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日常观察的情况来讲,产生退保的原因大致分俩,一个是急用钱,另一个是觉得买亏了。
1
当然,与其说很多人退保是急用钱,倒不如说是清理超额支出项目。
就现实状况来看,很多人对保险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就正常理解来讲,保险应该是作为防止意外发生的一种预防性手段,核心逻辑在于用小数额的资金去撬动杠杆预防小概率发生的事件为自己兜底。
规避风险是保险的第一要义。
但就现实买保险人的状况来讲,有的人是极端的乐观派,人家压根就不认为自己以后会出事,所以压根就不去管保险,但有的人则是极端的悲观派,可能一个月算上工资四五千块,但是在保险支出上就得支出三千块,这两种情况明显都是不合理的。
前者以骤增的风险为代价,后者则是牺牲了日常财务。
这些都不是保险应有的样子,在保险支出占家庭总支出过高的状况下,家庭的整体负担就会很大,一旦遇到风吹草动需要退钱就不得不忍痛割肉,于是就只能退保。
而另一种觉得买亏了想退保的情况也常见。
而这块买亏了的情况主要就分布在“应用层面”上,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是承保人对自身估计存在偏差,另一个则是部分不良销售的销售话术影响。
以重疾险为例,最基础的重疾险就覆盖90%上的重大疾病了,它可能要价只要100元,但是那些覆盖99%的重大疾病,它可能要价就是1000块。
这里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懂行的人在看到这两个保险的时候肯定觉得第一种更好,因为从90%-99%这个区间的重大疾病一般人是很小概率患病的,在家庭允许的情况下,前者后者差异不大,但在家庭财务有限的情况下,可能大家会普遍选择后者。
但很多人不懂,他可能会选择后一种,但他回去又搞明白了之后,他会觉得买第二种多花的900块是不必要,于是他就会产生退保的想法。
而另外一种则是理财险。
保险项目里的理财险共同特点就是锁定资金以及时间较长,但在现实状况中很多人的想法是会变的,这就跟炒股一样,刚开始大家想的都是价值投资,玩着玩着大家就不按路数走了,都想赚快钱。
但这种保险恰恰又是最需要长期维持的,它短期收益是很低的。
当然签这种合同的时候大家都是能看到具体额度变化的,但大家懂得都懂,在现在APP注册阅读合同平均时长按秒计算的年代,很多人是根本不会看合同的。
先签了再说嘛。
但等他回头琢磨过神的时候,他一算就会觉得这个短期收益很亏,但坚持多年他也不太愿意,所以他可能就会选择去退保。
因为在他看来,越早退保,他的损失就越小。
2
很多人想问到底如何去降低退保的损失,但老实讲,保险从设置开始就不太支持退保。
因为保险资金划拨模式是被定死了的。
在很多人看保险合同或者问销售的时候要,销售和合同都会告诉你这个保险退保的时候是按照您已经缴纳保费的现金价值来计算的。
但恰恰现金价值这个概念最容易产生误区的点。
在你理解里,保险的现金价值不就是已经缴纳保费加上算下利息嘛?
