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看了三遍 三国演义原著的人,我觉得我蛮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 刘备。
看到第二三遍时候,刘备死后,我几乎没有动力再看下去。
刘备的死也代表三国演义完结一大半。
从桃园三结义,开启黄巾乱世。
到三英战吕布,看到董卓乱政。
到徐州争夺战、衣带诏、煮酒论英雄,看到曹操和刘备的针锋,以及左将军、徐州牧刘备的失败。
再到三顾草庐、赤壁之战,从绝望之中出现希望的光明。
再到汉中争夺战,看到意气风发的汉中王刘备。
最后白帝城托孤,留下一句唯贤唯德能服于人的汉昭烈帝。
我看刘备看到汉室复兴、平民奋斗、再接再厉的精神,是真正的乱世希望之光。
每次看到他失败了,但是也觉得不要紧,还有机会。
然而,人死了,再也没有机会。
只要刘备在,中国各个势力的版图一定有变化,变化带出精彩的故事。
悲哀刘备去世,代表三国已成定局。
悲哀刘备的死,代表一个时代光辉英杰的离去,包括曹操、关羽、张飞、马超、张辽、曹丕、曹仁、吕蒙等等(因为三国演义在白帝城托孤之后,都是集中在曹睿以及曹睿后时代)。只剩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独角戏。
刘备的离去,也代表义气豪情、精彩故事很难再发生。也看不到一个草根平民的崛起。
汉室复兴何不是那个时代的汉民族复兴。
刘备是五胡乱华黑暗时代前的那一点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演义》中,哪个人物死了让我最难过?当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孔明先生啊!
如此完美的一个人物,忠贞的象征,智慧的化身,三国第一全才,可惜天不假年,中道病逝,不能完成他毕生追求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崇高理想,实在令人无限悲伤,为他难过。每次读到“秋风五丈原”一节,我都禁不住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五丈原的飒飒秋风刮面如刀,彻骨生寒,命运对这位壮志未酬、病骨支离的老人,实在太苛刻了!呜呼,先生去矣,蜀汉衰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这是被哪位大佬翻牌子了?感谢大家,比心。
————————分割线————————
读三国,最怕四个地方。
一曰:走麦城,二曰:白帝城,三曰:五丈原,四曰:姜维死。
关二爷死,虽然痛彻心扉,但我们知道大哥跟三弟一定会为二爷报仇。
昭烈帝死,我们知道还有武侯在,有武侯在,桃园兄弟的理想就一定还有机会实现。
武侯死,只能叹一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意如此,又有什么办法呢,但所幸还有伯约继承了武侯遗愿,虽然希望已经逐渐渺茫,但还有伯约在,我们依旧不愿意放弃。
伯约死,这段历史也就结束了。
《三国演义》里有个常见戏码:自刎未遂。
包括但不限于貂蝉、张飞、曹操、许攸、孙皓都玩过“欲自刎,被阻止”的劲头。
其他自刎者,如姜维,如傅佥,都是乱军之中,走投无路,自寻了断。
只有一个自刎例外:
还有退路,却自刎了,干脆又简单,一句废话没有:
周仓。
关羽五关六将千里单骑时,其实有点孤单,全靠一路上仰慕他的人加戏。
周仓一见关羽,疾忙下马,俯伏道傍,曰:“周仓参拜。”
然后恳切要求:“愿将军不弃,收为步卒,早晚执鞭随镫,死亦甘心!——仓只身步行跟随将军,虽万里不辞也!”
书里说死亦甘心之类话的多了,周仓这句,却说到做到了。
后来周仓随了关羽,基本是青龙偃月刀的挂件;要出场时,与关平一起负责打个埋伏之类。
到单刀会,关羽到江东,一口刀,一个周仓。
说是单刀,其实是两人一刀。只是许多读者,已经把周仓当关羽的一部分了吧?
单刀会上周仓的作用,众所周知:
替关羽挡了鲁肃一句,“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
和关羽一个配合,被关羽呵斥了,直接去招关平船来,于是关羽脱身而走。
整本书最完美的一段双人默契。
这是文戏。
关羽水淹七军,庞德要走,被周仓捉住——庞德此前在渭水也中过曹操陷坑,还能跳出来,偏这时被周仓按住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是周仓画上一个完美句号。
这是武戏。
周仓之于关羽,完美的副手。
快进到走麦城。
王甫哭着跟关羽劝谏,场景很惨烈。而周仓没有任何描写。
到关羽决定突围,留王甫周仓守麦城。王甫大哭说一定死守此城。周仓无言。
但我们都知道,王甫一个文官,其实等于是是周仓在守麦城。
这是关羽周仓自相聚后,第一次分别。
关羽死,吴国以关羽父子首级招安。王甫大叫一声堕城而死。
周仓自刎而亡。
六个字,结束了。
青龙偃月刀后来还是回到了关兴手里,算给读者一点慰藉。
周仓之死,是麦城真正的结局,恰如他擒庞德是水淹七军真正的结局。
关羽死后,赤兔死,周仓死——关羽的悲剧在这连续重击之中,结束了。
遇关羽,拜地求容,“死亦甘心!万里不辞!”
