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说,如果以这几句话来概括骨气,那明朝的确做到了,可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王朝不能靠骨气活着。
比如天子守国门守出了啥?土木堡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被俘虏。如果说皇帝亲自去是有骨气的表现的话,那去了以后皇帝被抓了,说明啥呢?合着只提骨气不说能力?
所以,判断一个事情,古今都一样,有结果的看结果,没结果的才秀过程,过程不太好的秀态度,态度不行的只好秀梦想了。
你说明朝是不是有很多好的东西,我承认有,徐达,永乐大帝,郑和,王阳明,小说,戏剧,资本主义萌芽……等等,其实中国的任何一个统一王朝都可以拿出很多不错的东西,但因为所谓最有“骨气”也要拿出来说,那就有点为自己贴金了。汉服爱好者之所以喜欢这出,完全是用结果找原因,不是因为这些,所以明朝好,所以爱穿明制,而是因为明朝比较近,存世的文物和记载还比较多,所以仿明制的多,所以穿明制,然后找出这么句话来背书自己选择的合理性。
而且汉服党都注重形制,其他朝代的不好吵架,明朝的考据比较好找,吵起来来,依据也比较容易找。
我喜欢自己家里的东西有问题吗?难道我去讨厌才是对的?
这逻辑鬼才啊
主要是满洲后裔为了掩盖满清入关的侵略本质,不断的编造抹黑明朝,如果不是留下太多的屠杀的记录与实证,他们能把自己说成是来解放汉人的。
事实上他们这么尝试过,一开始说为了打击汉族统治阶级,看看不行又改口说汉族地主和满洲人结成联盟。但在有记录的无差别屠杀下,侵略本质还是无所遁形。
所以维护明朝是因为异族的编造和抹黑,如果他们抹黑汉唐,一样会有同胞站出来反击。
某个族群编造抹黑明朝的目的从来都是为满清洗地,希望借此树立满清正统形象。
但以满清视角无法达到这一目的,所以纷纷假借汉唐的名义与明朝做对比。
这么做,一来可以将矛盾从满清身上转移开,二来可以在汉族内部制造矛盾引发对立,三来可以达到他们贬低明朝的目的。
满洲人为了树立满清的正统性,尽其所能对汉民族王朝进行歪曲和污蔑,同时不断美化自身的侵略行为,而这种宣传竟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正统史观。
任何一个三观正常的汉族人都会反对这种侮辱性的宣传,除非它其实不是。
注:转发的幻十郎文章
明:明葡屯门海战、明荷澎湖海战、明荷料罗湾海战、明英广州海战老子全打赢了。
清:你以多欺少,他们劳师远征不算!
明:乐了,老子打的都是海战,你TMD陆战都被他们按着打。
清:农业国打不过工业国的事能算输吗?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汉人来了只会更拉”,什么“封建王朝都一样”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明:啊对对对。但是还是改变不了老子对西方百战百胜,你就从来没有赢过。
清:你瞎说,镇南关战役……
明:战场上没有丢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丢,也是个奇葩。
清:你镇压少民,发动犁庭扫穴,破坏团结!
明:那不过是扫黑除恶罢了,反倒是你,太平天国起义里少民可不少。
清:那是邪教(气急败坏)
明:哦?是吗?还有,从1644到1911,反清复明就没有停过。孙国父洪门出身,成功后还去拜洪武大帝,也算反清复明。
清:切,那民国,还不如我大清海清河晏,八荒咸歌盛世。
明:那还不是你给民国留了个天坑,让中国人用生命给你们这些侵略者填了上百年的坑。
……(省略)……
这种说法,我之前也以为是现在明粉制造出来的,但后来阅读史料,我发现这就是当时明朝人自己的观点。
昔孔子商卫政,“必也正名乎”。于陈成子,则沐浴请讨,卒之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盖一生恶事,惟乱贼之求,若斯其亟也。
然问军旅,日“未学”;语临事,日“好谋”。记所慎,日“战”。他日论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则亟称日:“如其仁,如其仁。”夫非兵车为不仁之器,以兵车者,更为不仁之人乎!
