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双一流不区分AB类高校,只针对学科进行评估,共有147个高校入选一流学科高校,比211名单更长了。
那么,双一流建设中的一流高校有哪些呢?看似隐晦实际上已经很明朗。一流高校第二轮评估就定了清华北大两所。
官F对此的解释是: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
然而,第二轮评估中有两个高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却被单列为例外,为独一档,明显是和其他高校区分了出来。北大和清华的学科建设可以自定。这又是怎么回事?
再看官F回答:先行赋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学科建设自主权。两校率先深化G革、早日登顶世界一流能够起到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
相当于说,目前双一流建设中的一流高校,就只有两所,就北大和清华。剩下的你们上交复一类的,无论是老牌985还是211,都得先进行双一流学科建设,都是一流学科高校,而不是世界一流高校。至于想加入到清北俱乐部体会双一流高校的酸爽,还得等后续的评估。
此次通告中没有明确这样提,但毕竟双一流,就是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两个方面的建设,通过一流学科带动高校,到21世纪中叶,通过双一流建成教育强国。
所以现在二轮评估双一流名单就是
看看双一流建设的阶段计划就更清楚了,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分三步走:
1. 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2. 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3. 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三步走计划中的第一步,即在2020年若干大学进入世界一流,此次第二轮评估中的清北两所,就是今日世界一流高校所谓的若干的两所。而后面的若干学科世界一流,就是剩余的145所和211名单重合度高的高校及其学科了。
所以基本可以肯定,清北俱乐部的一流高校名单,后续会不断加入其它高校,组成一个新的双一流高校名单。也就是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大学进入世界一流。
就像上个世纪的985高校名单的确认一样,清北先入选起一个示范作用,过几年加入7所其他高校,组成C9联盟。然后其他高校加入,直到固定的39所985高校名单。不同的是,此次双一流是实打实根据实力,而不是像985的名单,考虑了各种诸如政C地域等因素。
清北目前在全球高校排名50以内的样子,后续高校想进入一流高校,国际排名首先得上去,这样一来,后续第三轮第四轮的学科评估中,像复旦上交这些,预计会率先带头加入清北联盟的一流高校,继续形成示范作用。而肉眼可见的,复交一类的高校目前国际排名已经相当可观了。
一旦复旦上交这些高校加入清北阵营不断壮大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评估与流程,就会更加规则,双一流学科的高校也知道了该怎么通过一流学科的发展来带动双一流高校的建设从而加入第一阵营。用人单位和高考家长也看的更加清楚,那些学校是上升了实力实时强劲。
同时企业招人和填报志愿,也就初步形成一个像之前985高校那样的参照。
第二轮双一流名单看学科的话,着实有点云里雾里,不像对一流高校的评估那样能产生巨大争议。虽然其中大多数高校和211名单重合,但是新加入的一流学科高校,到底值不值得报考,还真不一定。还不如返回到原先的985名单来做对比,选调招聘报考啥的,倒还一目了然。
当然这样的评估也有好处,就是双一流的建设,会慢慢的循序渐进的取代原先的985和211高校名单,给社会用人单位做参考来选拔人才。毕竟第一次双一流评估,A类高校和985名单完美重合,虽然顶头一再强调淡化985等分级行为,但用人单位招人也考虑时间成本,一刀切参照985名单岂不保险。
至于如何看待第二轮双一流结果,只能说,他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全新的开始。三步走中跨出的第一步,此后会逐渐发展直到21世界中叶完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应该跟一流高校的世界排名是密切相关的,毕竟只有世界排名,才能证明是一流高校。
所以对此次入选的一流学科高校,可谓任重而道不远,双一流高校的清北阵营,目前虚位以待,但它是有窗口期的,一旦这个窗口期关上,再想进入一流高校的阵营,可就不容易了。如何惨烈,参考985高校的发展吧。
至于为什么第二轮评估不延续第一轮的评估,在已经确立的40所双一流高校中增减名单,从而确定新的双一流名单呢?
