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龙卷风袭击美国中南部,造成 80 多人死亡 2500 万人受灾,目前情况如何?救援难度有多大? 第2页

        

user avatar   hou-tian-zao-s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在未来,这种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还会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气候变化使得各种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增加,另外一方面是人类的已有的科学气象记录实在是太短了,绝大多数不足100年,所以自然以后会有各种各样破纪录的事件发生。

在遇到极端事件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的形容词就是“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等等。这些形容词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重现期(return period),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这个事件再次发生需要多长时间。

然而,不管是“N年一遇”还是重现期,从字面上讲,都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比如这次郑州的暴雨,强度达到了“千年一遇”,也就是重现期为1000年。这么说的话,会让人们产生两个误解:第一,这种暴雨1000年才发生一次;第二,这次发生了,要等1000年才会发生下一次。

而实际上,这两种解读都是错误的。

重现期是一个水文学概念,用来描述降雨、洪水等极端事件发生的平均时间间隔,是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出来的一个计算结果而已[1]。

这个计算结果描述了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至于极端天气到底发不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发生几次,都是不确定的。

毕竟它不是打工人,不需要按照我们计算出来的重现期按时考勤打卡,它上不上班,全靠心情。

就好比抛硬币,统计学上我们计算出来,正面朝上的概率是50%,而这并不代表你抛两次,就一定会有一次正面朝上。实际上,可能你连续抛十次,都是反面朝上。

那么是统计学错了么?当然不是。你再多抛点,抛个一万次,你会发现,最后的结果差不多就是正面向上5000次,反面向上5000次。而上面提到的,正面向上的概率是50%,也是这么算出来的。

重现期的计算也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某次暴雨的强度是“十年一遇”,同样,这也并不代表这种强度的暴雨每十年发生一次。实际上,在十年里,这种强度的暴雨可能发生了六次。

是水文学错了么?当然不是。如果你有足够多的记录,比如200年,你就会发现,200年期间,这种强度的暴雨发生了20次,平均每十年发生一次,所谓“十年一遇”。

但是实际上,这20次暴雨,可能是连续20年发生的,其余的180年都没有发生,然而即便如此,它也脱不掉“十年一遇”的帽子,它依然叫“十年一遇”的暴雨。



具体的重现期计算稍微复杂一丢丢,但是基本意思就是这样,就不详细说了[2]。

因此,“千年一遇”未必真的就是一千年才遇到一次,它只是表示事情在某一年发生的概率是0.1%。这个概率非常小,但这并不妨碍它发生,甚至是连续发生。

以上,是关于重现期的第一点说明,即重现期未必准时重现,N年一遇只是表示概率的一个计算结果而已,并不是极端天气的考勤表。

接下来说第二点。

上面已经说过,重现期是一个根据历史数据得出的计算结果。而历史数据、尤其是气象方面的历史数据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少。

地球现在46亿年了,人类有文明5000年了。而世界上最早的气象站,英国的Radcliffe气象站,也才200多年的历史[3]。我国最早的气象站,香港天文台,也是在1885年才开始进行科学的气象观测[4]。而其余大部分气象站,能有50年的数据就非常不错了。

目前全球最全面的气象数据库CRU,通过各种手段(插值、外推)也就只能把时间提前到1901年[5]。



统计学上,因为我们无法得到整体数据,所以我们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来获得对整体的认知。

而在地球气候领域,这100多年的数据样本,对于几十亿年的整体数据来说,实在是太小了,根本不具备代表性,即便研究出来一个结论,也是盲人摸象,随时面临着被推翻的可能。

这次郑州的暴雨就是一个例子,郑州气象观测站的最大小时降雨量为201.9毫米,这已经突破了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的历史记录(198.5毫米,河南鳞状,1975年8月5日)[6]。

而不幸的是,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地突破历史记录。

比如2018年,黄和流域就有1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7]。而同年的台风“山竹”,风速也突破了历史记录[8]。去年南方的水灾,也有10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9]。

这些频繁超过历史记录的极端天气会造成一个后果,就是它们会使我们计算的重现期不准确。

前面已经说过,我们是根据历史数据计算重现期的。

比如在某地,我们有50年的历史数据。然后某一天,下了一次暴雨,这次暴雨的强度是a。我们查了查50年的历史数据,发现强度达到a的暴雨以前总共发生过五次,所以我们说这次暴雨是“十年一遇”。

假设在接下来的10年中,因为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强度达到a的暴雨,又发生了五次。

那么10年以后,我们就有60年的数据了,在这60年的数据中,我们总共有10次强度达到a的暴雨:前50年有五次,后10年有五次。

这么一算,强度达到a的暴雨的重现期,就变成了“六年一遇”(60年发生10次)。

换句话说,同样的暴雨强度a,已经不够格成为“十年一遇”的暴雨了,而降级成为了“六年一遇”。那么新的“十年一遇”的暴雨强度,也就自然会大于之前的强度a了(这里[10]有详细的举例和计算过程)。

