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玩三国志11,大决战把电脑主力灭掉以后,剩下就是垃圾时间了,基本就是一个城一个城的啃,费点时间,但是对面已经没有威胁了。
不谈政治,只说军事。
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战争本质上都是击溃战。一方打不过另一方的时候,将领都会选择赶紧撤退,有时候部队也会逃亡。然后朝廷就会在残军的簇拥下紧急逃亡,将地盘留给胜利者。比如说官渡之战,对于曹操来说当然是一场大胜,但袁绍的军队也并没有没完全消灭,大部分还是逃回了北方。官渡之战后,曹操又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才统一北方。
但是,三大战役在性质上都属于大规模的围歼战。国民党战斗力最强的主力部队,除了白崇禧的桂军之外,其他部队已经全部都在三大战役中被全部歼灭。国民党已经丧失了维持这个政权的能力。
而在发起渡江战役之后,中央军委又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大纵深迂回作战。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渡过长江后想要对国民党发起进攻,应当是从北向南逐步推进。但在打完沪宁杭战役之后,三野就立刻向福建进军,封死了国民党军的退路,四野以跨度上千公里的迂回穿插封死了国民党军南撤的道路,二野则协同其他部队迂回包围了西南地区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自此之后,虽然华南地区还残存着大量的国民党残兵败将和土匪武装,但彼此之间都已经被完全分割,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解放军来说,虽然南方是国民党的地盘,但进入南方却也是主场作战。湘赣闽地区是中央红军长期活动的地区,湘鄂黔地区是红二方面军的活动地区,川陕地区是红四方面军主要活动的地区。这等于说在南方几个主要省份,共产党的武装都非常活跃,群众基础很好。而当年在长征后,虽然共产党的军队被迫撤退到了北方,但很多地区的地下基层党组织都得以保留。在国民党武装力强尚强的时候,地下党的活动或许还不敢那么明显,但三大战役指挥国民党败局已现,那国民党那漏成筛子一样的基层组织能力,也就成了他们失败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有一个政权能像共产党这样,先是在南方起家后来又转到北方最后再打回南方,那类似国民党这样一触即溃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国民党只想着笼络公知,不晓得心疼老百姓。
那时的公知和现在的公知是一样一样的,嘴上仁义道德,私底下一肚子坏水。
概括来说
就是徒有江山半壁 奈何主力尽墨
彼时蒋军主力特别是嫡系主力尽在江北
三大战役之后已经全军覆没
至于蒋记主力为啥都在江北
这就要从蒋某人的发家史说起了
大革命时期
蒋某人窃取革命果实 成功上位
但他的统治仅限于东南六省
东北张学良被他算计掉了
日本人的“华北五省自治” 他也承认了
非但和日方秘密签署“何梅协定”
承诺在华北不设立“党”政机关
对内更是严令国人“不许奢言抗日”
如此操作
使得蒋记国民党在北方毫无制度根基与人心
随后日军大举侵华 蒋更是丧国失地 退居西南
而我军则在敌后抗日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
所以抗战结束后
东北 山东 华北成了我方的控制区
于是蒋介石为了“统一全国”
将主力尽数北调“剿匪”
把“家底宝贝”全都押在了长江以北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
国军主力尽在江北对付共产党军队
具体而言
东北 西北 华北是深入我解放区的重兵集团
中原 华中是拱卫“京沪”的重要防御屏障
三大战役过后
除了战略地位尴尬鸡肋一般的西北胡宗南集团
和貌合神离随时准备倒蒋的华中白崇禧集团
国军主力已经全军覆没
江南只是一些二线军团 杂牌部队
和一些银样蜡枪头的新编部队 青年军
所以在渡江战役之前
蒋介石集团虽然貌似占据半壁江山
但是在军政经济实力上 已经是大势已去
在斗志正灼我军相比 完全是不堪一击
也正是因此
我军对渡江战役的战略预期是 “千里大追击”
也就是教员所说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
现在不是都内什么,喜欢说什么什么时刻嘛。
国共较量各种因素都说透了,说穿了,其实就是内功比拼,这里的关键,很多练过武术的人都有感觉,那就是认知突破后,信心的实质性变化,也可以说是什么时刻。
譬如毛泽东本人,就是孟良崮时刻。对于蒋介石而言,就是双堆集时刻。对于不同的人,信心崩溃或信心陡增,会有不同的进程与标志。
普遍过了某时刻,就是史官的事了。
国民党分崩离析的能力和水平,我等正常人是万万想不到的。
1949年10月,总统府秘书长吴忠信向代总统李宗仁转达蒋建议——李代总统应该“知难而退”,公开呼吁请蒋复位。李宗仁当然不甘心就此让位,遂于27日电召白崇禧到重庆商议对策。
李宗仁万万没想到,白崇禧非但不帮他对抗老蒋,反而觉得自己升官的希望来了——他借机向蒋提出,逼李下台没问题,条件是自己要当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
第一次读史至此,我都想揪着白健生的衣领问他是不是脑子进水了:此时国民党政权连半壁江山都没剩下,实际权力也仍然牢牢控制在蒋手中,别说让你当行政院长国防部长了,就算给你当大总统、尊你为“皇帝”,难道你就能指挥胡宗南、宋希濂、汤恩伯、卢汉、刘文辉?难不成搞个好听的名头,是为了死后墓碑上的履历好看点?
