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唐史教授黄永年认为李世民改史? 第1页

  

user avatar   sunyangq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正史”里面对“本朝”有美化避讳,很正常。我倒想起了另外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李世民不但影响了“史”,甚至影响了“经”。《诗经·卫风·淇奥》,传统解释是赞美卫武公。唐代孔颖达在做“诗疏”时,专门提及了一点:卫武公系逼杀兄长而得到的君位,那为何会有诗篇赞美这弑兄之人呢?这是因为卫武公虽然弑兄夺位,但是治国有方,诗人赞美他的“逆取顺守”。孔颖达是从贞观四年开始做此“疏”的,于此特意着一笔,若说无深意存焉,我是不信的,哈哈。由此一点,可以类推贞观时代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包括写史。


user avatar   qiu-ju-luo-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唐创业起居注》在 所有其他史料、包括隋朝战死之人的墓志上面都记载“雁门之围”发生于大业十一年 的情况下,将雁门之围硬挪到大业十二年,以迎合李渊当上太原道安抚大使的时间、意在“赖帝(李渊)所征兵马故得解围”,没有人认为它有问题,研究者但云“笔误”;

《大唐创业起居注》据宋代洪迈《容斋随笔》载“首题乃云大雅奉敕撰”,没有人认为李渊干涉国史编撰;

《大唐创业起居注》后世传本卷首皆有“唐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上柱国乐平郡开国公臣温大雅撰”,唐刘知几《史通》云“惟大唐之受命也,义宁、武德间,工部尚书温大雅首撰《创业起居注》三篇;自是司空房玄龄、给事中许敬宗、著作佐郎敬播相次立编年体,号为‘实录’,迄乎三帝,世有其书”,但现代史家从不解释李世民为什么要公然留给后人这本“矛盾”之作,要么说李世民忘了改这本,要么就硬着头皮说《创业注》是私修史;

《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分之一篇幅是祥瑞,三分之一是诏书摘抄,被人认为叙事得当完备,后世史书超出它的就是编的;

《大唐创业起居注》写到真正的百战之将、打过突厥击过高丽皆为先锋的王仁恭因为李渊“隋室之近亲,言而诣理,听帝(李渊)所为,不敢违异”,没有任何人觉得这种写法有问题;

《大唐创业起居注》写到李渊、王仁恭败于突厥,是“突厥听说李渊离开马邑回到了太原,便派兵来攻,李渊知道王仁恭肯定不行,让高君雅去支援王仁恭,结果王仁恭违背李渊的旨意,导致大败,隋炀帝不明就里,派使者来抓了李渊、处斩王仁恭”后突厥知帝已还太原,仁恭独留无援,数侵马邑。帝遣副留守高君雅将兵, 与仁恭并力拒之。仁恭等违帝指踪,遂为突厥所败。既而隋主远闻,以帝与仁恭不时捕虏,纵为边患,遂遣司直驰驿,系帝而斩仁恭)——没有人说李渊这种七拐八绕的记载是甩锅;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写李世民“泣而启帝曰:‘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 ”,研究者认为这段话表明李世民“只劝了李渊造反,没有提出具体的筹划策略”,所以不是太原元谋者之一;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写李渊对两个儿子说太原元从们“是与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却都不是可以为我效死命之士”“然晋阳従我,可谓同心之人,俱非致命之士”),研究者依然认为李渊和太原元从是唐政权牢不可破的核心;

《大唐创业起居注》描写李渊一天任命了1000多个官职,都是亲自面试,有司只负责办文书手续,而且不是个例是一直都这样(“官之大小,并帝自手注,量才叙效,咸得厥宜。口问功能,笔不停辍,所司唯给告身而已,尔后遂为恒式……尝一日注授千许人官,更案遇得好纸,走笔若飞,食顷而讫”),从来没有人认为有问题;

《大唐创业起居注》和两《唐书》都花了大量篇幅描写李渊从北向南进军至霍邑之前,有“白衣野老”指路从太行山小道可以绕到城南出其不意——然后《创业注》写到霍邑守军看见李渊大军来了直接出东、二门迎战,极少有人觉得这段前后逻辑上有大问题(前头指路那段等于全白废了),反而认为两《唐书》接着野老指路记载的“李世民率领奇兵自南原突击”有溢美之嫌;

《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世民在太原时“夏五月癸亥夜,帝(李渊)遣长孙顺德、赵文恪等率兴国寺所集兵五百人,总取秦王部分,伏于晋阳宫城东门之左以自备”,诛杀了隋炀帝派去的副手王威、高君雅;李家入关后分兵“遣敦煌公(李世民)率统军刘弘基、长孙顺德、杨毛等诸军数万人,往高陵道,定泾阳、云阳、武功、 盩厔、鄠诸县等,慰抚使人掾殷开山等受节度焉……敦煌公至盩厔,所过诸县及诸贼界,莫不风驰草靡,裹粮卷甲,唯命是従,遣使启帝,请期日赴京”,被专家说成“世民别无殊勋”;

《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结果李渊大军南下渡河时屡次攻河东不克,只得绕道壶口;李渊围攻长安时命李建成“上精兵”、其余仍留在永丰仓跟着刘文静对抗河东屈突通,李世民则率领着前面所说的一路从关中平原招募的泾阳、云阳、武功、 盩厔“新附诸军”组成了攻打长安的主力部队——结果被专家说成“李建成在攻克长安之前的军功比李世民大”,只因为东面有个军头可能当时归李建成指挥。

《大唐创业起居注》有姜宝谊、杨屯等人但《旧唐书》无传,被某新锐教授说李世民故意忽略他们的功劳;

《大唐创业起居注》有权弘寿但着墨很少,贞观修《唐实录》(被后世辑录入《册府元龟》)有,《旧唐书》有传但排位靠后,被该新锐教授说李世民故意忽略他的功劳;

