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本科的时候,选过一门西语诗歌选读的课。授课老师是胡旭东老师,是一名诗人,西语系出身,不仅西语一流,英语和葡萄牙语也非常666。他不仅出过诗集、随笔集,也有很多翻译作品。每年也要去世界各地参加论坛和研讨会。可以说是外语大拿了。
不过他承认他的外语是有口音的。他出生在四川,在湖北长大,说外语有很重的四川口音。他一次课上讲到,自己也曾经有困惑,觉得自己口音不好,听着很土。
但是他出国参加研讨会多了,发现其实世界各地的人说英语都有口音。有趣的是,这种口音让你的故乡变得明确,比如一听就知道是印度人,法国人,德国人或者南美人。
他跟我们讲,他参加研讨会的时候,和一堆人用南腔北调的英语讨论,互相都能懂,而且非常有意思——因为在文学界,或者说文艺界,作品呈现以及对作品的解读会受到故乡很大的影响。你的故乡明确了之后,很多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
他跟我们讲,说到底,外语是一门工具。无论是什么口音,能让对方听懂,这门工具就算是用得上的。至于口音,倒不是最重要的。法国人把“r”都发成小舌音,德国人说英语强调辅音,西班牙人只会大舌音,意大利人所有词的重音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没关系,听得懂就行。
他还讲,很多外国人特别喜欢自己带故乡口音的英语。这让他们的自我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到了国外的课堂,你会发现老师都是有口音的。外籍老师就不说了,哪怕美国老师,东南西北中部的口音都各不相同。一定要纠结的话,你到底学东部口音,南部口音,西部口音还是夏威夷口音呢?
只要能用,口音其实是无所谓的。没有人会因为你的中国口音而有什么想法,英音或者美音也不会带来额外的尊重。其实大家真的没有想这么多。
一定要学的话,就找自己喜欢的,什么口音都无所谓。
说到底英语就是一个工具,好用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