实话实说,白崇禧军事上确实有一套,101都说“我认为白崇禧是国民党军将领中最有才干的一个”;但要说政治斗争,实在是三岁小孩水平,属于典型的“又菜又爱玩”——老蒋拿出个“行政院长”的“胡萝卜”,白崇禧这头蠢驴就不顾一切地往套子里钻,为此居然不惜背叛与之合作多年的李宗仁,何其弱智乃尔。
事情的结果是,李宗仁受威胁,不得不以“出巡”名义迅速离开重庆;白崇禧一无所获,又一次背上了“背叛”的骂名,真不愧“再嫁的寡妇”。
表面上看这次斗争老蒋大获全胜(不费吹灰之力就离间了桂系、李宗仁完全变成了光杆司令),但实际上如此“骚操作”换来的只能是双输——要知道此时的白崇禧是大陆国民党残余力量中“似乎还有一点儿生命力的狗子”,而他所求不过是“行政院长”和“国防部长”的虚名,老蒋居然都舍不得给(我知道有人想起了南明小朝廷,是的我也想到了),这不同样是脑子进水了吗?
老蒋在最后时刻还不忘给桂系使阴招,等于从根本上彻底摧毁了地方实力派与之“共患难”的可能,某种意义上为刘文辉、邓锡侯、卢汉等人的背叛提供了“理论依据”。
上述故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按我们正常人的想法,残存的国民党力量应该抱团取暖、“一致对外”,但事实上却是派系斗争更加剧烈、内部分裂更为严重,此正如杜光亭所言,“党国不亡,没有天理啊!”
一方面当然是kmt野战主力在三大战役中被歼灭殆尽了。。
另一方面十几年来蒋蚣不停蹂躏他的大后方,南方各省,竭泽而渔的滥用人力,征发粮食。导致南方壮丁普遍畏征兵如死路(因为真的很多壮丁死在路上了)。强征军粮引发了多场大大小小的饥荒(而且蒋蚣专心戡乱,救荒力度不大)
可谓军心,人心尽失。
蒋蚣怎么折腾南方人民的,随便举两个例子(这两个省建国后虽然经历过三年饥荒和文革,到1967仍然增长超过30%)
湖南人口,从1928年到1947年负增长从3150万到2550万 负增长20%(其中抗战死亡92万,不是大头)
江西人口,1930-1948年.从1870万到1250万,负增长33%以上(抗战死亡52万,也不是大头)
可见,蒋蚣堪比曾国藩再生了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
不管是东晋、南宋还是南明,哪个面对过这样的对手?这还怎么打嘛!
所以,不是国军不努力,实在是,天下何人不通共呀。
政治经济上的原因很多,但是仅仅是从物质基础上说,国民党也己经失去了和共产党抗衡下去的条件。
因为国民党在三大战役中不仅仅丢光了一百多万精锐,还丢光了大半个北中国的工业体系,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丢光了近三分之二的铁路交通网。和前面二者比,最后这一条几乎是致命的。
国民党军队的机动能力极差,只要是需要两条腿才能进行的行军,没有一次不是被共产党军队甩到天边的;同时基层动员能力很糟糕,所以根本做不到像共产党那样,动员几百万民工马拉肩扛的将海量的物资运送到前线。因此他们极度的依赖公路和铁路网,来实现军队的机动和后勤补给。考虑到中国当时没有全国性的公路干线,道路通车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铁路几乎就是国民党命脉一样的存在。国军46年到47年若干次大规模进攻,几乎都是围绕着打通某个交通干线为目的而进行的。
这是1949年以前中国的铁路网
我加了个红框,红框以内就是三大战役后被我军控制的范围。
虽然不是很精确,但是可以很明显的看见,三大战役之后,一半以上的铁路干线己经不在国民党的控制下了。特别是做为南北交通枢纽的郑州、徐州,这两个要地的丧失,标志着国民党己经失去了对全国控制。除了南方还保留着一条从柳州到上海的铁路干线外,国民党就只能依靠有限的海运和长江航运来保持一定的战略调动能力。
而随着解放军百万大军渡过长江南下,南方重要的铁路节点长沙、汉口、南昌等地的相继解放,不但长江水运不再为国民党所用,连南方最后的铁路干线也被切断。除了用海军保持沿海地区的联系,内陆控制区如华中、西北、四川则完全处于被分割孤立的状态,不但军队无法进行集结,物资也无法实现调济配送,完全丧失了战略机动能力和协调作战能力,隔绝在距离数百上千公里孤立地区各自为战。
