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低龄的老年人了,低龄的老龄老年人还会远吗?
谢邀。
去年的社保基金收支缺口是6219亿元。
社保基金的大头,不就是养老金和医保嘛。
这几年(其实就是讲延迟退休后)有个新词,叫“低龄老人”。
“低龄”+“老人”,专指六字头年龄。
现在各路文件讲的“老人灵活就业”,主要就是指这个群体。
为什么开始鼓励他们“老有所为”?
缺钱,也就是缺劳动力。
我国2.64亿老年人里,60至69岁的占56%,小1.5亿人捏。
搞鼓励生育,搞多少年才能整出1.5亿人?
很多人看劳动力这个大池子,总是担心生育率,担心进池子的水变少了;
其实把流走的水再倒回来,也是刹那天地宽嘛。
虽然这1.5亿人回归劳动的比例可能不到三成,虽然他们只能从事低强度工作,但已经足够了。
举个栗子:老人看护。
一聊养老,很多人就想起了欧美日,想起了本土医护资源稀缺;
进而想起了东南亚护士,甚至能想到“万一为了养老而开放东南亚看护人员移民,民族纯度该怎么办呀”云云。
这就是想象力不够。
为什么要外国护工?我们完全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呀。
六十岁的去照顾七十岁的,这不就是大大减轻护工压力了嘛。
不过看护质量就不要太纠结了,聊胜于无。
这个“六十岁照顾七十岁”的想法,其实可以引申到整个老人灵活就业上。
内涵是通的:老人照顾老人,老人财政供养老人,老人自己减轻老人的成本。
我还是那个观点:
如果孤立地看,银发经济成立,老年人消费是块巨大市场;
但如果从一生的长度来看,老年人就是负担。我们绝大多数人进入老年阶段后,就是消耗远远大于产出。
在总的账本上,没有银发经济,只有用尽手段降低老年群体的成本。
所以要分出一部分生理条件还可以的老人,继续产出,这就是“老人供养老人”。
因此在配套法律和保险赔付制度出台后,相当一部分的低强度劳动岗位会转移给“低龄”老人。
不用上什么强制手段,我们的养老金并没有到很舒适的水平。只要岗位开放,很多老人会自愿返工。
为自己,更可能是为子女子孙。
这样就能形成一种梯度倒逼:
在经济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就业岗位总量不会有大变化;
如果回流一部分低薪老龄劳动力,那么现有的劳动力就会被挤压至更高强度的工作岗位;
劳动力密度增加,薪资增长自然放缓,人口“红利”小幅度恢复。
低生育率这事,又能缓上好几年。
所以呀,要对楼下保安好一点。
搞不好你六十岁时就蹲人家那位置。
日本拍了不少跟老人相关的纪录片,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B站直接搜就好了。
我现在坚持游泳了,争取80岁还能拿得动扫把簸箕。
说一个不一样的思路,仅供参考,可能是错误的。
普通人如何50岁退休,过上喝茶看报的生活?
父母如果好好生养了儿女,请问儿女是不是应该给父母养老?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意见吧?
现在养老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需要重视的问题了,这方面有更多需要努力解决的事情,也导致很多年轻人阴阳怪气,比如下面这样,这样太负能量了,不好。
这种话没有任何意义,这不是谁的错,而是社会发展起来以后,全世界都有的老龄化现象,全世界都面临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探索去解决这个事,而不能沉迷负能量。
这样阴阳怪气,完全是“听君阴阳怪气一席话,听君阴阳怪气一席话。”没什么用。
世界有很多问题,但是你不能沉沦,要自己勾勒、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我认为不能完全指望养老金,这倒不是钱够不够的问题。而是钱不能解决所有事啊,人老了以后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很多问题钱没办法解决。
而很多意外出现以后,如果没子女帮忙,最后就只能加倍花钱解决,考虑到以后护工越来越贵,可能请不起护工。
刚好现在差不多也是90后的适婚时代、00后也正在步入社会,逐渐迈向婚姻。
以90后为分界线吧,90后之前,咱社会养老问题还没什么,但是如果以后90后也老了,生育率还没有大幅上升,90后和后面的人,养老就是大问题。
原因不复杂,前面说了老人太多,年轻人太少,生育率低。
老人基本就是存量财富,没什么生产力,但是消耗财富可能会比年轻人更多,因为人老了,身体就容易出问题,就需要各种社会兜底。
而社会兜底就来源于政府的拨款,拨款本质就是支付转移,根源其实还是年轻人,年轻人奋斗才会产生社会财富,有财富才能分配。
而年轻人不够了,财富自然就很难分配够,目前全球发达国家都一样,没有一个很好解决了,都在探索,而我相信国家。
说说个人规划层面,那现在90后和后面的年轻人,怎么办?
