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科学家都是从小聪明到大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engzhe1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是说科学家的话,像我们这种肯定够不上,那我给大家找一个足够科学家称号的人吧。

智商一般,成绩普通,学生时期没拿过奖学金;靠不拿工资才找到了一份科研工作,实验台就紧挨着养小白鼠的笼子。

如果看到这两句描述,是不是一个,天赋不佳,又想投身科研,但苦无门路,却辛苦奋斗的青椒形象跃然纸上了?

一辈子只做了2个课题,别说教授,副教授都没评上一个。

在看完这两句,大家又有何感想?

但,就是这么个人,拿了2个诺贝尔奖。

他就是弗雷德里克·桑格 。

如果说其他科研人员的成果可能来自于天赋,来自于灵感或者是那种灵光一闪的念头,那么桑格的两项诺贝尔奖,都来自于他的努力和辛勤工作。


user avatar   shan-kong-lei-d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般都是。我觉得既然是科学家,一个聪明的大脑是最低要求。


user avatar   ming-yue-chan-j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学家都是天才中的天才,当然是从小聪明到大的。尤其是在他擅长的领域。

爱因斯坦做板凳不好也许是真的。但是爱因斯坦又不是木匠,所以就算他一辈子做不好板凳也无所谓。

关键他十二岁就能自学高数。我十二岁的时候在念小学,学简易方程时完全不知所云,我老师精准预料我这个当时绝对第一名的尖子,学代数以后会寸步难行。以此类推:我这个当时成绩能挤进同龄人百分之五的,跟爱因斯坦比,简直就是我的小猫咪和我比一样,是物种差距。

知乎er净是万分之一精英,闭眼能考600分的比比皆是。但还是要相信自己:你和爱因斯坦绝对不是一个档次的。你们是刷五三和研究完微积分的差距。

看过冯·诺依曼的轶事。他心算的能力像计算机一样。

我们不要被教材上大科学家各种老年照片给骗了。中国人喜欢德高望重,认为嘴上没毛,说话不牢。所以放老照片。其实伟大科学家几乎都是青年成名。

强烈建议以后教材放每位科学家创造成就当年的照片。

比方牛顿22岁发现二项式定理,23岁发现光的折射,29岁创制反射望远镜,43岁写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引领了科学新时代。而那以后他改专注炼金术了。

长须飘飘的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时候35岁;

笛卡尔发现坐标系时41岁;相比18岁就能用尺规结构证明正17边形的高斯简直是高龄,但相比我们现在这个年龄刚够评教授职称,他还挺年轻……

爱迪生23岁卖专利赚到了1870年的四万美元!类比一下:斯佳丽大约在1865年为300元税钱不得不撬了她不喜欢的妹夫老弗兰克。

邓稼先22岁在北大任教,24岁赴美读研,二十六岁成为“娃娃博士”。

苏步青讲他的海内外求学路,他说的轻描淡写,我听来就是他好像从来不知道数学有什么是他不明白的,从来没体会过考第二是什么滋味。

科学离普通人有点远。比较容易被普通人了解的围棋是一个需要高智商的烧脑运动。

著名围棋国手都是少年成名,青年横扫世界,中年退出江湖。

发财有肯德基爷爷的奇迹;立国有刘邦因为比秦始皇小三岁所以开四百年汉朝的传奇。但科学家不一样。虽然有的科学家发现他这一辈子最高成就时已经人到中年了,但向前追溯,他一定是年轻时就锋芒毕露,绝不可能是什么中等生,靠逆袭后来居上。爱迪生小时候被斥为低能儿是因为他的老师跟不上他的高度导致的,并不是他的锅。

所以科学家都是从小聪明到大。

其实不仅仅是科学家。高考状元也很少小学不突出的。除了知乎,现实中我没见过也没听过300分逆袭到600分的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你科学家的定义,如果说读个博士在二流学校混个教职就算是科学家。

不需要那么聪明,甚至脑子没那么多杂念,不计较太多得失,愿意沉下心来钻研问题的人还有优势。

如果你对科学家的定义是,能在后世课本上的某处出现一下名字才算科学家。(对,你没看错,不是出现个人介绍,也不是出现照片,只是在讲学科发展史的时候出现一句话提一下名字。)

这么说吧,99%那必须从小到大都聪明!

