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地方台的本色啊,你看过譬如河南台,四川台出金庸剧嘛。简单来说,就是没钱拍这些成本上涨的戏了。
2020年7至12月的下半年度,TVB赚了1216.9万元。2020年公司总收入减少约25%至27.24亿元(口号:展望未来,公司预期短期内虽然仍有挑战!我的意见是:洗洗睡吧),长安12时辰 投资多少6个亿加上宣发那些,TVB估计也就拍个2部就得歇菜。TVB对演员又抠门,好吧不仅仅是抠门,台长该上断头台那种!
算下来和横店演员价格差不多;下面这位很眼熟吧
TVB一年只给了他一个SHOW,生活对人到中年的他来讲很艰辛。结合陈嘉佳的说法,一个SHOW价值800块,也就是说黄文标一年只在TVB赚到800块钱。2013年黄文标离开TVB向外闯,可惜发展并不顺利,甚至一度生活潦倒,身上连100港元都没有。有一段时间,黄文标为了维持生计,被迫到朋友的海鲜档当司机,兼职卖鱼。
去年黄文标和拍拖接近10年的女友分手。两人在网上认识,他比女方大24岁。黄文标坦言,因为年龄问题和收入的问题,女友妈妈对他很不满意,几乎从不和他说话。有时他上女友家里修电脑,都要偷偷摸摸像做贼一样。
以前800X2 加点祖传服道就能拍出这个
下面这个你1600试试!
现在就只能拍些:汪太,林太!破案剧还被网飞吊打。武侠复兴!?我看难!
因为武侠题材的小说、电视剧、电影已经没落了。
香港市场早大陆一步,比如对比香港90年代末陈小春版的《鹿鼎记》与张卫健版的《小宝与康熙》,后者的收视率胜前者,从对金庸原著的理解上看,陈小春版的《鹿鼎记》肯定更符合原著。
2000年张卫健版的《小宝与康熙》只能算金庸剧的同人剧,与原著差距实在太大,但是从香港TVB的收视率来看,最高点达到46点,而反对该剧的,几乎都认为糟蹋了金庸的原著。
这说明香港观众的口味变了,从收视率就可以看出来。
香港TVB的金庸剧,80年代一批,90年代一批。因为80年代武侠剧的火热,金庸剧衍生出《南帝北丐》、《金毛狮王》、《中神通王重阳》等同人剧,往往拿出几个人物编一编,粗制滥造,都有收视率。到了90年代,按照原著来拍的《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在香港评价往往不如80年代的剧。甚至出现恶搞剧收视率远远高于尊重原著的剧,参考《小宝与康熙》,说明一部作品,反复翻拍,会起到反作用。
而大陆这边,则是当年电视台引进哪一个版本的金庸剧在大陆播放,则哪一个版本的影响力大。比如83版《射雕英雄传》对比94版《射雕英雄传》。
另一个方面,武侠剧的观众与武侠小说的阅读者本来就不是一类。对于武侠剧的观众而言,先看哪一个版本的剧,哪一个版本就是最好的,原因自然是先入为主。而且随着电视台观众的变化,大部分观众逐渐以女性为主体,武侠剧主要受众是男性群体,
与大陆不同的是,香港只有700万人,一部剧要是投资大,要想回本有收益,肯定要热播,就要香港本地市场大部分人都得观看。而现在电视台的观众已经以女性为主,回本难度很大。90年代的金庸剧,师奶化严重,尤其是2001年版的《倚天屠龙记》,标准的师奶剧。
同时,TVB的武侠剧,大部分粗制滥造,按照90年代的塑料三大件制作,大概率不能引进到大陆。一旦进入大陆取景拍摄,制作成本将大幅度上升。
而且金庸小说的版权费贵,还有大陆竞争,价格可想而知。
总结一下,就是武侠剧投资相对较大,但是香港观众总量少,同时电视台的收视群体已经变化了,即便有武侠剧爱好者,但是总量有限,投得越大,亏得越多。
即便是大陆市场,现在的武侠剧只有存量,没有增量。比如2021版的《天龙八部》,骂声一片,不符合原著要被骂毁原著,符合原著也要被骂毁原著。
不过大陆市场总量大,小制作的武侠剧还是有的,口碑都一般,比如近几年的《绝代双骄》、《笑傲江湖》等等,都是小成本网剧。很可能,这类小成本网剧,将是武侠剧以后的制作模式。
其实很多问题说来说去,都是经济问题。
香港市场,归根结底还是太小了。
其实港圈的兴盛,很大部分是有特殊的年代原因的。前期的巨头邵逸夫是大陆过来的,1949年后很多大陆的资源和电影人逃往香港,台湾的资本进场,改开之前又是大陆唯一对外的窗口。
大陆移民过来的各种戏曲班子可以说就是各种动作片的雏形起源,后面名声大噪的七小福成家班就是脱胎于戏曲班子。
此时的香港,在台湾日本东南亚都很有影响力,影视方面作品拍出来了也也有市场消化。