我有一个妙计,推荐给大家,百分百药到病除,让大家再无“养老的后顾之忧”。
那就是年轻人全面响应国家的“三胎”和“双减”号召,在生育和教育方面,来一次改革开放式的“小岗村精神”。
什么是“小岗村精神”?历史上是这样的:
40多年前,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局。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农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制约着人民生活改善和国家经济发展。
在1978年这个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历史转折关头,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为了摆脱体制的束缚和“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艰难生活现状,18位农民以“托孤”的勇气,冒着巨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实施起了农业“大包干”。
“大包干”从中国国情出发,符合农业生产自身规律和农村实际情况,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打破了原有的分配方式,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小岗村因之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就是中国的创新精神。
是中国从最开始的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之一。
现在国家已经开放了三胎,我感觉很多人就还没有意识到三胎时代的优越性,或者说新时代的家庭构建模式。
之所以结婚、生育难。
是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一代人的教育优势,是无法复制的,你从小享受的教育资源很可能是人类文明的巅峰。
80后就很多独生子女了,但是也还有些兄弟姐妹。90后、0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这些人之所以说生育难,是拿着50后、60后、70后的标准去生娃的。
50后、60后、70后这波人生育的时候,当时背景是这样的:
当时我国正在搞计划生育。
1953年至1961年为节制生育的提出阶段;1962年至1969年为提倡计划生育的试点阶段;1970年至1980年为晚生少生政策阶段;1981年至今为生育政策完善与稳定阶段。
到1982年,我国人口总数超过10亿。
当年9月1日,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宪法》。在城镇,一个家庭只能要一个孩子,在农村,可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
事情也很简单,就是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饭碗不够了,就得想办法,所以就搞了计划生育,但是本文重点并不是讨论这个。
而是计划生育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非贬义):
独生子女后,教育经费、养育成本就全部集中在一个子女身上了,所有的“爱”就都集中在一起了。
为什么现在结婚率这么低?
因为独生子女这代人都是家里的小宝贝,都是从小就被一大波亲人宠爱长大的,很容易就发生相互看不上,也不愿意妥协的局面。
50后、60后、70后这波就全部把资源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所以现在我们80后、90后相比50后、60后、70后,综合素质是大幅提升、爆炸式增长。
但是80后、90后夫妻基本没有意识到,这种模式只是特殊时代下的特殊情况。
80后、90后相对前人高的教育程度,是以50后、60后、70后全体长辈燃烧自己为代价堆出来的。
以70后为分界线,这以前的父母都是比较传统的,很能吃苦耐劳!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可以自己不吃不喝,但就是要供子女上大学,非常伟大。
但问题就是,如果80后、90后继续这样,特别是90后开始,还要这样玩的话,那就问题大了。
50后、60后、70后的教育态度是什么?完全不顾自己、无私奉献,最后成就了子女,成就了中国经济的辉煌发展。
而因为50后、60后、70后退休的时候,中国老龄化还没有那么严重,所以他们养老问题还不大,相对稳定。
但是如果90后继续延续这种教育态度、家庭关系,把全部资源燃烧给子女端,那就有点踩油门过头了。
实际上,人际关系就是一个天平,不能随波逐流、教条主义,要学会因时制宜的分析。
“克拉拉·贝塔西的裙摆”这个意大利“成语”,就是用来形容这种情况的。
1945年,法西斯阵营崩溃,法西斯集团团灭。
4月29日,墨索里尼和他情妇克拉拉等7具尸体,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成千上万的人群拥来观看。
结果因为是倒挂,克拉莉塔的裙子倒垂下来,露出了“内裤”,于是群众们放声大笑,笑话这个女人的死后丑态。
但是这时候,人群里面有一个人顶着谩骂和嘲笑,他爬上梯子,把克拉拉的裙摆抚平,自己的腰带绑住了裙摆,让裙子不会在倒下来露出内裤。
法西斯是因为人的随波逐流、大众狂热而上台,而法西斯被打败以后,当地人就真的深刻意识到问题了吗?