我本人觉得,科学家既然加了一个“家”,自然普通科研从业者算不上“家”。咱们不妨把科学换成其他的东西,比如“武术家” “音乐家”,“奥运冠军”……

你觉得不是从小就有过人之处的孩子,会得到那么多机会锻炼吗?

因此,人类所有能称得上“家”的,都是要吃天分的。努力和奋斗都是有天花板的,越早明白这一点越好。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定个自己能够到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


user avatar   ling-zhi-hao-66-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信这个问题,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答案,应该都有一大批受众。而且两边都能举出一大堆例子出来。比如XXX教授,从小就是学霸。 又比如,你看XXX,小学成绩不经常吊车尾么,现在还不是混的风生水起。

而科学家,这个名号,其实本身就存在一些主观的偏好性,其实在圈子里,大家更喜欢用科研工作者自称。不为别的,就是因为“科学家”的名号让人很有压力。而这种压力,恰好就折射出这个社会赋予这个名词的期待。

那在我的认知里,科学家其实是一种职业,跟教师,程序员,保险经纪人一样,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大家应该读到这儿就应该猜到我的观点了。

科学家都是从小聪明到大吗?不,我不这样认为

我们来做个有意思的小测验吧,下面这张图里,你第一眼认出来的是谁?或者说,你能认出几个来?

好,相信大部分朋友都能把左二这个老头认出来吧,爱因斯坦嘛,毕竟传说中的人类智商天花板。

那其它几个呢?

左一:Henry wallace,美国前副总统

左三:Lewis L. Wallace 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名气不大,暂且不提)

左四:Paul Roberson,低音歌唱家,电影明星,民主政治活动家

所以,要说聪明,这里面哪一个又不聪明么。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你要把爱因斯坦换成去做演员,做政客,估计也没戏不是。

那为啥就是爱因斯坦名气这么大呢?我认为,与近代社会,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的趋势密不可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科学家被潜移默化的与精英做了绑定,科学家在一定程度上就显得比非科学家群体,对社会更有价值。

而这种意识形态,也一定程度的反应到了社会的每一个个体身上。比如,英国伦敦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就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哪些自视不高,不认为自己是班级里最聪明的那一批的小孩,即便他们对科学研究很感兴趣,并且也能在课堂上很好的完成任务,在把科研工作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意识上,也会不自觉的打折扣。

所以,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天生科学家的料”,聪明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并不仅仅应该以IQ这种范式的标准来做评判。聪明的人有很多,但可能因为种种境遇,从未被人注意到。

所谓高手在民间,我想一定程度上,也能回应这个问题。


user avatar   farfl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时候从来没人觉得我聪明。

我爸考了两次大学没考上,我妈根本没参加过高考。我们家也从来没有过大学生。

所以父母对我的教育非常上心,费尽心思把我弄到一个不错的幼儿园,后来又给我找了一个在当地比较好的小学,期望我能打个好的学习基础。

但我当时让他们很失望。

幼儿园会教我们一些很简单的知识。小班的时候教我们认数字,大一点会教我们简单的加减法和拼音。

同学们大都很快学会了,但是我却完全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我只记得我怎么都学不会写数字5和数字8。我也从来没学会过那些加减法运算。上课的时候我只是知道老师和同学们在进行着某种我无法理解的活动,他们每个人似乎都明白应该做什么,也都互相明白各自的意图。而我在其中感受到的,只是无所适从和格格不入。

有一次上拼音课,我突然脑中灵光一闪,明白了原来声母l和韵母áng是要合在一起读的!我高兴地手舞足蹈,而老师对我突然兴高采烈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有些不满。她说:“站起来!l和áng合起来怎么读?”

我站起来,发现全班都在看我。我脑子顿时一片空白,张了张嘴,却没能读出那个“狼”字。

老师等不及了,让我坐下,随便点了另一个同学。他读“狼”的时候声音很响亮。

我很不喜欢去幼儿园,有时候装病不去,有时候就是以拒绝上校车的方式无声地抗议。

小学一年级第一次考试,我不负众望,得了六十多分。有亲戚说,这可不行,一年级就才得六十多分,长大了可怎么得了?我爸很着急,那天让我跪在床上一遍遍读拼音。

好不容易学会了拼音,我却又发现我学不会英语。

我妈几乎完全不会英语,我爸高考就是因为英语失利的。所以他们对我的英语学习极为重视,我一年级开始就花大价钱报了英语补习班。

我学了一年,终于学会背26个字母了。

当时我很费解,为什么同样的符号,在拼音里就是这样读,在英语里又是那样读?读法好像还有点类似又有点区别?英语里面又有大写,这又是干什么的?

