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挺忙的,刚刚空余时间刷到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下很多答主一直强调几百元和几千元的羽绒服他们内部的羽绒质量是他们差价的重大因素,这完全是误导消费者。
事实上,在高价位羽绒服的总价值中,内部羽绒的价值比重是不值一提的。
我们拿一件一万多元的加拿大鹅为例
这件羽绒服一万多元,他的内部羽绒价值多少呢?
我看了一下,这件羽绒服填充物为鸭绒,充绒量300g左右,含绒量80%。
我们就按照国内正常含绒量90%的鸭绒一吨30万来计算,这件衣服的羽绒总价值才90元,加拿大的鸭绒比我们贵,我们翻一倍才180元,加拿大的鸭比我们更民主,我们在翻一倍才360元。
360/10900=? 180/10900=? 90/10900=?
自己算!
事实上,目前市面上也就加拿大鹅充绒量比较多,其他几千元的品牌羽绒充绒量多数在150g左右,就算他们都用最好的羽绒,你们来算算价值多少?!
价格高的羽绒服肯定有更高的价值因素,但是绝不是内部羽绒带来的绝对影响!
之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希望消费者被带节奏,把我们国产几百元的小品牌全部一竿子打死,事实上很多国内小品牌内部填充的羽绒也是很棒,大家关注洗标即可,洗标上的含绒量就是质量等级,含绒量等级本来就对蓬松度和清洁度有对应要求。
你可以说你的羽绒蓬松度800、900,比别人的羽绒蓬松度高,但是不能把别人含绒量90%的羽绒就说成垃圾,580的蓬松度没有800的蓬松度好,但是580蓬松度、充绒量200g肯定比800蓬松度、充绒量为100g的羽绒服暖和的多。
另外,希望国家对蓬松度纳入绝对监管,免得闹出某国外大牌含绒量70%,蓬松度1000的笑话!
之所以有几千上万的羽绒服存在,是因为,它们还是有存在的道理。这个真没有平替,几百块真做不出来。
这下面的回答,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填充物上面,这个对又不对。说对是因为这是羽绒服的核心指标。说不对是因为,你真的需要一件可以在零下30度环境长期穿着的羽绒服吗?羽绒服除了保暖其他的就不需要了吗?而且我想对于绝对多数人在大多日常场景下来说,一件合格的中重型羽绒服的保暖效果是绝对高于其实际需求的。
而且我也相信。就算在绝大多数专业和准专业用途的情况下。在资金充足和非赞助的情况下,绝对会选择高价位的舶来品。
所以没必要强吹低价位产品。然后贬低高价位产品,真没必要。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智商税。同一个厂,同一批工人,就只是检验标准不同,加工费的成本差距都要到倍数。
再就是买一件羽绒服之前,你要想想你需要一件什么样的羽绒服。
比如你抽烟,你会选一件外层有一定抗火的,而不是一个火星就烧个洞的。如果你大部分时间在南方活动,你就会选外层有一定防水性的。不是防雨,是南方的雪跟北方的雪不一样,北方的雪落身上不会化。然后再加上一些细节处理,比如偏男性的,储藏空间足够不足够。储藏空间是不是便于取放。比如皮肤接触面是不是全部做了亲肤处理。是不是所有配件都耐久,再加上版型设计等等。最后你会发现市面合适以上标准的羽绒服真不便宜。
3D Touch
导致长按图标的功能弹出与桌面图标编辑两个功能会影响。
而且明显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