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 第3页

                          

user avatar   qi-da-f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七零后八零后也不是圣人,世纪初论坛里也充满垃圾,我认为问题在于,世纪初的论坛足够古朴,或者说落后,根本就无法从中获得名利,“不见可欲,使人心不乱”,于是大家也就淡泊了,纯粹了,为了兴趣和理想在玩了。

世纪初的论坛中的大神,在近十年干起了营销号,这样的人少见吗?难道他们当年不纯粹美好吗,现在的洗稿行为不油腻吗,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吗,我不认为,是淮南淮北的原因。

在现实中有着小众爱好而感到孤单寂寞的网友,通过网线欣喜地发现拥有同样爱好的朋友,已经是上网能够获得的最大的快乐,那时候新浪博客还没开发,支付宝和微信更是无法想象的事物,技术水平不足以滋蔓流量变现的贪欲,所以简单,清心寡欲。

时过境迁,现在流量已经是暴利,而且终端已绝对普及,每个人都是网民,网民群体是巨大的金库,“露富”的结果就是“拜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网络社区的运行逻辑,不再是有趣的观点和共同的兴趣,而是媚众的观点和实际的利益。得流量者得天下,流量喜欢的是深刻的见解吗?当然不是。

深刻的见解,既让人累,又让人自卑,更让人嫉恨。很多人上网是要寻求放松的,喜欢看自己认同的东西,和自己能够评判的东西。很少有人是抱着谦卑的学习心态,更多的是带着高傲的观众老爷心态,娱乐至死的时代,狂欢中裹挟着反智,于是迎合观众老爷的写手和主播应运而生:你们想看什么我就给你们什么,只要你们给我流量,让我干什么都行。

人性犹如湍水,避高就下是从恶如崩,大家一起嘲笑些什么,谩骂些什么,在弹冠相庆中获得虚幻的优越感,才是上网消遣和放松的目的。没人喜欢深刻和沉重,没人喜欢上网时还要消耗脑力和体力,还要认识到自己的困顿和不足。人上网不是为了自省的,而是为了审视和评价他人的,是为了给自己的自我感觉良好找到阿谀者的。

所以优质内容和作者,得到的流量注定是小众,注定被淹没在迎合大众的劣质内容和商业团队之下,没有什么能斗得过人性,事实和逻辑再好也只是螳臂当车,人性喜欢的是头脑上的懒惰和情绪上的发泄,一江春水向东流,你想筑个堤,挡住恶意和偏见,拉升思考的力度,你的堤注定会被冲垮,别人的憋闷和不吐不快是最重要的。

希望在流量时代存活的平台,注定要臣服于偏见,偏见就是流量,没有偏见就没有流量,所有人都在泄愤和求认同,所有人都在狂欢,想认真讨论些问题的人,就默默地闭上了嘴。你想说事实和道理,但流量不想听,他们只想听认同。你想听事实和道理,但流量不会讲,他们只会讲偏见和恶毒。谁是谁的粉丝,谁是谁的黑子,哪边人多,哪边在鄙视链上地位高,当中文互联网上充斥的都是这些倾轧和憎恨的声音,自媒体时代就终究只有舆论,没有辩论。

曾记当年对局方
竹影摇映小轩窗
拂袖两奁收阴阳
轻敲玉子声琅琅
心寂如茶静自香
何时纹枰却作名利场
黑白翻覆于股掌
一朝平步入朝堂
怎容棋道渐沦亡
看此番君子行藏
正气清扬
一黑一白
一来一往
世事俱苍黄
此起彼落
此消彼长
烂斧几寒芳
方圆乾坤万象
看透百态炎凉
不如低吟归去兮
风清月朗
行乎当行
止乎当止
闲云天地旷
流水不争
万物无竞
坐隐两相忘
白露滴闻清响
竹叶落带新霜
悠然处
松窗棋罢指犹凉

user avatar   dong-jiang-de-ye-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更倾向于说是,公共互联网的产出正在逐渐枯萎。而且这并不是一个中文互联网的特有问题,全世界的互联网内容都在朝paywall化、私人化的方向发展。