当然,最痛苦的事情还是记单词,我记性很差,稍微长一点的单词就记不住了。从第三次或者第四次上课开始,我就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了。

过了头几个月,开始学习简单语法了,这更是完全超出我的理解能力。

我每次上课都背个包去,把书拿出来,听老师讲两个小时,一个字都听不懂。下课再原样把书装回去,脑子里只多了一头雾水。

我也不敢告诉我爸或者我妈我根本听不懂课。只是每次上课听写单词,我就会交上去一张几乎空白的纸。每回抽到我背诵课文,我也都一声不吭,毕竟我连读都读不出来。

所有的这些情况课后老师都会告诉家长,所以我还会被我妈狠狠地训斥。

但是再怎么骂我,我也学不会啊。我妈估计也知道我什么都没学到,于是就换一个英语补习班,重新从ABC开始教。这样的循环大概重复了四到五次,每次我学几节课之后就再也学不会了。

四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奥数。于是听不懂的课程又多了一门,不过数学对我来说比英语要好懂一点,死记硬背的东西没那么多。

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学得好了,我爸曾经问过奥数老师我的表现怎么样,老师沉默片刻,说:“唔……挺乖的。”

我也没有什么朋友,我从来没搞明白大家都喜欢玩的拍卡游戏是什么规则。我家里没有能上网的电脑,电视只能收到中央一套和不到五个地方台,所以我也看不到大家都喜欢的虹猫蓝兔,摩尔庄园和赛尔号。我妈并不喜欢我这个样子,她说我不阳光。

虽然学习和人缘都不怎么样,但我确实挺爱看书的,我父母不怎么读书,家里可以看的书不多,我就看能找到的所有纸质材料。电线杆上贴的小广告和大街上发的传单我都读得津津有味。爸妈偶尔给我点钱,我基本都用来买杂志了。

我们那会儿小升初还不怎么规范,各个中学都私自组织考试,所有考英语的中学我都没考上。有一所还不错的初中不考英语,我误打误撞考上了。当时我,我父母,我老师都不敢相信。

尽管考上了,还是得交几万块的择校费,我爸妈心一横,下血本给我交了。

上初中之后,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厉害,我整天害怕自己学习会被落下,经常在宿舍里学到废寝忘食。

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之后,我为自己排倒数做好了充分的心里准备,结果发现自己竟然还拿了个全班前十?

我给我妈打电话,说:“我大概排班里四十多名吧。”

我妈说:“没事的,咱们基础本来就不好,以后再努力就行。”

我说:“是倒数四十多名。”

然后我和我妈一起哈哈大笑。

英语老师是我们班主任,因为小学学英语的惨痛经历,我对英语课丝毫不敢怠慢。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我都想写下来。晚上回去在宿舍里就疯狂地背,我知道我自己记忆力差,所以别人背一遍我就背十遍,别人写一次我就写十次。

后来发现我英语竟然能跟得上,原来搞不懂的语法都能搞明白了。而且因为我小学时候听了太多磁带,所以口语和听力竟然比其他同学还好一点。

我发现小学时上数学课吃力的现象没有了。以前让我非常困惑的鸡兔同笼用方程的语言表达出来竟然是如此的直观,小学奥数里面的各种复杂技巧似乎都不再需要了,只要你熟悉代数和几何的语言,就可以很快地解决各种问题。

我的成绩一直都在十名左右波动,偶尔考得好还能当个全班第一。第一次真的考第一的时候,感觉就跟做梦一样。虽然我们并不是成绩特别好的班,但是毕竟是人生中第一个第一啊!

初二学了物理,初三学了化学。这两门课我当时都不怎么喜欢,我觉得做题技巧和抠字眼的地方太多,我擅长的计算和推导都太少。

高中我直升本校。一开始的时候我还认认真真听课。但是后来,我发现数学课和物理课变得无聊了起来。我很疑惑,为什么这么直观的东西,老师会花这么长时间讲解?

