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遗憾,对这个题目的最简单回答是:不知道
下面详细讲讲原因~
首先,这个问题涉及到对那个时代的音乐形态学研究(关于音乐形态学研究,请移步这个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51808)
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来说,其音乐形态学研究就约等于这样一个简单问题:这些曲子到底长什么样?
那我们就要从相关古籍里面翻阅蛛丝马迹,到底我们知道哪些关于乐府音乐的信息。这门学科一般称为乐府学,我们这里主要顺着曾智安先生的相关乐府学研究 [1] 进行探索。
首先,我们肯定是知道其曲名与排列顺序,比如《宋书·乐志》[2] 里面记述了乐府音乐中的“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分别是:
1. 朱鹭 2. 思悲翁 3. 艾如张 4. 上之回 5. 翁离 6. 战城南 7. 巫山高 8. 上陵 9. 将进酒 10. 君马黄 11. 芳树 12. 有所思 13. 雉子斑 14. 圣人出 15. 上邪 16. 临高台 17. 远如期 18. 石留
(注:其他史书也记述了类似的曲目与顺序,因为与问题无关,故不在此答案中赘述,更多细节可见这篇文章 -> 不同古籍所记载的汉鼓吹曲名与排列顺序)
我们也能知道其曲词是什么,因相关文献都有全文记载,这里不再抄录。
续上文,这里以乐府中的鼓吹曲作为具体对象研究,继续翻阅相关古籍,我们可以得知所使用的乐器(配器):
这既可以从古代的画像、砖刻中获知:
……鼓吹曲使用的乐器以鼓、铙 、排箫为主,还配有笳 [3]
更简单的,也可以从古籍中获知:
鼓吹一部,十六人,则箫十三人,笳二人,鼓一人 [4]
我们可以间接知道使用乐器大致形制与特征,比如《通典》中引用蔡邕的说法:
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5]
比如上述引文就是描述当时所用的排箫的一些细节的,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排箫箫管的数量、知道其音域较广(然而更多细节,比如对于箫管长度等,暂时没有文献可供参考)。
再比如一些文学作品:
於是秋节既至,百物具成,严霜告杀,草木殒零,宾鸟鼓翼,蟋蟀悲鸣,羁旅之士,感时用情,乃命狄人,操笳扬清,吹东角,动南徵,清羽发,浊商起,刚柔待用,五音迭进,倏尔却转,忽焉前引,或缊缊以和怿,或凄凄以燋杀,或漂淫以轻浮,或迟重以沉滞。[6]
对待文学作品的记载,可能需要试着分辨究竟是否写实。比如这里的角、徵、羽、商究竟是其具体音高还是文学描绘;再比如“操笳扬清”指的是文学上的笳声清澈,还是指音乐上的声调高亢(在音乐上“清”有高半音之意,如“清角”比“角”高半音),这些也许需要结合其他文献(如果能找到的话)上,作者的音乐素养、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继续推论。
我们还可以从音乐审美的角度进行一些合理的推论:
比如,按照现有文献,可以得知,挠并不常用,而鼓、排箫、笳这三种乐器,音色与乐声风格并不相同(上文由于节省篇幅,略去了关于推知这三种乐器特征的一些文献描述,这里只给出结论;剩余文献出处与推论过程请见这篇文章 -> 从文献与审美角度对汉鼓吹铙歌的一些合理推断),笳是高音乐器,鼓与排箫以低音为主;笳与鼓追求快节奏,排箫以慢节奏为主;鼓以大声为主,排箫、笳与之相反。这在整体构成了音高、音强、节奏的层次感与对比感,如下面的引文:
通过分析各种产生紧张度体验的对象表明,当人同时接受两种或更多的刺激时,不同刺激之间的性质差异性是使人产生紧张度体验的关键原因。两种刺激的性质越一致,给人的感觉越和、松弛;反之差异越大,给人的感觉越具有对比性、越紧张。[7]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应为鼓吹曲作为道路仪仗曲的主要风格追求,以较大的对比给人强烈的反差感。
我们还能知道这些音乐在哪种场合中使用(这一部分,史书上有许多记载,比如鼓吹曲在道路、仪仗中的使用,皇室、各级官员、不同军功爵位等人所用的规格异同,由于记载过多且离主旨略远,这里省略相关记述,如有需要也可附上)。
最后讲讲题主可能最关心的旋律方面:
乐府音乐的旋律没有流传下来。因为记录旋律需要特定的方式,一般我们统称为“乐谱”。
比如,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乐谱片段是一个指法谱,现存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该乐谱出自胡里特人(Hurrians)之手,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400年。上世纪的考古人员在叙利亚的乌加里特(Ugarit)发现了一些写满楔形文字的泥板。
这些泥板上有着胡里特语所写的歌词,与阿卡德语(Akkadian)所写的乐曲介绍(注意,这两种语言都用楔形文字写就,正如英语和法语都用拉丁文字写作一样),Richard Dumbrill教授破译了这些文字,发现这个乐谱与七声自然音阶有关,且记载了所用的乐器(sammûm,一种类似竖琴的九弦乐器)、该乐器如何定弦,以及详细的指法 [8] [9] [10]。因此我们现在可以复原出这段音乐是怎样的:
The Oldest Known Melody (Hurrian Hymn no.6 - c.1400 B.C.) - YouTube (480p).mp4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wMzc5Njc2NA==.html破译乐谱见:http://www.clintgoss.com/flutopedia.com/pdf/HurrianTabLtd.pdf
再比如,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完整乐谱是一个音高谱,现存哥本哈根的丹麦国家博物馆。这是一首古希腊音乐,被称为塞基洛斯墓志铭(Επιτάφιος του Σείκιλου),是塞基洛斯为其妻子(一说母亲)艾戴佩所立,制成日期大约是公元前200年-公元100年间 [11]。刻有该乐谱的大理石柱大致是这样的:
通过与其他文献的对照,专家发现,这些希腊字母分三行,第一行某个音所对应的时值(没有标注代表一拍),第二行字母是对应的音名,第三行是该曲子的歌词。如果移到中国,就约等于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墓碑:
