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小米自研的「环形冷泵散热系统」?这项散热技术有哪些黑科技? 第1页

  

user avatar   allen-xu-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散热就不谈了,手机归根结底还是被动散热(aka 机器产生的热量必须通过机身和外界的热交换来释放),这一点直接限制了手机散热的天花板。

甚至由于这个装置的效率提升,热量从SoC“被带走”的速度更快,让SoC更高功率、更持久的运作,反而会导致整机温度的进一步上升。以前可能5分钟降频,然后就没多少热量了,现在全程满血,自然温度更高。

真正有意思的其实是这一句:

得益于特斯拉阀带来的热量单向流通、汽液分离和低阻力汽道设计,小米自研环形冷泵的形态可以更加自由,几乎可以实现在机身内部任意形态的堆叠。

以前的VC均热板固然也可以做异形,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一整块的。这也导致机身如果要增加电池或者扩大其他元器件的体积,绕不开VC均热板、只能增加机身厚度。

但如果可以使用这种新的散热结构,就可以像小米说的那样,根据机器的定位和配置特点做定制化的堆叠,在不牺牲散热效率的前提下做到更轻薄。

例如可以做成“口”型,通过中空形态为电池增加厚度,提升电池容量;做成“凸”型则在增大电池的同时,为超大相机模组留出空间,堆叠想象空间客观。

小米过去几年在手机堆叠上的进步有目共睹:小米11在大电池+大底CMOS的情况下做到了不到200g,小米civi更是在不到170g、不到7mm厚的情况下塞进去了4500mAh的大电池。

所有这些进步并不能直接体现在参数上,但是都对产品的形态乃至消费者的体验有着直接影响。在手机行业整体缺少大的关键性变革的大背景下,这些微创新又何尝不是进步,何尝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呢?

最后附赠一个笑话:

小米:我们推出了新的“环形热泵散热技术”!
乐观主义者:好耶,小米12不会发烫了!
悲观主义者:完了,骁龙895(898)肯定还是火龙!
现实主义者:开始购买散热背夹。


user avatar   lan-xing-28-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发现Wi-Fi6也搞了两个release,和Wi-Fi 5(即802.11ac)时候的wave 1和wave 2差不多。

对于一般Wi-Fi 6的用户影响不大,Wi-Fi主要的PHY的特性,比如高阶调制之类的在release 1里面已经支持,主要的MAC特性,也就是OFDMA也在release 1里面支持的,包含OFDMA的上行和下行传输。还有SRP相关的BSS Color,Adaptive-CCA,Dual-NAV之类的,差不多也在release 1里面。所以基本上大家所关注的一些主要特性都在release 1里面有了。

至于release 2里面目前看介绍主要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上行MU-MIMO,这个理论上能够提升不少速率,毕竟支持多用户同时上行接入了。在MU-MIMO的一开始,也就是802.11ac的时代,这个是不支持的。只不过估计落地成本和技术手段限制,所以release 2才放进去。802.11ax协议里面是没有分release 1和release 2的。可能相比MU-MIMO,在Wi-Fi 6里面OFDMA更重要点,而Release 2里面的上行MU-MIMO更多的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如果价格不用添加或者添加很少,那么估计还是受欢迎的,如果价格过高,那么还是看看吧。至于另外一个就是TWT了,TWT技术是从节能手段来做的,其实个人感觉哎,新的802.11ba标准,即wake-up radio的机制可能更适合802.11的节能,而TWT说实在的,有点复杂,而且其节能模式实际上可以理解成基于调度的机制,比如下面一张图可能更好理解些。

Ref:CommScope Ruckus的slide

左边的就是没有启用TWT的,那么所有的节点虽然工作在节能模式下,但是大家还是要互相争抢,这个争抢过程还是要耗能的。右边的就是TWT,其实就是对于每一个节点对象,其节能的时间点进行了调度,一个节点醒了,然后传输,其他节点这个时候还接着睡。其实总体而言,Wi-Fi 6的MAC和传统Wi-Fi 5以前相比,其实就是一个无序到有序控制的过程。下面这张图今天看的,感觉就很直观

