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高校有一些教授不做学术,却能占据高位并垄断学术资源? 第1页

  

user avatar   tzar-x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观点很明确,是中国学术圈自己zuo出来的,不少人天真得很,以为问题是高校和科研机构行政化带来的。去了行政化中国高校那才是真无宁日,不信等着瞧。

我的观点是高校和科研机构行政化还不够,最好军事化,回退计划经济时代,该哪个总局/哪个部管就划归回哪个总局/部管。科研和高等教育是服务国家的宏观大战略的,效率才是第一位的。

中国从苏联学到的科研模式本来就是军事化的科研管理,每个人都按照军队一样有学衔,从рядовой到маршал每个人都只对上级负责,这种对外高度封闭、对内高度等级化、目的高度军事化的科研模式才是避免一大票不懂装懂烂货横加干涉的关键。


莫斯科国立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两个单位在苏联/俄罗斯是有超然法律地位的,正部级建制,教育科学部不合理的指令校长是可以直接顶回去的。莫斯科大学招生培养都完全自主,可以完全不跟教育科学部的国家标准。就好比北大清华招生完全自定标准,可以无视高考分数。

有些人以为这是去行政化?no,货真价实的行政化,因为它的级别是明确的,是整个广义上官僚体系的一部分,只不过级别给的高,全苏只有那么三五百人才有资格对莫斯科大学的事情发表意见,也就是有干涉权的不太会瞎干涉(很大几率忙不过来),而喜欢瞎干涉的权限又不够。


user avatar   li-xiu-yu-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理工科不了解,就说一下文科。

就人文社科方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现行的高校学术体制鼓励老教授躺平,还有一个是由于历史问题造成的资源与学术素养的倒挂。

首先,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一些占着教职和学术资源却不做学术的教授。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大学对教授的绩效考核十分宽容。虽然教授们在拿到终身教职,也就是所谓的tenure之前有着很大的科研压力,必须要在一定的期限内在质量和数量上满足一定的学术发表的硬性要求,但是在评上终身教授之后,就基本告别了业绩压力。只要教授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每周讲一两门课),并且没有严重的学术造假或者道德伦理问题,大概率是能够在教授这个位置上衣食无忧地做到退休的。对终身教授们这么宽容当然不是因为大学都是傻子养懒汉,而是为了给教授们创造一个自由的、约束较少的进行学术创新的环境。严格的硬标准虽然能逼着人产出文章,但是真正有开创新的工作却不能被逼出来,必须要在一个自由,没有外在因素干扰的环境下才能诞生。很多教授还是比较有学术追求的,在拿到终身教职之后继续钻研学术,在宽松的环境下实现了更大的学术成就,但是也会有一些教授在拿到终身教职之后开始划水躺平——当然,也不一定是彻底躺平,有些只是不做学术研究,而是转而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甚至从政,或者写一些非研究性的评论文章。大学自然知道有很多占着坑位不干活的教授,但是为了保证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也没办法设立硬标准把这些不出成果的教授赶走,所以对这种教授的存在也就持一种容忍的态度(有些时候不做学术但是社会影响力巨大的教授还是大学的宝贝,毕竟大学也需要社会影响力)。

除了上面说的全球性因素外,一些中国特色的历史遗留问题让这一现象在中国更加严重。

目前在高校占据统治地位的人以50后以及60后为主,有资格能“不做学术,却能占据高位并垄断学术资源”的也基本是他们。对于这一波人,清华大学的应星教授写过一篇文章《且看今日学界 “新父”之朽败》,十分犀利深刻地分析了这一代学者的特点,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看。按应星的话说,这些人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波大学生,也是今天中国大学里诸多学科与流派的奠基人,因此被称为“新父”。这些人在青少年时期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缺乏基本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的积累,在求学生涯过程中因为中国教育极为落后,所以接受的学术训练也严重不足。与众多从小做题,接受了规范的高等教育,甚至在海外接受了国际一流的学术训练的后辈学者相比,他们社会经验有余而学术能力堪忧。欧美的大学代际之间的学术能力差距不会很大,因为都是同一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六七十岁的教授或许创造力不如年轻人,方法会老旧一些,但是只要保持学习是能够做出和年轻人一样的成果的。而对于中国老教授而言,他们与现在的学术前沿的差距太大,自己底子又不够,在发文章方面肯定卷不过年轻人。

