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的确厉害,换一个视角,苹果在2013年收购了3家芯片设计公司,2015年收购了7家,2017年收购了2家。
以上都是财报数据。华尔街日报说2012年开始苹果就在收购芯片设计公司,但那个时候库克刚刚上任,还没有正式出席财报会议,因此财报披露上没有这方面。其实苹果干货最多的不是发布会,而是每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官网有英文回放,库克和CFO同时出席。
CFO披露自己的收购意向很能反应库克本人的投资倾向,因为财报会议上库克基本是说场面话,CFO是讲具体举措的。我英语能力有限,但基本上每季度的苹果财报会议都会听,也获益匪浅。
库克的前瞻性表现为他把硬件部门高级副总裁一分为三,在2012年开始设置硬件工程,硬件系统和机器学习三个硬件相关高级副总裁,要知道2012年苹果的芯片仅仅是A6,而乔布斯时代硬件高管只有1个,库克一上任就有了3个,很能说明库克本人对硬件的野心。
如果你现在打开苹果官网,找到领导层,可以看到苹果的SVP和VP已经有5个高管了,我预测苹果未来会继续收购硬件公司,并且作为自己公司的竞争差异性。
pro就该做成高性能长续航大屏幕砖头机,Air负责轻薄,以前五年的设计就是歪的,pro往Air轻薄上靠,Air往什么都干不了的方向上一路狂奔,简直就是歪的。
这两年m1的Air更轻量级功耗了续航变长了,m1max的pro也性能更强大了接口更丰富了,这才是正道(13寸pro上m1那次我是不太满意的,不太pro。)
我实在是忍不住,我真的不太懂为什么把刘海那部分说的如此的别扭,愿意为了屏占比去使用刘海,果粉们难道你们当年是因为这种原因去买的刘海苹果手机吗?
我认为不影响使用是不影响,美观度绝对无法直接粉饰掉。你们确定药丸,刘海,水滴这种相对大面积的异形屏真的好看吗,明明都是妥协下的接受啊,我们只是被动的无所谓而已,美观度上丑就是丑,我不太懂为什么小泽说那么大一段在我看来很无法理解的话。
这刘海要是有结构光的话我认为夸的会更合理一点,当然性能上无话可说,苹果芯片设计就是牛逼,我一点不苛求一堆数码up还去特地学所谓工科软件,视频演示了剪视频载入音轨还有多个模拟器,在m1上的对比我们已经见识过了,还是那么强,芯片的具体挖掘术业有专攻等极客湾吧。
最后,大概这个方正视觉厚重外观就是今后pro的外观吧,感觉不会到air上吧,说句实话这个外观让我第一次有种乔布斯批判win没审美的感觉,不黑但有点傻大粗,精致感少了非常多,即使去掉刘海这个因素也觉得精致感减少好多。
基本上就是在抹除 Johnny Ive 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以下是我个人或通过公司拥有过的 15” MacBook Pro:2011、2012(第一代 Retina Display)、2016(第一代 Touchbar)、2019(第一代 16 寸)、2021(第一代 M1 Pro/Max)。从 2011 到 2021 这 10 年里,如果把每一次换代的体验按最好的最坏排序,那应该是 2012 > 2021 > 2019 > 2011 > 2016,可见 2016 年 Touchbar 那一代是垫底的,而 2021 年 M1 Pro/Max 排跟前。
体验最好的是 2012 年,第一次出现 Retina Display,第一次全面 SSD,所有东西都感觉超快,屏幕跟当时的 iPhone 一样细腻。虽然只隔了一年,公司的 2012 把我个人的 2011 彻底比下去了。
其次是 2021,M1 Pro/Max 的性能如同 2012 年全面 SSD 一样,就是快!当然,总有一部分程序不支持 M1,或者是支持得不好,然后带来各种问题……屏幕没有 2012 那次那么好,因为多了个刘海……
最恶心的当然是 2016,键盘迅速因为进灰而出现按键问题:要么按不下去,要么按下去没反应。熟练写字、写代码的人,都是手脑高度协调和同步的,大脑专注于要写的整个东西的宏观组织,手指可以无意识地把内容键入。键盘问题会不断地打断这一流畅的过程,简直就是没法忍。
