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古至明清民国,和建国以后分两个阶段来看问题。二者在表象之下,原因迥异。
先说古代,古代来讲,并非“喜欢”购买地产,实际上我们应该理解成,当时的地产是绝大多数人唯一的投资手段。
为什么这么讲。首先我们要明白几点:首先,我国古代没有现代财政制度,没有央行作为调控机构,对于货币的控制力很弱,对于宏观经济的调节能力基本为0。其次,古代人员货物流动性极弱,而且消息闭塞,绝大多数人所知的信息,绝不过方圆200里。再次,古代人抗灾能力极弱。
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看明白,有钱你就一定会投资,否则你总不能用银子搭个炕出来睡觉用吧?要投资应该投资什么?古代要么经商,要么投资地产,没有第三个选项。没有央行的情况下,你对货币的掌握能力并不高,货币价值波动完全看政治形势;消息闭塞,交通不便,实际上你能做的生意也不多,况且这种小范围的小本生意根本没多少收益。至于大生意人,都集中在各个边塞关口运河码头海港以及南方水网密布之处,或者是资源密布之处,就是要交通便利信息便利。所以这么看来,投地产是非常务实的选择,毕竟地产会有产出,很稳定,注意储存的话,遇到灾年也比较稳妥。相对于做生意的不确定性以及各种硬性的条件要求,购买地产走上致富之路,技术门槛低,风险低,稳妥。说白了,购买地产是为了产出粮食,这里的地产是一种生产资料。
现代来讲,看似投资途径多,货币稳定,消息发达。实际上很多信息是单向透明的,更重要的是,消息之繁杂,不易甄别。做生意是可以的,所以现在各种小生意如火如荼,但是为什么还是要购买地产呢?因为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地产升值快收益大啊!这里的地产只是一种生活资料,甚至属于金融投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