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看译文即可:
再来解读下史料: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这段史料简单易懂,关羽远远看见颜良麾盖,便直接冲过去,杀入敌军阵中,取颜良首级,返身再透围而出,这整个过程“绍诸将莫能当者”——袁绍军没人能抵挡他。袁军诸将若能抵挡关羽,颜良就不会死了,就算颜良被杀,也不会让关羽再破围而出。
体现关羽武勇的遣词造句无须再提,让读者一目了然视角清晰的审视该战的词语主要有二:
换而言之,关羽锁定颜良位置,率军奔袭,斩杀颜良,杀出重围,是一气呵成,速度非常快。快到斩杀颜良后,还是身陷重围,所以陈寿写——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
如果对战争稍有了解,应当清楚以下事实:
因为曹军轻兵望赴,长途行军后不会直接投入战斗,就算不休息也要列阵转变为战斗队形,才能投入战场,即颜良军的列阵应战时间比曹军要充分。且颜良围攻白马几个月,他是以逸待劳,还有坚守不出的选择。
史料描述的非常清楚,关羽望见颜良麾盖便已发动攻击,斩颜良后,还需要杀出敌阵返回本阵。这是明明白白的少数精锐陷阵斩将行动,而不是发生在两军混战时的机遇问题。
曹操的军事任命清晰无误,张辽、关羽并为先锋,无论谁主谁次,关羽都当有归于自己指挥的军队。关羽率领所部完成斩首行动,并且返回本阵,和张辽指挥关系不大。
你觉得陈寿在神话关羽么?
(曹)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
於是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以极少数的兵力,杀入敌军重围之中,透围而出乃至斩将的事例,也发生在曹仁、张辽身上。曹仁旨在救人,张辽则是鏖战许久,结果还不是周瑜军和孙权军诸将莫能当者。甭管曹子孝有啥缺陷,但其武勇肯定是冠绝宗室诸将,不然魏人好意思用曹仁压张辽一头么?
再看吕布的作战方式:
(张)燕精兵万馀,骑数千。(吕)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张)燕军。
(吕)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张)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吕布带着数十骑每天数次陷阵突驰,皆有斩获,连续十几天如此,这就是汉末猛将的作战方式。吕布如此,关羽如此,张辽甚至曹仁也有执行这类军事行动的武力。
只不过,关羽这次是瞄着敌军主帅,深入敌阵,万军之中一击即中,斩首而还。接下来颜良军是直接败退,还是又抵抗一会才战败都不重要,主帅被杀,而且是以这种方式被杀,早就三军夺气,人人胆寒了,战败的结果已经不可更改。
荀攸设谋,只是避免曹军攻颜良时,袁绍也来救援,两军主力交锋的情况。用来拖延袁绍军抵达白马的时间而已。在这时间差内能否决胜,看得是颜良的应对与两军交战的情况。
能立刻击败颜良,只能归功于关羽这闪电一击直接奠定胜局。
颜良其实是莽死的,他是在自己发动的反击中被杀的。
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之前因为声东击西的计策,郭图等人的大部队被引开了,在白马进攻的应该只有颜良部,当时他们正在攻击白马城,颜良本人大约是在后阵指挥。
由于曹军援军是从后方冲过来的,颜良发现的时候距离已经很近(只有十几里),大部队来不及掉头,只能带上自己身边能调动的预备部队先发动反击,试图靠个人武力和身边的精锐亲卫反冲锋打一波,即使不行也能够拖住对方(预备队应该并不多,但按照颜良的预计虽然未必能靠反冲击打败对方,拖住对方应该足够),等候攻击白马的主力部队调整队伍包围反击。
但是,由于颜良本人在反击中第一个照面就被杀了,他身边的部队也很快被击溃,相当于指挥部被瞬间摧毁,身后的主力部队失去了指挥,在调头的混乱中被曹军的主力击败了。
颜良这个操作神似昆阳之战的王寻王邑,都是主将带着预备队反击,让大部队先稳住准备慢慢掉头。当然结果也是一样的,主将被轻松干掉,然后大军失去指挥溃败。
关羽张辽的前锋部队最重要的战果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摧毁了对方的指挥部,以至于袁军徒有兵力优势却在丧失指挥的情况下被击败。如果被颜良拖住,是真的有可能被中心开花的。这种出色的战术完成,也是曹操给关羽封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