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年,在基金、理财乃至于金融这个大话题下,我感觉主要的『矛盾』已经渐渐的发生了变化,以前很多时候是很多人对此有畏难情绪,不太愿意接触理财;而经过了最近这些年的的牛市,基金逐渐的出圈,更多人关心的不是「应不应该投」而是「怎么投」。
打开知乎,发现理论都是一套接一套,又打开软件,发现长长的基金列表。其实啊,大家也不是怕选基金,而是选择太多容易感觉无所适从。前段时间有个朋友给我说:
你要是觉得推荐单个的责任太大,要不你给我推荐五个,然后我从中选一个?
我后来一想,这种想法还蛮有道理的。有研究表明,改变选择的范围,对于一个人最终的选择是真的很重要[1]。因为人不可能像纯粹理性的模型那样去研究所有潜在的选择,总有一个预筛选的过程,那么这个预筛选的过程其实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最终筛选的质量。
为此,各个基金平台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说支付宝有金选,招商有五星,都试图通过在一部分产品上加上一个标志更醒目的方式,来帮助用户缩小选择面。
看到这些标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就是:平台上面提供的这些标识是否可信?会不会是诱导大家购买的坑?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新到一家饭店吃饭这个问题上,「对立」的也很尖锐。有人就喜欢让店员推荐,觉得新店没什么信息,让店员自发的披露一些信息(voluntary disclosure)方便自己选择,但是也有人就特别不喜欢让店员推荐,觉得:你让他们推荐,他们肯定推荐卖不出去的,贵的给我啊?
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好像大家观点都不太一致。
这种推荐在经济学上可以理解为「廉价谈话」,因为店员张嘴推荐,本身没有什么成本,而顾客可以听也可以不听。那么在一次性博弈的情况下,店员确实有很强的动机推荐利润高的,而非好吃的,而顾客如果知道这一点,顾客就基本上不会听推荐——到头来就是没有任何有效的沟通。
但是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也就是顾客可能会反复的来这家店,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这个时候对于店员来说,建立信誉可以增加未来顾客回头的概率,那么即便是毫无成本的推荐,店员也有动机说真话,这个时候其推荐也变得更加有价值了[2]。
同样的道理,平台在基金旁边加了一个标志,对程序员来说成本并不高,也并没有强迫投资者去。但是投资平台赚取的是手续费,而手续费是高度依赖于用户反复互动的。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复博弈,建立良好的声誉对投资者和平台来说,都是双赢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平台提供的信息是不应该忽略掉的。取决于在什么平台购买,在支付宝,那就可以参考「支付宝金选」,在招行,那就参考「招商五星」。总之,当面对大量的可选投资标的的时候,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信息,是一个有用的小技巧。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无脑的看到平台的标志就随机买呢?
如果真的什么都不愿意理解,那么跟着「金选」或者「五星」确实是「相对不坏」的选择。但是既然都已经进入理财领域了,为什么不花一点时间多了解一下自己呢?