只要我们破译出那些字母对应着哪些音高,以及哪些符号对应什么时值,那么破译也是没什么问题的,事实上这首曲子也已经被破译出来了:
顺带一提,这首曲子歌词挺美的,这里顺便贴上~知友 @朱耶伽罗 在评论区的翻译在韵律上比我当时的版本要赞很多,这里已征得同意贴上其译文:
Ὅσον ζῇς φαίνου / 当你活着时,光彩照耀
μηδὲν ὅλως σὺ λυποῦ / 毫无悲伤哀愁
πρὸς ὀλίγον ἐστὶ τὸ ζῆν / 生命只延续了短暂一瞬
τὸ τέλος ὁ χρόνος ἀπαιτεῖ. / 时日已到尽头
下面是试听:
Seikilos Epitaph - Song of Seikilos - YouTube (480p).mp4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wMzgyNzA3Mg==.html
然后我们聊一下现存的中国音乐乐谱~
现存最早的中国乐谱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谱子长这样 [13]:
鼓,○□○○○□□○□○○□,半,○□○□○○○□□○□○,鲁鼓,○□○○○□□○□○○□□○□○○□□○,半,○□○○○□□○薛鼓
汉代郑玄在《礼记正义》中做了注解:
此鲁鼓、薛鼓之节也。圆者击鼙;方者击鼓。 [14]
好吧,这是个鼓谱,自然记载不了旋律……
然后,现存最早的带音高的完整乐谱是个古琴谱,名为《碣石调·幽兰第五》,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15],谱面大概是这样的。
可以看出,这是个文字谱,也是个指法谱,其通过文字形式描述了在古琴上演奏这首音乐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得知《碣石调·幽兰第五》的旋律是怎样的~下面是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的演奏录音:
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碣石調幽蘭》 - YouTube (720p).mp4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wMzk3NDY1Mg==.html?spm=a2h3j.8428770.3416059.1然而,这个谱子是什么时候的呢?比较可能是南北朝时期——我的意思是,暂时来说,我们并没有找到任何汉代的乐谱,更不说汉乐府音乐了。
南北朝时期也有乐府音乐,但暂时也没有找到任何相关乐谱,这也就只能寄希望于后世的考古发掘了。目前,比较悲观地看来,这些古乐恐怕是永久失传了。
更新1:感谢@张砚辰 知友提供的信息~有一说认为最早的带音高的中国乐谱是敦煌出土的东汉五弦琴谱 [16];但赵维平先生随后撰文,质疑此说考据有误 [17];因此东汉一说尚有争议,目前最早的、学界无争议的中国旋律谱应尚是《碣石调·幽兰》~
更新2:我在查资料的时候,也看到刘崇德先生的一些“汉乐府音乐”译谱 [18],乍看之下还以为确实有乐府音乐存世,经过一番钻研,发现这些音乐大多来自《魏氏乐谱》,应是南宋以后由文人创作且伪托的“乐府”。我做了一个考据,文章在这里,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查阅:《魏氏乐谱》的性质与所收录的“汉乐府音乐”
希望上面的文字能给题主以及看到本回答的朋友一些相关的知识积累,以及更重要的,对中西古乐的好奇与兴趣。下面是一些私货,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可绕过:
现在的“古风音乐”从绝对的小众音乐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总体来说是件好事。固然,许多古乐都已经失传了,我们无从得知它们的确切身影。然而,完全采用脑补的方法描绘这些失传的音乐,也许能彰显音乐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然而在学术的角度上是缺乏严谨性的…我们可以从史料与典籍中得知失传古乐的一些特征,并对此加以应用。随着对史料研究的深入,即使我们不能完全复原古乐,但也能逐渐向它们的原貌靠拢…因此,了解一些中国音乐形态学的相关研究,对于古风音乐创作者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曾智安. 乐府诗音乐形态研究——以曲调考察为中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 沈约 等 (南朝梁). 宋书·乐志.
[3]. 萧亢达. 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 文物出版社. 2010. 195.
[4]. 魏徵 等 (唐). 隋书·音乐志.
[5]. 杜佑 (唐). 通典·乐四.
[6]. 杜挚 (魏). 笳赋.
[7]. 周海宏.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98.
[8]. Wikipedia. Hurrian songs.
[9]. West, Martin Litchfield. "The Babylonian musical notation and the Hurrian melodic texts." Music & letters 75.2 (1994): 161-179.
[10]. Dumbrill, Richard J. The Archaeomusicolog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Trafford Publishing, 2005.
[11]. Wikipedia. Seikilos epitaph.
[12]. 半璧. 知乎,向世界分享你随手编的大新闻. 2017.
[13]. 刘向 等 (汉). 礼记·投壶第四十.
[14]. 郑玄 (汉). 礼记正义.
[15]. 東京国立博物館. 碣石調幽蘭第五 - e国宝.
[16]. 牛龙菲. 敦煌东汉元嘉二年五弦琴谱研究. 敦煌研究. 1985. 2. 1.
[17]. 赵维平. 敦煌东汉木简中有乐谱吗?. 中国音乐, (2), 1986. 19-20.
[18]. 刘崇德. 乐府歌诗古乐谱百首.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