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以前已经说过了,就不再重复了。
见这里:
今天补一张图吧~
——请品鉴:
简单来说,日增5000的一小部分原因在于,
过瓶颈开盲盒,手气太背,(又)开出怪物了……
政策就在那里,疫情肯定会越来越夸张的。
而且吧,虽然病毒对Asian死亡率低于white和black,但把Asian细分一下,会发现印度人死亡率比较低,而Chinese死亡率是最高的,比白人黑人都高很多,全靠印度人和东南亚裔人拉低了亚裔死亡率……(这可能也是为啥印度第一波几乎没啥事的原因……)
(这是纽约各族裔的死亡率对比,不知道下面一堆说“印度统计数据不可信”的,是不是自动回复机器人……)
新加坡如果“共存”下去,疫情能比印度好已经是幸运了。如果恢复到“封城”,日增5000多的人畜共患病毒,想封回去,也没那么容易。
大概率未来就是in waves了——在日常需要各种防疫措施,如强制口罩、几个月一次疫苗、禁止聚集等的情况下,确诊病例时而因为抗体衰退、小幅放松防疫措施而增加,时而因为新获得抗体人数过多,小幅收紧防疫措施而减少,高位震荡运行,防疫措施也会在高位震荡运行。永远失去预期寿命全球前二十的地位。(之前新加坡预期寿命是全球第二,之后具体排第几需要看榜单考虑了多少中国城市)
在几年后,反复感染不同变异病毒导致的人群大规模后遗症的影响会逐渐显现。
华人多、强政府、纪律性较强的人民、文化接近、疫苗接种率高...等等,
新加坡作为无私的奉献者,咱们人人都欠新加坡一句感谢。
最新消息,加护病房75%使用率。
简单说,医疗资源已经接近崩溃。
现在新加坡应该学日本美国之类,要么提高门槛,就是发烧4天再来医院或者没事别来医院甚至放弃没有希望的。
新加坡是个很好的观察窗口。
新加坡华人很多,人民素质高,政府管制严,疫苗接种率高,医疗条件也不错。如果新加坡打开也扛不住,那中国打开就更扛不住。
这里面的意思是:
不清零,经济有没有好转?
病例增加之后,医院跟不跟得上?
如果跟不上,民间能不能接受这种死亡率?
要知道,中国全国的平均居民素质和医疗条件是不如新加坡的。如果我们要打开,真的要好好观察一下新加坡。从清零变成不清零,容易。要反过来,可难了。
………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所以有不同的政策选择。这是正常的。
比如说有些国家,地广人稀,医疗机构足以容纳新增住院人员,死亡率也不高,确实可以躺平。
有些国家,历史上就出产达尔文,马尔萨斯这种人,对自家穷人都搞过集中营,所以全民都认可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应该优胜劣汰。所以群体免疫政策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所有的政策评价都涉及价值取向。只要你认为老鼠比熊猫可爱,老鼠确实就比熊猫可爱。
有些国家,平时就三灾六难的,无论什么病都比这个科罗娜死得多,全民以死神为信仰。其实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都无所谓,大家都想下辈子更好,这辈子怎么样都行。
但是咱们国家,清末民初这么差的经济和物质条件,都可以靠组织能力扑灭鼠疫。现在如果搞躺平,情感上就很难向老百姓交代。
由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原因,不同国家其实身负不同的使命。有些国家要首先保证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些国家要首先保证人民的信仰自由。我们国家历史上长期存在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所以我国无论哪届政府首先要保证救灾和抵御外敌。本朝也不可能例外的。
还有一条,咱们医疗条件其实很一般,人均ICU病床数、人均医护数量跟发达国家比,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真的病人数量激增,比如说去年的武汉,你说救谁不救谁?这种社会矛盾可比现在的贫富差距矛盾大多了。社会如果不稳定,麻烦可就大了。
打开国门不是不可以,但要有条件。比如说,有跟我们条件类似的国家走出新路了。我们可以学。
或者出现很牛逼的特效药和疫苗,使死亡率降到可接受的程度。
或者过了很多年,大家都接受了这种死亡率。大家真正愿意在这种条件下正常生活。而不是嘴里说不害怕,说共存,其实个个都不出去消费。那还不如像现在这样苟着,至少没疫情的地区还能吃吃喝喝。
………
现在有好多声音说,你看,新加坡韩国也打开国门了。全世界除了我国和朝鲜,都打开国门了,难道别人都是傻子吗?