《大唐创业起居注》没有段纶、贞观修《唐实录》有、《旧唐书》无传,仍然被该教授说成李世民故意忽略他的功劳……


……

(之前这段话确实是我表述不大清楚,重新整理一下语言)之前有人跟我说,史料学和政治史,是两个不同的分支,这个我是非常认同的。然而我所观察到的一些史料学研究,其中不乏一些“专业著作”,是打着史料学的幌子行政治断论之实,将史料学意义上“最早成书的”绕着绕着就绕成了事实意义上“最可信的”,然后将“与初始记载矛盾的(哪怕仅仅是详略程度不同或者互为补充并不矛盾的)”全都归为“被后世政治人物改过了”,完全绕开政治军事等事实逻辑上的辨析,就认定了后者不可信,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阴谋论。

如果不满足于仅仅对比文字版本,想要探究哪种记载更可靠,那就请把每本书每一个细节都研究清楚了。别抱着某一本当圭臬,而对另一些则大书特书,打造出一种 圣经vs异教徒 的即视感,搞得一堆根本没看过《大唐创业起居注》原文的人拿着专家的话当令箭。其实你们要论证的就是一句:

成功者有罪,失败者无辜。

这不叫史料学,这叫意识植入。

(最后说一句:说到“读历史首先要了解史料学”,我们工程报价每一次修改清单、都改了那些地方、为什么要这么改、有没有技术方案支持,都是一条一条过的,并且最关键的是要跟之前做过的同类型项目比,看这次提出的清单是否符合实际,如果有偏差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再权威的设计院出的清册都是这个待遇。我们的“各版本历史资料比对分析并联系实际”做错了是要赔钱的,你们某些“拿史料学的幌子掩盖阴谋论之实”的所谓研究者会赔吗?

ps,应某友好专业人士要求,我把上面最后一句中加引号的“史料学”给改成了现在的版本,虽然我当初加引号的意思就是为了表示反讽,并不想也不敢鄙视真正的史料学……)


user avatar   chen-ze-xin-49-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注细节,而不著大义!

赵光义也可以改呀,但是能把宋朝的疆土改的很大吗?

能把少数民族用笔改的服服帖帖吗?

哪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因为你自己拿了只笔改,就俯首称臣?

拿只笔就能改出贞观之治来?

……

杀兄逼父,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他是李世民。是因为李世民出民,所以杀兄逼父,这些事才如此出名。


魏晋南北朝,300年,看看有几个太子是通过正常程序上位当了皇帝的。他们为什么不出名?就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出名罢了。

我觉得以李世民的性格根本不屑于改这个。


user avatar   chao-dian-ci-pao-55-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黄永年现象并指出其谬误之处:一是偏狭观点难以驳灭论。二是黄永年现象的偏狭问题。三是具体商榷。

一、偏狭观点难以驳灭论。

这是个知乎所有朋友都有体会的现实,就是无论对方观点多么偏狭,即便是明显荒谬,只要他不放弃并且持续杠,地老天荒你也驳灭不了。比如李建成粉的系统谬论至今谁能驳灭,我都说到这地步了人家都能杠。

我说:贞观时期的开疆拓土总跟建成无关吧,还能是他诈尸起来干的?

对曰:对四方开疆拓土是李建成生前就规划好的,李世民只不过是剽窃了照此办事,实则建成开创。

如之奈何!

我们看美国大选川普一方的阴谋论,当时谁能驳倒?无数精英学者,都无法说服川粉的“川普是光明之子”论。

因此,别说是黄永年教授的学术观点,就算是一个网友的偏狭观点,也难以驳灭,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自明。

那么黄永年教授的观点就是圣经圭臬,万世不移了吗?当然不是,他们一则没有资格盖棺定论,二则他们自己也仅是猜想,三则确实存在偏狭。

二、黄永年现象的偏狭问题

1.五四时期是对中华文化否定的顶峰时期,立国后是淡化英雄作用、突出人民伟力的顶峰时期,历史研究的强烈倾向性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没办法,他要吃饭要升职称要当校长,学术成果不符合时代声调不行。

黄永年师承吕思勉,别说质疑太宗的一些细节,大禹治水他们都坚信不存在

2.除了第一条的偏狭观点难以驳灭论,现实中还有历史的偏狭观点承载论。什么意思呢,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以偏概全的突击过程,即用有限考据推理全部历史活动。对于一个具体历史时期,地球上能获得的记载和相关文物就那么多,总是不全的,你、我、他分别秉持一种偏狭倾向去考证研究,最后都能有所成就,一段历史时期能承载多方向的偏狭研究,概莫能外。为什么这么说,你唐宋的手头资料总没有近代史的资料多吧,连近代包括立国后一些问题,至今都存疑辩论不明白,遑论古代。

因此黄永年们研究后提供出一套理论不代表其必对,哪怕形式上再考究。

3.黄永年们研究历史有个明显的问题:在考据工作上头脑灵活机敏,在综合前后事件的认识概念和演化逻辑上却僵化割裂,因此可惜了考据出的材料。说白了,历史研究是先考据再推理的过程,敏于前讷于后,材料再多推理割裂也枉然。

看到这儿就有朋友自然质疑,耶喝,人家教授就推理割裂,就你合理吗?这不是我或者知友们是否可能认识比黄永年们合理的问题,而是他们理论确实有破绽。

三、具体商榷

首先对老专家们的成果和作品致敬,因为他们的考据之繁多之细致很宝贵!然后举几个推理割裂或偏颇的例子。

(一)题主所讲的黄永年说改史

黄永年是这么写的:“如从此书(《大唐创业起居注》)看李渊是太原起兵的首谋和组织者,而两《唐书》等均说出于李世民倡议;此书记载大郎建成和二郎世民作用大体相埒,世民别无殊勋,而两《唐书》等几不记建成功绩;此书肯定裴寂功绩,如说“裴寂等乃因太子、秦王等入启,请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故事,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而两《唐书》裴寂传不载。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此书不仅提供太原起兵到李唐建国时的历史真相,且可借以考索唐初纂修实录、国史时如何遵太宗意旨篡改史实。”

黄永年认为温大雅没有记载李世民起兵时期有殊勋,因此唐书记载李世民是元谋之一就是改史。还有几不记建成功绩、不记裴寂跟随太子、秦王等请废皇帝立代王的功绩。改史!