对,其实理解自己的投资需求也很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在购买基金之前,所有的平台都会让投资者做一个问卷,里面就会问到能承受多少损失,有没有经验等等,来度量投资者对风险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期望。如果期望高收益,那么买货币基金就是南辕北辙;如果期望稳增长,那么股基基金恐怕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其实刚开始投资的时候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特别追求增长,把所有手头的流通性都投入到高风险的基金中,结果市场波动的时候恰恰需要用钱,不得不忍痛平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还是要提前做好规划,并且根据规划再结合平台的标识,更不容易失望。
因为平台给标识还是很慎重的,像支付宝金选和招商五星,都是关注中长期投资的收益,需要参考长时间的历史数据,同时也包括了宏观的研判和对风险的衡量。其想法就是选出优秀的基金操盘手,真正能够获取超出市场的收益。
但是这反过来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想要收益总是希望立竿见影,恨不得今天买了,明天就看到一溜红,一直红到自己的卖出为止。然而因为市场总是有波动的,长期来看很优秀的基金,短期内面临市场波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不管是平台自己的宣传,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理财KOL,都在反复的宣传「长期主义」——因为短期波动是非常随机的。
正因为如此,也有了三笔钱理论:短期内随时取用的,着眼长期用于财富增长的,和给自己和家庭的人生提供保障的,每一笔都对应不同的投资。
短期随时取用的,就比较适合投货币基金类的金选或者五星,大部分都分布在在金选的「安稳理财」赛道。货币基金的特点就是灵活申赎,可以获得比银行利息更高的收益,加上平台的预筛选,可以说风险已经降到了相当低的地步。
而着眼于长期财富增长的,如果能承受的风险比较低,那么可以考虑债基,比如金选的「稳中进取」目标在于提供年化5%以上的收益。并且债基风险也比较低,适合不愿意承担太多风险,想让自己的收益稳健增长的人群。
而如果能承受的风险较高,那么就可以看看「博取更高」。这里面大都是以股票为基础的基金,碰上好的年景,年化收益有些可以超过100%,,当然这样的基金波动起来也厉害,可能会有20%以上的回撤。
支付宝金选总共有七类赛道,划分的很细,基本上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某笔钱所对应的赛道,这也是其显著的优势。
除了标的之外,平台往往还提供其他的服务。尤其是现在机器学习大数据时代,智能推荐、投资策略、市场报告等等资料也是吸引投资者的因素。
这方面常用的平台里面,支付宝作为很大的场外平台,选择比较多元,费率比较低,也更有Fintech的感觉,线上的各种支持和服务都做的很完备,还有智能小助手以备查询。
招商银行比较传统,线下有「理财师」这个职位,可以面对面的进行交流。虽然从数据的角度来看,理财师的推荐并没有比大数据的推荐有优势,不过很多时候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就是面对面聊起来的。如果不社恐,就喜欢面对面交流,那么招商银行的理财服务就比较有优势了。
基金理财的文章今年也写了不少了。虽然每次重点都不一样,但是其实关键就只有一条,那就是长期主义。因为对于外部的投资人而言,市场的本质就在短期内就是随机的,无论是捏着一只基金几年不动,还是基金定投,都是变着法的让投资者忽略短期波动,来捕捉长期趋势带来的收益。
有人可能说,那我高卖低买的操作,不是赚的更多么?这个其实只是看起来很美好。因为短期市场的随机性,让人无法去判断什么时候是高点和低点,而基金的成长往往是长期横盘/波动中突然急速的增长。以下面这一支「金选好基」为例:
红圈的地方都是三年内急速增长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年。在这种模式下,不停的操作就很容易踏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支付宝金选的标准和米其林餐厅有点相似,都是秉持着长期主义。对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基金产品三个维度进行逐一考核,自上而下的分层筛选,从几千支基金里面选600,然后600里面选300支备选,这300支里面最后会产生100支左右的真正的「金选」。
同时金选也会兼顾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没什么好说的,就是业绩排名、最大回撤、年化收益等等数字能体现出来的,而定性分析则是要排除其中的运气因素,要求金选一定是“对于过往优异业绩能说清楚来源和逻辑,并在未来依旧有意愿和能力持续创造稳定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与其产品——换句话说,就是能找到其清晰投资逻辑和能力体现的。
而金选并不是终身的,和米其林一样,在不同的周期内都会观测基金的规模和净值波动,如果出现问题就会把金选基金加入六个月的观察期,给用户风险提示。半年后再决定是否移除金选。
可以说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其调研的力度是超过了大多数业余投资者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放下焦虑,在平台的优秀标的,或者金选,或五星中优中选优,然后长期持有,方是财富增值之道。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以上内容 均为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其实相对前两年,今年算是比较艰难的一年。只要没有单吊新能源或者周期,今年收益基本都比较一般。
一般而言,企业的市值等于净利润乘估值。疫情之后各国央行量化宽松,这短短的一两年中企业的利润没有突飞猛进,股价却一直上涨,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涨估值。
之前把估值抬得太高了,今年消化估值是比较正常的,所以市场行情一般。
对于明年,很多机构都预测我们上半年货币方面会相对宽松一些,市场也会相对较好。明年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美股市场。
美股那边就比较不确定了,现在美联储也加快缩债,明年年中前极有可能因为通胀加息。但是加息就意味着对美股利空,而美股如果崩了,直接影响美国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所以美股崩盘概率较小,但是美联储的手段也不多了,所以明年美股必然会非常刺激。美股大概率会影响A股,A股市场明年的不确定性其实也是比较大的。
难道市场不确定性大我们就不参与了么?
