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10 月 26 日上午,刘鹤与美财政部长耶伦通话,如何看待中美双方高层此轮沟通? 第1页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方是“应约”通话。

两边是坦诚“交流”。

双方要保持“沟通”。

也就是美国又找上门了,双方又各自念稿,实质上还是什么都没谈成。


user avatar   ren-huan-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1、请叫我大预言家,10天前预测耶伦解决好债务违约问题马上要来见面,果然来了个视讯会议。

2、现在中美两国会议时间就可以看出谁约的谁,很简单,看会议时间是在哪边的早上即可。

3、鲍威尔前几天和耶伦都表达了两点,即通胀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持续、通胀会对经济产生影响。这个对明年中期选举是很大的影响,特别影响到年末商战供货的话,拜登不可能不重视。

4、根据如上,再预言一波:年末商战前,美国会对部分商品的对华关税进行松动,时间会在11月两国首脑视频会议后。



user avatar   kuai-le-wu-k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年以来对美国的看法从你可真行到你可真行的过程……..


user avatar   vinneso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一种可能性是,这一次美国要等到中国周期确认见底之后,才会开始加息。因为上一次耶伦和中国高层官员在2016年,就这个问题不打不相识开了三次会,当时是2015年年底加息之后,中国先是在加息之前就811汇改提前应对,然后在2016年下半年抛了快2000亿美债。耶伦也在整个2016年因为经济不确定性按兵不动,最后等到中国确认周期见底了之后才重新开始加息。

我觉得既然大家之前吵过一次,那么这一次没必要再吵一次.....


回到问题上

中方的说法是

双方就宏观经济形势、多双边领域合作进行了务实、坦诚、建设性的交流。双方认为,世界经济复苏正处于关键时刻,中美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协调十分重要。中方表达了对美国取消加征关税和制裁、公平对待中国企业等问题的关切。双方同意继续保持沟通

美方的说法是

they discussed macro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ecognizing that developments in our two economie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economy. Secretary Yellen also frankly raised issues of concern. Secretary Yellen noted that she looks forward to future discussions with Vice Premier Liu.

对比一下会发现,美国没有说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和贸易战。而中国没有说耶伦提出的担忧(Raised issues of Concern)

一般来说,这种遗漏的地方,往往就是有趣的地方

而更有趣的地方在于,耶伦上一次和中国经济金融负责人在2016年讨论的时候,讨论的两个最多的话题,恰恰还真就是宏观政策沟通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担忧。(那个时候没有贸易战所以我们不谈这一卦)

所以这个事情就值得多思考一下


可以看到,在2015年年底加息之后,2016年一整年,联储都没有继续加息,然后在2017年之后重新开始加息的步伐。当时发生了什么呢?

当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对联储的货币政策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一个典型代表就是811的汇改。事后来看,2015年8月的人民银行可能是有点急了点。但其实也可以理解,2015年,在联储的鹰派预期下,在新兴市场一轮经济周期的终点,人行发现自己出现了千禧年来第一次,资产负债表的缩减。

因为联储的加息预期,新兴市场汇率开始调整,从2014年秋天,到2016年年底,美元指数上涨了近25%。这是近几年以来美元最大的一次上行

人行的应对方法是,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或者更准确地说,尝试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它的操作方法是,抛售美元资产,买入人民币。

所以2016年秋天,中国进行了至今都没有被超过的美债抛售,在大概半年时间里面抛售了近2000亿美债

同期,中美两国央行行长,和两国财长,伙同其他18国的央行和行长,分别在上海,华盛顿和成都开了三次会议。

其实你从这个主办地点,以及当时的经济形势,你就可以知道,这三次会议,其实就是中国代表新兴市场,去和美国讨论加息的问题。或者更直白一点说,怎么解决美国加息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影响。

这一点其实非常关键,因为如果你仔细想一想,从1997年金融危机开始,那一次其实也是格林斯潘吼了一句非理性繁荣然后吓唬市场说联储要收紧了。中国其实在2015年之前,没有怎么体会过发达市场加息对于新兴市场的影响。所以2015年这一次会谈,对中国来说,是第一次。05年那次美国的加息中国经济如火如荼,犹如18岁的青壮年,被锤了一下根本没感觉。

有了这个理解,再去看那个会议大家的站位,就非常有趣了

中国在C位,这可不是因为这个东西在成都举行,因为前几次在华盛顿,中国两位大佬也是当仁不让

欧央行行长德拉吉站在最边上,一方面他一向喜欢站边上,另一方面我估计他内心也在想,你们两口子闹矛盾,竟然喊18个国家,36个大兄弟一起来助拳。

最后大家讨论完的结果有三条

1, 货币政策退出不能太快,财政政策需要填补货币政策的空缺,进行资产负债表的重整

2, 新兴市场需要为潜在的汇率冲击储备弹药

3, 多边协作,全球贸易对于金融市场稳定有作用

这三点我们现在事后来看,其实很有借鉴价值,甚至我有点觉得,可能今天早上,他们谈到的话题,保不准也有这三条….