但实际完全不是。
根据保险现金价值的计算公式 “现金价值=交过的保费-风险保障成本-保险公司成本利润+过去现金价值积累的利息 ”来看,你看到的保险现金价值是要扣除掉“风险保障成本”和“保险公司成本利润”两项的,所以你会发现你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拿到最初缴纳保费的数额。
所以如果你贸然选择长期保险而又在初期选择退保,那么留给你的结局自然就是要承担起这部分额外成本。
在任何情况下,退保都不可能是一件划算的事。
只要退保,就是一个亏多亏少的问题。
3
如果你现在问我降低退保损失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那我告诉你,降低退保损失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退保,在买之前就做好决定,一旦购买就不要轻易变卦。
一、要提高对保险的认知。
这里涉及到就是大家对保险项目的认知。
在保险设置的时候,保险公司是不可能了解到所有人的细分需求的,所以它会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选择性推出相应套餐去适配客户的需求。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健康险来讲。
覆盖90%重大疾病的普通重疾险100块,覆盖99%重大疾病的进阶重疾险1000块,这两个产品就产品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不同客户眼里可能评价就不同。
预算较低的家庭会选择前者,因为后者在他看来不算划算。
而预算较高的家庭就会选择后者,因为这俩者差出来的钱对他不算什么。
于是就有了“彼之蜜糖,汝之砒霜”。
这就要求要明确大家是要对保险有一定认知的。
二、在购买保险前要做有长期思维,不要轻易更改。
对于所有保险来讲,如果大家抱着是试试的态度,或是实在不行退了这样的想法,那我建议大家还是再多想想吧。
在保险现行的退保规则下,投保后短期选择退出是肯定不赚的。
其实这点也是和第一条相联系起来的,比如说我们要投这个长期的理财险,那我们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如果是追求短期的收益,那你其实应该去选择股票,而在选择了这款保险的时候,你就需要了解这些钱你是为了安全以及锁期才投出的。
当你有了这些认知之后,你就会对自己的需求更清晰,也就更不容易产生所谓的退保需求。
三、认准大公司。
在大家购买保险的时候,其实我会建议大家尽量选择大公司,也建议有余力的朋友还可以自己通过保险公司的官网进行购买。
以中国人寿为例。
在中国人寿的官网上,它有对各种保险品种较为详细的介绍和科普,这是一个很好帮助我们去掌握保险知识、加强对保险理解的方式,而且在各项险种的介绍下,中国人寿还会为客户提供一些产品作为参考,这能很好帮助我们去了解相关保险定价以及具体模式。
在了解这些保险产品的知识之后,不管通过那种渠道购买,大家都会可以在中国人寿的线下渠道上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相知多年,值得托付是中国人寿对所有客户的承诺,也是保险最终想给我们呈现到的理想形态。
前几日我在知乎写了一个保险相关的问题,我的一个关注者看到后咨询了一个保险退保的问题,她说她一年前购买了某个保险产品,交了一年花了一万五,现在她想退保,结果保险公司告诉她只能退两千,她当时就懵了,想着自己交了一万多,在这一年中也没有理赔,怎么退保只能退两千呢?
她觉得自己被骗了,所以在知乎提了个相关问题,结果很多人告诉她退这么多是正常的,她实在想不通。
后来有人告诉她能帮她全额退保,她问我是不是真的有人可以全额退保?
幸亏她当时找我咨询了下,因为据我了解,按照保险公司正常的退保流程,她的保费几乎没有全额退款的可能,那个据说能帮她全额退保的人十有八九是骗子,如果轻信了他,不仅保费退不回来,还会额外被骗一笔钱。
保险退保,很多人觉得就跟淘宝上购物退货一样,我不想要了,退了就是了,保险公司就会把保费退给自己,毕竟很多人觉得保险只要没有发生理赔,就是自己还没用。
实际上保险退保完整概念为注销报销单,即保险合同签约后,双方通过协议或者国家法律规定,解除双方由合同确定的法律关系。
而且,一份保险在合同签订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生效了,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理赔那一刻。
而一份保单一旦签订,保费的一部分会被被保险公司拿来做支付基本成本,即保险公司承担的高额赔付风险,另外一部分还要支出保险管理费用,运营费用,销售人员的服务费等等,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跟存款一样,自己把保费交给保险公司,只要还没理赔,保险公司就没有做什么,我退保就应该全额退保。
如果退保时全额退保,保险公司岂不是会亏死,要知道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不是做公益,而是盈利机构!
