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 Gartner 发布的最新报告中,阿里云拿下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个第一? 第1页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记得我高三压在英语周报底下的那本兵工科技上有一篇关于当时激光武器的文章,作者在文中指出,由于激光武器的实质性研究出现进展已经是八九十年代,所以我国并未与欧美有太大差距,处在近似的起跑线上,在该领域处于国际先进地位。

  我觉得互联网的这些科技想必也是类似,真正的互联网应用上我们与外国没有其它工业技术那样动辄几十年的奋起直追,大家都是九十年代开始玩的,没差几年,基本上平行前进,而且隔离了外部干扰,以我国的体量在内部发展出一些国际领先或者领头的技术是非常正常的,不论外国的各种测评机构怎么去评定,都是无法改变的。

  差的就是话语权评审权,下一步就应该走出去,演一波我来我看我征服,争取下次由阿里评审其他国家企业。(意淫无罪)


user avatar   dingheng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Gartner每年发布那么多测评,为什么《IaaS+PaaS解决方案记分卡》这个测评结果备受关注?

作为阿里云内部连续两年深度参与的核心成员,我有些话想说。

写在前面

全球(最)知名的研究与咨询公司Gartner每年都会针对IT领域内各细分赛道进行评测,众多报告中较为人熟知的是Gartner的魔力象限。其中,《云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魔力象限》作为衡量全球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头部公共云厂商综合能力的评估报告,备受人们关注。阿里云今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特定领域成功者’突破至‘远见者’象限。

魔力象限的评估标准中综合衡量了云厂商的执行力和远见度。其中执行力包括整体业务实力,产品能力,市场运营能力,客户体验(文档)等;远见度包括市场理解,产品策略,行业策略,销售策略,地区策略(国际)等。对于企业IT决策者们来说,只知道云厂商实力的整体综合排名是不够的,因此Gartner还提供另一份报告《IaaS+PaaS解决方案记分卡》,通过对全球最权威和最明确的头部公共云厂商IaaS及PaaS产品能力横向对标,综合打分,帮助企业IT决策者全面对比各个厂商的产品技术指标。和魔力象限相比,记分卡的评估更为犀利,考核的维度也更加细致,堪称衡量云厂商产品及服务能力的标尺。

阿里云在《2021年阿里云国际IaaS+PaaS解决方案记分卡》中获得了81分,综合排名第三,并且在九大评分类别中斩获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并列)四个单项最高分,超越了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厂商。

记分卡是个什么样的测评?

技术打分卡包含了九个测评大类,共270条测评项。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为什么Gartner将“考卷”划分为这九个维度,我先介绍一下Gartner对于技术打分卡这个测评的定位。

据Gartner判断,云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和平台即服务(PaaS)市场呈现逐步融合的趋势。曾经的IaaS市场已经由集成了IaaS和PaaS能力的全球超大规模云厂商主导。对于大部分上云和云上客户来说,除了购买基础设施资源之外,必然还会采购这些超大规模云厂商提供的一系列差异化的软件基础设施服务(平台能力),以及企业级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随着客户将越来越多的关键业务转移到云上,云厂商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客户需求,提供的云服务功能也变得愈加广泛、深入和复杂。因此,云厂商产品和服务能力之间的差异也随时间逐步拉开,客户使用云的策略也从依赖单一云厂商逐步转变升级为多云策略,以便于最大程度用好不同厂商提供的领先/创新功能。

针对多云策略,Gartner建议客户根据其业务的重要性,将最适合承载核心业务的云厂商定为主提供商,同时选择一家能够提供丰富且多样性的产品及服务的云厂商作为副提供商,提前布局规划未来业务发展方向,做到未雨绸缪。除此之外,针对现阶段业务体量较小,但可能对企业未来发展具备战略意义的业务,如果副提供商提供的对应能力不是业界最优,那么还需要选择第三家云服务提供商,作为战术性备选。

技术打分卡存在的价值,就是帮助企业IT决策者全方位评估业界头部公共云厂商提供的IaaS+PaaS产品和服务能力,从而制订清晰的多云策略。经过全面调研头部厂商提供的产品能力,以及周密的客户调研访谈后,Gartner将现阶段云上业务涉及到的产品和服务能力划分成了九个测评大类,如图1:

九大类分别考核了云厂商的:

  • 韧性:防范故障和从故障中快速恢复的能力。考核范围包括云厂商如何保证全球范围内业务的可延续性,这其中又分为例如:数据中心全球布局情况(机房、网络等物理基础设施灾备冗余能力),业务运行状态可感知性(例如监控服务)和透明度(业务整体看板等)
  • 计算:计算实例、裸金属、容器能力等泛计算类产品能力
  • 存储:块存储、对象存储、文件存储产品能力
  • 网络:云网络、物理网络、CDN等泛网络领域产品能力
  • 安全:安全产品及合规相关能力
  • 软件基础设施:业务应用依赖的软件基础组件、比如数据库及中间件产品能力
  • 数字业务基础设施:DevOps、数据分析、大数据/AI等支撑企业级数字业务平台的能力
  • 运营与治理:企业级服务能力
  • 云服务商管理与审计:云服务商自身可管理性和其周边生态能力,以及海外(主要是美国)合规能力

九大类别共包含270条测评项。而根据测评项对应的业务重要性,Gartner将测评项又分成了:

  • 必选项(Required):对应客户的关键业务能力
  • 推荐项(Preferred):对应必要但非关键业务能力
  • 可选项(Optional):对应只有少部分客户特定业务场景需要的能力

记分卡的评分标准有多高?

根据测评项重要性分类,Gartner给必选项、推荐项、可选项赋予了4:2:1的权重配比,方便统计总分:

了解了算分机制,下面介绍每条测评项的得分机制。

270条测评项中每条测评项都包含了多个“子得分点(subcriteria)“。

以存储类别中的推荐项之一,“文件存储备份服务“为例,测评要求文件存储服务支持以下所有功能:

  1. 共享备份文件
  2. 对已挂载的文件进行备份
  3. 对未挂载的文件进行备份
  4. 对单个文件进行恢复
  5. 无需复制文件即可实现恢复共享
  6. 自定义备份周期
  7. 支持文件保留机制
  8. 支持跨地域复制

以上子得分点必须全部满足,这条测评项才算得分。这只是冰山一角,其他269条测评项都是类似的要求。

除了测评项中罗列的考核点之外,Gartner还制订了非常严苛的,对所有测评项都适用的“默认要求“。

例如,Gartner非常重视客户体验,对于涉及到软件版本升级的产品,都要求提供“一键式“的升级操作。如果升级过程要求客户进行多次点击,那么该产品就不符合自动升级的要求,导致对应产品能力无法得分。

再例如,Gartner对于服务高可用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参评的云产品在部署架构上必须支持多可用区或者跨地域冗余部署。

记分卡测评中阿里云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相信看到这里的朋友们对于记分卡测评的难度已经有一定体感了。除了测评的覆盖面广,要求高之外,测评过程中对阿里云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被考核的产品及服务能力被严格限定了只能由阿里云国际站提供。受制于业务布局以及海外市场规模等客观因素,阿里云在国际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力满打满算只有国内主站的7成,可以说整个测评过程中,阿里云都是以“自断一臂”的状态,正面硬刚亚马逊、微软、谷歌等竞争对手。更不用提,在云服务商管理与审计这个测评类别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分值都来自对云厂商美国合规能力的考核。举个例子,有一条测评项要求云厂商通过美国国防部要求的,来自美国国防信息系统局的临时授权。作为一个中国厂商,这条默认就是丢分的,所以从测评一开始,我们的总分上限就比北美友商们低。

此外我也相信看到标题时不少朋友都会质疑,为什么记分卡测评中没有其他中国厂商?看到这儿,大家应该可以体会,Gartner解决方案记分卡测评的门槛之高(测评本身是邀约制,只邀请国际市场的头部公共云厂商)了。

记分卡测评的结果,对阿里云乃至中国云计算有什么意义?