1.黄永年观点的根本问题是,信《大唐创业起居注》而非《旧唐书》、《新唐书》。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包括比黄永年更佳高校更高地位的历史学教授,对《大唐创业起居注》的可信性质疑,判断系温大雅贯彻顶头上司裴寂意志,塑造李渊的“天命”,或有杜撰造史迎合禅位需要,将李渊裴寂亲密聊天吹牛的一些细节当成史实堂而皇之入书,太多地方讲李渊的祥瑞、谶言、童谣,太多地方强调李渊早就有雄心壮志很早就有反心的各种自我心理活动和布置,那意思是他自己主谋造反的。

无论内容可信性,还是书的地位价值,《大唐创业起居注》都远低于《旧唐书》、《新唐书》,即便温大雅是当代人,但其内容多诞,且政治色彩强烈,量身迎合武德政治需求,且创作人囿于自身前途,可信性有疑。若《旧唐书》、《新唐书》在史书中的地位是a类,《大唐创业起居注》也就c类。以后者为据而非前者,以劣币驱逐良币,以造史谤官修,轻率了。

2.《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自我悖论是,如果是李渊独建大谋,那么本书的幕后主导者裴寂也失去了元谋身份——裴寂作为洛阳宫监用宫姬招待李渊并劝他起兵也都是改史,没有的事!李渊去晋阳前就有反心了,何用你李世民、裴宫监、刘文静来劝呢。那么他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凭什么做宰相,又为什么李渊对他宠爱有加,武德年间一直亲昵称“裴监”而不称宰相官职。裴寂、刘文静、李世民作为四大元谋都获得“恕二死”特权,这怎么解释?难道这也要改吗?

那为此要铺的面可就大了!“有诏以太原元谋立功,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及文静,特恕二死。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等十四人,约免一死。”这多少人!

(“甲子,高祖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命刑部尚书萧造兼太尉,告于南郊,大赦天下,改隋义宁二年为唐武德元年。官人百姓,赐爵一级。义师所行之处,给复三年。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刺史。丁卯,宴百官于太极殿,赐帛有差。东都留守官共立隋越王侗为帝。壬申,命相国长史裴寂等修律令。六月甲戌,太宗为尚书令,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尚书右仆射,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隋民部尚书萧瑀、相国府司录窦威并为内史令。废隋《大业律令》,颁新格。己卯,备法驾,迎皇高祖宣简公已下神主,祔于太庙。追谥妃窦氏为太穆皇后,陵曰寿安。庚辰,立世子建成为后太子。封太宗为秦王,齐国公元吉为齐王。”因此四大元谋为李渊、李世民、裴寂、刘文静。)

李渊起兵时无兵,以讨伐刘武周、防备突厥南下为名,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及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一个月内召集部众近万人,又用了几个月干掉王威、高君雅、高德儒,出发时有三万兵,这些人有的后来当官,有的战死,有的沦为百姓,有的逃到突厥,人数之多,要堵众口之广,即便是拥有锦衣卫系统的朱元璋大帝也难。即便是在朝为官的要全部封口也极难,如果李世民这样做到了,政治局面将是何等恐怖,那么贞观如何维持其广开言路和清明政治?难道要为此连贞观之治的清明气象也全否?

黄永年当然不敢这么做,因为他的研究并非为了否定贞观之治,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进展,唐史是他的饭堂,他的研究又不是为了“非唐”,他只是跟风个噱头而已。但他不敢不代表屌丝不敢,有的半瓶子青年就用他的研究为出发,演绎到丧心病狂,他的言论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工具,本意是疥廯之疾却被人利用炒作为遍体鳞伤,悲乎。

3.上述假设不科学的另一个逻辑,李世民何必一定要花天文代价要做元谋之一,敦煌公作为开基创业者之一温大雅也是记载了的。如果他需要是首建大谋,最需要用在的地方就是玄武门之变后立为皇太子的时候,但《立秦王为太子诏》并没有提:“储贰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贞万国。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世民,器质冲远,风猷昭茂,宏图夙著,美业日隆。孝惟德本,周於百行,仁为重任,以安万物。王迹初基,经营缔构,戡翦多难,征讨不庭,嘉谋特举,长算必克。敷政大邦,宣风区隩,功高四履,道冠二南,任总机衡,庶绩惟允。职兼内外,彝章载叙,遐迩属意,朝野具瞻,宜乘鼎业,允膺守器。可立为皇太子。所司具礼,以时册命。”此诏虽是李渊颁布,但当时的中书省不可能不贯彻秦王意志,李世民要加上首建大谋四个字轻而易举,他都没加,证明不需要。而如果他为了一个并非必要的事花大规模代价去搞是说不通的,有那个付出不如将自己亲手射杀李建成改去,现场就几个人还都是自己人容易统一口径,改成“自己坚决要求生擒,无奈建成元吉对他下杀手被手下人无奈干掉”多好。

4.其实合理的逻辑是,李渊在被杨广防范边缘化时,有怨怼和惊鸿一瞥的反心很正常,后来天下大乱也有频繁的造反心理活动,但他需要其他人来劝一劝,儿子、朋友提出来,经过一番过程,他假作无奈顺水推舟同意。他自己早有过反心是有的,他被李世民、裴寂、刘文静劝反也是有的。用此来诽谤太宗改史,一则牵强不充分,二则属于他自己说的“至于无关紧要的小矛盾更到处可见,既无关紧要,就不必浪费精力去考证”,因为他偏了,重温大雅撰写的捧臭脚,轻唐书的缜修。