而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拿用户保费扣除成本剩余的费用去投资,投资产生的收益,称之为现金价值。
如果有人还不理解的话,用一个公式可以更直观的理解什么叫现金价值了:
保单的现金价值 = 已缴保费-风险保费-佣金-管理费+利息。
而且,中途退保,本质上是投保人单方面解除保险合同,也要承担相关的违约金,所以,一旦中途退保,只能拿到保费的一部分,而非全额保费。
那为什么会产生退保问题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用户在购买保险时没有做充足的功课,据我观察,很多人能认识到保险是一个有力的保障,但是在购买保险时不做功课,投保前对自身状况,以及保险品种不了解,盲目购买不适合自己的险种,过后才发现不适合自己。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买个衣服,买个家用电器都会评估下时候值得购买,买保险更应该慎重在慎重,为了避免以后退保的麻烦以及经济损失,一定要在投保前了解清楚。
那如果必须要退保,该怎么操作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呢?
首先,保险公司给冲动投保的人设置了反悔的期限——犹豫期。
犹豫期一般为15天,投保人在这段时间内退保可以全额退还保费。
但如果过了犹豫期再退保,那就只能拿到保单的现金价值了,在这块还要注意,不同的保险产品现金价值不一样,而且,退保越早,能够得到的退保金额越少。
所以,在慎重投保的同时,投保前还应该着重关注下保单的现金价值,这样就可以避免本文开头那种情况了。
除了以上因为盲目投保产生的退保问题,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各种意外导致无法续保产生退保问题,比如失业,意外等导致的经济困难,无法承担后继保费,这种情况下退保只能拿回现金价值,可以考虑下减额交清或者减保。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就有这两项服务。
所谓减额交清是指在不变更保险合同的情况下,以保险合同当时留存的现金价值在扣除相关费用后的余额,一次性购买所能继续保障的保险金额。
减额交清虽然保险金额会有所减少,但是保险依然是有效的。
所谓减保又叫部分退保,就是投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逐年递减保额。
减额交清和减保是保险公司很人性化的设置,而且申请减额交清或者减保程序也很简单,直接在人寿保险官方APP就可以操作。
不过,我还是建议保险买了尽量就不要退保,而是在投保之前就做好前期工作,必要的时候可以咨询下专业人士,再不济也应该上网查查资料,做好必要的功课,然后根据自身状况自己需求,合理配置保险产品,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又可以避免退保问题,比如我家我老公经常出差,一年三百多天在各种交通工具上,最近又去了俄罗斯,所以除了他们单位给他买的意外险,我们自己还给他投了两份大额意外险,而我工作环境比较稳定,发生意外的可能比较低,所以就没必要投意外险。
很多人对保险有偏见,往往就是因为投保时不做功课,稀里糊涂投保,然后既没有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又带来了退保等经济损失。
投保之前做好功课,投保时选择口碑良好的保险公司,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保险真的是一份保障。
我没退过保,但保险买了之后“后悔”是常见的事。
一些保险公司和为他们工作的劳务派遣人员在销售保险时的话术存在“在电话里自称是银行的(其实连银行的临时工都不算)”“声称钱是存的、日后能拿多少多少钱”“比起谈保什么,更多地在谈日后拿钱”“吹了一通这样那样容易理赔,真正赔起来麻烦得要死”等情况,乃至出现“号称是保险,其实就在银行大厅里当存款 3 年来办,保的内容少得可怜,到期取出来一看还不如在银行定期存款 3 年”的现象。买卖双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给消费者留下了保险如同诈骗的坏印象。
一些投保人是在被披着银行名义的劳务派遣人员打了几次电话后冲动消费的,冷静下来或和他人聊了聊之后马上反悔。
市面上的许多保险在退保时呈现“交了几万,退个几百”的可笑情况,不退则还要继续供,给退保人留下的坏印象理所当然转化为更坏的口碑。
随着时间流逝,市面上出现了比过去的保险产品性价比更高的新产品,例如你八年前买的的重疾险可能保个十种、二十种,现在的产品保一百种起步,保费还可能更低了,旧产品还没供完的客户完全有可能转投新产品。
无论如何,“怎样退保”在销售产品的保险公司那里写得很清楚,想要退款的消费者可以按规定操作。消费者如果在退保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可以向保险公司投诉,向保监会、保险业协会投诉,委托律师走司法途径,诸如此类。不可轻信市面上吹嘘“全额退保、不成功不要钱”的“代理退保”不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