这个问题的前置问题,实际上是互联网平台的寡头化。关于这个的讨论,可以看一看Internet Society在19年(前疫情时代)的一篇报告:Global Internet Report 2017: Paths to Our Digital Future | Internet Society

这篇报告关于互联网内容产出的一个核心论述是:互联网同时在扩张和萎缩。虽然互联网用户(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依旧在增长,但越来越多的用户只是停留在少数几个"one-stop-shop"(“一站式商店”)——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Facebook、Twitter等等单一的“全服务平台”就是整个互联网,因为它们实在太全面、太便利了。就算这些平台之间有用户流动、热度更迭,也没有改变互联网生态逐渐寡头化、马太效应日渐凸显的本质。

对于“古典式”的内容生产者而言,这种生态的改变直接造就了一个不是选择的选择题:你要么委身于那几个大平台,并服从它们的产品风格甚至定制化创作,要么就饿死。个人博客、小众论坛、小众视频网站必然面临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单指“花钱”这个消费,而是对内容的消费)双重匮乏——生产者都在大平台手里,流量也都在大平台手里,你拿什么跟我斗……

在这种趋势下,基于共享开源精神、强调创作自由的“野生”+不收费的产出方式自然是活不下去的。反映到消费者这里的直接感受自然就是“除了那几个大平台,就看不到什么有价值的内容了”。

而为了应对这种趋势,像Patreon、ko-fi、pixiv的Fanbox这种收费制/会员制的内容创作平台就应运而生。你想看较为风格化、或者定制化的内容?可以——花钱吧。你当然可以把这种paywall理解成对创作者的可持续性激励,或者版权的正规化之类的。这种事情是一体两面的,很大程度上说不定也是一种双赢。也依旧有为数不少的创作者在坚持某种……互联网精神:他们要么只对一部分“特典内容”收费并免费分发大部分产出,要么只是给付费用户一点提前拿到最新内容的优势。但母庸置疑的是,这种甚至称得上“高尚”的分享精神,必然会随着互联网格局的进一步集中化和内容产出成本的升高而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

而还有一部分内容产出者,则直接转入了更加私人的运作模式,例如discord服务器、电报群微信群QQ群、或者不对外开放的论坛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私人”模式和古典式的小众网站是有本质区别的:以前的小众网站、小众论坛,在内容上依旧是对外公开的,甚至本身就是一种橱窗式的展示作用;而这里所说的私人化、小众化,是直接屏蔽乃至反对对外公开,关起门来自己玩自己玩的,很大程度上回到了更老式的俱乐部沙龙的形式。

关于这个我有个朋友跟我讲过这么一个笑话:以前是找黄网需要口口相传到处打听,现在是随便一个小众一点的文化圈都要像找黄网一样到处打听(笑)。


很多答主提到了,特别是中文互联网的内容产出存在一个“信噪比”的问题,或者说“说废话也能赚钱,那谁还认真说话”,其实说的很对。

内容和流量都集中在这么几个平台上了,单个创作者个人在整个大系统里能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微不足道——有流量,你哪怕只会爬虫复读都有人看;没有流量,你创作的内容再好又有多大概率在这个平台每天成千上万的内容中被人发现?

这一个额外的问题使得中文互联网的产出显得更加凌乱不堪。但为什么英文的内容平台至少在各自的生态内部还维持了一个相对活跃的、多层次的内容产出,而知乎等等却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掌控不好、甚至和“外面”一样乱?

相对于全球互联网,除了用户数量导致的体量差距外,这里我认为还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搜索引擎和推荐机制的不作为,甚至作恶。如果搜索引擎和推荐机制只是给你灌垃圾内容、给你满屏幕的噪音,那你充其量也就是流失掉了;但是它们在这些噪音之间难得的一些“干货”里还要为了热度掺杂一些争议性的内容,或者“推荐反对的内容”。这一点Facebook和Twitter都被实锤过,我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一下中文互联网的一些平台想必也大差不差。比起卖流量,这种主动创造矛盾的做法才是真正掘创作者的根(当然也有所谓的“黑红”),也是很多创作者“转入地下”的重要原因;