5.最深刻的一个通病,老专家长于细节上的具体争辨,却聩于宏观层面的历史学分析,呈现出整体的僵化割裂

(1)其长篇累牍计较谁谁是否元谋,计较某战功劳,计较某事先后,各种思辨都是以“李渊君位合法性”为默认前提和是非坐标,去考测李世民的合法性。这种偏狭目光的宏观层面问题在于,虽知历次战役、武德人口、突厥进犯、唐廷内斗,却看不到李渊君位合法性的沦丧——在中国人口只剩一千多万的凋敝时刻,对外不能御侮,对内不能发展,百姓生命财产不能保护,北方军事持续吸血,经济凋敝,兵役徭役居高难下,后院农民起义,李渊这些问题都不能解决反而主导了高层政治内斗且愈演愈烈,已经严重阻碍国家发展,影响每个中国人的命运,已失国家、民族之德

这个历史人眼中的历史合法性,是指政治公德,这个合法性的层面比李渊个人皇位占有享益要高维。譬如杨广倒行逆施导致天下大乱,即使他还在江都一隅以皇帝身份苟存,已失去合法性。老专家考据细节无双,却看不到这个时候李渊合法性溃灭在即。

(2)玄武门之变是武德九年六月初,该年前五个月就被侵略如下

“丁亥,突厥寇原州,遣折威将军杨毛击之。(宁夏)

癸巳,吐谷浑、党项寇岷州。(甘肃)

戊戌,益州道行台尚书郭行方击眉州叛獠,破之。(四川山民起义)

壬寅,梁师都寇边,陷静难镇。(陕西)

辛亥,突厥寇灵州。(宁夏)

丁巳,突厥寇凉州,都督长乐王幼良击走之。(甘肃)

夏,四月,丁卯,突厥寇朔州;(山西)

庚午,寇原州;(宁夏)

癸酉,寇泾州。(甘肃)

戊寅,安州大都督李靖与突厥颉利可汁战于灵州之硖石,自旦至申,突厥乃退。(宁夏)

癸未,突厥寇西会州。(甘肃)

壬辰,党项寇廓州。(青海)

戊戌,突厥寇秦州。(甘肃)

壬寅,越州人卢南反,杀刺史宁道明。(浙江,农民起义)

丙午,吐谷浑、党项寇河州。(甘肃)

突厥寇兰州。(甘肃)

突厥郁射设将数万骑屯河南,入塞,围乌城。”(甘肃)

如果打开地图,将上述每个遭侵地方都标注,你会看到围绕长安如筛子一样的图画。或曰,李世民不是能打吗,自古能军无出其右者,让他带人把突厥扫了呗!没错,李世民是抗突克星,颉利可汗的眼中钉,但是他也是李渊的政治眼中钉,李渊雪藏他是基于私心,他天策上将李世民都已经是中书令、尚书令、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了,他再立个大功,李渊还要把哪块让渡给他,最后的门下省?所以,每次突厥不深入到蒲州、豳州威胁长安,李世民捞不着出马。

历代多亡于徭役繁重,武德战事如此频繁,大范围且直抵腹心,大将咸率军北御,日费兵役钱粮几何,徭役可想而知!人口又恰值历史低谷,有多少生产力能维持北方吸血,有多少人力能承担徭役

多年后侯君集伐高昌才出动三万人所需粮草就弄得陇右百姓全体出动才能承担运输任务,所谓“飞刍挽粟,十室九空,五年不复”,那么,武德年间这种频率和烈度的战事又费徭役几何!

(3)最关键这种“维持会式”抗突,不解决根本问题,看不到尽头。

突厥侵略和北方军事吸血下,大唐的经济和民生愈发凋敝,不但突厥的入侵频繁,连吐谷浑、党项都来入侵了,后院都农民起义了!关键这种局面当时还看不到尽头,李渊政权濒危了。李渊失其德,当取而代之!因此,作为一个专业历史人,是不需要去为李世民找上位合法性的。连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前都说了:“大王纵自轻,如宗庙社稷何!”我们还不如一位武将看的通透。

取代维持会长和内斗保护伞李渊,结束濒危朝廷的糜烂政治局面和军事局面,结束国家危险和民族苦难,获取民族休养生息机会,是历史的呼唤。

李渊失德原因何在,他也没有夸张劣迹啊。说白了,是因为隋末大乱后国家底子太惨,外患又史无前例强大,常年蹂躏范围遍及北国,这样的难度局面,是很多人口中李渊这种“如同其他朝代开国君主级别的普通水平”搞不定的。德不配位,因此失德,失德则亡国。而李建成、李元吉肉眼可见还比不上李渊。建成许元吉以正位之后,立为太弟,故元吉为之尽死。薛实尝谓齐王曰:“大王之名,合之成“唐”字,大王终主唐祀”齐王喜曰:“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因此,幕僚们劝还在犹豫骨肉惨剧希望李建成先发动自己才反击的李世民:“彼与太子谋乱未成,已有取太子之心。乱心无厌,何所不为!若使二人得志,恐天下非复唐有。以大王之贤,取二人如拾地芥耳,奈何徇匹夫之节,忘社稷之计乎!”

这就是基于民族历史公德,如果不讲究公德了,那也不用争论,即便你是一位无尺寸之功未遭受迫害的贵族,为夺权而夺权,兵变夺取政权,那又如何!