别人不是傻子,但是每个国家都会从自己国情出发制订政策。他们不是我们。我们要按照自己的条件来制订政策。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主粮是可以自给自足的,组织能力非常强,内部市场又足够大,我们是可以内循环的。
别的国家其实一开始也是想清零的。
大家记不记得,去年美国把在武汉的侨民撤回去时,在飞机上安装了好多设备防止感染。美国的第一个病例,在医院里是机器人送药的。你说美国人不想清零?
韩国总统去年敢向宗教组织开刀,就是为了做详细流调,你说韩国不想清零?
我们发现病例是封村,越南发现病例是封省。东南亚在去年其实都是人均抗疫小能手。他们都是想清零的。
后来,他们发现做不到而已啊。
没有工业能力,就没有口罩,病一下子就传开了,这是一种。
相关技术手段缺乏,根本防不住。比如说,还是用纸币,你摸过来我摸过去,那怎么防传染呢?这是一种。
基层组织能力不够,上面说什么,下面各行其是。这是一种。
经济实力不够。叫人家回家又不安排车。封村又不安排送粮食。三就地又不配套医疗。这是一种。
国家太小,内部循环不起来。劳工,原材料,客户全部都来自外部。这是一种。
我们既然有优良条件,为什么不坚持清零呢?没道理拿了九十分还非要向五十分的学习吧?
按照现在全世界对疫苗和特效药的疯狂投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出来,我们等一等又何妨呢?又或者,这个疾病过几年自己变弱了,那我们就等外面死好几轮再出来呗,没必要赶着投胎吧?
……
冬天又到了,果然疫情又开始抬头。境内三条传染链。境外更是狼烟四起。
我们还是苟着吧,有什么事明年再说。你再跟我说什么大号流感,什么重病率低致死率低。我还是希望,自己及家人朋友不要得病更好。
不说了,去打加强针了。
新加坡的疫情在躺平以后进入了一个快速的上升期。
现在这个结果也是新加坡政府自身提早预料到的,他们自己就说过有预计10月份会日增3000,虽然在27号有一天新增了5000+,但随后的新增还是稳定在3000多。
提供一个小提示,不要看某日日增量,这个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很多。看7天平均值,这个就会好一些。
从新加坡的7日新增平均曲线可以看到新加坡近一个月的7日新增平均值从2000稳步爬升到3600,5000哪个只是一天的偶然数字。
然后我们在来观察死亡数字。
新加坡从疫情开始死亡数字一直很低,一直到他们在选了躺平政策以后,新加坡的低死亡数字也随着感染病例的新增被打破。
从最近一个月来看,7日平均死亡数从5攀升到了10上下,翻了一倍。但相比新加坡的总人口数和感染数来说,又确实很低。
这也得力于新加坡疫苗的高接种比例。
从这个曲线来看,新加坡的疫苗接种比例几乎无法再次提高了。完成一针的接种比例已经基本成直线了,两针接种比例也只比1针少了1%,也就是全国境内能接种肯接种的人员基本都接种过了。
那么83%或者84%的接种率能防住新冠病毒的传播吗?从目前的数字看来,很明显的,防不住。但疫苗真的没效果吗?那肯定不是的。
来自新加坡卫生部的数据,从10月12号往前推28天的新增6万1274起本土病例,其中6万零381人(98.5%)为无症状或轻症,704起(1.1%)曾为/现为输氧重症,77起(0.1%)曾为/现为ICU重症,累计112人(0.2%)死亡。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超过98%)的患者都是轻症和无症状,不需要治疗,也就不会对医疗系统产生冲击,而不到2%的人需要进行医院治疗,这其中需要输氧重症和ICU重症合计781人,约50.4%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约49.6%已完成疫苗全程接种;死亡112人,其中85人(75.9%)未接种疫苗或未完成疫苗全程接种,27人完成疫苗全程接种。根据卫生部信息,大多数输氧病例在输氧二天至五天之后,病情转轻,不再需要氧气支持。
所以这种程度对于新加坡来说是完全扛得住的,这些数据也对我国的疫情防控会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总是有人拿新加坡近期的病例情况,宣称疫苗效果不行。
那我们就详细看看新加坡的数据吧。
以下数据来自新加坡卫生部,截至11月17日。
1. 在新加坡总人口中,85%的人已经完全接种,86%的人至少接种了一针,21%的人已经接种了加强针。在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12岁及以上)当中,94%已经完全接种。
2. 在过去的28 天中,新加坡共有86055名感染者,其中98.7%无症状或轻症,0.8%需要在普通病房吸氧,0.2%进ICU,0.2%去世。
3. 尽管疫苗接种率很高,未接种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仍然可以发现疫苗接种和不接种对于预后的巨大影响。在过去7天,新加坡所有人群:
-ICU中未接种疫苗和接种了疫苗的重症病例数分别为每10万人5.2例和0.6例;
-未接种疫苗和接种了疫苗的死亡人数分别为每10万人0.9例和0.1例。
这个差异在老年人当中更为明显,在60岁以上人群:
-ICU中未接种疫苗和接种了疫苗的重症病例数分别为每10万人46.3例和2.0例;
-未接种疫苗和接种了疫苗的死亡人数分别为每10万人9.6例和0.3例。
总体而言,新加坡目前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病死率为0.2%。相比之下,在疫苗接种前出现新冠大流行时,病死率为3%左右,目前新冠0.2%的病死率与一般肺炎相当。
4.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高级官员Dr. Puthucheary的表述,新加坡的医疗系统目前「面临压力但并未崩溃(stressed but not overwhelmed)」。新加坡卫生部正在努力培训医护人员,扩张ICU数量。
截至11月17日,普通病房需吸氧的患者有242例,在ICU严密监护的病情不稳定患者有48例,需要插管的危重症患者有64例。目前新加坡ICU整体使用率为62.6%。
5. 目前新加坡的感染率降至1.0以下。
最后说一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接种疫苗类型、疫苗覆盖率、高危人群比例、核酸检测和病例追踪能力、基础医疗水平和重症医疗水平等都存在巨大不同,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防疫策略。
看了这么多回答,竟然很多人都觉得新冠对生活无影响。看来知乎的人均生活水平相当高。
首先说说新冠对我的影响吧。20年之前,在坡县开了一家小的建筑公司,规模不大,二十几个工人,收入算适中吧,平均每个月7-8k。
疫情开始的时候是2月,正月是新加坡建筑淡季,我有超过一半的工人被淘汰送走/或休假放假回国,然后疫情凶猛来袭,入境政策一变再变,结果就是回去的大部分工人都回不来了。然后就是封城,虽然政府有补助工人的基本工资,但是房租要给,贷款要还,工人吃住要负责,设备折旧存在,材料过期浪费也有,加上被各个层面拖欠的回款,每一样都是雪上加霜。
解除封城后直到8月才正式恢复开工,但是又面临着严重人手短缺,重新购入材料,合约无法及时完成等等问题,最后现金流实在无法维持,硬撑了几个月后终于在21年初正式关闭,经营7-8年付出心血的公司,就这样没能撑过疫情的打击。
公司关闭了生活还要继续,房贷车贷各种费用并不会因为疫情而停止。然而工作远不是那么容易找,尤其在不缺管理层只缺工人的建筑业。现在薪水每月约4K,而承担的支出并没有比之前减少。如果再来一次封城,建筑业停摆,没有收入的话对我来说打击就是毁灭的
所以我能理解政府的决策,新冠致死率并不严重,接种疫苗后更是有效避免了重症和死亡。身体健康但没钱却可能生不如死,尤其对于中年人,生活的压力远大是于身体的压力的
照这样的变异速度[1],靠什么维持疫苗的高有效性?靠赌吗?
我觉得没必要因为担心得病而回国。我公司几十个人都中了,基本上2-10天都痊愈了。这次delta的毒性比以前低,但传染性强(我不是专家,不构成医疗建议)。
但是如果疫情继续增长或者长期这样,社会和经济会不稳定。这才是需要担心的。
新加坡是小国,而且没有任何矿产资源。如果长时间封锁的话,钱从哪里来?粮食,蔬菜,肉,石油,电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要进口,如果没有钱,一切供给全成问题了,也没有强大的内循环,也没有母国提供水电等资源,开放是必须走的路了。
但是PAP做的不太好的地方就是没有对疫情恶化做好准备。别人的经验那么多,比如会发展到多少病例,需要准备多少病床和医护人员,上报流程和医疗判断等等,基本各部门都是没怎么做好准备。
现在FB等媒体上,对PAP不满的人越来越多,本来想与病毒共存,让餐饮业旅游业吸收就业人口和资金,但是现在看并没有太多作用,China Town的美食街已经倒闭了,商场的人数也不见明显增长,目前美国都对新加坡发出旅游警告,所以游客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数量。
如果下次PAP下台了,新加坡会变成什么样谁都不好说,但是大概率会不如现在。而且反对党的纲领基本都是反对外国人,反对开放等等,加上全球的税率改革,最低税率全世界要统一,不可以有低(免)企业税的国家,这样会有很多MNC企业撤出。届时经济会雪上加霜。
但是,一切都是如果,PAP也不会坐以待毙,新加坡人也知道反对党只能监督,不能让他们执政。所以未来还是不好预测到底是悲观还是乐观。现在有苗头,也不至于代表未来新加坡经济就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