随关羽二十年,并未片刻分离。关羽与张飞刘备都能分离,连关平都能跟关羽分开,独周仓与关羽单刀会时,都随侍在旁。
文有单刀会,武有擒庞德。有功而无言。
麦城之战的末路气氛之惨烈,由关羽的倔强、王甫的哭泣构成。
别人要自刎要死起来,免不得哭天抢地或豪迈热血,只有周仓,简单利落。
关羽在则在,关羽死则死。
周仓从头到尾没哭过一声,没说过一句话。关羽要他留守,二十年来第一次离别,他不哭不闹地留守。一见关羽首级,“自刎而亡”,更不多说一字。
(其实颇有点白门楼高顺的意思)
这份重量,甚至不下桃园之誓——周仓从没说过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只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结结实实地证明,他是整本书最说话算话的肝胆男子汉,他对关羽的承诺,用生命来践行:
“死亦甘心!虽万里不辞也!”
原本我想提名周瑜的,但是想来想去。我还是提名赵云。
赵云之死,没有刀光剑影,轰轰烈烈,也没有生前的勾心斗角和身后的纷争。他只留下了一句遗言。和一场梦。
赵云之死就如同一个预告一般,代表着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只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诸葛亮,却依然在这世间为了上一个时代的梦想而努力。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预告,预示着北伐永远只是徒劳。
(此处为《三国演义》限定)
那天,诸葛亮又是工作到深夜。也许是太累了,他趴在桌子上打了一个盹儿。似梦非梦之间,他看到白发苍苍的赵云走进屋子里,对他说
丞相,子龙老矣。
第二天一早,赵云的两个儿子穿着孝服赶来报丧。他们提到赵云的遗言是不能跟随诸葛亮伐魏,虽死也难瞑目。
书本里的诸葛亮哭到昏阙,电视剧里的诸葛亮虽然没有流泪,但嘴唇在不停的颤抖。
他会不会觉得,那“一拨人”里面,终究只剩下他自己踽踽独行了呢。
小时候读三国,总会认为刘关张是“一拨的”的。后来主角团又加入了糜竺,赵云,再后来加入了诸葛亮。黄忠,魏延,马良,严颜,法正。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主角团,似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后来的故事里,不论是赤壁之战,汉中之战,水淹七军,他们就像是动画片里面的主角团一样,仿佛无所不能。
后来,关羽走了麦城,张飞被人暗杀,黄忠死于阵前,刘备白帝托孤。
“主角团”只剩下诸葛亮和赵云了。
白衣白袍仿佛一直都很年轻的赵云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如果是童话故事,他们一定能从名为死神的魔王里面救回来原本的队友。
但这是历史小说,不是童话故事。
那些一起追梦的人,永远都不可能跑赢时光。后世人们提到诸葛亮的北伐都会扼腕叹息,可在那个故事里,当他失去了最后一个从前的“队友”的时候,当他身边已然全都是小辈的时候…
那个“小将军赵云”,究竟是什么时候变成“老将赵云”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连斗嘴也不会有人再说诸葛亮“乳臭未干”的呢…
前一天晚上那个梦,究竟有多长呢。或许我再坚持一会儿,是不是就可以在隆中的床上醒来了。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都说时光在你专注的时候流逝的最快,那些年他专注着辅佐幼主,专注北伐,专注实现他们那些人的梦想。可一不留神,时间就这么把他一个人丢在了这世界上。
曾经和先帝抵足而眠的人,从那以后只剩下那一个人踽踽独行。
就连回忆一下从前的日子,都不会再有人附和了。
每每看到这个片段,我都能感觉到诸葛亮身上所透露出来的孤独和悲凉。
传说中有三个人一见钟情(x),在桃园许下了一生的承诺。如今桃花又开了,我们这些人终归还是只剩下我自己了。
好想在有生之年,能够去到你们结义的那个桃园,也在那里上柱香,磕个头,就当我也能来到你们初遇的日子。也能够,看这桃花盛开。
没能和你们同日生,同日死。
也没能和你,同日生,同日死。
在这漫长的故事里,我就仿佛我故事里最高光的时刻一般,是我自己一个人,守护着最重要的东西。
但我又不是一个人。
只不过,从今以后,你却,是一个人了。
抱歉,我先走了
当然是武侯。
三国演义小时候读过起码十遍,长大之后一次也不能读完。其他人不论谁死,好歹还觉得还有希望,还有丞相在,不至于到最坏。但每次读到秋风五丈原的时候,都感到无限绝望和悲凉。
我的丞相啊,我的大汉啊,我的华夏啊,从此就没有救了啊!
想到丞相一死,从此汉族便再也不是优势民族,几百年的战乱,血流漂杵、人不如狗、衣冠南渡,胡人甚至把汉人当做军粮,铁蹄把中原大陆践踏了无数遍。不知道那个年代的先祖们曾生活在何等的恐惧和悲惨之中。
若丞相不死,若丞相北伐成功,或许会有些不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