民族主义甚嚣尘上,掌控政治话语权的地主阶级在丧失国外市场的同时,最为倚重的国内谷物市场也被不断蚕食,他们联合同样饱受经济萧条打击的制造业主进行政治施压,要求通过高关税抵制外来竞争。
米歇尔·谢瓦利埃自由贸易体系依托数目繁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得以建立,其中不少条约在1892年前后到期,成为了一些国家将经济政策由自由主义转向保护主义的机遇,德国和俄国均于这一时期颁布了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新关税法,俄德贸易战在这一背景下爆发:
德国容克地主在俄国农产品大量输入过程中损失最大,故而推动政府对俄国进口农产品执行非最惠国条款的歧视关税,“德国歧视关税是引起贸易战的第一步。德国,或者说是强势的德国农民党,是挑衅者”。德国在新关税执行过程中,有意绕开俄国,与大多数欧洲国家签订新贸易条约,特别是向俄国之外的粮食供应国提供较大的农产品进口关税优惠,明显是在针对俄国。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恼怒地谈道:“它是完全直接针对我国的,因为事实上只有俄国既未曾和德国订立商约,这时也没有进行商讨这项问题。不难理解,这样不公平的策略给我们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困难。”
而俄国政府对续签德俄贸易条约展现不切实际的姿态,提出许多条件,直到1891年末双方谈判才开启,历经几个月讨价还价并无实质性进展。最先丧失耐心的俄国为此设置“双重关税体系”,在1893年8月对德国进口产品开始执行最大关税,意味着平均关税上调 20%~30%。德国立即对俄国产品加征 50%附加税作为回应,俄国再度上调对德关税,“俄国就像一个大胆的选手,试图通过将边际提得更高、威胁使用最大关税来迫使其对手放弃博弈,但德国接受挑战,战争由此爆发”。
而德国在这场因粮食贸易保护壁垒而引发的贸易战中无疑是占据了优势。19世纪80年代以来俄国一直是德国农产品进口的最主要来源,一度占据德国谷物进口的一半以上,但贸易战使得俄国失去了这一地位。德国政府备忘录显示,1891年俄国谷物占德国进口的 53%,1892年为18%、1893年为14%。在贸易战结束后,到1913年,德国小麦进口市场份额中,俄国仅占24%,远低于美国的40%,与阿根廷的19%不相上下。可以说俄国的利益受到了沉重且不可逆的打击。
当然,德俄贸易战的影响不仅限于粮食贸易。德俄贸易战中, 德国还1894 年通过一项更为严格的卫生管理条例,“直接针对俄国”,相当于禁止从俄国进口牲畜。德俄贸易战爆发前夕,德国就已经停止向俄国发放贷款、禁止购买俄国有价证券,对急需资金注入的俄国工业化造成了严重打击。
德俄贸易战的最终结意味着俄国自1822年以来苦心经营的关税自主政策受到较大程度的外在约制,甚至要保证俄国的自治大公国——芬兰向德国提供更大程度的关税优惠,这无疑沉重打击了俄国在芬兰的影响力。
但是我们必须要认清的一点是,德俄贸易战并不完全是出于某个政治家个人的决定,而是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和市场规律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米歇尔·谢瓦利埃体系的崩溃及其带来的波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战和关税战,由于其根本原因的相同,可以被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经济层面的一场预演。
在这一时期所有的贸易战中,1903-1910德加贸易战是一个极为特殊且有意思的样本,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不妨也给这篇文章一个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