看起来好像市场不确定性很大,很难参与,但其实如果空仓等待,造成的机会成本可能是巨大的。投资还是要看长期,在合理估值时候买入,不用太担心后续市场环境的变化。
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故事,巴菲特2008年时候8港币价格买入了比亚迪,那时候比亚迪还在持续的下跌,并且2008年世界正值金融危机。不确定性比现在大多了,然后发生了什么?比亚迪2009年就直接涨到了80港币,巴菲特这笔投资在一年时间附近就赚了10倍。
尽管市场环境不太确定,但如果空仓等待是不是就错失了是10倍的收益?我们国家未来是不断发展的,积极参与市场才能有好的回报。
故事到这就结束了么?显然没有。
巴菲特这笔投资在2012年时候又跌了90%,利润基本跌没了。很多人那个时候也在喷巴菲特廉颇老矣,觉得股神不行了。这时候巴菲特做了什么?什么都没做,就是看好标的,持仓不动,卧倒到了现在。而今天比亚迪港股已经到了265港币了,13年30倍。
这又说明什么?长期持有才是最好的操作方法。
到这里大家应该理解我想要说什么了,积极参与市场,外加长期持有就是明年最好的操作。外部环境就是周期性变化,企业、板块本身才是投资中最应该关注的。
回到问题本身,我知道新手最喜欢6位数的代码了,我就给个6位数代码的范围吧。这篇文章对新手常用的平台,蚂蚁金融、招商银行、天天基金、且慢、华泰证券等来做个总结与测评。
上面是最新的基金代销机构规模的排名,最大的就是招行跟蚂蚁财富,第三名跟第四名是工行跟天天基金。
其实蚂蚁财富跟天天基金用的散户比较多,而银行纯粹就是因为上了年纪的人(35-55岁)太有钱了,直接把规模买起来了。
对于蚂蚁金服、招商银行,他们两家都有自己研究机构给出的基金评价体系,比如蚂蚁财富是金选,招行是招行五星。这些都算是对新手引导比较好的,起码我们去买蚂蚁金选、招行五星,不会遇到很差的基金,并且长期拿住大概率都能赚钱。
毕竟平台大给出的评价体系相对靠谱,基本都是秉持长期主义,也会格外注意风控。
下面我便对蚂蚁金融、招商银行、天天基金、且慢、华泰证券等做个优缺点的总结吧。
首先说对于普通用户引导用的评价体系,蚂蚁金选分类比较明确,偏股、固收、指数,并且产品偏均衡。招行五星赛道划分为3类,基本都是均衡产品,但是没有覆盖高景气度赛道。换句话说,蚂蚁这边更简单明了,招行这边有些宽泛了。天天基金排行榜做的比较全面,评价体系是基金评分,但不太容易找到,如果用天天基金来选基金,要么看业绩、看各类排行榜,要么基本就盲选了。
在被筛选的基金种类,蚂蚁财富占更大优势,除了招商五星偏向的均衡产品,还有价值、成长、消费、医药、科技、制造等赛道,覆盖范围广,给了用户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收益需求和喜好选择产品,且产品还都是能够跑赢当年赛道指数的。如果你今年运气不错,锚定了高景气赛道,也就获得了更高的收益。
而天天基金更像是一个卖场,你很懂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自己筛选。
相较而言,在这个维度,蚂蚁财富(支付宝金选)更省心,赛道多,且帮我筛选完了头部优质基金。
我是招行金葵花用户,蚂蚁财富也有专属理财师,这两个APP服务方面算是体验的非常全面的了。