因为李世民赢了,我们不由审视苛责李世民;因为李渊黯然了,我们同情这位老罪魁了;因为李建成、李元吉死了,我们忘记他们的罪恶和先发制人了。

【以下有兴趣者选读:郁射设与义成公主、颉利极为不睦,他的兵力也不多,纯疥癣之疾,李建成用来做文章推荐李元吉出征,征调秦府骁将和精兵,对于他们这种身份的人,剥离其骨干和精兵,跟剥光有什么区别!还授意李元吉在昆明池杀李世民。李渊又用太白经天双重压迫。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惶急,私下讨论必须有所作为,指出秦王败亡则唐朝覆亡,不容李世民犹豫,你不好意思,我们推着你给你个坡下:“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如今大王处理事情犹豫不定,这是不明智的;面临危难,不能决断,这是不果敢的。况且,大王平时蓄养的八百多名勇士,凡是在外面的,现在已经进入宫中,他们穿好衣甲,握着兵器,起事的形势已经形成,大王怎么能够制止得住呢!

“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关于兵变,李世民事先跟两位重要将领打过招呼,“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这种造反的事他俩不应该告密翻脸吗,他俩的反馈是知道了再见。用偏狭的李渊君位合法论看,你们默认也是乱臣贼子!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元吉先下杀手,激发李世民的凶性,用他的神射一箭达成目的。后来,“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李渊的宿卫部队和秦王部队是一伙的,跟太子府齐王府部队一直在打,还有人说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是白当的吗。】

反之,谁又有同理心,看看李世民的遭遇——继个位还需要自己辛辛苦苦先去把江山打下来——打下来后还让父兄折腾地国家凋敝摇摇欲坠——自己仍不能当太子还差点被毒死——最终还需要自己兵变才终于拿到——拿到了还要以残破的国家面对强大的外敌——即位了庞大敌军当月杀到都城!搁你你气不气,自古继位者就没这么难的。

(4)而一个普遍割裂现象是,学术界和生活中太多人,以大唐安定富足的惯性认知作思维背景,就如同美如画卷的帝国发生了一起正义不正义的宫斗,注意力放在八卦考测当事人的功劳嫡长和儿女情长,割裂了国土大面积沦侵、人民被烧杀掳掠、财政摇摇欲坠、兵役徭役畸高、政权覆亡在即的涂炭背景和危险形势!

此大唐非彼大唐,此李渊大唐的糜烂局势,不是彼贞观大唐的富强辽阔,贞观取得成绩在于“上层团结不内耗,后宫安静不作妖”,李渊朝廷一条也做不到。李世民用这种武德烂摊子起步,君臣励精图治铸造煌煌巨唐,证明了玄武门拨乱反正的正义性,证明了其合乎历史公德的上位合法性!历代评价莫不如是。

说白了,太宗光凭后来的煌煌外战和臻于至治就足以彪炳史册,何须计较前面的芝麻谷子!

有的人:

在贬低贞观之治时,想起了人口少!

在渭水之盟时,想起了突厥强大!

在征高昌时,想起了徭役害民!

在谈武德朝时,就统统忘掉了人口少、外敌强、徭役重,抛开武德该是什么鬼样子,只用放大镜给李渊、李建成找优点!

当然很少人给李元吉这位恶少找存在感,但黄教授不会冷落李元吉。

(二)黄永年又说:“还有些被有意歪曲了的史实也需要作考证,如高祖的太子建成、四子元吉在《旧唐书》的多数地方被说得毫无功劳,《新唐书》、《通鉴》等书也是如此,这显然是玄武门之变后史官秉承太宗的意旨歪曲伪造了历史,如《旧唐书》太宗本纪讲平定东都后只说太宗带了人马凯旋,卷六七李勣传说“太宗为上将,李勣为下将”带人马凯旋,故意抹掉元吉的名字,但事实上元吉是在这次战役中立了大功的,当李世民分兵去对付窦建德时,元吉就承担了包围洛阳、钳制王世充的重任,使李世民无后顾之忧。这个事实在《旧唐书》元吉传里透露了出来,《通鉴》卷一八九据柳芳《唐历》写凯旋时的情况也作“世民被黄金甲,齐王元吉、李世勣等二十五将从其后”,可见一手终难掩天下目,只要仔细钩稽,被歪曲了的历史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恢复本来面目的。

首先黄永年这个语气说的挺歹毒的,攻讦、贬低、憎恶之情难掩!他作为一个历史人如此强烈的倾向性令人吃惊,而且是对华夏功绩人物如此,却为李元吉这样的恶徒叫屈,为武后这样的恶女洗地。“废后王氏传,先说王皇后和萧良娣被废后,武后“令人皆缢杀之”,后面又说武后把他俩“截去手足,投于酒瓮……数日而卒”,人哪能死两次呢?很明显,后者是采自传闻,而且太不近事理,当系武后的反对派编造以甚其恶。”他的黑白是不是颠倒的?

他的价值观歪否我们不关心,话题转回来,看看他的读史思维是多么不专业。黄永年攻讦《旧唐书》不记元吉功劳,人《旧唐书》其实详细记载了元吉的功劳和封赏:“四年,太宗征窦建德,留元吉与屈突通围王世充于东都。世充出兵拒战,元吉设伏击破之,斩首八百级,生擒其大将乐仁昉、甲士千余人。世充平,拜司空,余官如故,加赐衮冕之服、前后部鼓吹乐二部、班剑二十人、黄金二千斤,与太宗各听三炉铸钱以自给。”凭什么说人旧唐书故意抹掉李元吉的名字!谁的传主要说谁——《太宗本纪》当然主要说太宗,《李勣传》主要说李勣,《元吉传》主要说元吉,甲乙丙丁不提也罢。黄永年一个研究历史的这点常识没有?