第一条,2016年下半年耶伦放缓了加息的步伐,在2017年,大家确认中国周期见底之后才开始加息

第二条,人行储备弹药的方法异常简单,2016年7月开完成都的会,之后几个月抛售美债到年底,日本当时承接了一些。

第三条最为唏嘘,因为2016年….是希拉里败选,特朗普上台的一年。


我们整理一下2015年-2016年发生的故事

- 2015年中国经济处于后周期,2015年年底,耶伦对着一个下跌的油价开始加息,原因为判断美国经济依然不错

- 2015年秋天,人民银行面对史上第一次资产负债表的被动缩表,开始811汇改,同时在市场上卖出美元资产支撑人民币汇率

- 2016年上半年,三次会议,同期中国进行供给侧改革,事后来看,2015年是中国出口导向经济的顶。

- 2016年下半年,联储按兵不动,中国企业盈利在经历两年的下行之后,随着供给侧改革慢慢回到正轨

- 2017年,联储重新开始加息

简单来说,联储在这一段时间,有一个加息-被新兴市场反对-等新兴市场周期见底-再加息的过程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Fedwatch显示,一年后美国加息的概率是96.1%。但我觉得市场太乐观了。我觉得联储会等到中国周期见底之后再加息。

在历史上,存准和人民币汇率往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有两次是例外的,一次是2018年贸易战干扰下的人民币升值,一次是2020年疫情干扰下的人民币升值。

- 2021年中国处于后周期的位置,鲍威尔开始尝试缩减购债,我们不说联储能不能收紧,但货币政策基本上也宽无可宽。原因是判断美国经济依然还是不错的

- 人民币汇率在2021年依然有很强的支撑,因为出口的强劲和尚未结汇的出口企业依然很多

- 供给侧改革在2021年再一次上演,这一次,2016年IMF建议的资产负债表改组似乎有可能上演,中国开始对自己GDP中间最大的组成部分动刀子

- 2021年下半年,联储反复强调通胀可能是暂时的,同时强调加息需要很多条件

如果考虑到2016年耶伦和中国谈判的结果和教训,我觉得如果要我去猜这一次会谈有啥结果。我会猜这一次,美国可能要等到确认中国周期见底之后,才开始自己的加息过程。这样对双方,其实都好。


最后我想安利一下自己的公众号 - "培风客”,虽然大部分时候公众号里面的内容可能和知乎的回答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a-feng-34-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是美子约的罢了。

大多数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了通胀上。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耶伦说通货膨胀是短期的。

你的经济模型里面加入了新冠了吗?

目前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是新冠,不分析新冠趋势,在哪里什么加息减息一顿操作有用吗?

首先印度是什么情况

下个月是印度最大的节日排灯节

新冠趋势下降,接着一个国家性的大节日

双喜临门让后就是爆发

上次印度德尔塔爆发前是不是一样的,大壶节之后以印度为中心横扫全球。

所以在排灯节后1个月才是见真章的时候

而排灯节后还有一个圣诞节

所以全球是否会进一步通货膨胀,供应链是否会进一步断裂这个问题。

有请新冠发言。

挺过排灯节和圣诞节这两个时间节点在说话不迟。这就是中国手里最大的牌,一个新冠的潜在爆发地在印度,另一个在欧美。任意一个点爆发,所有的经济预测都是扯。产业链会进一步向种中国集中。不向中国迁移的产业链会进一步断裂。

出牌吧美子。

新冠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也拿不到。

极限施压式的谈判技巧,别TM搞笑了。阴谋在阳谋面前不值一提,我就看准了你们那千疮百孔的防疫措施不靠谱,而且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我就等着新冠全球大流行。

耶伦预测别搞笑了,她的预测恐怕还没有福奇的有用,你就告诉我排灯节和圣诞节后会不会全球大流行。

另外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在北京举行,看来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别看那些经济学家,政府大员说的神乎其技。其实大多数都是放屁。

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

疫情导致的劳动力短缺是在此间供应链断裂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经济走向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通货膨胀是处于从属地位、对全球经济不起决定作用的。

所以欧美那些经济学家就不要装大头鱼了。主要矛盾是抗疫,宏观背景是抗疫。剔除抗疫能力任何经济模型都是真空中的球形鸡。

2年时间美国新冠死了75万,这死亡速度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阵亡的8倍。就这水平你有什么资格和中国谈条件。

还在那里上下翻飞的耍外交手段,你自己不觉得可笑吗?