第二是【】,我不好说……


所以稍微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1. 全球的互联网产出都在萎缩,因为内容和流量都在往几个主要的“生态”里集中,在这个集中的过程中首先就流失掉了一部分创作者。而剩下的要么转入私人化、要么收费化,对于“浏览者”而言很大程度上就不可见了;
  2. 中文互联网由于体量差距和平台本身的一些失能,这种萎缩会体现的更明显一些;
  3. 编不出来了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生活上产出不断增加,支付、外卖、购物等等。

文字影像内容上,基本上是垃圾堆。不是说完全没好货,是从中淘宝时间成本和精神伤害成本很高。


user avatar   yang-fan-73-66-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描述的是事实。

看了一下其他答案,很多人把问题归咎于,X度,X家号,X条,这些平台,还有贝岸,沈查,

但更本质的原因,他们不敢去触碰,因为说起来极度ZZ不正确: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下沉,把越来越多“低鉴赏水平”“无逻辑能力”以及“低文化程度”的用户给囊括进来。


这部分用户的数量更加庞大,他们对信息数量的需求(用来杀时间,输出情绪等等),远大于对信息质量的要求,

所以那些单纯刺激本能、撩拨情绪,或者简单的大脑皮层条件反射的内容,就大行其道,

因为稍微复杂一些的信息,有认知门槛的,需要思考的,大脑就处理不了。


而专业知识,一定是有门槛的,无论是对内容输出者的水平,还是对读者的阅读鉴赏能力而言,都是如此,

如果一个内容平台,要维持它的质量和逼格,就注定只能在小众范围里打转。

典型的比如X乎,自从开放注册限制以后,用户数量得到巨大增长的同时,平台也越来越水,从意见领袖,行业精英为主的用户群体,转变为“来X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人在蒙古,刚下军舰”

“有什么副业能月入一万求大佬带”

“给一份减肥计划谢谢”


比如x条,它的基本盘就是这些用户,他们时刻也在用智慧评论提醒老杨,在中国做知识科普,是一件很没尊严的事情:

(相信我,这种评论已经算其中比较温和的了)


那么这都是用户的错,平台就是无辜的吗?

显然不是。

各内容平台为了更多地消耗用户的时间,对海量的填充内容,有天然的需求,而对质量的要求,

谁在意?


高质量的内容,不仅需要生产者自身的专业水准,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不可能被批量地制造和生产。

那这个缺口怎么办?

于是批量做号,批量复制裁剪粘贴,甚至机器批量生成内容的机构出现了。

比如X家号,我的文章很多次被裁剪抄袭以及直接搬运过去,数次维权无果。

——这个结果是可以预料的。


原因很简单,平台和做号的机构,双方利益一致,

他们只需要流量,需要用户的在线时长。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用户当成暗房里的蘑菇,不停地喂屎的同时,不让他们看到一丝光明。


当批量制造的垃圾信息越来越多,自然就淹没了你想要获得的信息。

比如kxxp。

我曾经是kxxp的签约作者,两年多以前,接到告知,文章功能即将下架,不再与作者续约。

我前后在平台上发表了100多篇原创文章,直到今天,它们也仍然被众多读者点赞。

然而它们越来越难被读者发现了,而是被淹没在满屏的美女自拍,三十天快速增肌,五分钟瘦腿瘦肚子,一个动作摆脱O型腿这样海量的垃圾信息里了。

还有X博,X站,作为饭圈文化的大本营,集中了数量最多的NC粉。


这篇被X站删掉的文章,公众号链接在这里,看过以后你就会明白,它为什么会被删。

平台,广告方,UP主,都最喜欢这样只站队从不动脑的粉丝了。

毕竟你一旦开始思考,就减少了消费。

——这恰恰是背后那些人,他们最害怕的。


甚至采取订阅模式的公众号,也逃不了这个规律,从咪蒙,

到阅读量曾是公众号排第一,篇篇170W+,已被封禁的“至道学宫”,看看它发表的高论:


以及


这样一大批“垃圾信息制造者”的火爆,他们钻研各个平台的“做号秘籍”,发现赚钱的唯一套路就是撩拨情绪+制造焦虑,

但互联网用户主体的这些蘑菇,偏偏爱吃这一套。

我们不可能指望平台和做号机构良心发现,从今天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停止给蘑菇喂屎,