作为参评唯一的中国厂商,即使在这样的劣势下,阿里云还是拿到了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个测评类别的最高分,同时也是云计算基础设施领域(计算+存储+网络)的全球最高分。我们的分布式飞天架构,在过去的十二年中不断演进,从最初服务于大数据计算场景,到现在最新的云边端一体分布式飞天架构,不但承载了阿里集团内部复杂多样的业务场景,更是服务了海量的外部客户。这次测评的好成绩,来自我们对飞天云平台上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

在计算领域,阿里云一直以来深耕芯片(DPU)、服务器、软硬一体虚拟化等技术领域,研发了性能世界领先的神龙计算平台,其过程中提出的IO虚拟化分离、数据及管控面分离、fast path等架构上的创新无不对业界虚拟化趋势造成了深远影响。除了技术人对追求极致性能(业界第一个百万级别iops云盘、2400万pps网卡等)的执念外,阿里云的计算服务在设计之初也充分考虑到了客户上云所需的其他核心能力。稳定性层面,阿里云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单计算实例可用性做到99.975%的云厂商。在安全层面,最新一代的弹性计算服务全系列搭载安全芯片,提供基于硬件的安全可信根,并支持vSGX和enclave机密计算。弹性能力更是在世界上最极端业务场景(春运抢票、一次次的热搜事件,淘宝双十一的流量洪峰)下千锤百炼而铸就的。今年的记分卡测评中,阿里云在计算领域蝉联最高分,就是对阿里云计算服务全球领先性的最好印证。

在存储领域,阿里云圆了去年以极小劣势惜败给亚马逊的遗憾,获得了最高分。我们存储产品的底层能力源自盘古统一存储平台。盘古是阿里云自主研发的飞天操作系统内核,是承载了整个阿里云乃至阿里巴巴集团数据的坚实底座。经过十二年对存储核心技术的不断打磨和演进,现在的盘古存储平台以一套统一的分布式存储架构,满足低延迟、高吞吐、高并发等复杂场景的业务需求。与此同时,通过高兼容性的存储引擎,支持不同应用负载的规模无限扩展,大幅降低企业了IT成本,且在数据的可靠性领域实现了对传统存储系统的超越。盘古的持续创新和卓越的技术能力也获得了2021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认可,入选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在网络领域,作为飞天云操作系统内核层的重要组成部分,阿里云洛神云网络今年也取得了最高分。云厂商任何云上能力的提供,都离不开顺畅、高效的网络能力。洛神是先秦神话中掌管河流的神,寓意云网络能像河流一样滋养云计算产业的大地。洛神云网络历经十余年的潜心发展,从1.0时代(超大规模云上虚拟网络)演进至2.0时代(软硬一体的极致弹性)再到现如今的3.0时代(万物智能互联),为客户提供超大规模、超高弹性以及极致便利的网络使用体验,真正实现了所谓网络通则万物达。

在安全领域,阿里云云安全和亚马逊并列最高分,同时也是所有参评厂商中唯一必备项取得满分的厂商。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阿里云云安全不断加强云和用户侧数据全链路保护能力,并通过芯片级硬件可信的优势,建立了更高安全等级的数据使用环境。在此之上,阿里云云平台侧数据保护的透明度能力也实现了提升。阿里云的用户可以按需、随时跟踪其云上资源是否符合CIS、ISO27001等安全标准,并在控制台上下载基于NIST800规范的数据销毁报告。作为国内唯一整体安全能力获国际三大权威机构认可的云厂商,阿里云通过不断提升云平台安全能力,打消用户对核心数据上云的安全顾虑,立志为用户提供比自建数据中心更高等级的原生级全方位安全保护能力。

当然,测评的其他领域也反映了阿里云和国际头部领先云厂商之间的差距。我们也将持续打磨测评中暴露的不足,为提供更普惠的数字经济时代基础设施,砥砺前行。

其他厂家的测评报告链接我放在最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看:

亚马逊: aws.amazon.com/cn/resou

微软:gartner.com/en/document

甲骨文: oracle.com/emea/news/an


user avatar   qiu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Gartner 会在各个领域持续地用非常苛刻的标准从各个维度考核各类技术供应商,帮助它的客户进行基础技术选型.

