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日媒发文反省为何日本国宝级科学家流向中国,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第1页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之前关于中国吸纳日本技术的内容剪短汇总下:

  1. 好多人声称四万亿中断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可能这些人认为产业升级是从制造衬衫一下升级到制造芯片。可产业升级是沿着做衬衫–做衣料(化工印染)–做缝纫设备(加工与金属材料)–做数控缝纫设备(软件和数据)–做数控缝纫设备控制芯片–做芯片生产设备逐步来的。中国产业升级从没被打断,一直在推进。
  2. 日本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什么“工匠精神”,而是内卷下疯狂的创新,几大商社都只是出总体设计和品牌,无数零件是由几十上百人的中小制造企业为了满足大商社每年(成本不变性能加强30%,或性能不变成本下降)的需求,在产品与生产方法上不断创新而日益优秀,最后活下的企业可能只擅长生产一个零件,但这个零件在全球领域就是第一。
  3. 加入WTO后,日本这些大商社开始“非国民”,强逼着下面这些中小企业上缴产品设计图和生产流程。然后转手给了中国企业让中国企业按照一半的成本生产。于是这些日本中小企业纷纷破产。
  4. 中国06年开始由中央带头去日本挖这些中小企业的技术工程师。08年之后沿海制造业企业上点规模的,在企业宣传片里一定有至少一个日本老头叽哩哇啦的说自己技术多牛。电气,化工,食品等制造业都是如此。

user avatar   tzar-x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句难听的,中国能吸引到顶级科学家,和保留了从苏联引进的动员型发展模式有很大关系。而这个模式被中国不少人厌恶。

动员型发展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绝对纯粹的工具理性。强调无视基本的科学伦理和社会伦理。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一个国营的保护伞公司,需要人体实验的时候就会不断的用国家暴力机关抓人去充作试验对象。所以不奇怪为什么苏联学界处于一个精分状况,一头是保留了基本人伦的良心犯(最著名的是萨哈罗夫),一边是为了追求科学知识无所不用其极的技术狂人。

像山大移民所的师建军老师在研究苏联的特殊移民现象时就提到这种纯粹的工具理性是整个强制移民和特殊移民政策的核心逻辑。

像cia80年代研究过苏联的这个体制,有一份报告提出的一个观点是超量投入可支配劳动力,项目保障通过物资和货币形式实现,以及对选定行业的密集投资。

这个可支配劳动力并不是“自由劳动力”,是指通过货币、行政指令或者暴力手段可以指挥的动的劳动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好了,当代中国的三和大神和职业房东/职业股民/职业二手贩子不属于可支配劳动力,因为货币和行政指令无法使其前往山沟沟里工作一辈子。但是如果把他们抓起来全部判25年苦役,这样其性质就发生了转化,就变成了可支配劳动力。

我和老杨一致认为恢复这套模式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囚犯的普遍强制重体力劳动和军队普遍参与大工程的建设。劳动军这个东西是托洛茨基搞出来的,很好用。而俄罗斯去年就在搞这个东西了。БАМ第二支线的筑路群体中,十个铁道兵旅占了主体地位。而同时又调了一批大学生去参加筑路作业,苏联时期的共青团员+铁道兵为主的筑路突击队格局基本上是恢复了。至于为什么能调得动学生?因为在苏俄只有准大学生才能暂时豁免针对中学毕业生的兵役,拒绝征召是犯罪要判刑。也正是在同一时期,俄监狱管理局要求扩大囚犯的强制劳动规模,进行更高强度的劳动改造。这也就差不多是俄国传统了


user avatar   kingofzo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我熟啊

公知们早就说了

中国的一流人才流向外国
说明外国科技发达 尊重人才 社会健康
一切尊重专业 没有人事斗争
说明中国各方面都不行 要好好反省啊……
哦 不对
不用反省 赶紧往外国移民就对了

什么

说的是日本专家流向中国?

那没事了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光是日本,欧洲也有这个问题,尤其以奥地利为甚。

区别在于日本天天嚷嚷,奥地利一声不吭而已。

比如霍伯特·艾哲,奥地利电气专家,在德国最大的电气公司之一金钟默勒工作20多年,2001年到中国工作,2013年荣获友谊奖。

还有威尔海姆·斯考伯,奥地利矿业和冶金专家,2000年初到中国工作,2014年荣获友谊奖。

葛哈德·伊登霍弗,奥地利汽车专家,2001年到中国工作,2015年荣获友谊奖。

赫伯特·施外格,奥地利化学工程专家,2002年到中国工作,2007年荣获友谊奖。

实际上大家只要关注一下外国专家局的相关新闻就明白了,国内引进的洋人也不都是垃圾,像这类宝藏还是有不少的。

奥地利的技术积累在公众社会中名声不大,但其实深不可测,属于咬人的狗不叫,不像日本天天把工匠精神和职人魂像破锅煮屎一样来回嚼,中奥双方合作从60年代就开始了,80年代开始起飞,中国加入WTO后进入高峰直至今日,得益于奥地利的中立国身份,中国和奥地利的合作是少数几条不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变化影响的技术引进渠道。