只能给你一个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人家都在等着看你的笑话懂不。

更新

刚好有人对我说几个问题写了文章,并且还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新冠后遗症问题。

器质性损伤的比例简直不可思议,新冠多扫几遍恐怕要搞出遍地的残疾人。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的经济,和以前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加息、降息“的实际作用方面。

利率决定了资金的获取成本,高利率则需要更多利润才能支付利息,投资项目的价值低而货币价值高;低利率则货币充足,投资项目的价值高而货币价值低,这是常识。

但其实吧,”投资项目“和”投资项目“之间是有区别的,货币会去流向考虑风险和收益后,期望最大的投资项目。开饭馆赚钱大家就都会去开饭馆,养猪赚钱大家都会去养猪,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而有一种”投资项目“,叫做”囤积物资“,他的操作很简单,选择一种物资,或者多种物资的组合,购买下来,放在仓库里放着,等他涨价。这种”投资项目“,收益一般情况下极低,和通胀率差不多,毕竟只是囤积了产品,没有产出任何新产品。选对了囤积的物资,可以多拿一些收益,但一般人也很难预测哪种物资会涨价,最后的收益期望,仍然和通胀率差不多。风险也极低,只要把仓库守住就行,随时可以出货,不需要搞产业什么的,不同物资涨幅不一样,那我就各屯一点,凑一个组合即可。

经济正常的情况下,利率高于通胀率的情况下,”囤积物资“这么一种”投资“,是不会赚的,无非就是赌自己囤积的那一种货涨得比其他快,就是个赌博。炒房的人是赚了,但炒BB机的人亏的裤子都没了,还不如分散囤积,风险还小。

但是,如果利率低于通胀率,意味着其他的“投资”收益都小于通胀率。这时候,这种”收益约等于通胀率,风险接近0”的“囤积物资”投资,就会大放异彩了。即使有人摁住利率,那带来的额外收益,也都会被“囤积物资”的投资所吃掉,因为其他的投资,收益不如“囤积物资”。

负利率(利率<通胀率)下,无论加息还是降息,只要仍然处于负利率,市场就会自动选择最赚钱,风险最低的投资项目——囤积物资。

然后就会看到奇特的景观——无论加息还是降息,对市场似乎完全都没有影响,影响的只是囤积物资的人资产增长的速度,而已……


user avatar   eidosp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类问题算是经常有的了,但实际上没什么好谈的。

我理解的美国希望:保持制裁压制的情况下中国还能出钱

我理解的中国希望:解除制裁压制后再付出一些东西才愿意出钱

我理解的美国的底线:中国不能崛起

我理解的中国的底线:不能耽搁崛起

我理解的美国的想法:大不了加大力度制裁

我理解的中国的想法:大不了加大力度研发


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同样的钱是应该投在自己的军事和科技上,还是交保护费换取暂时(两年)的相对平安。

很显然,只要能拖着,那投自己的军事和科技就行了,投的越多,未来自己的筹码越多,能够要到更低的价格。

光刻机我们也不是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之前的ssa600和ssb520都有,基础是有的,慢慢迭代也是能迭代出来的。

光刻机这东西虽然说是“国际合作的成果”,但非洲印度拉美中东在光刻机上有啥供应?没有。连东欧南欧都没有,只有德国荷兰等少数北欧加美日韩。

所以我认为我们只要维持好国内经济,其他的没那么重要,慢慢的都能有。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也要清醒一点:美国目前的问题,我们想帮也帮不上。

比如它们国内的物流问题,卡车司机不上班,这个我们无能为力。

美国国债反正已经债多不怕痒,我们多买点少买点影响不大。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也别指望美国求我们啥。最多求我们别限电。

但问题是,我们的东西能到美国的港口,到不了美国的超市啊!

既然我们也影响不到老美多少了,老美其实也没有必要对我们做太多松绑。25%的税解除了对双方影响也是毛毛雨。


目前我们重点要做的是保障资源和能源的顺畅输入。

别的我们其实也只能搬板凳看到底会发展到哪一步。

话说欧美同期都出现卡车运输问题,也真是诡异。

前期的芯片,现在是燃料,在下一步指不定是什么?

