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治阿鲁台和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这几个不安分的军头,他们能把天都掀翻,明初漠南漠北漠西上的势力可不是省油的灯
阿鲁台一边拥立大汗,一边西征卫拉特,老家在蒙元肇造之地克鲁伦河至鄂嫩河,简直是勾引朱棣去追杀他,而且,他以一个外族人的身份先后击败了鬼力赤大汗,淇国公丘福,卫拉特的马哈木,扶植元帝后裔本雅失里,牢牢地控制住永谢布,在永乐末年竟然敢主动出击,企图以猛烈攻势打消朱棣北伐念头,这么一位心性、实力都是上上等的人物,你说打他有没有意义?实际上经过永乐八年、马哈木袭击、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的三次亲征,孳畜多死,部曲离散,统治威信大大下降,被后起之秀老对手马哈木之子脱欢干掉
马哈木也是位名将,永乐十二年在山上设置阵地包围圈,配置充足军马,又调少量兵力勾引朱棣北上,迫使朱棣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以地理劣势应战,从山麓向山顶发起仰攻,这其中体现出的能力,不干预一下怕不是提前统一都沁都尔本,是的,五征漠北的正面意义正是打击了一波鞑靼卫拉特,防止了提前统一,负面在于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但继承人不给力,反而便宜了脱欢
朱元璋对蒙古各部的军事打击,主要集中于大汗本部,元朝在漠北还保存着元气,元末甚至有穷极江南富夸塞北的说法,洪武年间数次北伐声势浩大,却并没有征服蒙古,也没有与卫拉特交手,靖难到永乐八年,又是整整十年时间
网上有一种奇怪的言论,很多人指责朱棣北伐好大喜功,夸朱高炽监国有方,似乎朱棣的江山全是朱高炽操持的,鞠躬尽瘁所以才上位几个月就嗝屁,说这种话的人对朱棣北伐应该是一无所知,亲征军一般春夏季出发,赶在秋冬季节之前回去,一次北伐最多就五个月,你再数数这几次北伐的年份,除了前两征,永乐七年、永乐十二年以外,后面三次全都扎堆在朱棣死前两三年了!朱棣北伐总计时间加起来也就一两年,还不到执政时长的十分之一呢,朱高炽也就跟拖雷一样担任监国两年罢了,对于国家的影响实在是乏善可陈
所以哪来的朱高炽为朱棣撑起一片天这样狗屁不通的神奇言论,朱棣执政时期是明代财政之极盛,农业生产的粮食收入+军屯子粒一度达到五千多万明石,大工程方面从不催工期,比秦始皇隋炀帝等暴君懂爱惜民力
永乐22年是明朝平均受蒙古骚扰最少的时期,22年仅有3次,永乐时期战略重心也有意向南方转移,并不像洪武时一定要和蒙古人不死不休。
俗话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评价五征漠北的作用大小,要看到底是哪一次。
明朝北征想要的是什么?除了直接打击蒙古人,更重要的是形成对蒙古人的威慑。所以明朝要尽力的维持草原上的势力平衡,保证任何一方都无法做大,从而维护明朝的边境安全。同时尽可能将其纳入自己的朝贡体系,并吞下更多的蒙古部众,削弱对方的力量。从这一点看,朱棣做的整体是成功的。第1次北征自然不必说,重创鞑靼主力,将阿鲁台的部落纳入了朝贡体系。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大明帝国的边境安全。第2次北征则是重创了瓦剌的主力,大大打击了瓦剌马哈木部。第3次的效果就小很多了,只是重创了兀良哈这个二五仔。第4次虽然没碰上蒙古的主力军队,但是吸收了金忠的军队也不算毫无所获。第5次确实没太大作用,仅起一点威慑效果。
从朱棣的角度看,其实他也想彻底击败蒙古部落制造草原无人区(把人迁徙到内地或者突突)或者把蒙古部落彻底打散成为卫所,同时在草原驻军并进行移民,最终完成对草原各部落的实际控制,但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明朝尚在恢复的人口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朱棣取得的是对于当时较好的一个结果。当时蒙古各部落的实力仍然强大,他们不缺乏优秀的将领,同时跑路能力也是一流。同时他们普遍不会忠心臣服于大明。征蒙古一定程度上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派的将领不行, 带的人数太少,会被敌人击败。亲自上阵,带大量的军队,蒙古人又会跑路。所以有的时候战果并不像洪武年间打击北元的几场战役那样好看(毕竟当时北元的人口也多,物资也更充足)。而且蒙古部落往往成此消彼长的关系,往往这个部落被打服了,另一个部落又强大了。
不过还有一个论调,说朱棣后三次北伐是养肥了脱欢,最终酿成了土木堡之变。这一观点看上去有点道理,但仔细想想无疑是很荒谬的,打击鞑靼确实一定程度上养肥了瓦剌的势力,但是当时瓦剌离明朝远,威胁相对小很多,相比之下鞑靼自然是优先打击的对象。同时瓦剌当时有三个王,另外两王相对亲近于明朝,对脱欢是有牵制作用的,脱欢清除二王是朱棣死后的事,说到放任他做大,更多的是好圣孙的锅。还有像土木堡之变这种史诗级作死行为,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