应该说,香港影视圈的辉煌时代,跟台湾市场和资本的捆绑是很紧密的,很多知名港星也有去台湾拍戏的经历。
港台港台,可不止是说得顺口而已。
小彩蛋:林青霞也是台湾的,我就想看看有多少人以为她是香港的。
那时候的香港,更像是是惊涛巨浪里的一座孤岛,各路人马汇聚,典型的三不管地区。
特殊的时代背景形成了港片港剧人才济济百花齐放的盛况。
现在的港圈,真的显得冷清不少。
到了90年代其实已经是港片港剧最后的辉煌了,当时的港片港剧已显露衰败的迹象,不过底蕴雄厚,依然有不少佳作撑场面。
这个确切的时间节点可以说是1996年,香港回归之前。之后台资撤离,香港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台湾这个市场。
很多人提港片的衰落时候,都忽略了台湾资本撤离香港和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方面的影响。
武侠片的衰败也可以说是时代大背景下的一个小小的缩影,2003年香港电影出品跌破50部。
1994年时候还双周一成人才济济,到2004年也才十年而已。
过了千禧年,大陆全面开放,香港作为唯一窗口的优势也不复存在。
大陆在娱乐方面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美剧韩剧台剧开始引入内地,港片港剧在大陆的神话被打破,大陆的引入力度和影响力都在变小,开始逐步还原其地方台的地位。
香港这边,由于经济原因,很多90年代辉煌时代的优秀影视人退隐或者出走,金融危机余波的影响,台资撤离,港片环境一朝变天,后继乏力。
说白了,没钱了,大家都在各谋出路,甚至还有人出圈卖保险的。港片以往拍摄投入上小气的一面也被放大,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投入更少,武侠剧版权费更是能省则省。
大陆市场尚未成型,香港本土市场本身也不算太大,港片开始出现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情况。
千禧年的头十年就是港片失去的十年,虽然也不乏佳作,也在尝试转型,但是就是一口气没提上去,到2010全面进入衰败期,后继无人。
王晶是烂片之王不假,本身也是个争议很大的人,但是他不开机的话,就是一堆人都没饭吃。王晶本人也非常介怀当年台资的撤离,后面很多次上节目都有提到。
香港最后一部硬桥硬马的老派武侠剧应该是2006年的布衣神相,大陆的应该是2010年的孔雀翎。
后面的就开始仙侠了,老的武生打不动了,各种慢动作。
有趣的是,港片在大陆的流行,比原来港片的出品时间,要滞后点,港片的盗版碟片也是千禧年前后大陆人的共同记忆,大话西游也是票房扑街几年后才在大陆翻红。有些碟片还是邵氏武侠片时代的,但距离他们的拍摄年代已经过了二十年,所以每当我回忆起看碟片的那个时代,总是有种穿越的疏离感,那里汇集了港片三十年的精华。
老港片现在可以说是上世纪华语圈的一部活化石了。
最后说个恐怖故事:港片神仙乱斗的时代距今已经快30年了,港剧也快咸鱼20年了。
已经是现在小孩眼里爷爷辈的故事了。
tvb的前身是邵氏兄弟,70年代电影多数都已经拍过一遍了。后来连续剧也都拍过。90年代经济不景气,又要保持收视率,不敢创新,所以重新翻拍老IP。进入千禧年后,黄易明显收到大量欢迎,寻秦记难道差吗?后来也拍了大唐双龙及翻云覆雨。但可怜的tvb面临两个苦逼事。第一,1999年接近一百岁的邵老爷子创业互联网,搞了翡翠明珠网在线视频,烧了几年钱。第二,本来tvb几乎占据内地所有电视台,结果广电一纸限令让它失去极大收入来源。第三邵老爷子实在太老了。
之后邵老爷子估计自己也知道时间总归会收拾它。所以及时把手里邵氏电影全部卖给天映娱乐,并要求对方高清修复。一千多部电影花费了天映好几十亿也才修出600来部。邵老爷子也是看到自己心血终于有了成果,出卖tvb股权,然后就躺平了。
在这里可以说一句,邵逸夫老爷子是对中华文化推广最厉害的人,至今无人可及。同时还靠这些文化赚了钱。培养了整个香港几乎所有的娱乐业人生。至今活跃在大陆的无数大佬当年都是邵老爷子的跟班。向华强当年真的连给老爷子提鞋也不配。要是老爷子现在才70岁,中国的网飞肯定出自他手。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