疫情还会反复折腾。

美国合作的心态不诚只能自作自受。


user avatar   ren-jian-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耶伦可能比较关心年底加息抽水的时候中国会不会抛美债去拆台。

中国这边的答复大概是肯定拆台,但这是个可以谈的生意,交换条件就是取消关税、制裁之类的政策。

保持沟通的意思就是双方认为这个生意可以谈,但各出多少、成不成还不知道。


user avatar   bob-51-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彼此都很麻烦呗,彼此都在以洪荒之力向对方施压。

开头说结论:这次啥都没谈成,还是那句,保持沟通,没有共识。27日A股开盘持续颓靡就知道。

双方诉求很明确,美国要中国跟随货币政策转向大水漫灌+大规模买入美国外债,梦回2008,叠加一些其他地缘政治的诉求,但是这些不重要,也不归财长管,她就是个传声筒。而中国要美国取消所有关税与对关键企业的制裁,其实就是彻底拆掉川普时期布下的雷,以美国的目前国内的政治现实,全面妥协也基本毫无可能。

中美面对问题都很大:

先说美国,政治上,拜登政府支持率暴跌,两个决定美国命运的关键法案都卡在国会扯皮没法过,这对不久来临的中期选举很不利,很可能参众两院全失,成为瘸脚总统的窘困境况。防疫上,彻底躺平,美国现在已经把新冠当成普通发烧流感去对待,还活着的仍然奔波,撑不住的不断死人。经济上,现在基本已经在为前两年量化宽松买单了,通胀非常严重,供应链严重不畅,底层低收入的美国群体现在是非常痛苦的,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费,但是痛苦的程度高于以往任何时候,这话就不夸张了,再投票试试?他们仍然成为川普的铁票。

再说中国,政治上就不说了,懂得都懂,看看今年年尾和明年的议程就知道。经济上,压力山大,不断高涨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叠加能耗双控狠抓环保、大规模限制房地产行业、整顿垄断互联网企业、双减延续下的教培团灭等,开始对中国经济产生持续的、。。。、深远的影响,开始步入低速,哦不,高质量增长。现在的三辆马车,消费就甭提了,招骂;投资也随着一般预算开支紧缩而受到影响,大家可以看看周边附近的在建工程,对比一下以往的施工速度,就知道了。。。仅剩一个出口还在苦苦支撑,受电力、原材料、劳动力、运费等暴涨因素,不断蚕食利润空间,基本是“白忙”境地,光有营收有流水但不见盈利,因疫情卡在国内,一有机会往外搬,估计是不少制造业主心里在嘀咕的事情了。

再结合最近的事情,预测一下未来发生什么事:

短期内中美之间的对抗有可能会稍微缓和一些,双方都优先把精力应对自个儿国内的问题上,毕竟各自家里都有急需解决的燃眉之急。国内这边,看看宣传调子都稍微往下压就知道了,官宣变得温和了许多,开始务实应对各种问题,保电力,保出口,保民生一直在推,环保虽然仍在提,甚至作为国策落实,但是实际上仍然要维护基本生计优先,先有饭吃,在能谈愿景。美国也是如此,拜登全力为基建法案护航,防疫上全民接种疫苗,边境上也不太平难民问题此起彼伏。

但中长期,两国仍然是围绕对抗为主轴,这是毫无疑问的,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产业竞争等等展开全方位的对抗。




        

相关话题

  没有去过美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到现在我心里也过不去这道坎儿,我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和同学一起逛街,碰到一个没有井盖的下水道,他们问我井盖哪去了?这算不算歧视?如果发生在美国能告赢吗? 
  搞乱阿富汗后,美国还会搞乱哪个地方? 
  如何看待物理学家尹希放弃中国国籍移民美国? 
  如何评价美国邮寄爆炸包裹嫌疑人被捕:系特朗普坚定支持者? 
  中国什么时候会成为发达国家呢? 
  如何看待美国新冠病毒确诊人数反超中国? 
  如何看待中芯国际被美国列入「限制出口」名单? 
  白宫要求移民局将被拘移民释放至“避难城市”是否有可行性? 
  假如中国和美国断开学术往来(并且和世界都是断开的),那么中国和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差距是会变大还是变小? 

前一个讨论
拜登支持率跌幅超过二战以来历任美国总统,为什么拜登支持率大幅下降?或将产生什么影响?
下一个讨论
媒体曝「印度全国已处于大停电边缘」,将带来哪些影响?如何评价这场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机?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