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混淆了两个东西,一个是剥削存在与否,另外一个是你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条件有多好。因为在你心里面把这两者是分开的,也就是你认为一个人不受剥削的前提是可以生活条件更好。如果不受剥削,但是活着还不如在剥削的状态下,那真还不如被剥削。这是你的底层逻辑。
在现实中这种情况的确很常见,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一个存在剥削的体系下工作,可能工资挺高,真要自己开家小店啥的,可能一年到头操碎了心,赚了钱不如轻松打工,上班赚的多。
我想说你的选择是一回事,概念是另外一回事。在上述情况下,你可以心甘情愿的选择被剥削,而且被剥削的生活条件,生活状态,收入可能比你不被剥削状态是更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剥削是不存在的。
因为衡量剥削与否的标准不是你过得好不好,而是你的剩余价值是不是被资本家占据。只要你没有获得全部劳动产出的分配权,你的剩余价值就存在被其他人占有,哪怕你年薪2,000万,该剥削还是在剥削。
但有一点你的观点是对的。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值不值得,而不是对不对。知乎上谈及加班劳资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没什么工作经验的年轻人都会义愤填膺的抨击剥削。但其实他们往往忽略了,即便他一分钟班都不加,正常工作时间仍然是剥削。大部分人嘴上喊的凶,但是身体是诚实的,你会选择那个工资更高,工作状态更好的机会,而不管他是不是存在剥削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以自己过得好不好,到底值不值得作为选择的出发点的。不应该以是不是受到剥削为出发点。
且不说你想的对不对
这套思路是微观经济学的思路。
微观经济学的视角下,资本家不是一个整体,而更多地呈现出彼此竞争争夺市场份额的关系。所以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企业如何通过“微操”调控产量和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在这个叙事里,单一企业面对的潜在市场几乎是无限的。价格曲线和营销手段成为决定销量的主要因素。
这就是很多人以为自己能够轻松驳倒政治经济学的原因。
但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是一种宏观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视角下,需求而非供给才是决定因素。
市场是有限的,市场的潜在购买力总和就是国民收入。这就得出一个公式:
由于资本家的整体财富总是在持续增长的,所以产出恒大于消费,也就是说国民经济整体恒处于供大于求的市场萎缩状态。
同时,假定资本家不占有资本利润,而是以管理者的身份投入劳动。那么前式变为:
商品总价值=劳动力总消费=劳动力总价值