个人猜想两个原因:
第一。一流高校的建设是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再延续985的名单,先给名额和头衔,再政C性支持这些已经确定的高校去提升世界排名,这和原来的985或者后来的211又有什么区别呢。都是平衡了地域等因素的产物
政C性的加持是完全发挥不出高校的创造力的,也拯救不了新时代大学的综合排名。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有些发达城市的高校没有211头衔,也发展的风生水起,网络名声更是好的不得了。此次文件解释中强调了双一流过程的建设。
第二:减高校比增高校难多了,增加高校是喜大普奔的喜讯,可要是减一个高校,舆论反响太大。
就拿在第一轮评估中从985降为双一流B的湖南大学来说,当时结果一出,湖南大学学生差点要哭晕在厕所里,网上各种遗憾抱怨的帖子,前任前前任的校长祖坟差点都被学生翻了出来,以至于学校给学生发通知禁止讨论双一流结果。
显然上头在第一轮评估中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既然减名单会引起巨大反响,还不如一切推倒重来,咱都从头开始加。第一轮一流高校名单就是试水。既然水花太大,往后五年一次的评估中,根据高校的表现慢慢加名单,这样就都是喜大普奔的好消息了。
当然,那些曾经享受政C性照顾的高校,以后可得加快发展,不然连上车的机会都没有了。
个人以为,我们目前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还相当严峻,如果真的敞开了一流大学评估大家脱光光了凭实力,谁游得远谁先上车的话,不发达地方的老牌名校是会吃亏的。
高校发展和城市的经济水平地理因素息息相关,偏僻欠发达城市的高校,比如东三省或者西北地区高校,在吸引考生和师资方面,明显不如长三角发达地区。
很多考生都想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各类人才求职的首选也是一线发达城市,这势必会加剧发达地区高校的人才竞争力度,反过来提升当地不怎么知名大学的整体排名。
最典型的,比如上海理工上海师范或者苏州一类近些年排名迅速上升的高校,都是经济发展驱动下人才良性循环的产物,经济发展了有钱就可以挖人才,比如苏州大学,地理位置好,本身也可以吸引人才。
敢问你听说过近几年有偏僻地区的高校排名嗖嗖上升的例子没?恐怕排名下降的倒是有,哈工大曾经的C9联盟高校,为啥拼了老命的,在深圳广东各地建立分校区。
所以未来几轮的评估,对很多高校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拭目以待吧,至少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上头给很多学校留了机会,因此此次很多上榜的一流学科,并没有严格按照学科评估A来支持。
大学需要爵位,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悲哀。
看了一圈,似乎没有人和我观点一致。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4785 81720/answer/2057425136
按照Jyb的说法,某些双一流大学盲目扩张,不苦练内功,仗着双一流大学的身份,妄图让校内所有专业都能鸡犬升天。
随着新高考的改革,按照专业报考,不存在调剂的情况下,很多985的非双一流,非热门,学科评估不高的专业肯定会下降,211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少数大学外,估计以后很多大学的头尾录取线达到100分也不无可能。热的强的更热, 冷的弱的更冷。
估计以后企业和政府选择人才的时候,有可能会限定双一流专业和学科评估A-的专业院校,热门专业有可能放宽到B+甚至B,原92工程院校尾部专业分数线应该会降,甚至有可能会合并或取消。会倒逼学校集中资源搞好自己的优势学科,而不是靠双一流大学的帽子让自己的所有专业都能沾光。
而且由于人口趋势,还有中考分流,未来20年大学招生人数肯定会逐年减少,985名校不具竞争力的专业没必要还占着好生源但产出很少,不如让这些生源去到弱一点学校里的强势专业。弱势学校的弱势专业该砍就砍,把资源集中才能更好的服务国家未来的发展。 看看现在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平准化的结果就是头部越来越差,尾部招不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