法西斯确实应该得到清算,但是在清算的过程中,是否有些人又因为自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以后,就开始肆无忌惮的侮辱女性身体了呢?
看人家的内裤,让人感觉只有下作和沦丧。
人不应该无脑的随波逐流、迎合大众。以所谓“大义”之名,做一些践踏人性的事情,这就是法西斯的根源。
教育问题也是如此,50后、60后、70后的教育态度,形成了一股“势”、“惯性”。但是究竟有多少人思考过,这种惯性是否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
以90后为主,我就打你不需要想你父母养老问题,他们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你老了以后怎么办?
我曾经在知乎看见一个评论:
有一个内容说,养孩子要收支平衡。
不能向50后、60后、70后这样,完全只是燃烧自己,也得考虑孩子对父母的责任,否则自己老了没着落,结果马上就有人评论。
这句话,说得对,也不对。
说得对,是因为孩子确实不能单纯=投资,我们是人,人和人是有感情的,感情是具有部分超越物质属性的。
说的不对,是因为“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而生存是有成本的,如果不能收支平衡,就会系统性崩溃。所以养孩子不考虑收支平衡,完全不考虑“利益”,长远看也是不现实的。
物质不能代替情感,但是情感也不能完全脱离物质基础,这也就是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是刘慈欣三体里面说的,“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如果放弃事物的基础,上层建筑也会坍塌。
爱小孩,但是如果我们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让自己可以老有所依的话。
90后就不能还像“50后、60后、70后”这样。
去把自己的全部资源堆积给小孩,因为你可能真的最后就老无所依了,做好准备工作到70岁的准备吧。
爱孩子,也要爱自己,孩子、父母都是人。
父母要爱孩子,但是孩子也得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的“天平”才是平衡的。
如果一提生育就是父母得榨干、燃烧自己,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人人都会放弃生育。
一旦想通了这个道理,90后和以后的青年人,养老就不再是问题了。
以现在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让孩子吃饱穿暖是完全没问题的,就普普通通的养孩子,然后在法律允许的年龄框架内,早早的去工作,就是学个手艺的那种工作。
新闻真实案例:16岁做美发月入8000,寄一半回家,他爹妈早已开始享孝顺的福。
这种学徒入门,靠工作时间积累技术的工作很多,有心自己可以去搜索一下。
这样的话,养小孩有什么天大的成本呢?对不对?
在法律上已满十六周岁且有收入来源可以供自己生活的也可以视为成年人。《民法总则》第18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就是说16岁以后,就不算童工了。
完成义务教育以后,就可以找个手艺去学了,前几年不要工资,让师傅给小孩包吃住,最多1-2年就有工资了。有收入以后,让孩子把一部分收入寄回来,比如孩子赚6千,给你寄回来3千。
如果你有三个这样的孩子,我保证你50岁就可以退休,过上喝茶看报的日子人生活,笑看其他还在996的福报人。
我知道,有人看完这里可能绷不住了,破防了,会骂我:“我曹尼玛!@#%@%@%....”
我说施主且慢...
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导致你愤怒的根源,就是你觉得这样,小孩没什么前途...
但是我反问你一个灵魂问题,为什么小孩的前途,和作为父母的你有关?