什么,领导就必须提全?那您读过《后汉书》光武本纪吗,看看昆阳之战部分,说的都是光武如何如何:他一个偏将军,此战他的领导至少数十位,昆阳城内是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和一干将军,出城十三人是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偏将军刘秀、偏将军邓晨等,到了郾城、定陵求援,求援对象是有实力的诸将,这些“诸将”带着自己的部队救援昆阳提他们的名字了吗,他们能带来一万七千兵可见不少人在更始是将军以上职位的。以上人物的职位都比偏将军高,大多人物作为甲乙丙丁淡化不提,因为该文是写光武本纪又不是写战役,突出光武和光武在各场合的言论为要,其他人的言论、建议、决定统统没工夫提。至于王凤在昆阳的决定是什么,宗佻求援时起了什么作用,援军主帅李轶怎么指挥的,统统不提,只提光武本人干了什么说了什么,难道还要告诉你战后刘秀封侯而王凤、宗佻、李轶都封了异姓王?说那些有的没的干嘛,因为这主题是写光武的,提甲乙丙丁做什么,如果事无巨细,本纪要写到什么篇幅。

这种普遍现象你黄教授不可能没见过,读过那么多史假装不懂,无谓恶毒攻讦《旧唐书》和太宗。

(三)黄永年又说:“至于无关紧要的小矛盾更到处可见,既无关紧要,就不必浪费精力去考证,考证应放在关系重大的事情上。如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临死之前,据《旧唐书》本纪,在位的宰相只剩下长孙无忌、褚遂良。死后第二天,皇太子高宗方增加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三人为宰相。据卷七八张、高的列传,却在太宗死前就做了宰相。本纪源出实录,任命宰相这样的大事所纪年月一般不会有差错,《新唐书》卷六一宰相表也全同《旧唐书》本纪,《旧唐书》张、高传应是根据行状、家传而出了差错。一般宰相早当一年迟当一年无关紧要,但在这里却说明了一个重要史实:长孙无忌是太宗的妻兄,又是和太宗一起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首要人物,褚遂良资历浅,是靠检举揭发他人有功而被不次升擢的,都是太宗极端亲信的私党。只让这样的私党当宰相,说明太宗晚年的用人圈子已越来越缩小,而高宗上台后必然要千方百计去掉先皇的这两个私党,以维护自己的权力,长孙无忌、褚遂良后来被贬杀有其必然性,并非高宗听信了武后才这么做。这样的考证才对揭示历史真相有帮助。”

这都什么话,让人大跌眼镜!留两个顾命大臣还少?必须要凑四个?李治是成年继位又不是未成年。旧朝留给新朝施恩机会,少留几个高官,留着的也贬黜让新皇帝提拔,不是应有之义吗,对李世勣不就是这样吗!说成了太宗用人圈子缩小,说成是太宗私党。太宗朝有什么党,如果是私人关系好,那太宗私党多了去了,如果说褚遂良是私党,看看褚遂良对太宗犯颜直谏的模样,私交他未必排第几。黄教授眼光偏狭了,大家公认的是贞观之所以成功的一条就是“朝堂团结不内耗”,贞观朝就没有党,你能黑出个私党来!按黄教授理论,褚遂良、长孙无忌就算太宗私党,他爹留给他的亲信,不也是李治的私党,李治除之干嘛。言语头一句腚一句,缺乏逻辑,不知所谓。

黄永年的话里里外外透露着厌恶贞观朝而肯定李治、武后的观念,进一步体现了其价值观的黑白颠倒。李治是大唐清明政治的终结者,而且用时不久。

太宗驾崩,李治继位,第一年就后宫激斗,王皇后和萧淑妃斗得白热化。太宗一周年忌日那天,王皇后为压倒萧淑妃,在感业寺劝眉来眼去的李治将武媚弄回宫。其后,李治将武媚弄回皇宫,武媚迅速得宠。李治继位第三年,高阳公主案发,其间攀咬污蔑。李治继位第四年,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斩首,令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高陽公主、巴陵公主自尽,江夏王李道宗、左骁卫大将军、执失思力流放到岭表,将与李恪同母的弟弟蜀王李废为平民,安置在巴州;房遗直贬为春州铜陵尉,薛万彻的弟弟万备流放交州。罢除房玄龄在太宗庙陪祭的殊荣。此期间,武媚已在宫斗中占据上风,升为昭仪,王皇后和萧淑妃联手对付武媚。

李治继位第五年,武昭仪想要追赠他的父亲武士彟的官爵,而苦于没有什么名义,于是便假托要褒奖赏赐十三位功臣,其中便有武士彟。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因为王皇后失宠 ,内心很不安稳,请求解除相职,李治罢黜他的中书令之职,改任吏部尚书。武媚杀女诬王皇后。李治、武媚希望废后立武,争取长孙无忌的支持。

李治继位第六年,武昭仪诬王皇后母亲柳氏为厌胜,李治禁止皇后母亲入宫。又贬王皇后的舅舅吏部尚书柳奭为遂州刺史。柳奭行至扶风,岐州长史于承素揣摸圣意上奏称柳奭泄漏宫禁秘密,又贬为荣州刺史。李治的后宫影响朝堂已很严重。李义府被贬谪,知悉李治废后立武无人支持,为留在长安,叩门向高宗上表章,请求废掉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以满足黎民百姓的愿望。高宗十分高兴,亲自召见李义府,与他谈话,赐给珍珠一斗,留下他官居原职。武氏又暗中派人慰劳勉励他,不久破格提拔为中书侍郎。在此之后,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暗中向武氏表达其效忠之心。许敬宗升为礼部尚书。裴行俭听说朝廷将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认为国家的祸患必定从此开始,便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私下议论此事。袁公瑜听说后告密,行俭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李治一日退朝,召长孙无忌、李、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称疾不入。无忌等至内殿,李治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李治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具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李治大怒,命引出。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于志宁不敢言。李治和武媚对顾命大臣哪还有什么忌惮,当着长孙无忌的面,说褚遂良是“此獠”。所谓联合斗世家都是想象派的一派胡言,李治一直是有实权的,而给平民上升渠道更是胡说八道,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这帮人谁是平民,一帮阴暗小人顺杆爬而已。