我过了一段时间才意识到,这些知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很显然。

开学的时候,物理教研组的负责人介绍物理竞赛的情况,他说外面会有人来给我们上课,报名费三千。而我们学校每年物理竞赛能拿一等奖的大概只有五个。

我一听,三千块?交不起。五个?不可能轮到我。所以散会就直接溜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开始上课了。我却有点心痒痒,想去听听他们在讲什么。于是晚自习偷偷跑去蹭课。随着课程的深入,我听得越来越津津有味。

两年之后,我成了这五个一等奖中的一个。

高中的时候,虽然我的成绩一直很好,但学习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稍微复杂一点的公式我就记不住了,只能在每次做题的时候现推。回旋加速器的周期公式 我每次考试要用的话都会现推一遍,但从来没有记住过,现在也记不住。

语文考试有六道默写题,这是我高中的心头大患。考试范围是初高中的几十篇古诗文。学每一篇的时候,我都硬着头皮念成百上千遍,强逼自己记下来,但是过了几个月就又有大把大把的词句想不起来了,只能重新背一遍,而再过几个月我又会忘……在高考前我很确定自己能记住每一篇的每一个字。而现在,我恐怕连一篇都没办法完整地背下来。

我也不知道自己读了多少英文文章才把常考的英语单词都记了下来。

高考前一天晚上我和我妈聊天,她怕我考试紧张,让我压力别太大,只要考个一本就好了,考不上也没关系。本来我考前焦虑,天天失眠,但是高考前的那两天我睡得特别好。

高考结束之后两个月,我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清华的学习更加紧张,一开始的几个礼拜我甚至都担心会被退学。但我最终还是顺利毕业了。

现在,我在剑桥大学做物理学研究。

亲戚们后来开始寻找各种我天赋异禀的证据,比如我说话早,我不会站就学会了走路……但是其实我知道我小时候并不是个聪明孩子,至少不是大家认为的聪明孩子。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年30岁,前10高校副教授,博导,肯定不算科学家,只能勉强算广义上的物理从业者。匿名写一个。

我出身在农村,父母加起来上过6年学。小学3年级之前我都在村小读书,一位老师教全科的那种。我没上过幼儿园,只上过半学期的学前班。很快,我就从学前班退学了,原因是每天早上都要做早操,而我学不会,每天一大早就要被同学笑话,被老师批评。退学回家玩了几个月,第二年5岁半,报名上一年级。

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觉得语文很难,拼读、写字都很难。第一年期末考试,语文数学加起来130分。语文最大的问题是,我不会写字,或者说乱写。暑假的时候,专门请我们家学历最高的人——我初中毕业的姑姑,来我家教我写了10几天字,手握着手教这种。努力了一个暑假,才勉强学会写字。

二三年级,成绩依然不好,村小里中等偏下。这个时候家里条件有所改善,父母决定把我送到城里上学。去城里之后,还是没有什么起色,中不溜秋的成绩。因为不愿意周末去老师家里补课,常年被老师嘲讽和批评。小学毕业没能考上重点中学。

父亲抽了一晚上的烟,决定最后给我一次机会,2001年花了4700元择校费,把我送进了重点中学。巧合的是,有一位远房亲戚正好在初一的某个班当班主任,于是他把我要过去。

初一开学,我被远房亲戚任命为班上的劳动委员。顾名思义,负责安排劳动。同时,负责每天开门、锁门。于是,我成了每天最晚离开教室和最早到教室的人,这培养了我的责任感。成绩上,也是中规中矩,第一次月考,年级第100名,不多不少。

初中,我还是正常地学,没有特别地努力,虽然没有开窍,也没有掉队的感觉。随着掉队的同学越来越多,我逐渐爬到年级前30-50名这个样子。唯一让我感到困扰是英语。因为小学没学过英语,所以开学第一堂课老师说good morning class,而同学们集体回good morning teacher的时候,我不仅听不懂,还大受震撼。从头开始学,困难重重。雪上加霜的是,我们的英语老师没啥教学技巧,只会讲语法,听写单词,英语成了我最瘸腿的一门。

中考前,我最好的名次是年级第13名。中考的时候,我奇迹般第考了年级第二(第一名比我多4分,但他英语比我高27分)。顺利进入本校的高中。

进入高中,我成为全年级入学成绩第一的学生(中考第一名去了省一中)。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第46名。从年级主任到班主任,都来找我谈话。其实并不慌,我甚至有点习惯了humble start. 好消息是,班主任是英语老师,方法得当。高一我就发现,我英语突然就行了,以前背的那些单词和语法,突然就串到一起了。有一种杨过背了全真心法又碰到小龙女的感觉。