我今天就学习一下“小岗村精神”,打破“50后、60后、70后”包办教育思维模式,提出几个灵魂思考:
1、我认为父母的义务主要是温柔的养大孩子。
三观正、兴趣广泛、开心、快乐、具有社会常识,就够了。反正我不会因为我孩子考0分就打孩子,也不会觉得考100分就是必须的。
2、孩子的前途问题,应该他自己解决!而孩子应该获得自己决定人生的自由。
总不能你20多岁了,还指望父母给你安排好一切吧?
帮你安排是情分,不帮你安排也是合理的,该长大了。
不要以为这是坏事,很多人本应该有更大的成就,只是因为父母这双有形的手过度干预,导致市场机制失效,孩子不敢去海阔天空,只会老老实实的服从父母走已经成为红海的老路,最终碌碌无为、内卷一生。
中国的产业升级困局也就在于此,大量人希望孩子走上自己安排的“稳定路线”。
回忆一下,你如果是年轻人,或者你年轻的时候,内心有没有渴望过来一次自己的“大航海”?多久没有为自己而活了?
3、有道德的孩子,会先思考如何善待父母的生活,而不是只思考个人前途。
孩子应该有个人自由,但前提是必须尽职尽责。
既然父母养育了年轻人,年轻人就不应该让父母老无所依。年轻人工作以后,就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主动的把部分收入寄给父母,补贴他们的生活经费,年轻人是家庭的受益者,长大以后就应该学会回馈了。
这样只要孩子多,父母收入就会大幅提升,收入丰富了,自然就可以早退休了,有底气说我不干了,我要回家喝茶看报去。
这样看好比“当年曾吃不饱的小岗村,也能成为周围人羡慕的富裕户。”
生三胎可以奔小康,生三胎才有意义。
4、父母一味的补贴孩子,这不是良好的家庭状态。孩子过度补贴父母,这不是良好的家庭状态。真正良好的状态是,平衡关系。
父母教育孩子,要思考如何能给自己养老先,早早退休的关键就是子女能早点交“赡养钱”。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鸡娃,不搞教育消费主义,可以让小孩去学个手艺,这样就可以在法定年龄内,很早就业了。
早就业就早有“赡养钱”,而且随着你孩子收入的增加,只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享受三胎红利,绝对保障你50岁退休。
说真的,规划好手艺方向,一个月赚5k不难,我看湖北有一个小吃叫锅盔,学靠烤锅盔一个月赚5k-1万不算夸张。
希望不要有人有就业歧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不应该被歧视,任何合法的职业都是光荣的,人格平等。
注意:我前面说的“低”成本教育,不是说不爱孩子,或者苛刻对的孩子。
意思是爱不等于多花钱鸡娃。
只鸡娃,却不关心小孩的内心,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家庭冷暴力呢?我说的低成本教育,就是大家什么经济水平,就按照什么经济水平生活,不要搞的太累了。
至于孩子早早去工作,前途怎么办?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你怎敢假定他的发展方向?
而且现在学习网络很方便,做一个工作,然后天天坚持学,搞好“当前技能深化”和“其他就业技能学习”。
比如烤锅盔,烤好并不容易,有些大城市的锅盔店,我感觉索然无味,难怪生意不好。而且如果锅盔店做大了,怎么管理?短视频引流店铺怎么做好互联网+?这些都是技术、都是要学的。
自己平时可以多在网络上学习相关管理课程,加强和同行业交流,每天坚持学习。
“其他就业技能学习”,是说现在科技发展很快,导致动不动5年一小变,10年一大变化,不要指望一个饭碗可以做一辈子,随时了解、学习其他热门领域的工作怎么做,这样永远有一个技能备份,可以预防失业。
年轻人发展是对的,但是现在已经不是50后、60后、70后那时候了,以后的年轻人发展,也应该考虑父母怎么办,家庭家庭,就是相互兜着点,分摊负担和风险。
先把父母托底再说,尊重积累者不是自私,父母当年也给你了一个温馨的童年、养大了你,回报是很正常的。
想考本科、考研,可以自己攒钱自己考,现在国家是承认同等地位的。年轻人自己的前途发展,可以依靠市场来完成分配。
年轻人想往什么方面发展,都可以,自己把握。只要每个月把父母养老退休的份子钱给足就好了,这样普通家庭就可持续发展。
90后和后面的年轻人可能会生气,说:你怎么怎么样...