招行这边是线下理财师,微信、手机号等我们都清楚,有事情就直接微信或者语音聊了,甚至偶尔还去线下办理一些业务,处理一些问题,甚至会聊聊私募之类的。真人的感觉还是比较靠谱,服务到位。
蚂蚁财富这边是线上的服务,每周都会给我发一些市场观点之类的,也是可以预约语音交流的。对于普通用户,线上服务入口可能比较深,很少能够感受到。
但其实招行这边主要服务大客户,如果有私行卡,就是那个金色的金葵花卡(在招行有1000w资产),服务更到位。但是蚂蚁财富就比较正常,对大部分用户是一视同仁的。所以高净值用户可能还是招行更舒服一些,普通用户用蚂蚁财富比较好。
天天基金这边我主要用来查基金的各种信息,资产不多,没有发现天天基金的人工客服,在服务方面应该跟蚂蚁、招行还是有差距的。
且慢主要就是跟投组合,组合种类相对其他平台多很多,对投资者陪伴、投资者教育方面做的比较好,这一个作用是其他平台没办法比拟,缺点就是平台较小。
华泰证券等证券公司,是有客户经理的,客户经理的服务也是不错的,证券类APP主要用来买场内基金吧,这一点是其他代销平台都不能比拟的。但是证券类APP跟银行一样,场外基金种类不够全面。
总体而言,我更倾向于蚂蚁财富(支付宝理财)、招行买基金,天天基金来查询基金资料,华泰等证券APP来购买场内ETF。
最后,风险提示:以上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既然是创业,那咱们可得按照生意的思路来。
有戏么?
有戏,这是目前短视频领域为数不多的明确方向——生活短剧。
但是每个创业者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凭啥是我?
内容创作领域能成的创业者有这么几种类型:
1天生英才的
这种人一下生就主动了吃某个创业方向的饭,稍微做一做就能爆发。
有人天生幽默,张嘴有梗,声音有特色,或者脸长得好看也成。
不过人群里这种比例太少,可遇不可求。
2战绩辉煌的
行业老手,打工时间很长,简历上项目案例1~2页纸都写不下的那种。
内容领域玩到后面也是工业化的军备竞赛,有些人是大厂一路打怪升级,天赋可能稍差,但是拉拢资源、做生意、攒资源能力突出。
科班出身创业,胜率一般比较高。
3市场敏感的
内容行业的特点就是变化快。
我老说追风口不好,只要是因为很多人反应速度太慢,等他们去追的时候基本只有接盘一种可能。
但是市场上确实有风口追得好的人。发现早期市场机会,迅速入局,等到差不多的时间迅速套现出手。
回头还能靠讲课开班收割一拨二茬。
这种玩法到了至高境界,是自己就能造出风口。
说了这么多,每个内容创业者都要好歹想一想自己准备靠什么成功。
想了不一定就成,不想肯定不成,稀里糊涂的赚钱,最后会凭借实力亏回来。
更重要的是进行尝试,看看自己想的到底是不是对的。
比如给自己3个月时间,拍30个视频,看看数据上支不支持自己吃这碗饭。
去年有个大三学生问我全职自媒体,说看了一些大V成长历史颇为感动。按照学习成长方法坚持了半年多。
我问他数据咋样。
每周3篇,阅读数平均没到100。
看了几篇作品,我及时地制止了他,没啥天赋、知识储备不足,多流量不敏感。
大三学生时间有限,还是准备考研更重要一些。
如果是业余爱好,那无所谓了;如果是创业,记得给自己一个止损线。
祝愿这位朋友早日能找到“为啥是我能成功”这一问题的答案。
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