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明代,人们就已经知道公元元年是哪一年了
《明史·外国·意大里亚》记载:
大都欧罗巴诸国,悉奉天主耶稣教,而耶稣生于如德亚,其国在亚细亚洲之中,西行教于欧罗巴。其始生在汉哀帝元寿二年庚申,阅一千五百八十一年至万历九年, 利玛窦始泛海九万里,抵广州之香山澳,其教遂沾染中土。至二十九年入京师,中 官马堂以其方物进献,自称大西洋人。
明史/卷326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因此侯会在《乌鸡国:〈西游记〉中的「王子复仇记」》一文中认为:
孙悟空在乌鸡国里多次提到的「上知五百年,下至五百年,中知五百年,共一千五百年过去未来之事,皆尽晓得」乃是耶稣基督诞生至明代的年数;「立帝货」乃「立帝贸」的形讹,为「救世主(redemen)」的音译;红金漆匣和金厢白玉圭再加上「立帝货」,即为置于神龛中的耶稣蒙难十字架。
该文章观点比较特殊,但也确实有一些可取之处
送大家个好东西:
中央研究院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汉以后,每年的历史都有完备的记录,倒推非常方便。史料也足够丰富可以互相印证。
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干支纪年作为校验码,可以大大提高可信度。比如大家都知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么如果从其他资料推出永和九年不是353年(癸丑)而是352或者354年,则肯定有一方记错了。如果推出确实是353年,那么校验码验证通过,就更加可信。
夏商周的年份确定,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史料太少。
初中历史课没睡觉的人,应该都记得前841这个特殊的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这要归功于司马迁的整理。
上图:《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开始的几年。
《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整理了自共和元年(前841)始,项羽灭秦(前207)止,每一年的大事记和各国世系。可以想象在没有草稿纸的年代,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司马迁编写年表时的参考资料,后世多已散佚,如果没有《史记》的记载,中国信使的年份还要少上很多年。向太史公致敬。
《史记》为何不作共和元年之前的年表?按司马迁自己的说法:
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史记·三代世表》
共和元年以前的纪年,司马迁能获得的资料太缺乏,各种文献记载也互相矛盾,理不出头绪。相信他是尝试做过整理然后放弃的,所以才会有 “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的感叹。
不过司马迁一人整理这么多资料,偶有差错在所难免。前722年之前的年表,《史记》几乎是孤证,如果司马迁不小心看错写错,那就悲剧了。
《史记》年表中,有些确实已经被证明有误。如齐桓公午,《六国年表》和《田敬仲完世家》里都记载在位六年,与陈候午敦文矛盾。
陈侯午敦文:隹十又四年,陈侯午以群诸侯献金,作皇妣孝大妃祭器...
说明齐桓公午至少在位十四年。
现在普遍认为齐桓公午在位应为十八年,有种说法是司马迁看史料时把竖写的“十八”看成了“六”。。
虽然史记年表有点小错误,但目前历史学界对共和元年是前841年的说法,还是普遍认同的。虽然证据不是太多,但也没反对的证据,姑且相信太史公的治学水平。。
另外,有学者把《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元年戊申春正月,王即位,作夷宮。”和“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攝行天子事。”作为共和元年是前841年的证据,个人觉得有点扯。因为《今本竹书纪年》是后人伪作的可能性极大,《今本竹书纪年》中记载了很多干支纪年,最早甚至记载了少康元年丙午,太扯淡了,且这些干支纪年均不见于《古本竹书纪年》,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后人编的,那么编的时候必然会参考史记年表,大节上不与其冲突,因此不能作为另外的证据。
前841年之前的年代考证,有个传说中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不过争议颇大。
比如从《古本竹书纪年》的“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推出懿王元年是前899年,因为那年有日蚀。但“天再旦”这个说法,史书上仅出现此一处,是否日蚀其实难说。有时候乌云密布也会天黑再天亮,反差甚至比日蚀更大。
再比如考证武王克商的年份,总共收集到相关证据十条左右,推出3个可能的候选年份(前1046,前1044,前1027),但这3个年份均有证据与之矛盾,最后选了矛盾最少的前1046,也是属于矮子里面拔将军,并不是毫无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