我还是就问一个灵魂问题,如果我作为父母就这点能力,我觉得读名牌大学很贵,而且你读完以后,要很久才能补贴家用,我感觉供不起!怎么办?是不是继续学50后、60后、70后这样勒紧裤腰带?
现在卷的程度、军备竞赛,可是远超当年啊,而且已经是红海了,收益可不高啊。
我不想50多岁了,还在为“已经成年的孩子”操心“本应该属于他自己的事情”!
我就想50岁在家喝茶,我接受孩子不是人上人!
我对他的要求就是,做个好人!
如果供不起了,我就希望不供了!
希望孩子早点去工作,然后补贴家用,这是不是有罪?!
而且为什么就一定要人有分三六五等的鄙视链?!
我认为什么职业都人格平等,掏粪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是一项十分光荣的劳动,如果有人做了这个工作,不应该被歧视。
如果一个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在大城市买不起房子,只是生活在小城市,收入也就4K-6K,这种人是不是不配拥有人生?
我回答就是,这种人生有何不可?
不是说我支持阶级固化,而是鸡娃、奋斗、内卷、大城市买房...
难道人生就必须这样吗?
最后说一个数据,为祖国发展呼吁一下人才:
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预计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
这种模式,不缺就业岗位。
这种模式,可能不会大富大贵,但是绝对可以保障你养老没问题,甚至50岁就退休了。
与其生不起,自己还养老成问题,不如换一个思路,这样自己养老没问题,孩子也获得了自由,是双赢。
大人,时代变了~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老龄人口灵活就业在亚洲是只有2个最发达的经济体新加坡和日本才有的好事。
……
低龄老年人这个词就让我绷不住了,是指60到69岁的老年人。
不知道等我退休的时候,这个范围会不会再延后。
啥也不说了,咱就当这辈子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了。
人这样的一辈子才有意义——保尔 柯察金
积极意义就是证明两岸血浓于水彼此不可分割,顺带证明我是预言家。
同意高票回答的结论。
但是,想讲日本人的起源,只看日本是不行的,本回答希望把视野放到广阔的东亚,把韩国人的起源,日本人与炎黄部落的关系等一并讲明。
历史隐藏在层层谜团中,谁都不能得出百分之百正确的结论,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结论先奉上
35%祖先为矮黑人
35%祖先为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扶余部落(原本为炎帝部落的一支)
20%祖先为典型华夏汉人
以下是全文目录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2)伟大的东北大地
(3)日本的起源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研究人种起源与变迁最准确的是Y染色体检测,有一个段子,表白时男生对女生说,我有一条祖传的染色体想送给你。这条染色体,就是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Y染色体只传男,突变少,易检测,而父系又代表着权利与支配,因此Y染色体检测祖先受到人们的认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人类历史的大幕被揭开,人种的变迁呈现在人们眼前。
全部人类起源自非洲,10万年前,最古老的一支矮黑人,其基因标记为D,走出了非洲,最早在5万年前,就到达了亚洲,他们广泛分布在东南亚,过着采集与渔猎的悠闲生活。
纯种矮黑人长这样
但不久后,与其差不多同时期走出非洲的棕色人种C,也到达了亚洲,C立刻开始了对D的杀戮与征服,D或被同化,或被驱逐到亚洲的各个犄角旮旯,现在东亚D基因只集中存在于日本(35%),西藏(40%)。
C集团也并没能统治亚洲多久,3万年前,黄白种人的祖先走出非洲,一支向北,成为白种人,一支向东进入亚洲,他们就是华夏汉人的祖先—O集团。O集团具有良好的技术与文明,C与D根本不是其对手,O集团旗下的O1、O2,迅速占领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开始农业耕作,人口爆炸增长,建立了灿烂的文化,而C集团则被驱赶到了北部,成为了蒙古,女真等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也存在大量的C,这些C也构成了韩国本土文化的基础。
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藏羌的另一个O集团—O3,大举东进,一举征服与同化了在中原进行农耕的兄弟集团O1,O2,占领中原,成为了现在汉族的主流。现今的河北,山东等都为O3的天下,O1则被赶到了中国南方,O2现在只集中存在于东北的满族和日本韩国等。这一时期中国已有了记载,皇帝炎帝战蚩尤、周武王伐纣等,是不是就在说的这一段历史呢?