这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就是我们的一些基础设施可能不够用了。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我们现在建一个水库,用来抵御强度为a的暴雨,也就是“十年一遇”的暴雨。那么十年后,这个水库就只能抵御“六年一遇”的暴雨了,再发生“十年一遇”的暴雨,可能它就抵御不了了。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就是在未来,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繁。

至于这一点,目前主流的观点,都是认同的,也就是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频发[11]。而根据各种气候模型计算呢,也是这么个结果。

我个人对于全球变暖持中立态度。虽然从这100多年的观测来看,的确气温是在升高的,但是还是我前面说的,在地球气候尺度上,样本太小了,不足以支撑这个论据。

但是不管怎么说,极端天气肯定是越来越多的,毕竟在气候领域我们的样本太小了,才100多年,所以很容易就会碰到样本之外的极端天气。

目前在地球整个的气候规律上,人类还真就“没见过什么世面”。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就认为,随着整个地球的系统越来越复杂,样本之外的极端事件,以后会越来越多[12]。对此,我深以为然。

当然,老塔说的这个极端事件不仅仅指极端天气,而是指任何方面,比如911恐怖袭击。他本人也随着成功预言到会有飞机撞大楼事件而名声大噪。

顺带说一句,老塔的三部曲《黑天鹅》《反脆弱》《随机漫步的傻瓜》都是非常精彩的著作,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阅读一下。

到此,关于重现期的两点就说完了。那么对于这种极端天气我们有没有办法抵御呢?

很遗憾,没有。

我们无法抵御,只能适应,俗话说就是惹不起还躲不起么。

比如这次郑州地铁被困,我最开始还有疑问,为什么明明这么大暴雨地铁还在运营?

但是后来我一看,小时降雨量达到了200毫米,我就明白了,根本反应不过来。

2012年北京的721暴雨,我是亲自经历过的。就那样,城区当时一天的降雨量也就是215毫米。而郑州这次,一小时的降雨量就超了200毫米[14]。

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应急预案根本反应不过来,因为就没见过这么急的雨。下图是当天的每小时降雨量,下午五点到六点之间,降雨量猛升到201.9毫米,这换做谁都没办法[15]。



郑州7月20日每小时降雨[15]

2012年世界杯巴西和中国打小组赛的时候,卡洛斯进了一个任意球,作为国家队的门将,江津后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到:“以前从没见过球速这么快的射门”。

这不是江津水平有限、训练不够,你见都没见过,怎么训练?当天的郑州地铁,恐怕也是这个感觉。

除了应急预案之外,现有的基础设施,也面临一样的问题,除非重大的基础设施,比如三峡工程是按照万年一遇的标准设计的,其余设施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这种特别极端的事件。

不过说实话, 就算你考虑进去这种小概率极端天气,也未必会真的按照这种标准去修建基础设施。

比如北京的排水系统以前是按照“两年一遇”设计的,之后进行了更新,也就只是提升到了“十年一遇”[16]。

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城市的经济、政治、市民等综合需求的,不是专门用来防洪的,防洪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并不是全部。

另外,郑州暴雨之后,有人对于耗资500亿修建海绵城市提出了异议,认为没什么用,还是防不住内涝。

其实这是另外一个误解,海绵城市从原理上讲,它就不是用来防极端天气的,它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13]。

郑州这次的极端天气,且不要说是海绵城市了,就算是游泳池城市都没用,一样防不了。

海绵城市就是一个马甲,气温下降5度,可能套上会管点用。但是如果气温骤降到零下80度,你套100个马甲也没用。你这个时候说马甲质量不好,是不是会有一丢丢过分?

原文链接:“千年一遇”未必真的千年一遇​

欢迎关注公众号:后天在说


user avatar   san-tian-97-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谈救援。

拜登称这可能是美国史上最大龙卷风灾难!美国拥有“龙卷风走廊”,甚至美国都有追逐龙卷风的旅行团!可见其龙卷风的常见性。

龙卷风追溯统计的历史,甚至上溯到1890年。看下图,这次龙卷风袭击过后,确实满目苍痍……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一处钢筋混凝土楼房却好好地矗立在那里!

受损最严重的,是那些非钢筋混凝土的建筑。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经常遇到龙卷风的区域,难道美国就没有应对措施?比如,明确规定这片区域的建筑,类似于我们国家的抗震等级。他们完全也可以有“抗龙卷风等级”!

我不明白,为什么至今我们看到的美国这片区域还是那么多的“不抗龙卷风”建筑。这可是国家的安全观!明明可以造福百姓的安全措施,却没有大面积强力推广!