李治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李治立武媚为皇后。同年,武后遣人杖王氏及萧氏各一百,断去手足,捉酒甕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死,又斩之。王氏初闻宣敕,再拜曰:“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淑妃骂曰:“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由是宫中不畜猫。寻又改王氏姓为蟒氏,萧氏为枭氏。武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陽,终身不归长安。

时年,李治27岁,仅仅登基6年,武媚31岁。

后年,许敬宗、李义府希皇后旨,诬奏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与褚遂良潜谋不轨。瑗坐贬振州刺史,济贬台州刺史,终身不听朝觐。又贬褚遂良为爱州刺史,荣州刺史柳奭为象州刺史。褚遂良第二年卒。后诏追削遂良官爵,除奭、瑗名,免志宁官。送长孙无忌诣黔州。无忌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皆除名,流岭表。遂良子彦甫、彦冲流爱州,于道杀之。益州长史高履行累贬洪州都督。凉州刺史赵持满从母为韩瑗妻,被诬杀。长孙无忌族弟长孙铨坐无忌,流巂州。长孙铨至流所,县令希旨杖杀之。后逼无忌令自缢。诏柳奭、韩瑗所至斩决。使者杀柳奭于象州。韩瑗已死,发验而还。籍没三家,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常州刺史长孙祥坐与无忌通书,处绞。长孙恩流檀州。期间擢升礼部尚书许敬宗为侍中,兼度支尚书杜正伦为兼中书令,后李义府为中书令。第二年,中书令李义府有宠 于上,诸子孩抱者并列清贵。而义府贪冒无厌,母、妻及诸子、女婿,卖官鬻狱,其门如市,多树朋党 ,倾动朝野。中书令杜正伦每以先进自处,义府恃恩,不为之下,由是有隙,与义府讼于上前。上以大臣不和,两责之。十一月,乙酉,贬正伦横州刺史,义府普州刺史。正伦寻卒于横州。后李义府又权倾朝野,肆意胡为。

李治继位十年间,朝堂清正尽去,宵小占据,后宫妖氛纵横。

任何一个正常人读史,都会崇尚贞观之治而痛恨惋惜李治毁掉清明政治做法,黄教授之黑白颠倒令人费解。

综上所述,黄永年攻讦太宗改史之言,偏信C类史书而非A类史书,是非倒置;宏观僵化割裂,敏于细节讷于大是大非;以记史正常现象无中生有,无谓诽谤;缺乏依据且存在逻辑谬误和冒言私党,存在黑白颠倒史观歪曲之处。不足为信,智者自明。

我之质疑黄永年教授,设如蚍蜉撼树,则黄永年诽谤贬损太宗,岂不如蚍蜉撼天!


user avatar   yuan-yuan-ming-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高赞和评论笑死我了


史料裁缝黄永年!

裁缝能做到黄永年这个程度,也足以留名青史了


就黄永年先生回答一下

黄永年先生的《唐史史料学》和《古籍整理概论》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必读之作,教科书式的文献学经典。

不是说你不能质疑,不是说历史爱好者就不能质疑史学大师,但质疑也要讲基本法,也要讲基本逻辑,不能上来就是谁谁谁是什么裁缝,那我说你是个SB行不?

对一个问题的质疑,首先你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学界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基本了解,就比如李世民篡改史料,这是史学的一个基本共识。你要打破这个基本共识,要满足以下条件:

1.常年研究,对隋唐史的史料有基本的研究。做好学术史梳理,看看前人研究到哪一步,也对自己有一个基本估量。

2.做史料编年和对比,就记载的相似和差异进行考证。这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基本功。

3.对唐以后的相关观点整理,找出最早提出李世民篡改史料的文献出处,考析其主观因素及时代因素。这点及其重要,因为这有可能是你的重要突破口。

4.做这个观点生成史的史源学和史料流传考察,看这个观点生成之后的流传情况和接受情况,并找出什么时候这个观点为人们普遍接受。这是文献学和史源学的基本功,需要对历代版本文献和特点有最基本的了解,再就是遍寻群集查找支撑你观点的史料。

5.提出各个环节的问题,并给出你的观点,加以论证。但这个时候基本材料都已经被前人考索完毕,此时一般情况下需要借助出土文献,当然如果你有极强的功底和问题意识,也不一定非要有出土文献佐证。比如辛德勇对汉武帝轮台诏和西楚霸王为四楚霸王的考察。

6.整理成文,等待别人的质疑和商榷。但你一介无名之辈基本没人会看你写的东西,所以这个时候还得委屈一下按照万恶不赦的学术规范投到正经期刊。历史学科接受的有《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史林》《史学集刊》《文史》等,还有《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哲》《学术月刊》等,再加上各大高校学报。

7.经过又不知道多少轮的讨论论证,多年后你的观点终于打败了前人的,那你也会留名于后世,如果你的成果丰富,见解深刻,就很难不成为又一代史学大家。

这个时候,就会一帮人在知乎上说你是史料裁缝。。。。

所以不是说历史爱好者的想法没有道理或者他们的质疑没有道理,而是说这一套科学论证的方法过于繁琐,没有基本的文献学功底和训练以及历史素养不足以支持这么复杂的考证,而大多数爱好者连第一个环节的第一步限于能力和材料都没办法进行。何况这冷板凳坐下来不是史学工作者根本难以支撑,甚至很有可能做完了后发现是个伪命题,白白花费这么多时间却毫无进展。

现在有一些很可笑的言论,满清不是中华,崖山以后无中国,唬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历史学科真是民科的重灾区。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我们青年一代还是要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学家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尊敬,比如称唐太宗为李二这种,唐太宗怎么样不知道倒是说这话的人的人品暴露无遗。

————分割一下

感谢这个问题,让我熬夜查了查有关大唐创业起居注的最新研究(现在3:14),目前看到比较近而且有价值的是2019年浙江大学柯国烽的硕士论文《李唐建国的史事编撰与政治宣传》,导师是孙英刚先生。还有一个是台湾中正大学朱振宏在《史学史研究》2020年第1期发表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成书年代考》