而孟子论行先王之政,则日 “不忍人”。论一天下之人,则日“不嗜杀人”。推之至于 “善战者服上刑”,“乐天者保天下”。自尧舜以至于周孔,未尝发明此论也。而发明之始孟子,何哉?时为之耳。
是故三旬逆命,七旬来格,为舜禹之时,小事獯鬻,大事昆吾,为太王文王之时。
汉有和亲之约,唐有称臣之耻,宋有岁币之纳,为汉、唐、宋之时。唯我祖宗朝为封贡,为抚赏,名义甚尊,体统甚正,度汉、唐、宋不足言,直媲美于舜、禹、文王,以自为一时。
而孟子称“乐天者保天下”,于我祖宗始见之,虽在今日为市为赏,甫开其端,未竟其委。而臣愚窃睹时乎,夫固乐天之又一时也。故为边臣计,合算全局,不第在虏插诸部之异同,而在我中华饶乏之物力;详审大局,不第在目前战款之难易,而在观古来得失之大略。值今东虏暂退,正我好谋成事之一时。
这篇奏疏,从孔子孟子聊起,说他们与时俱进。接着话锋一转,说汉有和亲,唐有称臣,宋有岁币,这是他们的“时”,都比不上我大明的时代。我大明如今对夷狄只有“抚赏”,抚赏就是你听我话、向我称臣、给我做事,我才给你钱。
拐了这么多弯,这篇奏疏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在给与满清议和打铺垫,宣扬也可以像抚赏蒙古那样抚赏满洲,实际上就是要与清朝议和。
你看看,议和这么简单的事,居然得说的这么高大上,而且名义上必须是“抚赏”,可见明人的高傲心理。
这篇奏疏的结局是什么呢?
遭到了当时朝野的一致反对。反对者攻击这篇奏疏“款市乐天之说,才智可知”,宣称与满洲只有战,没有和。皇帝也御笔朱批“本内援引往事,荒谬不伦,岂大臣入告之体?”并面谕辅臣“东虏杀我人民,罪大恶极”,也是不愿意和清朝议和。
所以从事实上来说,是这样的。明人不光自认“不和亲,不割地”,还一直努力在做。以至于连“议和”都成了禁忌。
明朝的确是不和亲不割地的王朝。
但是你得跟谁比,像鞑清这样的奴隶制酋长国恐怕没有资格来对比
是不是最有骨气的不好说,但是也不是最没骨气的,起码确实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历史是很复杂的东西,人也是很复杂的东西,一个复杂的东西去理解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就会产生很多不同的产物——人很容易因为某个东西的优点,不自觉的去美化它在别的方面的特质,到底即便如今,也不是万般完美的。这种事,只有自己去了解真正的历史,所思所想所感才是最真切的感受,别人的话,终究只是报团取暖,求同存异罢了。
不是,明朝是一个极度黑暗的时代。
这个时代三教合流,是新儒学的巅峰,那位集心学之大成者掀起了一场中国思想的革命。
这个时代文武皆备,太监能打仗,首辅能护国,一个打了一辈子仗的神童最后得了个文襄公的称号。
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个“呆子”,不好好享受他祖上留下来的财富,扯上他的书本,东奔西走。
这个时代是西学东渐的开始,也是西方人对东方第一映像的开始。
或好,或坏。
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个倍受争议的首辅,他叫严嵩。
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个藩王,他让真武大帝的名声在中华大地上响彻云霄。
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皇帝,他叫正德,他是龙凤店的主角,但也不仅是龙凤店的主角。
这个时代也有个臭名昭著的皇帝,他叫正统,他是1449年的主角,他的争议也很大,因为伟人的话也有道理,我在这儿就不做评价了。
出名的和尚自然也不会少,不过黑衣宰相的名声绝对称得上第一。
这个朝代,见证了中世纪的黑暗和殖民时代的帆船,他看到了葡萄牙的殖民,也看到了日本鬼子的张牙舞爪。
这个朝代,有两首诗走进了九年义务教育,一首《石灰吟》一首《别云间》(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增加)。
这个朝代有远征漠北,四方皆俯的太平场面。也有北鞑叩关,内忧外患的凄惨悲凉。
他有新中国的目标,也有旧时代的羁绊。
这个时代,有于谦,杨一清,戚继光,夏完淳等等众人的光彩夺目。
也有钱谦益,洪承畴,范文程,吴三桂等等的头皮痒,水太凉。
女子,奢香夫人,秦良玉皆巾帼不让须眉。
《西游记》《水浒传》《三言二拍》《三国演义》家喻户晓。
这么一个黑暗的时代,居然还有人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