那么,是继续做一只蘑菇,还是用理性和逻辑,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我原本可以忍受黑暗,假如我从未见到过光明。


user avatar   monkeyluf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中互联网已经成为垃圾堆。


首先是不可描述的原因,微信为首的,开始封闭化,公众号不就是 RSS 订阅吗,朋友圈不就是社交网络吗,小程序不就是 H5 网页吗,但完全独立于开放互联网。

第二还是不可描述的原因,百度一家独大且对小站点收录缓慢或不收录。未备案的网站也更难,个人小站备案了放里面,百度给你收录个首页;不备案放外面,百度都不搭理你。

第三还是不可描述的原因,国内能发言的地方少有没被整顿过的,站点的生存也成了问题。


接下来就是对内容的官方导向。

一是全平台都有浓重的商业气息,你想问一下哪个洗面奶比较好,发现前几名都是带货回答,无形之中捧一个完全没有名气的垃圾品牌;去网购,底下评论都是机器人或好评返现;去看评论,全是刷榜;软广水军泛滥,难以分辨。

什么带货、网赚、私域流量这些词汇,天生就是为了榨干流量换金钱而诞生的。平台是应该把握住优质内容,还是弄成看似“双赢”,其实“全输”。浑水来了又去,留下一片狼藉。

二是各种不规范转载,低水平文章泛滥,尤其是 CSDN,复制粘贴先不说,都是程序员了,发的代码连格式化都没有,就纯文本啊。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经典的例子,当你在谷歌搜索“python 四舍五入”的时候,第一个帖子是这里: blog.csdn.net/qq_392347 ,进去一看:

写了一个错误的示范,并亲自给出了一个不通过的测试,完成了自我否定,然后说“无法理解”,就这样,起了个标题叫“Python 四舍五入的正确打开方式”,并常年占据此关键字榜首。

写初级内容的人多了,虽然千篇一律但好歹能用,对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瞎写还要起一个“正确”的标题就有点过分了。

反观英文搜索这边:

其实英文的初级问题的第一个搜索结果大部分都是 Stack Overflow,点进去 stackoverflow.com/quest 一看就明白了,第一个回答告诉了我们为什么 round 不好使,第二个回答三行示例代码极速解决实质问题。


最后大的来了,SEO 污染。

编程、游戏攻略、健康养生等作为重灾区,一大堆垃圾网站在为其注入垃圾。

内容农场、采集站、机翻站、克隆站充斥着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

去年的“小 X 知识网”以采集站集群的架势向 Google 展开了猖狂的进攻,几周的时间就占据了前几页七八成的搜索结果。

这个“小 X 知识网”当时有多牛逼呢,我将搜索结果设定为每页 50 个,并配置了 uBlacklist 屏蔽“小 X 知识网”,搜“C 语言二进制输出”,首页就他妈剩俩了。


英文区也不是净土,比如 newbedev(看域名“牛逼开发”很像国人搞的。。。)搬运了 Stack Overflow。

谷个歌和鸭鸭走也不是净土,Google 为 newbedev、pretagteam 等采集站收录了几百万条,排名还十分靠前。我不了解搜索引擎技术,我对此十分不解,这是人工肉眼可发现的很明显的采集行为,不知道为何其 SEO 如此突出。包括“小 X 知识网”,据说是迫于压力自动退出的,而不是搜索引擎惩罚的。

有人会说英文一样有这些内容农场采集站,但很明显是屎里淘金和金里去屎的区别。


接下来呢,国内这些有头有脸的厂子是怎么干的。

内容封闭,再封闭,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商业考虑,总之就是封闭。

百家号作为百度官方指定内容农场,一边当厨师一边给菜里放屎。

CSDN 曾经还搬运过 GitHub,这都是小操作了,技术博客见得多了,但”登录后才能复制代码“还是第一次见。古今中外的技术博客恐怕也只有 CSDN 有这种气派。再者来说,能看到这种文章哪个不是程序员,谁还不会看个 HTML,改个 CSS,挂个油猴脚本,下个插件,开个 OCR,这不就是纯恶心人。

像阿里云、腾讯云的帮助文档,以极低的质量疯狂的入侵搜索引擎,搜阿里云的问题还得加上 -aliyun.com 屏蔽阿里云才能找到解决办法,简直可笑。

搜新闻,那就是几十上百个一样的标题,且大多数新闻缺乏要素,特别是个媒体的胡编乱造。——“网传,据相关报道,扎布多德雷教授近日表示。。。”(“网传”是哪个网?“相关报道”是哪个报道?“扎布多德雷”是谁?“近日”是哪日?)