这篇是成书年代考的


总而言之,黄永年先生这话没问题。根据现有的研究李世民确实篡改了历史,李世民篡改历史不代表他对大唐创业无功,不代表他不是伟大的帝王。


user avatar   wan-er-55-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user avatar   chang-yan-xiao-83-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也不知道怎么就看到这个问题。说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年轻的时候,读鲁迅的文章,他说自己的父亲病重时看中医、名医(家境不俗),这些医生开了一堆不着调的方子,但最终父亲也没有救回来。于是,鲁迅留日学西医去了,所以鲁迅坚决不信中医。

由于读了这些文章,我从小也不信中医,觉得西医才是科学。直到年纪大了,对中医有新的认知,才觉得中医自有其长。

救急的话你坚决找西医,我绝不瞎说;要是能缓治,你不妨看看治疗方法和代价,再做选择。

1,谈中医物理手法

三年前,跑重庆出差多。重庆多山路,穿皮鞋走路不适应,脚后跟骨质增生,有疼痛感。回上海,西医认为是因为衰老引起的,西医主要手段是开刀。但是开刀不保证增生停止,如果还是增生,还得继续开刀。我害怕了,没选择开刀。但是认认真真拍了片子,西医标准流程。

左思右想,我去了上海长征医院的骨科研究所,那边有个骨科的中医手法,怎么讲呢,说了你也不信,所以我觉得我可以说。

当时找了一个长征医院的朋友,他认识主任医师,正好主任医师从朋友办公室门口路过,朋友把人给我叫进来。我描述了一下情况,主任医师凭借肉眼看了看。我再恭恭敬敬把西医的片子给他。他把我带到一个物料间,有看片子的灯箱,还有一大堆大大小小的秤砣。主任医师把片子放在灯箱上,仔细看了一会儿,说骨头老化了。

然后,神技出现了,他让我站稳,抬脚,他从秤砣里面找了比较趁手的一块,对着我增生的脚后跟部位连砸了三四下。我被砸的龇牙咧嘴。

然后,脚后跟就不疼了。实在是神奇。三年过去了,我的脚后跟凸起的增生还在,但是不疼了。

今年我换了华山医院,做了个预防性质的核磁共振检查。最近,隔离在家,还没办法复诊。我自己现在是中西医都相信的,所以我觉得西医检查手段高明,没得黑。但是中医物理手法也牛逼,是真的牛逼。

2,谈中药对症的问题

我咳嗽,年轻时就有慢性咽炎,所以经常性的干咳,严重的时候咳一两个月。可能还伴随一点过敏。我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做过西医的激光治疗和冰冻治疗。这两套中医他也不会嘛。

总之,后来在上海上班,看遍上海排名前十的医院,医生们也是反复检查,并无实际效果。各类糖浆药片吃了十来种,都无效,就是不止咳。还有朋友给我带京都念慈安和泰国止咳类虫子神药,都没效果。

找了个中医,人家就建议两条,一是戴口罩,防过敏,我是过敏体质,不宜直接接触空气。二是开了川贝母粉给我口服。说真的,我不知道哪条治根,哪条治本。但是我做了这两条之后,现在不经常咳嗽了。

我现在就常备无糖型川贝枇杷膏,实话实说,有备无患。中药和西药,主要看疗效。药还是要对症,狂踩中药那不是蠢就是坏。

3,谈慢性病治疗的问题

上海中医院有名医在附楼专治胃病。我妈是遗传了我外婆的胃病,糜烂性胃炎很严重,还有胃息肉。这让我妈十分惊恐,我外婆是胃癌过世的。

芷江中路的中医院有个老中医,博士学位,在华山医院也带研究项目。他是典型的中西医结合。做胃镜号称一门清,看的超级仔细。一丁点问题都给你扒拉的特别清楚。

老中医的治疗方案总结就四条:管住嘴(各种不许吃)、定期吃中药、一天八杯水、定期做西医检查。

他的病人都说抓的药有效,胃病根除。但是老中医脾气不好,一天到晚骂人。你要是贪嘴,吃了他不让你吃的食物,不分病人年龄,他劈头盖脸骂。但人家开方之后,你自己注意调理,大部分的胃病就能痊愈。在他手底下,吃药吃两年三年的大有人在。我妈吃了一年半,胃炎全都治好了。

有时候,我也怀疑,中医养病。为啥要吃中药吃一年半载,还有人吃两年三年的。但是人家就是手段高明,最后都给你一个健康的胃,我也只能服气。

换了西医,也能治。但是西医求快,来,开一刀,给你切掉。老人家半条命都要被吓没了。西医主刀医生再给你来一句,可能会复发。这就比不了中医不光治好,还能根除的承诺了。当然,你不信就不信。




  

相关话题

  《南京条约》中为什么英国要选择香港作为殖民地? 
  中亚各国历史教科书上是怎么写自己国家几千年来的历史的?中亚现在的居民还是是汉朝西域人的后代吗? 
  历史上有哪些典型的称得上黎明前黑暗的事件? 
  有没有哪个特别昏庸的皇帝做过极其明智的选择? 
  在你眼中,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是哪个时期? 
  如何评价斯大林主义? 
  为何南京大屠杀遗臭万年,白起屠杀流芳百世?这算是双标吗? 
  历史关于中国历代王朝的记载中,为什么只有清朝的皇帝不用谥号而用年号称呼? 
  有哪些《明朝那些事儿》没有写但是实际很重要的事情? 
  类似@汗青 「我手上正好有」的那些古藏品一般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的? 

前一个讨论
明朝在军事扩张方面是否不亚于汉唐?
下一个讨论
是什么因素导致《孤勇者》这首歌评论两极分化那么严重?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