Ref:CommScope Ruckus的slide
Ref:CommScope Ruckus的slide

所以实际上TWT看起来还是有效果的,而且属于Wi-Fi 6里面一个主要特性。Release 1版本其实有很多公司都做了,只不过兼容性的问题挺多的,这次release 2的版本不知道能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大致就是这些了。


user avatar   huan-yi-ge-shi-k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发现Wi-Fi6也搞了两个release,和Wi-Fi 5(即802.11ac)时候的wave 1和wave 2差不多。

对于一般Wi-Fi 6的用户影响不大,Wi-Fi主要的PHY的特性,比如高阶调制之类的在release 1里面已经支持,主要的MAC特性,也就是OFDMA也在release 1里面支持的,包含OFDMA的上行和下行传输。还有SRP相关的BSS Color,Adaptive-CCA,Dual-NAV之类的,差不多也在release 1里面。所以基本上大家所关注的一些主要特性都在release 1里面有了。

至于release 2里面目前看介绍主要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上行MU-MIMO,这个理论上能够提升不少速率,毕竟支持多用户同时上行接入了。在MU-MIMO的一开始,也就是802.11ac的时代,这个是不支持的。只不过估计落地成本和技术手段限制,所以release 2才放进去。802.11ax协议里面是没有分release 1和release 2的。可能相比MU-MIMO,在Wi-Fi 6里面OFDMA更重要点,而Release 2里面的上行MU-MIMO更多的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如果价格不用添加或者添加很少,那么估计还是受欢迎的,如果价格过高,那么还是看看吧。至于另外一个就是TWT了,TWT技术是从节能手段来做的,其实个人感觉哎,新的802.11ba标准,即wake-up radio的机制可能更适合802.11的节能,而TWT说实在的,有点复杂,而且其节能模式实际上可以理解成基于调度的机制,比如下面一张图可能更好理解些。

Ref:CommScope Ruckus的slide

左边的就是没有启用TWT的,那么所有的节点虽然工作在节能模式下,但是大家还是要互相争抢,这个争抢过程还是要耗能的。右边的就是TWT,其实就是对于每一个节点对象,其节能的时间点进行了调度,一个节点醒了,然后传输,其他节点这个时候还接着睡。其实总体而言,Wi-Fi 6的MAC和传统Wi-Fi 5以前相比,其实就是一个无序到有序控制的过程。下面这张图今天看的,感觉就很直观

Ref:CommScope Ruckus的slide
Ref:CommScope Ruckus的slide

所以实际上TWT看起来还是有效果的,而且属于Wi-Fi 6里面一个主要特性。Release 1版本其实有很多公司都做了,只不过兼容性的问题挺多的,这次release 2的版本不知道能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大致就是这些了。




  

相关话题

  RedmiNote11 4G 版发布,90HzLCD 屏,售 999 元起,你对该款手机有哪些期待? 
  如何评价小米发布售价 599 元的红米 9A?是否已经突破性价比极限? 
  你能接受的旗舰手机的底线在哪里?哪些是坚决不能少的? 
  iPhone11和12买哪个好? 
  为什么说荣耀 60 Pro 是第三代四曲面屏手机?与华为 P40 Pro 和小米 11 比有哪些差异? 
  为何如此多的人喷小米? 
  如何看待小米员工爆料表示,公司防疫措施不合理,存在聚众核酸、未组织居家办公等问题?这样的规定合理吗? 
  如何评价小米发布全球第一款量产透明电视?49999 元有什么厉害之处? 
  小米发布的米家高温无线洗地机真的好用吗? 
  如何评价华为 7月6日 发布的鸿蒙平板 MatePad 11 ,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垃圾分类不受市民欢迎?
下一个讨论
你被人误会的最尴尬的一件事是什么?





© 2025-05-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5-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