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第谷的数据。
并且主要用到的是火星的观测数据。
金星轨道太接近圆,水星距离太阳太近,木星和土星周期太长,并且数据量捉急。
第谷留下的火星观测数据最详尽,也令人赞叹的准确。
方法大致如下:
首先、先简单粗暴假设地球的轨道是正圆,并且火星轨道与地球轨道共面。
第一步、计算火星公转周期:
火星冲日每隔大约780天发生一次,地球的公转周期大约365.25天,1/(1/365-1/780)=686.9天。
也就是说,每隔687天,火星都会回到同一个位置。
第二步、687天就是一年多,地球从P1到P2,角A大约是43度。
第三步、找到相隔687天的火星高度角的数据,计算出角B和C,即可算出火星的相对位置。
第四步、重复以上过程,可以计算出一组坐标,对这些坐标用圆来拟合,发现误差比较大,用椭圆拟合就好得多。
第五步、继续玩命算……算……算……终于得到(粗糙的)三个假设。
再后来就是牛顿再接再厉,把三个定律用更完善的数学语言描述了出来。
开普勒计算功力霸道,而且运气也不错。地球的轨道离心率不大,火星的轨道倾角也挺小。把这两个影星因素忽略掉后,再加上观测误差,火星轨道离心率仍然显著。要是第谷把一堆金星的数据抛给这位学生,非得把开普勒算出心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