在移动端浏览器搜新闻,进去就是一大堆无用的按钮和内容占据了 50% 左右的板块,点开就要你下 App,还得展开全文,展开的时候又问你要不要下 App。

”登录以查看。。。“、”下载 App 以查看。。。“之类的也是屡见不鲜。

还有很多近些年因为移动端强势而淡化、不做甚至砍掉 Web 端、PC 端的。

普遍的存在搞关键词采集展示的,就是你搜索“XXX”,点击结果后,跳转到内站的“搜索XXX”,且相关度变得更低,还可能是采集内容,浪费生命。一般为 /s/* /so/* ?s=* 等 URL 路径,还有阿里云的 /sswd


优秀项目展示:

某大厂的 SEO 污染——这大约应该是中文第一内容农场了。

连别人 N 年前的网站公告都一字不差的采集过来——

插播:被人为控制的的搜索引擎公平机制——


无名小站恶心人的就更多了,一般都是有组织的集群站,那天看到一个帖子,标题是要架起中西方程序员之间的技术桥梁,进去一看是他妈的机翻采集站。


胡编乱造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果复制已有的垃圾还不满足,还要创造新的垃圾。

经典案例——“三大医德名人”。

一句话来说,就是没有这种称号,是百度百科用户瞎编的,现在已经被修正了。

但这个案例很经典,在搜索引擎搜索时加上引号,可以看到包括网络文章、各处的人物介绍、书籍、gov 网站、大学网站、甚至学术论文都进行了引用。


当然优质内容还是有的,虽然其中有被淹没在洪流之中的,有被采集站采集并排名更高的,有因为关站消失的,有被和谐的。。。

和编程比较相关的,GitHub 上还有一个“中文独立博客列表”项目,里面都是原创的个人独立博客;还有一个“十年之约”的网站,博客写十年。搜索技术问题时不乏遇到“XXX的博客””XXX's blog“等干货满满优秀的独立博客,但更多的是遇到“XX网”“XX家园”“程序员XXX”“XX知识网”“XX百科网”等采集站。

我相信优质内容一直都在产生,但作为一个搜寻者,在这种环境下,获取优质内容的途径变得越来越曲折。


最后,中文互联网产出在渐渐枯萎是怎么回事呢?中文互联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产出在渐渐枯萎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吧。

中文互联网产出在渐渐枯萎,那么中文互联网为什么会产出在渐渐枯萎,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大家可能会感到很惊讶,中文互联网怎么会产出在渐渐枯萎呢?但事实就是这样,小编也感到非常惊讶。那么这就是关于中文互联网产出在渐渐枯萎的事情了,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神奇呢?

看了今天的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小编一起讨论哦。


user avatar   zhuzhihzudegui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治理,说怪话没有代价,说需要动脑的真理却被鄙视的舆论环境就是这样的,不论线上线下,也不论中文英文。这连网络安那其都算不上,充其量是文明前的黑暗时代。


以上是N久之前我自己都不记得是猴年马月的草稿……现在再看这个问题,有人说是审核云云。我觉得审核是个问题,但是肯定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我看繁中互联网也是江河日下,(以我浅薄的所见)新马的简中互联网也是一塌糊涂。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蒸发理论”,说的是一个社区一开始总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然后人数暴涨,再然后是水逼当道天天水贴,最后是“鸿儒”脱离这里开小群私聊,社区里只剩下水逼、广告哥和零产出的沉默的大多数。就像烧水,最好的水都蒸发走了,锅里只剩下水垢。这个社区可以是QQ群也可以是贴吧,是非死不可、蓝鸟或者任何论坛。我一直在想,如果把“社区”的概念推广到整个中文互联网呢?甚至全球互联网呢?