技术选型上一旦选了开弓难有回头箭,他们必须谨慎评估备选服务的功能/可用性/成本,甚至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的风险和变化,否则弄不好整个公司数字化的性命就交代进去了。

Gartner 对技术厂商做评估有个著名模型叫魔力四象限(Magic Quadrant),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技术品牌都以进入 Gartner 魔力四象限中的领导者象限为荣,这代表着自己的产品通过了行业公认的考验,能够成为客户的安心选择。

提问的这个报告是 Gartner 发布的最新云厂商产品评估报告 Gartner Solution Scorecard,这份报告是邀约制,门槛高于业界熟知的魔力四象限,只有超大规模服务厂商才会被 Gartner 收录其中,比如亚马逊、谷歌、微软等等,阿里云是中国唯一入选的云服务品牌。

在这次报告中,阿里云在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四项最关键的评估方向上都取得了最高分。

对每个分类方向的每项评估标准,Gartner 都会给出三个不同等级的打分标准,分别是「必选项」「可选项」「加分项」,对每一项进行评估和打分后,通过加权汇总得到综合评估结果和选型指导。所以报告的逻辑不是性能刷分,是严肃的商用指南。

报告关于安全的部分,阿里云和 AWS 并列最高分,得分率是 94%。尤其是阿里云在「必选项」的打分项中得了满分 —— 也是唯一在这里得满分的云厂商,这意味着在安全方面,阿里云的服务完全满足了大型商用所需要的基础标准。

其实除了安全,在 Gartner 的报告中,基础设施的功能和可用性也获得了非常高的分数。但其实对小团队来说,强大丰富的功能固然有巨大的吸引力,但一切的前提还是数据安全那条线。


user avatar   jzw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2020年阿里云进入Gartner公司数据库Leader象限后,短短一年时间,Gartner发布最新报告显示,阿里云IaaS基础设施能力拿下全球第一,在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项核心评比中均斩获最高分。据介绍,这也是中国云首次在硬核的IaaS能力上整体超越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厂商。

在说正事之前补充下背景知识:

Gartner公司是什么?

Gartner Group公司成立于1979年,它是第一家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的公司。它为有需要的技术用户来提供专门的服务。

它是一家专门针对于信息技术服务公司进行评估的公司,产出的结果颇具权威性。业界普遍认为,在用户对技术不熟要想看专业评价时,Gartner最具有资格获取用户信任。

另外由于IT信息技术领域技术迭代很快,因此每年Gartner出品的研究报告,就会成为用户和投资者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

甚至有个不成文的说法,被Gartner好评的产品可以算得上得了科技圈的奥斯卡奖。(从侧面印证阿里云的这个成就的含金量有多高)

特定领域的专家到全球视野的角色转变:阿里云

阿里云从最初的自研自用,到现在的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第三,完成了从本土的特定领域专家到全球视野的华丽转型。阿里云不仅在竞争激励的全球市场份额中杀到了前三的位置(9.1%, 2019,亚马逊45%),这还是在缺少本土优势的前提下;同时在亚太地区的云服务市场毫无异议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28.2%, 2019,亚马逊仅占17.5%)。


2020年的阿里云:特定领域的专家

在2020年以前,阿里云在Gartner出品的魔力象限评估中,仅仅是特定领域者(NichePlayer)象限内的相对领先者,而从2020年开始,阿里云进入了数据库魔力象限的leader象限,可以说是兼具执行能力(Ability to Execute)和前瞻性(Completeness of Vision),同时也是第一家进入leader象限的中国云服务公司。

在中国数据库诞生四十多年后,第一次进入了领导者象限,阿里云花了10多年。Gartner的魔力象限自从发明后,leader象限常年被外国巨头垄断,比如亚马逊和微软等等。

2021的阿里云: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兼具全球视野

硬实力:IaaS服务质量冠绝全球

同时在今日Gartner发布的最新报告中,阿里云IaaS基础设施能力拿下全球第一,在计算compute、存储storage、网络network、安全security四项核心评比中均斩获最高分。据介绍,这也是中国云服务首次超越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厂商。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是指把IT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服务通过网络对外提供。同时基于IaaS,还有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和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其中IaaS是云服务中最基础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经常提到的云计算就属于这个领域。IaaS的竞争的先发优势特别明显,阿里云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早期自研云服务技术,取得现在国内龙头地位的现状估计也是第一批阿里云工程师没有想到的事情。