虽然50后和60后一代中国学者的能力较弱,但是他们在毕业之后面对的就业形势却是一片大好。与今天这个名校博士遍地走的环境不同,当时的中国急缺高学历人才,很多学科还是一片空白,那一代学者只要搬运一些外国的既有研究成果并将其本土化,就足以开宗立派成为今天的学界泰斗,在这个跑马圈地的过程中占据最肥沃最宽阔的一片处女地。因此,他们即便不做学术,由于历史上积累的优势,也足以占据后辈无法比拟的学术与社会资源。


user avatar   wu-ya-zi-86-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好做学术,其他能力不行的老师基本上都会被淘汰。

中国学术界目前最恐怖的是,随着大项目(比如航发和燃气轮机专项这种千万级大项目)的推进,大学阀之间联合态势已经成形,在利益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一个大项目申请阶段,就已经把各大利益集团都照顾到了,把潜在竞争者和评委的单位拉进来。

科技部和教育部不知道有啥办法破解此类问题没。

有次在哔站看美国一个华人教授,杨阳还是啥,他讲的那些改变规则的研究成果,其可以经费都不多。记得有个项目,他只有3万美金,他用这3万美金招了个博士后,然后就搞出牛b的成果出来。

中国学术界目前都掉在钱里边去了。而比这更糟糕的,是行政对科研和教育的粗暴介入,朝令夕改,中国没有一个大学,它的学术制度是百年未变,或者十年未变的。普通教师,每年都得了解学校或学院的规则。。。这哪是什么世界一流!

大学应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杆,是国家智力的源泉,而不是工具。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坏的学阀太多,而是中国的学术管理体系就是鼓励学阀存在的。

我们国家的科研是人为设计的金字塔结构,而不是平面化结构。学生→青椒→中生代→学阀,成果层层汇聚,青椒往上,几乎就不用(也没时间)从事一线科研了。即便是985名校,大部分正教授对技术细节也毫无掌握,全靠学生做的PPT全国巡回演出。

是升上正高的人太坏吗?不是的,而是我们国家就是故意设计了一个大团队大项目制度,从中央到学校,考核绩效中最看重的就是“大”。要大,就要组团队,就要把自己变成政客,到处去拉大项目。一个正教授带几个学生搞研究,在中国名校是很难生存的。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天南海北拉了十几家参与单位的重点研发项目(大概五六千万),100个面上(也大约六七千万),前者真能有后者100倍的成效吗?只要对各类重点重大项目有了解的,都知道完全不可能。甚至,有很多重点重大,就是当年某人面上甚至青基做出来的东西反复套壳。

但为什么国家这么“天真”,明知道重点重大里面的合作就是每年碰两次头报PPT,还要把大部头的科研经费撒给低效的金字塔结构呢?同样的钱,去支持多几个数量级的中小型项目不好吗?我想来想去,只能解读为这就是我们国家的驭人之术。学术界的都是聪明人,原子化各做各的,太难管理;搞几个重大项目,就要有几个牵头的学阀,其他人都忙着组团队(抱大佬大腿)。中央部委只要控制好几个学阀,学术圈就老老实实的了。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互联网时代,能当上 CEO 的,是那个能融到资的人,而不是会编程的。上世纪末,学术界就开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今天科研已经完全转型为生意了,销售对象是各部各委的科研基金。你也不用懂你老板的老板的(没重复)科研经费跟基金评委之间是怎么运作的。你喝你的汤,拿学位,进编制。那高%位,你那发牢骚的小老板没本事坐,你更没本事坐。


user avatar   HealthI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做学术≠占高位=垄断资源≠垄断学术资源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她的正义之所以能够声张,

是因为她本身足够强大,

还是仅仅因为她背后有个强大的祖国?




  

相关话题

  在美国读统计 PHD 第二年,毕业后该选择向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发展? 
  有哪些大牛在自己相关领域被打脸的故事? 
  为什么会有名校的独立学院这种存在?独立学院即将全部转设,你有什么想说的? 
  写论文时二次引用如何标注? 
  男志愿者入住武汉商学院女寝,随意翻动学生隐私物品并骚扰学生,学生应该怎么办?(务实一点的方法)? 
  现在大学里作弊完全公开化、正常化了么? 
  为什么做科研会上瘾? 
  如何看待高校抵制圣诞节的行为?这种抵制西方节日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如何看待麻省理工学院校长与百名教授公开声援陈刚:对陈刚的大部分指控是对我们全体 MIT 教授的指控? 
  中国知网收费标准是否合理,能否由国家提供资金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不顾劝告作死,冒雪上山死在冈仁波齐转山路游客?
下一个讨论
微软收购动视暴雪,会结束主机战争吗?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