现实就是总有人的素质在中位线以下,社区不断扩张,迟早有一天吸收掉这帮人。鸿儒想“无白丁”,趁早开小群私聊才是出路。当然,人数这么少,脑瓜这么精,肯定不好商(割)业(韭)化(菜),但是这关我什么事呢?


user avatar   jia-ming-z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越是封闭的系统,熵越容易增加。熵越大,垃圾信息就越多,熵最大时全是垃圾信息。

热力学第二定律还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约束条件越强,就越容易变成不再变化的稳态……


user avatar   wang-fan-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打过大张伟,不配做北京南城的混子。同理,没吐槽中文互联网环境,就不配做一个从千禧年就开始网上冲浪的老网民。

按知乎的规矩,要问为什么,先问是不是。

中文互联网的产出在渐渐枯萎吗?

至少在信息获取上,中文互联网已经坏掉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百度占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份额的 76.42%,而这家搜索巨头出了莆田系医疗广告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老摇不上号的河森堡发贴吐槽说现在中文互联网污染特别严重,各种无用信息、机器抓包拼凑的文章充斥搜索页面,想靠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找到需要的信息比十年前难一百倍。

更别说你的页面上,会时不时刷到“如狼似虎女教师”、“55寸4K彩电9.9元”之类劲爆的……信息流广告。

如果说,搜索还是一种用户主动获取信息、并有机会筛选信息的方式。那么在内容平台上,情况则更糟。智能推荐、无限刷屏、迎合用户注意力的信息流,像提前拌好的人工饲料一样,源源不断地投喂到我们嘴里。你不再需要主动去探索,不再需要选择。

然而大数据带来的“精准推荐”真的精准吗?人嘛,食色性也,推美女帅哥猎奇八卦总不会错。女生的微博时间轴上总能刷出“纯情女主逆袭故事”,男生刷虎扑又怎么逃得过“叶凡被妻子抛弃,突然10个黑衣保镖冲进来跪下叫主人”的励志小说?

低俗吗?低俗。

有流量吗?有大量的流量。

一切关乎流量。互联网知道你的一切,唯独不在乎你的个性——那才是让你成为“你”的理由。

这一天终于还是到来了——我们不再在互联网中探索、思考、发问,去获取未知的东西,或着在讨论中试着推动解决某一个共同问题。我们孤独地侧躺在床上,在冲破屏幕奔涌而来的信息洪流中获得直接而短暂的感官刺激。然后沉沉睡去,迎接第二天重复的生活。

开公司,总是为了赚钱的。作为互联网公司,把盈利作为第一要务无可厚非。但这种流量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使用户沉溺于娱乐至死的巨轮中,无异于竭泽而渔。

那么问题来了,中文互联网经历了什么?

还记得千禧年前后,60、70后创业者缔造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公司,80后继而在界面简陋的BBS和论坛里写诗交友、挥斥方遒,那真的就是“跨越长城走向世界”

互联网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足不出户,就能看到从来没听说的这个主义那个思想,原来知识不是只有课本上写的那些。原来我们可以和远方的人交朋友,谈论现实生活中无人欣赏的话题。

原来世界这么大,又真的可以小得像“地球村”。

那时,互联网几乎意味着新知。这扇大门已然向我们打开,我们全心全意地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发展、更多机会、更多成长。

那时,我们一度构想过,互联网能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每一种声音都有可能被听到,我们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平等话语权。让观点撞击出火花,让火花锤炼出真知。

显而易见的是,这一构想已经彻底失败了,至少在简体中文互联网上,不(再)有讨论的存在。“人类期待某种技术的进步能够颠覆性地改善人类世界,但事实上,新的技术只是反过来再次强调了人类群体原生的缺陷。”

看看今日的微博,竟是谁家之天下?

营销号、明星网红、官V三足鼎立,除了我们深爱的主旋律正能量之外,日复一日地产出大量图文垃圾。明星八卦彩虹屁、田园女权直男癌、网红出轨绿茶婊、美分公知死个妈。这些垃圾不引起任何思考,不在乎理性与逻辑。无非是于煽动情绪、站队对立、给别人贴标签、让自己宣泄情绪,争夺道德制高点给别人判个死刑再问候一下对方妈。

党同伐异、追随领袖(大V、明星乃至网红)、情绪宣泄……这些究竟是人类的劣根性,还是产生于社交网络有意或无奈的设限?

