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很难回答啊,就当是宠粉好了,硬着头皮答一波。
我个人认为,除了重用文天祥之外别无他法,给你介绍一下文天祥的抗蒙方略。
襄樊重镇丢失一年多后,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文天祥率兵到临安(今浙江杭州),担任平江府知府。但是由于性格和政见不和等原因,文天祥备受排挤,随后文天祥辞别宋恭帝,并提出了自己的抗蒙方略。具体内容如下:
将天下分为四镇,设置都督作为统帅,并且对南宋战区进行重大调整:
广南西路并入荆湖南路,建治于长沙;
广南东路并入江南西路,建治于隆兴(今江西南昌);
福建路并入江南东路,建治于番阳(今江西鄱阳县);
淮南西路并入淮南东路,建治于扬州。
同时,他建议责令长沙兼领鄂州等处,隆兴兼领蕲州、黄州,番阳兼领江东,扬州兼领两淮。
在这里简单分析一下文天祥的战略意图。他将相邻的行政区进行南北合并,并且将治所统统北移至抗蒙前线,从而形成四大战区。在各自的战区里北部为前线,相对安定的南部为补给基地。每一战区设置都督作为最高军政长官,统一指挥领导抗蒙作战。使他们辖区范围更广、力量更强,足以抵抗元军。之后各地约定日期,一齐奋起,使元军四散,疲于奔命,再伺机而动,便能击退元军。
这样的战略部署是非常有见地的,这一抗蒙方略的精髓在于集中南宋一切力量,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调集资源用于抗蒙前线,力图摆脱前期各自为战,各路皆破的被动局面。而且文天祥摆出的战略态势并非仅仅防守,更是呈现出了一种强悍有力的防守反击意图。即便先前南宋面对蒙古连吃败仗,在危难时期文天祥则依然保持了非凡的气魄与胆识,并且对抗蒙大业信心十足。
天祥陛辞,上疏言:“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义少, 乞斩师孟衅鼓,以作将士之气。”且言:“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浸弱。故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中原陆沈,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以广西益湖南而建阃于长沙;以广东益江西而建阃于隆兴;以福建益江东而建阃于番阳;以淮西益淮东而建阃于扬州。责长沙取鄂,隆兴取蕲、黄,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使其地大力众,足以抗敌。约日齐奋,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时议以天祥论阔远,书奏不报。《宋史 文天祥传》
但是已经被蒙古铁骑吓破胆的南宋高层,则认为文天祥的议论过于疏阔,难以实行,故而未予采纳。历史没有如果,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