至此,现代亚洲的雏形就已经显现,各个民族的构成也清晰起来,汉族的血缘最统一,70%以上的O基因,其中03占50%以上,可以说我们不仅是文化上的民族,还是地地道道血缘上的民族。日本人除了55%的O之外,还有35%的D,这也构成了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韩国除了大量的O也有2成C,文化独树一帜也有相应的基础。蒙古有高达5成的C,并把其C基因传到了欧洲各地,足见蒙古帝国的伟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王氏基因C3(蒙古人20%),和日本本土基因D2(日本人35%),在汉族中完全没有出现,看来汉族对于侵略者的抵抗很彻底,而蒙古和日本,却各有20%的O3存在,汉民族强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东亚各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就是一部基因的兴衰史,基因战争远没有结束,以后的进程值得期待。
(2)伟大的东北大地
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读书时,课本里全都是中原王朝的兴衰史,我对于东北大地的历史完全没有了解。
最近在翻阅了各种资料后,我不禁感到,原来这片土地这么牛○
东北大地上主要生存着三族人
东胡—蒙古的祖先
肃慎—女真,满族的祖先
夫余—创立高句丽,后被灭国,语言消失。其中,东胡,肃慎,结合我们之前的基因分析,都是被O集团赶到北部的C集团,游牧为生。而夫余不同,是O集团的一支,地地道道的农耕民族,其基因极有可能是现今已不存在与汉族O2b。
在这里援引李德山老师对于扶余历史的研究。
夫→番
余→徐
番国,与徐国,合并称夫余国,而番国与徐国都来自于共通的祖先——炎帝部落,该部落本来农耕于中原(一说于江南),战败后北上,于东北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势力遍及辽宁吉林朝鲜半岛,而起源与炎帝一说,又恰恰可以解释其O2基因与农耕文明的来源。朝鲜半岛三国鼎力时,百济与高句丽都为扶余后裔。而新罗则以韩国原住民C为主,文化与扶余不同。最终,新罗政权统一韩国,虽然他们后来建立了高丽王朝,但其本身与高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新罗语言也成为了主流,也就是现今韩语的前身。扶余最终灭亡,但扶余的血统O2b,还大量留存在韩国(35%),中国满族(20%),日本(35%)。
(3)日本人的起源
讲到这里,大家也基本推测出日本人的起源了吧。
日本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
35%D 矮黑人。
35%O2b ,汉民族基因O的兄弟,只大量存在日本,韩国,满族(满族是O2还是O2b目前还没有确切资料),上课追溯到炎帝部落。
20%O3 典型的汉民族基因。
其它还有一些棕色人种的C,不过和蒙古人的C也不相同
D与O3的来源已经不必说,但是O2b的来源是否是扶余还存在很多争论。
对此,语言上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语言种类上看,学者白桂思的研究指出,与日语最相近的语言就是古高句丽语,这是O2b旗下的扶余人的语言,也就是说,扶余人的语言在韩国被C集团的韩语取代,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了下来,这正好解释了日语与韩语的不同之处,也佐证了基因研究的结果。
可以看到,他们的外貌有非常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O系与D系基因的区别。
一直以来,日本都是绳文人的天下,弥生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O2b与O3登陆日本九州,他们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不断同化与驱逐着D集团,现在也能看到这种趋势,九州地区O较多,古代权力中心关西的O也比较多,北海道与冲绳则D比较多。
最后上一张平成天皇的照片,典型的弥生脸
天皇家是哪里来的?
大家猜猜看
是O3还是O2b呢?
参考:
图片百度百科
数据分子人类学论坛
复旦大学有很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去围观
其他答案
滿淸主要是防漢,害怕漢人通过對外開放,借此推翻自己的統治,閉關鎖國也是為了防漢制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