天灾还是人祸啊!


user avatar   yamamoto-NUM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看这么多被吹倒,被揭盖了的房子就知道救援难度有多大了。

美国普通人家的住宅,多以木结构为主。与钢结构、砖混结构、混凝土结构的房子相比,木结构房屋除了建造便宜,基本上毫无优点。

钢结构、砖混结构、混凝土结构的房子遭遇飓风,可能窗户玻璃会破碎,但房屋主体一般都没事,人在房子里可以相对安全,可以作为飓风时的避风港。飓风过去后,可以简单用塑料布、窗帘等把破碎的窗户临时修补,房子就可以继续住人,仍然能起到挡风遮雨的作用。但木结构房屋,常常会被连根拔起,或者屋盖被掀走,很难通过简单修补迅速恢复挡风遮雨的功能,给后续灾民安置带来了极大困难。

所以说,从防灾角度看,尽量减少木结构建筑是对的。下面这篇也说了木结构的缺点:


user avatar   GFCTS_5540770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绝大多数的资料已经更新在下面回答中了:

这里指出几个误区。

  1. 本次龙卷为最强龙卷。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该龙卷确实达到了 268kts 的速度对,134kts 的 vrot,这个径向速度着实够高,但只是屈居第二。第一是 El Reno,vrot 接近 150kts(图三)。不过 El Reno 的雷达径向速度有虚高之嫌,但是从雷达的角度来看本次四洲龙卷并非第一。

此外也会有人觉得,EF5 都一个样,都是最强龙卷。这也是错的,这就如同超强台风一样,可以划分出若干个档次。就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本次四洲龙卷并没有触及到 EF5 中最强的那一部分。

2. 钢筋混凝土建筑在这种情况下是安全的,美国受灾严重是因为木质建筑物。

这个也是错误的。木质建筑物在这种强风下当然不堪一击,但是不代表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就是安全的。首先,门窗必定会破裂,你可能会被风给卷出去。此外,龙卷有一部分杀伤力来源于其超高速的碎屑,这种碎屑如同子弹一样可以击穿水泥墙板。同时,对于 EF5 级别的龙卷来说,风力接近甚至超过 100m/s,可以扫平甚至刨开房屋地基,使得火车车厢脱轨甩出。比较典型的例子是 2011 年的 Joplin EF5,对钢混建筑造成了结构性损毁。


user avatar   neopeking19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能控制郑州的暴雨,居然控制不了自家的龙卷风。


user avatar   he-xie-de-ming-t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没多大事。

平原地区容易出现龙卷风,在美国中部那么广袤的平原上,龙卷风只要一形成,不搞出点事情就不可能停下来,所以每年美国都会有因为龙卷风死伤的新闻,美国人民基本习惯了。

加上肯塔基的乡下地方普遍三只小猪盖房子,木结构建筑根本扛不住(看下图),半间屋子直接给掀飞,这不死人才奇怪。

不过这事对美国没啥影响,天灾嘛,美国人民想得通,就跟新冠疫情一样,点背不会怨政府,死百来个人不叫事,没多久日子照样过。

现在美国那边真正麻烦的,是贝索斯和他的亚马逊。

6个亚马逊员工在仓库加班,刚好赶上了这一趟,无一生还。

美国的超级富豪的口碑本来就不太好,那边又特别注重劳工权益保护,加班+加班死亡,一下刺激到了老美的神经,瞬间把贝索斯的口碑拉到了国内某位马姓商人一个级别。

估计贝索斯不出一口老血这事是缓不过来。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想说该下罪己诏。

再想想那么多千年一遇,算了算了。


user avatar   le-he-he-91-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wei-le-1-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wang-xiao-ba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7-2判决科罗拉多蛋糕店店主在“蛋糕案”中胜诉? 
  曾博和陈平哪个物理水平高? 
  八年时间特朗普能不能帮美国还清债务? 
  拜登与菅义伟会谈后,美日发表联合声明重提台湾,系 1969 年后首次,释放了什么信号? 
  美国为什么跟伊朗过不去? 
  路透社:英国计划在日本永久驻军,这意味着什么?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美国媒体试图将吴亦凡被拘的原因,归结为「反性骚扰运动传到中国所致」,这一说法有根据吗? 
  马斯克就是否出售10%特斯拉股票发起投票,是为套现还是为作秀? 
  如果美国的洲际导弹炸毁了梵蒂冈会怎么样? 
  如何看待2019年8月4日的德州枪击案? 

前一个讨论
已婚的男性对未婚男性有什么建议?
下一个讨论
网友爆料某码农被裁员总资产达 1.5 亿元,其真实性如何?在大厂达到高额薪资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