根据Gartner提供的数据,阿里云在计算compute、存储storage、网络network、安全security、软件基础设施Software Infrastructure Service和运行和管理Operations and Governance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其中阿里云在前四个维度上力压亚马逊、微软和谷歌等老牌公司,在剩下的两个维度比较上也是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整体来看,阿里云在IaaS领域的评比上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同时阿里云在Gartner对于IaaS+PaaS的质量打分上也拿到了81分的优秀成绩。仅次于亚马逊的AWS和微软的Azure,这两个巨头都比阿里云入局时间早,且彼时欧美市场相比中国更大。

但阿里云作为一个后进者,追赶的劲头丝毫不弱,不仅在硬实力硬捍那些提前入局者,在R(required)、P(Preferred)和O(Optional)三维上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功能性介绍 权重 得分
R(required) 生成应用程序的必需能力 4 86
P(Preferred) 重要但不必要的能力 2 74
O(Optional) 特定的可选能力 1 58


软实力:颇具特色的全球战略

阿里云的全球化战略用一句话描述的话就是,阿里云在全球范围内可用,但其国际产品和中国产品中的服务在功能上存在差异,本质上扎根于中国以及亚太,着眼于全球市场。

从gartner的报告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地域差异化竞争:优先服务于中国以及亚太地区,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阿里云是中国市场的领导者,在12个区域内都有所部署。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在亚太区有大量的部署,在北美、欧洲和中东仅有几个部署,在南美没有部署。

阿里云为计算、存储和网络提供了多种选项,在中国范围内的运行以及处理速度往往快于其他地区。

阿里云的数据服务范围很广,包括数据管道服务、数据仓库服务和数据湖服务,还有各式各样的分析处理服务,并且与多种数据库服务兼容。但服务可用性不一致,通常会优先服务于中国用户,总的来说,与国际服务范围相比,阿里云为中国组合提供了更丰富的服务和功能

---服务差异化竞争:特色服务吸引特色用户群体

面向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的服务是阿里云的特色。人工智能以及被列入我国的长期发展重点,近年来,阿里云对其 AI/ML 产品组合进行了重大升级,包括开发专用硬件(例如 AI 优化芯片)和支持 ML模型构建/训练、部署和使用的工具,阿里云在这方面的实力屈指可数。


最后,我们不难从Gartner的报告中得出一个令人欣喜的结论,阿里云作为一个云计算领域的后发者,10多年的发展就足以追的上先发者的脚步,甚至在一些关键性领域(IaaS)夺得头筹。在中国以及亚太市场的份额长期霸榜的同时,也不忘着眼于全球市场的布局,用优质的基础服务牢牢俘获用户的同时,还用当下火热的AI/ML服务积极的从AWS和Azure这些巨头手中争夺市场份额。

作为继阿里云入选Gartner的数据库Leader象限之后的又一个好消息,阿里云在云服务的IaaS方面做到了世界最好,这无疑是给我们整个『中国云』打出了优质的广告,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设施,凭借优异的服务,未必不能从国际老牌巨头中抢夺市场。


user avatar   cheng-xun-t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许知远说「年轻人的穷不是真正的穷」? 
  为什么网上有很多对华为的负面评价? 
  为什么 AWS 云计算服务是亚马逊先做出来,而不是 Google ? 
  如何看待炒鞋团进军元宇宙,一双虚拟球鞋卖出近 10 万元? 
  2022 年游戏行业将会有什么新的进展? 
  如何看待联想建议使用单独国产 Linux 系统整机方案? 
  微信设计的神细节有哪些? 
  如何看待 2019 年 11 月 26 日 IPV4 地址耗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新视野号 (New Horizons) 抵达冥王星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如何评价微博红人郭美美? 

前一个讨论
中国成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下一个讨论
知乎目前有多少位优秀答主?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