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肯定是定位问题。
大部分家庭不使用族谱或者族谱使用的并不普遍,并不是因为记录的过程不方便,而是因为族谱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弱需求。
大部分家庭3代4代以内的信息已经足够了。对于跨越太久时间跨度的宗族关系,大部分人都是一个弱需求,也就是茶余饭后作为谈资。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的祖先要么是某个农民,要么是某个小商贩。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就算我们在意,你也不可能让他们用你这个工具。而我们所在意的,比如说三代以内的血亲,那么派出所自然有被官方认可的记录,真要在政审啊,买房啊遗产继承等等这种场合需要验证自己的宗族关系的时候,你这个族谱显然是不作数的。所以就形成了没用的时候,它是个弱需求,真正有用的时候它不作数。那自然大部分人都懒得去用,哪怕他很方便。
对于有一些特殊的家庭,比如说祖上是孔子,是岳飞,是林则徐,是秦桧……他们有明确自己宗族归属的强需求。问题是一方面这种家庭很少,另一方面越是对宗族族谱有强需求的家庭,就越不希望谁都能往里面写,最好是有据可查的从春秋战国就传下来的族谱里有我的名字,这才能背书我的正统,反而是谁都能往里面写的东西,公信力是缺失的。
所以说产品的定位是有问题的,你以为中普不能广泛使用的瓶颈是记录的困难。但其实记录的困难根本不是瓶颈。族谱存在的价值是权威性,但你人人都能往里面写的产品特性。,恰恰在削弱族谱的权威性。打个比方,一个合同之所以有权威性,是因为只有法人代表才能签字。如果这个公司是个人就能往里面签字的话,那这个合同的效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