高中还是那样的节奏学习。到了高二,新加进来一门生物,又习惯性地感到严重不适。总成绩也受生物影响。最擅长的语文(高考128,全区单科第一)、数学(高考139,全区单科前10)、英语(高考139,全区单科第一)、物理(没搞过竞赛,但高考框架内的考试几乎不会被扣分),化学一般扣10分以内,生物不太好。好在没有掉队,常年年级前20的样子吧。

说说高考。那一年理综太难,我错了9道选择题,共计54分。当时,我们全区理综最高刚好260分。虽然我的理综雪崩,只考了226分,最后还是靠强悍的语数外成绩,年级第3,全区第7,考上了不错的985。

后来,出国读博做科研,我就发现了自己的学习特点:入门很慢。我博三才写第一篇论文,一作还被人抢了。但从这篇论文的过程,我收获了许多。博三博四两年我发了几篇PRL等所谓的顶刊,博五还没答辩的时候就被国内某知名高校直接聘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在,我正在试图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入门仍然很慢,但我一直在坚持学习并始终抱有信心,我习惯了humble start。

以上是我的经历。


user avatar   bao-lai-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史上的刘备,与演义里的刘备,完全是两个人。

正史刘备,若用一个字表达,那就是“枭”;用两个字,“枭鸟”;用四个字,即为“食母恶鸟”。

仅不完全统计:

刘备投了公孙瓒,然后就拐了公孙瓒的兵,去徐州不回来了;

刘备投了陶谦,然后就把陶的丹阳兵搞到了手;

刘备投了吕布,然后就搞了吕布的战马,还在吕布的地盘私自扩军,挖吕布墙角;

刘备投了曹操,然后就带了曹操兵在徐州造反了;

刘备投了袁绍,然后就带了袁绍的兵跑路了;

刘备投了刘表,然后就搞到手了一只较大规模的水军;

刘备投了孙权,然后就把大半个荆州搞到了手;

刘备入了川,然后就把刘璋的兵马钱粮搞到了手,后来又反过手来把刘璋整个吃了。

试问,有刘备的这份辉煌的答卷,在“食母”方面,还--有--谁……能望其项背?


user avatar   si-xi-8-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觉得法律责任与贫富无关,家庭条件不好不能作为挡箭牌。

我觉得这个事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让一些人钻空子。

可能对于这个孩子确实是无心的,不是有什么仇恨的心理,纯粹是为了好玩,但是这样不公平的对待,

有钱就赔偿,没钱就原谅的对待方式,只会导致一些处心积虑的人钻空子。




万一,有些人就是仇富,就是刚好自己贫穷,发现有可以免于责罚的方式,又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也去用油漆泼洒呢?

事发后,可以装作无辜的样子,贫穷的样子,是否可以免于责罚呢?

当一个人因贫穷免于责罚时,我认为车主可能是“善良”,但衍生出来可能滋生的是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被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为这么做本就存在不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实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有幸免于处罚,就容易让部分人钻到空子。不应该因为穷就可以免于法律知外。




我觉得他虽然是小孩,但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乱碰他人东西的简单道理应该是懂的。并不是无知。

如果免于责罚,其实某种程度上,只会让他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他的教育而言也许也并非是件好事。

责罚的目的在于吸取教训。做错了事,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孩子未成年,家长作为监护人,应当为其负起责任。

家庭条件不好,可以分期付,分期赔偿,可以定出一个赔款计划,以后慢慢还。

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否则,做了错事,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就可以免于赔偿,是不是某种程度也是一种纵容?

孩子的过错,家长需要赔偿。



这样,家长以后也会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管教好自己的孩子。


user avatar   a-huan-de-m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




     

相关话题

  为什么吐槽导师的帖子几乎全是理工科类?文科的研究生都在干嘛? 
  文献综述怎么才能写好?发表论文最重要是什么 
  硕博生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如何看待张亭栋砒霜治疗白血病获得生命科学奖这件事?对于现今中医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27岁研究生毕业年龄大吗? 
  如何看待浙大青年美女博导杨树的“火箭式”学术成长路? 
  如何辨别假的芯片公司?披着高科技芯片外衣,却依靠外采的公司还能走多远? 
  什么样的科研是顶尖的科研? 
  当代欧美学术圈有哪些特征? 
  原来学中医的你,后来为什么反对中医了? 

前一个讨论
过年想换手机,预算六千内,iPhone 推荐买哪一款?
下一个讨论
怎么看贷款找中介这个问题?





© 2025-02-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