虽然国民党理论上还有上百万的军队,却己经是一盘散沙,再也无法于单一战场集结超过十万以上的军队和解放军决战,所以只能处于被动挨打之中。每次作战都只能面对如泰山压顶般优势的解放军,然后被碾成碎片;如果不想毁灭,除了放下武器以外的选择,那就只有逃跑。但是脱离公路铁路的逃跑,你又怎么跑得过解放军?结果就是越跑组织度越涣散,丢失的粮草辎重以及重装备越多。又饿又累又没有组织度,那就更打不过解放军。打不过还跑不掉,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被解放军追上然后被消灭,这就是大陆残存国军最后阶段的恶性循环。即使不考虑国民党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一个整体的国民党政权也已经丧失战略层面上的周旋能力。
而且我说的只是理论上的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本来就是一盘散沙的国民党出现了更加分裂的局面。蒋介石己经下野,他临走前安排的汤恩伯集团完全不听从代总统李宗仁的安排,而长江中游的白崇禧集团也完全不理会蒋介石,本来就己经支离破碎的长江防线现在各自为政,能守得住才怪。而长江被突破,己经分裂的国民党控制区自然是更加破碎。政治分裂加上交通隔绝,看似庞大的国统区,其实不比鸡蛋壳坚硬多少。
而与此相反,解放军这边本来就有着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有了铁路线的加成,那就是如虎添翼。不但后方的海量物资可以及时的运送到前线,四百万大军更是可以快速调动到任何地区。二野本来做为军委的战略预备队布置在长江中下游,防范美军可能的介入,随时准备支援在东南方向作战的三野。在确认美军无意于中国内战后,迅速通过徐州、开封、郑州、汉口之间的铁路网,神不知鬼不觉的转移至了华中、华南地区,之后就是二野的千里席卷大西南。铁路网在共产党手中发挥出了比国民党强悍百倍千倍的威力。
其实十年前的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就己经遭遇过这样的危机,也是绝大部分交通枢纽被攻克,长江水运被切断,国民党的主要控制区处于被分割,各战区只能各自为战。如图
再对比一下渡江战役后的六月三十日人民解放军的控制区域
两张图的态势几乎如出一辙,而比49年更糟糕的是,日军还掌握着制海权,封锁了中国全部的海岸线并且攻占了中国绝大部分的沿海港口。既然抗战中的国民党比49年要艰难的多,可为什么上次国民党就挺过去了,这次就挺不过去了呢?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在民族大义下的坚决抵抗是一方面,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军无战心、民心尽失是另一方面,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面抗战一开始,共产党的游击队就在日军后方无情的破坏着日军的实际占领,让日军无法始终无法有效的利用这些被占领的铁路网和公路网实施物资的运送和军队的调动,极大的削弱了日军的战略机动能力,同时也使日本在占领区通过掠夺实现以战养战的企图破产。
这幅地图可以看出,整个日占区的铁路线附近,密密麻麻都是共产党的游击区和根据地,如一根根绞绳一样勒着日军的铁路大动脉。
特别是1940年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对日占区的公路、铁路网进行了极其沉重的打击。跟国民党军一样对公路铁路极度依赖的日军,迫不得已将前线的大部分军队撤回了华北、华东地区,开始了残酷的“治安战”,才给了国民党军喘息之机。
直到1944年,日军才借着前一年对八路军的残酷扫荡,八路军不得不退入山区休养生息之机,拼着老命发动了一次决定性意义的决战,也就是著名的“豫湘桂战役”。结果也就这一次豫湘桂战役,就差点要了国民党的小命!日军得以充分利用了国民党军各战区之间无法相互协调支援的弱点,借助公路铁路和水运优势将相比国军绝对优势的兵力逐次调配到国军各战区,实现了对这几个孤立战区的国民党军碾压般的进攻,差点就在44年这个最后关头把国民政府给压崩溃了。其实这个惨剧本来在38年底武汉陷落后就应该发生了,如果没有共产党军队在日军后方的牵制,国粉吹嘘的正面战场根本挺不到45年。
时间转到49年,这次没有人再帮国民党进行游击战牵制他的敌人了。所以,国民党军一年都没撑住。而从武汉的丢失算起,实际上连半年都没撑住,这才是国民党军队的真实水平。
因为半买办半封建的蒋匪军,要面对的是中国有史以来执行南征任务中的,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半封建军队与现代军队之间的代差,远远大于任何两支古代军队之间的代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