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三位分别来自沃顿商学院、哥大商学院、纽约大学 Stern 商学院的学者做了一个实验,证实了美国大学教授(除艺术学科以外)普遍歧视少数族裔和女性博士申请人,且华人/中国人是最受歧视的族群。如果说录取过程中的 affirmative action 算不算歧视还有争议,那这个实验所反映的是无可争议的歧视。
2014年,研究人员随机选择了美国大学 6500 名来自 259 个大学 89 个专业的教授,以一个(虚构的)学生名义写邮件,说希望做教授的博士,想约见教授 10 分钟。(邮件全文见答案末尾)
6500 份邮件的内容一模一样,行文得体且没有语法错误,只是署名有 20 种不同的变化,都是很容易让人辨认种族和性别的名字:Meredith Roberts(白人女),Lamar Washington(黑人男),Mei Chen(中国/华裔女)*,Raj Singh(印度/印度裔男)等等。
实验结果如下:
好消息是,67% 的教授回复了邮件,甚至有高达 59% 的教授同意见一个他们并不认识而且本科、研究生也不在该校就读的学生。
但 67% 只是平均值,少数族裔和女性相比于白人男少收到很多回复,中国人/华裔收到的回复率最低,中国/华裔女比男生的情况还要糟糕。下图中,柱子长度 = (白人男收到的回复率 - 该种族改性别收到的回复率)。实心柱代表公立大学教授,条纹柱代表私立大学教授。
该实验还发现,商科(business)是歧视最严重的学科,艺术(fine arts)有反向歧视,即白人男收到的回复率反而更低。下图是(每个学科的白人男回复率 - 女性及少数族裔的整体回复率)。
下图显示每个种族/性别分别在各个学科都收到了怎样的区别对待。灰色圆 = (白人男收到的回复率 - 某性别某种族人群收到的回复率),圆圈越大,回复率的差就越大。黑色圆代表反向歧视,即该种族该性别收到的回复率比白人男收到的高。
另一主要发现是,对于女性或者少数族裔学生,给同性别、同种族的教授发邮件并不增加收到回复的可能性。(但中国/华裔教授除外:中国/华裔学生联系中国/华裔教授有正面效益。)
其他发现为:教授工资和歧视现象也有正相关,私立大学教授更多地表现出歧视。
歧视现象跟什么无关:
注 1:用英文表示之后,中文姓名较其他很多语言的姓名来说不易辨别性别。但该研究报告第 54 页显示,研究中使用的名字在之前的准备实验中都有很高的辨别率:分别是 Chang Huang(中国男,辨别率 94%),Dong Lin(中国男,94%),Mei Chen(中国女,94%),Ling Wong(中国女,78%)。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种族性别辨识实验的样本大小只有 38。不过这么高的辨识度也可能是因为研究人员为了模拟『大学教授』这个母体,找来做辨别姓名准备实验的人都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而这些人之前已经接触了大量中国人/华裔。同时,研究人员也承认用名字来完全替代种族做变量有其局限性,某些名字可能还暗示了发信人的阶级、出生地/国籍、英文流利程度等等。
注 2:实验中向教授们发的邮件全文如下:
注 3:同意与学生见面的教授,研究人员都及时与他们取消了预约。
注 4:研究人员在论文末尾提到,该实验无法判断教授们的歧视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explicit or implicit),是出于对某种族/性别的敌意还是只是成本分析后采取的并无敌意的行动(taste-based or statistical)。
引用: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063742
--
其他“英文”话题下的回答:
我曾经是李小龙的脑残粉(现在是理性粉),就连很长一段时间的英文名都叫Bruce(哎,不提了) 一直坚信这个视频就是李小龙拍的。那个年代摄影机不好,胶转磁的技术不好,所以拍出来的画面就应该是这样的。长期以来顶礼膜拜这个视频。
后来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到了大二,有一门叫“广告与MV创作”的专业课上,齐虹老师播放了这段视频,当时我激动的不得了。
放完视频后,老师骄傲地说这是他的学生朱津京在2008年拍的。
我感觉我的童年被毁了。
----------
PS 特此更正: 我之前记错以为是老师拍的,实际上是老师带的99级学生朱津京拍的。实在抱歉,希望知乎日报也能更正
一点介绍
朱津京 | 好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