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董卓迁都关系不大,主要还是曹操的锅,当时他还太天真。
董卓先后兼并了何进和丁原的部曲,实力强大,虽然联军总人数多,但是单独拎出来不是董卓的对手。大伙是来分好处的,谁会去做舍己为人的出头鸟呢?连袁绍这个盟主也没这个觉悟。
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这时候曹操制订了一个计划,让袁绍率领河内诸军进至孟津,酸枣地区的张邈、刘岱、桥瑁、袁遗进至成皋,控制这要地区。再让袁术率领南阳的军队进入武关,威逼关中。各地屯兵深沟高垒,不和敌人交锋,只做疑兵。
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让袁绍带着其他诸侯拖住董卓的精锐,然后让袁术从南阳走武关到进攻长安,计划确实不错,很有可行性。
不过等一等,这个计划怎么有点眼熟呢?
对了,这不就是秦末的翻版吗。
项羽带着诸侯在河北歼灭了秦军主力,然后刘邦走武关道灭秦,曹操历史很不错。
可是这样最大的得利者就成了袁术,你叫袁绍这个盟主情何以堪呢?
大家劳心劳力在东面和董卓拉锯,最后便宜了袁术,他们能答应这个计划就怪了。
袁绍这时候恐怕还得想,曹操这是想干啥,真当自己是楚怀王了?别再是和袁术有什么勾结吧。
于是联军瓦解也就不奇怪了。
即便董卓不迁都长安,联军也会很快瓦解。
通常人们认为联军的目的是报效王室,诛除国贼,联军确实存在这个倾向,却不意味着没有其它内容——通俗易懂的说,就是割据分裂。
这种联合本质上就是通告天下,我们不再服膺于朝廷的统治,各地的地方长官直接成为大小割据势力,成为所辖领土中代行君权的执政者。
这是一场大秀,有人真情实意要推动,有人追逐利益要加入,更不乏随波逐流的角色,它关乎立场,名望、地位以及实际利益。
只不过,没人能让联军态势维持太久,捞到政治资本,割据大势已定,就要考虑切身利益。军队是非常烧钱的,长期拿来对抗董卓,自家地盘谁去守卫,周遭地区谁去征服蚕食?眼看你表奏个刺史,他推荐个太守,隔壁作战全军覆没少了喊话的资本,再看自家一亩三分地那真是风雨飘摇。
割据时代毫无争议的降临,这是野心家们的舞台,联军内部的倾轧攻杀会先收割一波,崩盘是早晚之事。董卓迁走天子只是给了联军可以体面交代的一个台阶,实际是加速推动割据态势的发展,因为董卓和汉天子已经不能威胁到野心家们的中原舞台,不妨碍野心家们的生存和发展,更别说有没有这台阶联军也不怎么在意。
把讨董执行到底,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有极少数人才在意联军要推进到一个什么程度。
董卓退一步,中原地区就是“狗咬狗”,谁还关心董卓和汉天子如何。即便有人心系汉室,从混乱的中原地区组织力量西征长安,就能做到?最多是输送部分兵力资源,等争霸之火烧到自家门前,谁还管得了千里之外的董卓如何?
悲催的是董卓被内部人士干掉了,之后曹操能迎天子,也要归功于李傕、郭汜等内部人士的矛盾,导致献帝能够出逃。若李、郭矛盾没到这种地步,还能管控住天子,你当曹操真会撇下基本盘,千里迢迢去长安迎天子么?
宋太祖、明太祖、唐太宗这三位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英主,不存在不能相提并论的问题。同样的,汉高隋文光武康熙也可以与这三位还有秦皇汉武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