而且奥地利人做事讲究,他们的要价很高,但是只要钱到位就绝不藏私,倾囊相授还手把手教,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非常出色,和奥地利企业合作过的都懂。

仅论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奥地利的贡献恐怕要比向中国出售了156个项目(实际只投入施工150个)的苏联要高的多,以卡车工业为例,中国的现代卡车工业很大程度就是奥地利斯太尔的中国化。

论工业技术,特别是具体工艺过程的积累,欧洲才是富矿,日本只是叫的凶而已。

中国的产业界其实对于产业技术的嗅觉一直都非常敏锐,特别是改开之后,什么才是真好,什么是装好,什么是不好,买什么不买什么,引进什么不引进什么,方向性和目的性都是非常明确的,成本,经济效益,自身的产业基础,目标市场,这些都是先确立了才着手去做,脚踏实地,小步快跑,绝不好高骛远搞印度式看上去很厉害,实际上没有卵用的行为。

如果说世界上真有战略定力这么个东西的话,恐怕这才是。

谁是朋友,谁是友商,这是做产业的首要问题。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才开始,市场与资金,会像磁铁一样源源不断地把人才牢牢吸住,日本的智力资源是小了好几号的欧洲,不可能像当年对美国的贡献那样,贡献中国的。


user avatar   liuqi19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不是很切题,想到我们所最近就迎来了一位德国的国宝级科学家。

大佬是德国科学院院士,马普所(相当于德国的中国科学院)某个研究所的所长。而且不光是他一个人,所内多个实验组也会整体迁移到中国。

放在以前,很难想象会挖到这样一个团队。


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苦白左久矣

欧美极端动保闹得很厉害,激进的动保人士会炸实验室,给科学家发死亡威胁。另外普遍存在的,就是对实验室施压,轻则停工,重则关门。

曾经有妹子站出来为生命科学研究发声,说如果不是因为有动物实验,研究出了疾病的治疗方法,她早在孩童时期就病死了。结果动保攻击她:宁可是她去死,而不是动物死。极端动保根本不在乎科学的重要性,也不在乎人命。


大佬就是长期被动保攻击。

不仅如此,白左还告到政府和马普。导致大佬不仅不能用灵长类动物了,还要接受调查以及被威胁。明知道动保的行为是激进不合理的,但是国内高层居然不敢出来维护科学的正当性,配合白左去刁难科学家

这种事情在我国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中国提供了很大的机会。

中科院此刻正在建立国际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ICPBR),有的是钱和资源。同时国家对神经科学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拨款30亿用于脑计划。

一边是生命科学研究被压制,一边是宽松的科研环境+充足的资源。大佬怎么选?

大佬选择不仅自己跑中国,还带其他人一起跑。


德国灵长类动物中心主任Stefan Treue就说:“中国在不可思议的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这是一个能够迅速行动的政治体系的好处。政治意愿和必要资源的结合意味着他们汇集了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神经科学家。”

迅速崛起的科研体系+必要资源。这两点其实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外来科学家的投靠。


除了前文提到的大佬,已有多国的科学家加盟中国的研究队伍。

这不是光靠钱就能做到的事,离不开欧美自己各种作。

只要白左继续作下去,就是在给中国投递科研大礼包

祝他们作得愉快。


user avatar   ge-wei-44-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我熟悉,因为我前段时间刚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说到过这个内容。


国宝级的科学家在研究领域里是天才,但还认为他们应该效力祖国,这就对他们的要求太高了。科学家一样要吃饭,要生活。而且很多科学家其实对国家民族之类的并不敏感,他们的服务的是全人类。日本的科学家相比欧美的科学家,对制度和政策没有那么多的洁癖,和中国近,加上中国留学生众多,和中国接触不少,更容易到中国来做研究。


首先贴一个自己曾经写的日本药丸系列,曾经说过日本现在科研的现状。

每次我看到诺奖学者中山教授的捐款海报我就觉得心痛。

也因此,日本的科学家来中国做研究的也越来越多了。

中村修二,2014年诺奖获得者,20年前闹的沸沸扬扬的诺奖科学家,这件事不说是谁对谁错,中村修二也是很早到中国来研究的日本诺奖科学家之一。

中村修二今年也才67岁,和其他80多岁才拿奖的科学家不同,依然是可以在一线做研究的年龄。

此外出名的日本研究者,原东京理科大学校长藤嶋昭,光触媒反应的发现者,被上海理工大学招聘为教授。东大名誉教授,脑神经研究者御子柴克彦,被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请去了,这两个都是未来非常有希望拿诺奖的日本科学家。