从博客时代各抒己见的长文,到早期微博140字的观点交锋,再到短视频24小时全自动投喂……究竟是我们正在变懒,还是互联网追逐流量的游戏?

从杨柳岸晓风残月,到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此处应有火星文),再到xswl、nmsl……是我们不再需要中文了吗?

从草泥马、到屌丝、再到妈卖批,投射到现实中,有烧烤店以“屌丝”为店名,有广告把硕大的“牛逼”打在大街上……是我们不需要体面了吗?

当年安妮宝贝笔下的矫情告白,曾被追捧,也被群嘲。但那个时代过去后,谁能想到追星女孩会用“坐地排卵”“我要给你生猴子”向明星示爱呢?

面对已经坏掉的中文互联网,我们怎么办?

有人用刷屏给出过一个“标准答案”:

如果你觉得你的互联网不好,你就去建设它,如果你觉得网民没素质,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网民,如果你觉得网民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互联网;你怎么样,互联网便怎么样;你若光明,互联网便不黑暗。”

互联网是我们的第二社会。互联网是我们社会的影子。或者说,互联网即是社会。网络的飞速普及,用户带来泥沙俱下的洪流,但这不是低俗泛滥的理由——当互联网发展到当今阶段,它需要对用户的成长负责。

我们在网络社会中,会继续吃着浅薄化和低俗化的快餐一直走下去吗?

流量导向的模式下的内容质量,能够继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吗?

我们的弟弟妹妹、儿子女儿,会因为互联网早早学会“口吐芬芳”吗?

浮躁的粉丝文化、暴戾的情绪、低俗的用语、举报和互怼,又将如何影响现实社会?

中文互联网还能抢救一下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们手里吗?如果不在,那它又在哪里呢?

我很悲观,我不想说。


user avatar   dex-dex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信息经济学里面有个逆淘汰的理论。

大意就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交流环境,市场环境当中,真货会因为假货的存在而不能足值销售,假货会因为真货的存在可以溢价销售。最终的结果是市场崩溃。

最高组织上面在干什么没人知道,也不想给下面的人知道。

中间组织的为了充分使用假货假消息,拼命制造信息牢房,制造信息不对成。

下层组织本身是受害者,却还要背上垃圾制造者的骂名。

好吧,三者分裂。中文互联网逐渐成为垃圾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是觉得现在大家都太专注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了 太容不下别人了

容不得异己的声音

粉圈太典型了

我的哥哥容不得你说

说就是雪花 就是网暴

而且太党同伐异了

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出现以后 就被群起而攻之

且不说对错 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是正当的权利吗

搞得许多人表达完观点之后都要加一长串ps来解释没有什么什么的意思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有一种声音"

怎么说呢

我就觉得挺没意思的

我总感觉是生活里被拘得太紧了 然后在网上发泄出来

不知道对不对 但我觉得后来的我们收到的教育太局限了

因为我们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所以我们只能发出一种声音




                          

相关话题

  现在的阿里被腾讯打的节节败退,会不会被就此打垮腾讯一家独大? 
  如何评价半藏森林 COS 春丽疑似接到腾讯广告,后又澄清系误会一事? 
  做营销的为什么要懂4P? 
  如何看待腾讯发视频「我就是那个吃了假辣椒酱的憨憨企鹅」回应被骗事件?这一波公关水平如何? 
  媒体报道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被印度法院传唤,传唤原因成立吗?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 2021 年网络上能看到很多男女对立,但是现实生活中却看不到很多? 
  海上两艘孤船仅凭信号灯能否逐渐建立沟通? 
  十年时间,哪些行业的变化改变了你的生活方式? 
  2019 年互联网界发生的大事件都有哪些? 
  字节跳动 CEO 梁汝波发内部信宣布架构调整,头条、西瓜等并入抖音,是何用意?会给字节带来哪些改变? 

前一个讨论
东航载 132 人波音 737 客机坠毁,失事前 3 分钟急坠 8 千米,事故发生的原因或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和女生聊俄乌局势怎么样?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