从 2016 换到 2021,甚至只是 2019,都能察觉到键盘的改善。生产力工具就是生产力工具,能让我流畅工作是第一位,机器变厚变丑是可以容忍的。除此之外,其他的改变对我来说影响不是很明显,按照重要程度排个序我会这样拍:
第一位,是把 Touchbar 换回物理按键。ESC 键是最重要的,因为有时候 Touchbar 死机的话 ESC 就会消失,或者是能显示但不能按。此外,我觉得用 Touchbar 调节亮度、音量很不方便,因为手指感知不到物理按键的位置。用回正常的功能键好很多,我的手指能记得哪个按键调节什么。
第二位,是新增的读卡器。我很少用读卡器,但偶尔带着单反出行时,我必须额外带一个 USB-C 读卡器。虽然读卡器不大,但要记住带读卡器还是有点麻烦,现在终于不用记住带了。
最后一位,当然是 HDMI 接口。在家办工期间,HDMI 接口基本没用,因为我要全套的 Thunderbolt hub,连接着两个 4K 显示器和其他外置,只需要用一根线连接我的 MacBook Pro 就行。以后会办公室,估计会更有用,因为会议室的投影设备都是 HDMI 接口的。
Ive走后苹果想通了。不再在MacBook全线追求轻薄和锐利。因为M1芯片的强大性能,M1发布到了MacBook Air和入门版13寸MacBook pro上,已经摆平了中度办公使用的市场,真正针对重型应用的MacBook Pro就没有必要再坚持轻薄路线,这样可以放开pro的性能,也和Air拉开差距。这次的MacBook Pro非常复古,厚壳圆角,背面还刻上斗大的字“MacBook Pro”,很有乔布斯当年讲的木匠做抽屉背面刻字的精髓。边缘厚了,原来那些不如USB-C精简的接口当然就可以拿回来。当然这不包括USB-A。个人感觉,这一次的Pro风格感觉厚重扎实做工有余量,是真正愿意干重活的机器,有一种安全感。前一代Pro则是有着手术刀般精准的边缘,再加上炫彩的touchbar,虽然感觉精致,但太过高冷,怕磕到碰到伺候不周。
Touchbar其实是有点遗憾的,和3D Touch一样,都是软件没有跟上导致半途而废的结局。3D Touch按压的时候UI会根据力度渐变,配合震动手感极佳,而后来简化成长按后就丢失了渐变效果,然而3D Touch不够直观,不记着的话就想不到用。同样的,touchbar虽然酷炫,但正因为它会随app变化,导致用户很难对它有一个预期感,上手曲线过陡。许多次要调音量背光之类,发现touchbar的显示都不一样,还要费心找小箭头打开系统默认按钮组。去掉touchbar后,虽然没有那么酷炫了,但常用按钮都在那里,大大提高了效率。毕竟是pro,还是效率最重要。
因为带宽不够。HDMI 2.0 才 18Gbps,SD 卡槽 250MBps 的读取速度换算下来是 2Gbps,合计 20Gbps,而如果加装第四个雷电口的话,雷电 4 要求的带宽是 40Gbps。所以可以大胆推测是因为 M1 Pro/Max 的带宽不够,接完 3 個雷電 4 就只剩 20Gbps 的帶寬了。另外,我们可以从为什么 Pro 线产品不支持更加具备未来性的 HDMI 2.1 而是 HDMI 也可以推理出来,因为 HDMI 2.1 要求的带宽是 48Gbps。
一句话 ive 离职了。
这个男人在过去的 几十年基本决定了大家能看到的 产品的外形。
替代他的人。暂时没有。。。由其他人代理着,所以设计越来越保守。也能理解。
ive 就是一个字 有表达 又敢突破。也有执着。
大开大合的设计真的给 Apple产品的制造带来了很多麻烦。 MacBook 内部空间越来越小。iPhone 也是由方到圆由圆到方。 等等。我相信ive继续做下去 touchbar不仅不会取消甚至会加上 震动反馈,我个人也认为touchbar 缺的就是震动反馈。
后期没有新的设计总监的话。设计会延续保守很久。是少了惊艳的地方,但是多了实用的部分。 但是没有 惊艳 还是苹果嘛?
不清楚。。。。感觉苹果也走在了十字路口了。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