除了能拿诺奖级别的科学家以外,建筑工学科学家上田多門,现在在深圳大学做研究,已经被内定为日本土木工程协会下一任的会长,可以说是日本土木结构的重镇科学家。而被问到为啥要到中国去做研究,上田多門说的很简单,我67岁了,在日本教授65岁退休(要让出位置),我还想继续做研究。在日本退休以后继续做研究很难了。据说深圳大学一听上田多門愿意来,掏钱买了先进的设备建好了研究室,让上田教授都感叹在日本根本买不到这么好的设备,一台可以把测定材料表面3D化的机器,在北海道大学的时候一直没有这个经费买,要800w日元,到了深圳二话不说就买来了。800w日元才50w人民币的设备而已,反正深圳有的是钱,又是研究盖房子结构的,那更舍得掏钱了。

日本人工智能方面专家,石渕久生,原来是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教授,在人工智能方面是日本排名第二的科学家(按论文引用数排名,排名第一的东大池内克史教授年事已高,不怎么做研究了)。被南方科技大学以10倍于原来日本的研究经费挖走。颠覆了我的认识,因为在这之前南方科技大学我一直以为是个三本大学,这才知道原来南方科技大学在亚洲排名40多位了。

島袋隼士,34岁的年轻学者,在云南大学做天文学研究。工资待遇和日本一样,而研究经费3年能有100w人民币以上。年轻学者能有这个研究经费,这在日本不可想象。

中国现在一年的科研经费换算成日元是53兆日元,仅次于美国的63兆日元,而且越来越接近。而日本只有19兆日元,是中国的三分之一。

而另外一点,中国的科研和日本的科研正好互补。中国是基础科研一般,顶部科研大手笔给钱。而日本是基础科研实力雄厚,但到顶部的时候可投入的资源就不多了。这个涉及到敏感问题就不展开细说了,反正这样的互补,对中日两国都有好处。

那何乐而不为呢,我希望来中国的日本研究者科学家越多越好,这样两国的科技才都有希望。


user avatar   waltery-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近几十年核物理领域的领军科学家之一Tanihata教授,十年前就作为QR计划半职引进北航了(国内一半时间,日本一半时间)。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学家不是魔法师。没有科研经费,就是一个普通老头。

只要是不涉及国家安全。这个就是哪里钱多去哪里。。

而且,弱弱的说一句,上海理工在上海明显不是一流高校。起码不如上海交大和复旦同济。。好像也不是什么985吧。。

人家日本人为啥来,就是钱到位了。。


user avatar   yang-leoni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日本的国立大学,教员是按照国家公务员的待遇养着的。但也因此没有终身教职一说,老师到年龄必须退休。我刚进某校的时候,导师说是带完这一届硕士生就退,结果带了我们一年就被某著名私立大学新开的分校高价请过去了。

多数大佬们,从国立大学或者国立研究机构退休后要么被私立大学招走,要么就去工业界。但是又有问题了:日本多数私立大学的理工科研究实力不如国公立大学,而工业界由于空心化甚至加拉帕戈斯化,本身竞争力也在不断下降。而且日本自从泡沫经济破裂后,经济涨涨落落三十年,和美国、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相比,经济的发展非常有限,最终也反作用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

日本有一段时间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果,有一大半都是平成的最初几年,甚至昭和50-60年代时期就取得的,那时候日本正处于最风光的时期,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房地产开始的经济泡沫一波一波涨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日本的本科生选择读研读博的比例在减少,根据我的亲身体验,读计算机硕士的日本同学中,虽然特别优秀的不少,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本科就职失败,还有自身性格原因逃避就职,想在学校里多呆几年,而不是为了要致力学术或者提升自己,才读硕的。大多数不那么想搞学术或者不那么特殊的本科生,并不会选择读研。同时,女生的比例那是特别少,本专业整个一届硕士100多号人,非留学生的女生不超过三个。到M1下学期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在忙着实习和就职活动了,几乎没谁准备继续读博的,毕竟在日本读博还要交学费,标准学制三年很难能毕业,最后六年下来一事无成甚至欠一屁股债也是一种可以预见到的未来。

日本退休学者流向中国,和他们的客观情况关系很大,主要还是因为可以更充分发挥自身在学术界的实力,其研究领域在中国更有发展前途。




     

相关话题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呢? 
  日本民族是不是东北亚骑马民族的后裔? 
  2020年疫情期间,你见过哪些无脑吹、无脑黑和双标被打脸的言论? 
  无重力飞机波音727的人造重力场的原理是什么? 
  如何看待日本 2019 年出生人口 86.4 万?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技术上可行吗? 
  为什么我在日本找不到工作? 
  知乎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键政家?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过时了吗? 
  中国目前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面向未来,我们该怎么做? 

前一个讨论
歼-16D投入实战化训练,可与歼-20联手作战。歼-16D有什么特点?对提升人民空军战斗力有哪些意义?
下一个讨论
美国以 11 月 8 日为期限,向多家芯片相关企业勒索数据,目前各家提交情况如何?会产生哪些影响?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