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待养老储蓄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先关注一则讯息。
前段时间人社部表示将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拟采取“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并通过逐步调整缴费上限的办法来发展养老第三支柱,以应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养老金不足的状况。
虽然说公众对如何养老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没有个定数,但其实站在国家角度上,讲养老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以一个较为系统性的方式进行考量的。
养老三大支柱
以目前人社部的思路来看,居民的养老由三大支柱进行保障。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通俗一点就是大家现在经常讨论的退休金。
客观来讲,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现在最为完善的体制,但就像大家过往所诟病的那样,这个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两大不足。
一个是覆盖范围有限,另一个则是现收现付制度。
前者的点大家都好理解,比如说为什么过往城市退休人员能拿到近万的退休金而农村老人就没有?既然当年大家都没有缴纳费用,为什么到最后退休时享受的待遇会有差异呢?不过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历史遗留问题了,在这里我们不做探究。
后者的逻辑也很清晰,前者没有缴纳社保等费用的时候,目前统筹账户中给老年人发的钱主要是靠现在年轻人所缴纳的费用来支持。年轻人数量增速极高时,账户资金充足,但一旦年轻人增长数量放缓,统筹账户上的钱就可能会捉襟见肘。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账户的盈余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再来说第二根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简单来说,就是参照日本的模式,由企业出钱,靠着企业的良知再额外给员工整个养老保险,然后专门的机构去运营这个钱,等到职工退休的时候就可以享受到这块的红利。
而就这两种年金的具体概念来说,企业发起的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的则是职业年金,但最后愿意搞、能搞出这些年金的企业数量到底有多少,想必大家心里也是有数的。
最后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
与第一种“大锅饭”性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模式不同,个人养老账户讲究就是一个自我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账户属于你,你愿意多交以后就多享,不愿意交也不无所谓,反正国家给你提供这个选项,账户里的钱提供税收享受,然后交由专门的机构帮你运营,最后赚多赚少都是你的。
但有人可能会担忧期限问题和管理问题。针对这样的担忧,第三支柱的补充办法也来了,也即规范发展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其实也就是直接摊牌了。
你信得过我,来投给我,信不过我或是还有余钱,自己解决。
所以,在养老三大支柱的指导下,其实公众未来养老模式是相对明确的。
如果经济状况拮据也没什么特别高要求的养老打算,都别说了,进统筹账户吧,国家兜底。
如果现在经济状况有余力想着未来养老的时候能多拿点,愿意走先苦后甜的道路,也没问题,要不进个人账户,要不就想办法自己搞点什么吧。
养老储蓄是未雨绸缪
带着这个思路,再重新看待“90后开始为养老储蓄”这个事,道理就很清晰了。这其实就是当下较有预见的年轻人未来做的一种准备罢了。
而且说一个大家很容易忽略的点,虽然可能大家印象中90后可能还只是刚进入社会的样子,但实际上现实中的90后已经到了而立之年,要开始支撑起一个家庭了。
根据富达国际和蚂蚁财富平台发布一份2021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年轻一代对养老储蓄更加重视,平均31岁启动养老准备,储蓄率创下2018年以来的新高。
其实这种趋势也相当好理解,就像现在互联网上弥漫着的“三十五岁中年危机”,在年轻人力所能及的时候,多为未来考虑本身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做法。
或者我们再换一种想法来看待这个问题,对那些已经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讲,大家猜猜哪一个点是他们最想实现的呢?
没错,就是早日实现财务自由的尽早退休。
根据富达和蚂蚁财富平台的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说延迟退休计划确实对年轻人群体存在影响,但受访者仍然计划在60岁之前退休。2021年调查的平均目标退休年龄为57.4岁,这一数字和2020年(57.6岁)基本一致。
虽然说社会对于财务自由的判断各有不同,但对于年轻人来讲,忽略那些极个别的大佬存在,其实大家本质更多是普通人,而对于社会上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在后续没有大机会的状况下,早日积攒养老储蓄要比所谓的“一夜暴富”更为现实。
而上述报告里的数据也很好地显示了这一点。虽然说对那些刚到30岁的人来讲他们的人生可能只是刚刚开始,但在未来没有兑现收益的情况下,谁也不清楚我们的未来到底会走向何方,于是必要的养老储蓄就成了一种备案。
其实话又说回来了。
在未来老龄化社会大概率到来的状况下,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很无力的。不管是出于保障未来老年生活的基本尊严也好,还是做好储蓄以应对不时之需也罢,未雨绸缪总归不是一件坏事,毕竟你看了那么养老合并本,到头来还不是要指望自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